?

雕刻在石頭上的“勸學”“盡孝”故事

2016-12-03 19:42何云青城
文史雜志 2016年6期
關鍵詞:雪梅勸學教子

何云+青城

四川戲曲從清代初期發展到清代乾隆、嘉慶兩朝已相當成熟和興盛,早年翻越秦嶺進入川北的西秦腔,沿長江水路逆流而上入川的弋陽腔,從四川南面入川的云南、貴州的燈調和本土的神歌、燈調已融合成“昆、高、胡、彈、燈”五腔同臺的演出形態,一套川劇樂器可以為五種不同聲腔演出進行伴奏。并且,因為多劇種的融匯,不僅演出劇目更加豐富,其聲腔和舞臺表演技巧更趨精彩。當時,這些舞臺戲曲表演深受川省民眾廣泛和深深的喜愛,戲曲舞臺上宣揚的忠、孝、節、義的許多勵志故事和英雄人物受到民眾的追捧和愛戴。舞臺表演的感染力巨大又強烈。當時,人們的道德觀念、審美標準、行為規范,乃至日常生活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以舞臺上的故事形象為標準。這種“高臺教化”的影響所留下的許多“痕跡”,我們今天尚能尋覓到不少例證。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痕跡”當首推民間的戲曲雕刻,一輩又一輩民間雕刻藝人借助雕刻技藝,努力地翻刻、描繪舞臺戲曲演出場景,許多歷史人物也被藝匠們“舞臺化”。特別是那些宣揚“節孝”、提倡學而優則仕的“勸學”故事,更是藝人們熱衷描繪的題材。在相當漫長的一段時期所修造的官廳、府衙、寺廟、祠堂、戲樓、石橋、石牌坊等大型建筑,上面許多位置都雕刻成戲曲畫面,某些富裕之家還把門樓、窗戶、桌椅、床凳,乃至蓄水石缸、神龕、幾案表面雕刻成戲曲舞臺場景或戲曲人物造像。整個社會的民眾對戲曲的熱愛形成一種共同的志趣愛好和審美習俗。

圖一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四川漢源縣九襄鎮南行古驛道上一座節孝石牌坊上所雕刻的畫面《雪梅教子》,川戲也稱《草堂勸媳》。故事取材于明代傳奇,是川戲傳統大幕戲《中三元》之一折。故事說,明代,當朝宰相秦歡之女名雪梅,她未婚夫商林早逝,雪梅毅然去商家守節,并且潛心教養商林遺腹子商輅。某日,一鄰家小兒告發商輅打人。待輅兒放學回家,雪梅讓他背誦書文,輅兒不僅背不出書文,還抵賴打人之事。雪梅欲責打懲戒,后者反譏諷雪梅不是親生母親,不疼愛自己。雪梅又悲又忿,決意回歸娘家守志,并剪斷機杼,停機不織。一時之間公婆緊張,只好雙雙跪地,懇切挽留。雪梅終被感動,乃同意留下。后來商輅在雪梅的嚴加管教下發奮攻讀,終于經過鄉試、會試、殿試連中三元,并被招為駙馬,舉家慶賀。雪梅嚴于教子攻讀的故事也就留芳后世。

雕刻畫面中間坐凳者為秦雪梅。她頭纏絲帕垂肩,身著開領長衫,一手執扳,一手指向跪在面前的小兒商輅,一副欲打之狀。公婆二老穩座幾案之后,公公右手攬定胡須,面露欣慰之色,好似很滿意兒媳教子的嚴歷。小商輅頭載角角巾,身穿藍衫,跪地舉手呈護頭之狀,左手還握書一卷。這幅畫面房頂上有飄蕩的云朵,窗戶、幾案、布幔、人物之衣飾都刻畫得細致準確,可以說構圖飽滿、雕工細致、線條流暢是這幅石雕的顯著特點,其嚴格訓誡兒子的主題十分突出。

這幅雕刻經歷多年的時光流逝,仍清晰完整,是清代戲曲雕刻藝術中的精細之作。

圖二是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蘆山縣唐家山三江村一座墓門石雕《三娘教子》,也稱《春娥教子》,是大幕川劇《雙官誥》之一折。事出《聊齋志異》。故事說:王春娥賢惠慈愛,視亡夫前妻之子倚哥如同親生。她終日辛苦地在機房織布,并勵子課讀,希望兒子學有所成,將來好振興家業。某日,倚哥在學館遭受學友譏諷,說他沒有親娘。倚哥從學館負氣歸家。春娥令其背書文,他反出言頂撞。春娥責備他貪玩欲加懲誡。他不僅不認錯反而譏諷春娥不是親娘,不心疼兒子。語言刺痛了春娥。她用刀割斷了機頭,準備棄子不教;一傍急壞了老仆人薛保。后者跪地求情,言辭懇切;其實春娥也不忍拋棄這一老一小。她最終饒恕了倚哥,并用家庭的不幸遭遇教育啟發倚哥,鼓勵他要發奮攻讀,重振家業。

川劇舞臺在演出這一段故事時,主要突出春娥的唱功。王春娥大段的“二黃陰調”唱得凄惻婉轉、催人淚下。倚哥最后終為春娥的誠和愛所感動,立志發奮攻讀,終于“學而優則仕”考中了狀元?!皠駥W成功”的主題與圖一的思想內容基本一致,只不過圖一場景偏大,場面人物更多,雕工也更精細。圖二畫面僅僅雕刻母子二人:王春娥高挽發髻,盤右腿坐在靠背椅上,右手高舉木板作欲打之狀;而倚哥雙膝跪地,伸右手護在頭面。他頭頂上冒出一股云氣,云氣回旋中呈現出一頂狀元帽。雕刻藝人借此帽暗示“此子將來必中狀元而做大官”。這頂紗帽圖像揭示了人物命運,不僅拓展了有限空間,亦使“勸學”的主題更加鮮明。

上述兩幅清代石雕,前后制作完成的時間相差四十多年,表現的劇名也不相同,但是它們所宣揚的主題思想則是一致的。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歷史時期,它們和舞臺表演一樣受到民眾的喜愛。

最后再看圖三。圖三是晚清民間蓄水石缸正面所雕《安安送米》畫,源出傳奇《躍鯉記》,為傳統高腔戲《三孝記》之一單折。故事說:安安的母親叫龐三春,奉母至孝又十分賢惠;而安安的祖母受人挑唆,強令安安的父親把三春休棄。三春只好暫時借居鄰近的庵堂。7歲的安安深愛母親,但又不能責怪祖母和父親。他懂得孝順之道,暗暗把供他上學所食之米糧節省起來,待積存到一定程度,便背負起來送到鄰庵奉養母親。母子在庵中相見痛不忍離。而三春恐怕婆母知道而怪罪安安,故送別安安之后抽掉過橋的木板——“過河拆橋”,一再叮囑安安好好讀書,不要太過掛念母親,專心攻讀才是大事。后來,安安不負母親的希望,果然金榜題名,高中狀元,歸家祭祖。闔家又再團聚。

畫幅右側肩負一口袋之小兒即是主角安安,作舉手叫門之狀。老庵主頭巾垂肩,身著長袍,手執拂塵作應答之狀。她身后還雕刻有二女道友緊隨之。安安的母親應該是那半開窗戶中僅半露頭面的女性。雕刻藝人之所以這樣處理,是想揭示她既想見兒子又怕見兒子的矛盾心態。雕刻畫面構圖完整,五個人物形態生動,故事情節一目了然。

“七歲安安把米送”,在舊時的川省民眾間是一句廣為傳唱、無人不曉的“唱詞”。把這樣的故事刻畫在家用蓄水之石缸上,可見故事普及的廣泛和影響之深厚。它為我們一代又一代人永遠地講述著“盡孝·事親”的典范故事,永遠地傳承著中華民族良善、優秀的文化和品德。傳統舞臺表演藝術是“寓教于樂”,民間雕刻藝匠則使之再現于石頭之上,從而為我們解讀過往歲月的豐富歷史和庶民大眾的喜怒哀樂及其價值取向提供了生動、形象的參考。

(圖片為本文作者攝影)

作者:何云 西南民族大學教師

青城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

猜你喜歡
雪梅勸學教子
鐵匠教子
《顏氏家訓·教子篇》對現代家庭教育的借鑒作用
陪伴成長,一路花開
——記榮成雪梅讀書寫作團隊創立人楊雪梅
教子無方
離家出走的男人
離家出走的男人
“不靠譜”的教子經
對高中語文《勸學》中幾個問題的商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