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讓小學數學教學內容走進學生生活之中去

2016-12-05 08:46張曉紅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 2016年29期
關鍵詞:走進生活淺析教學內容

張曉紅

摘 要: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代教學的發展,傳統的數學教學將數學技能訓練及數學的邏輯推理作為教學的目標,而忽略了數學與人類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就造成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厭倦之感,錯誤地認為數學枯燥而無用,太變幻莫測,無法觸及,就導致了對數學學習的放棄,完完全全喪失了數學學習的興致及動力。在新課程理念的影響下,我們必須做到數學自生活中來,再回歸于生活,讓我們的學生親身感悟到數學就在他們的身邊。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內容 走進生活 用數學 學數學 淺析

我們在數學教學中,應該遵循這樣的教學理念,數學自生活中來,再回歸于生活,使我們的學生親身感悟及體驗到數學離他們很近,就在他們的身邊,真真實實地明白,我們的生活是離不開數學的,必須認認真真地學會、學好數學才行。[1]

一、找尋數學知識的背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

在我們的數學知識里,數學概念、數學定律、數學性質、數學算理占據很大的空間,我們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引導小學生針對這些數學內容找尋數學知識的背景,努力將我們學習的數學知識向外拓展,尋求它的起源,讓我們的學生清清楚楚地明白數學知識是怎樣產生的,是因為什么原因產生的,為什么會產生。

例如,在學習《厘米的認識》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的測量工具,量一量學生課桌的長度,結果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有的說是課桌的長度是三把格尺長,有的說課桌的長度是四支鋼筆長,有的說課桌的長度是三支鉛筆多一些長……此時,數學教師再讓學生探究:為什么同樣的課桌,結果我們量得的結果卻是各不相同呢?這是為什么?你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嗎?如此一套問題下來,學生們就會深深地感悟到在測量時統一測量單位是非常必要的。而后,我們再去學習數學新知識,小學生定會產生一種來自于學生自身的內在學習動力,學習效果可想而知了。[2]

二、善于從學生生活中找尋數學知識原型,變抽象為形象

我們知道,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它與小學生的形象思維之間有一定的矛盾存在,極易造成學生數學學習被動的局面。數學學科的抽象性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占優勢的心理特征之間的矛盾,是造成許多學生被動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佷多抽象的數學知識,只要教師善于從學生生活中尋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進行教學,就能變抽象為形象,學生的學習也就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怕學為樂學。為此,我們數學教師可以從學生生活中找尋數學知識原型,變抽象為形象。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的原型進行教學,學生的數學學習就能夠變被動成為主動,變不想學習成為自主學習。[3]

例如,我們在學習《統計表》這節課時,我就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狀況,將數學的學習變為“小小超市管理員”活動課,讓小學生以顧客的身份去超市購物,以超市管理員的身份做好顧客所購物品的分類、統計。結果小學生的學習興致非常濃厚,都積極去做,經過學生的親身模擬,得出統計的方法,掌握的統計表的繪制方法,既解決了實際問題,又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學習了數學新知識,另外也培養了小學生的發散思維,訓練了學生的數學能力。

三、通過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體味數學的巨大魅力

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使我們的學生知曉數學知識的由來,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明白數學知識往何處去,并能夠引導小學生熟練地運用數學知識正確解決“如何去”的問題,可以說,這也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

例如:學習了數學廣角“植樹問題”這一節知識之后,便可以引導小學生圍繞“在公路兩側安裝路燈的問題,一側、兩側、兩頭都安、一頭安、兩頭都不安”等數學生活實際問題思考并展開討論:使學生通過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親身體味到數學所具有的巨大魅力。這一方式的開展,足以證明了“學”這一活動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作為一名學生,只有通過他自身的積極思維及自主參與的“做”去獲得數學知識,這樣的結果才會深刻,學生掌握得才會扎實。因為這種讓學生的頭腦及雙手并用起來的學習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內心的感悟及參與去親身學習數學,理解掌握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在這種體驗與參與的過程中,學生的自信心也會隨之而增強。

四、通過實踐而感悟,清晰而深刻地獲取數學新知

一個數學新知的認識過程,往往是需要我們學習者經過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的。所以,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同樣也是一個知識認識的過程,就應該去遵循知識的認知過程。作為教師,我們經常不能理解學生為什么將教學樓的高度寫成12分米,將教室的面積寫成60平方分米,這些可都是學生每天都接觸的事物呀。其實,這正是我們平時不重視讓學生體驗,學生缺少生活經驗的結果。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習知識、訓練技能,更要讓學生去體驗、去感悟,獲得自己的經驗。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體驗直徑是圓內最長的一條線段,組織學生進行比賽,看誰在一分鐘時間內畫出圓內最長的一條線段,畫出后再讓學生測量,比較。在教學《時、分、秒》時,老師讓學生體驗一分鐘內可以寫多少個字,做多少條口算題,跳多少次繩,體會一分鐘的長短。還學生數學體驗的自由,可以讓學生積累生活經驗,形成自己對數學的感受,增強對數學的理解。[4]

再如,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節課時,在學生的逐步學習中,學生就會發現:2+2=2×2,他們就會有這樣的想法:3+3=3×3, 4 +4=4×4,但是卻是錯誤的感覺。此時教師應該把問題交給學生自己去實踐,在實踐中學生就會找尋到問題的緣由。因為2+2與2×2表示的意義是相同的,而3+3和3×3,4 +4和4×4表示的意義是不同的,4 +4表示2個4相加,而4×4表示4個4相加,所以2+2=2×2,而3+3不等于3×3,4 +4不等于4×4。像這樣學生通過實踐感悟而獲得的數學新知是最清晰、最深刻、最難忘的。

參考文獻:

[1] 張宇. 試論小學數學生活化[J]. 學周刊. 2012(02)

[2] 張火生. 新課程標準下數學生活化與課堂教學的整合——淺談小學數學科中的生活資源利用與開發[J]. 中國校外教育. 2012(01)

[3] 馮霞. 讓學生有效經歷數學化的過程[J]. 華夏教師. 2013(11)

[4] 楊大會. 轉化與提煉:生活經驗的數學化[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學). 2013(05)

猜你喜歡
走進生活淺析教學內容
淺析VLAN間靈活互訪
淺析35kV隔離開關常見缺陷及處理
挖掘數學教學內容所固有的美
讓英語教學回歸生活本真
“啟蒙運動”一課教學內容分析
淺析“譙”字“酷烈”義
應用多媒體手段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探討
“清末新政”也可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
扶眉戰役淺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