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康復護理在腦梗死偏癱患者臨床中的應用分析

2016-12-07 08:48王曉霞衛潔蘇嘯宇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28期
關鍵詞:早期偏癱康復護理

王曉霞+衛潔+蘇嘯宇

【摘要】 目的 探討早期康復護理在腦梗死偏癱患者臨床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對67例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偏癱肢體的康復護理訓練, 包括床邊訓練、床上動作階段訓練、步行準備階段訓練、步行階段訓練。結合一般資料、護理方法以及臨床療效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康復護理6周后, 患者巴氏指數(Barthel指數)為(61.17±7.63)分, Fugl-Meyer上肢運動功能評分為(51.11±2.18)分, 護理后Barthel指數及Fugl-Meyer評分均較護理前顯著改善(P<0.05)。結論 早期康復護理在腦梗死偏癱患者臨床中的應用效果確切, 可有效防止并發癥的發生, 降低致殘率, 使患者功能恢復與再建,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腦梗死;偏癱;早期;康復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166

腦梗死指由于腦供血障礙引起腦組織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軟化形成梗死的腦血管疾病, 突然起病, 致殘率高?;颊叱惺苤⊥凑勰ズ蜕畹牟槐?, 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也增加了家庭及社會的壓力、負擔?,F對本院收治的67例腦梗死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12月本院收治的腦梗死偏癱患者67例, 其中男39例, 女28例, 年齡41~82歲, 平均年齡61歲。左側肢體偏癱29例, 右側肢體偏癱38例。

1. 2 入選標準 ①均經頭顱CT、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證實患者系初次患腦梗死。②全部病例偏癱診斷明確。③神志清楚, 生命體征平穩, 可以配合護士進行康復訓練。④參照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1]。

1. 3 早期康復訓練

1. 3. 1 床邊訓練

1. 3. 1. 1 良肢位設計 良肢位設計可有效抑制痙攣模式、預防肩關節半脫位、早期誘發分離運動。①仰臥位:患者仰臥, 面部轉向患側, 胸椎伸展, 患側肩關節及臀部下方各墊一枕頭, 防止肩關節后沉、髖關節屈曲外展。上肢肘關節伸展置于枕上, 腕關節背伸, 手指伸展。大腿及小腿中部各放一楔形墊, 防止髖關節外展、外旋。②患側臥位:患側肩胛帶向前伸, 肩關節屈曲, 肘關節伸展, 前臂旋后, 腕關節背伸, 手指伸展?;紓认轮煺?, 膝關節輕度屈曲。健側下肢髖關節、膝關節屈曲, 下墊支具。背部放一枕頭依靠。③健側臥位:患側上肢向前方伸出, 肩關節屈曲約90°, 下面支具支持?;紓认轮y、膝關節屈曲, 支具支持[2]。

1. 3. 1. 2 體位變換 包括主動橫向移動、向健側翻身及返回動作、向患側翻身成俯臥位動作、從仰臥位到床邊坐位訓練??捎行岣呋颊叽采弦苿蛹按采仙钭岳砟芰?、緩解痙攣、加強患側上下肢隨意運動和控制能力。預防壓瘡及體位性低血壓的發生。

1. 3. 1. 3 關節活動度維持訓練 ①在絕對無痛狀態下訓練, 動作宜慢, 預防攣縮。②早期肩關節活動應在正?;顒臃秶?0%, 防止肩關節半脫位, 做肩肱關節屈曲、外展運動, 一手固定上肢, 一手扶持肩胛骨。③肩關節內外旋運動, 一手固定肱骨近端, 另一手固定腕關節在90°范圍內。④腕關節的背伸運動, 一手固定腕關節, 另一手扶持手掌部, 全關節范圍活動。⑤掌指關節被動運動, 一手固定腕關節, 另一手協助手指完成最大范圍的屈曲與伸展運動。⑥髖關節充分伸展, 一手將健側下肢充分屈曲, 固定骨盆, 另一手下壓患側膝關節。⑦髖關節內旋運動, 一手托住小腿近端, 另一手扶持足跟向外側擺動。⑧踝關節背屈, 一手固定患足踝關節上方, 另一手握住足跟向前下方牽拉跟骨。⑨用手活動跖趾、趾趾關節。

1. 3. 2 床上動作訓練 ①雙手交叉上舉訓練:可以抑制患手手指屈曲內收痙攣, 抑制上肢肩、肘關節屈曲, 前臂旋前, 可誘發上肢分離運動?;颊哐雠P位, 雙手交叉, 患側拇指在上方, 健手手指分別插入患手指間, 握手上舉, 反復練習。②雙手交叉擺動訓練:在上項訓練基礎上, 上舉后向左右兩側擺動, 反復練習。③輔助抬腿訓練:患者仰臥位, 用健足從患側腘窩處插入并沿患側小腿伸展, 將患足置于健足上方, 上抬, 反復練習。④翻身訓練:a.仰臥位到患側側臥位:患者仰臥, 護士位于患者患側, 患者健側上下肢抬起并伸向護士方向, 同時軀干向患側旋轉。b.仰臥位到健側側臥位:患者仰臥, 將健足置于患足下方, 雙側上肢左右擺動, 利用軀干的旋轉和上肢擺動的慣性向患側翻身。⑤ 搭橋訓練:患者仰臥, 雙下肢曲髖、屈膝, 雙足全腳掌著床, 護士協助控制患側下肢, 臀部盡量抬高, 使髖關節充分伸展, 膝關節屈曲??梢种葡轮旒÷搸н\動, 易化分離運動。⑥坐位平衡反應誘發訓練:患者取端坐位, 伏于訓練球上進行前后左右各方向推球訓練完成軀干的屈曲、伸展及左右側屈運動?;颊呷艨梢元毩⒕S持坐位時, 護士應對其肩部及軀干從各方面施加外力, 誘導患者的平衡反應。⑦從坐位到立位訓練:雙側足底著地, 兩腳平行, 站立時身體重心向前移, 患側下肢充分負重, 髖關節向后方擺動可防止膝關節過伸展或是伴有踝關節跖屈內翻。

1. 3. 3 步行準備階段訓練 ①立位平衡訓練:患者立于平衡杠內, 雙膝關節輕度屈曲(約15°)護士用雙膝控制患者的下肢使其外展、外旋。②單腿站立訓練:患側單腿站立, 面前擺放20 cm高凳, 將健側下肢踏在上面, 護士一手向前推患側骨盆, 使髖關節伸展, 另一手置于健側軀干, 協助患者練習重心轉移, 然后返回原處。

1. 3. 4 步行階段訓練 平行杠內步行訓練:首先將平行杠的高度調節在與患者股骨大轉子相同的位置, 患者立于平行杠內, 伸出健手握住平行杠, 向前邁出患足, 利用健手、患足兩點支撐邁出健足, 同時注意握杠的手從握杠→扶杠→手掌按壓平行杠。

1. 3. 5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包括穿衣、吃飯、如廁、洗澡、修飾等, 護士與家屬共同參與到訓練中, 指導和鼓勵患者以積極的態度接受訓練??祻陀柧毟鶕颊邔嶋H承受能力, 循序漸進。

1. 4 觀察指標 比較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及肢體活動能力Fugl-Meyer評分改善情況。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入院時患者Barthel指數為(33.12±6.32)分, Fugl-Meyer評分為(19.35±1.47)分;康復護理6周后, 分別為(61.17± 7.63)、(51.11±2.18)分, 護理后Barthel指數及Fugl-Meyer評分均高于護理前(P<0.05)。

3 小結

偏癱患者給予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 促進偏癱肢體的功能恢復,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臨床中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及時評估, 制定康復護理計劃, 結合病情采取有效措施, 為功能恢復創造條件。早期、科學、合理的肢體訓練, 能促進腦梗死偏癱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盡早恢復[3]。

參考文獻

[1] 蔡業峰, 賈真, 李偉峰, 等. 中文版Barthel指數對多中心測評缺血性卒中患者預后的研究. 中國腦血管病雜志, 2007, 4(11): 486-490.

[2] 于兌生. 偏癱康復治療技術圖解. 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5:12.

[3] 張春霞. 腦卒中致失語癥患者的語言康復護理體會. 中國當代醫藥, 2009, 16(13):120.

[收稿日期:2016-05-06]

猜你喜歡
早期偏癱康復護理
膈肌訓練在腦卒中中促進偏癱康復恢復中的應用
針刺聯合中藥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
探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效果
早期應用瑞舒伐他汀鈣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效果分析
漫畫
康復護理對解鎖精神病患者康復效果的觀察
盆底肌鍛煉對產后尿潴留康復護理效果的臨床分析
馬克思主義早期大眾化研究的重要學術成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