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兒院內感染的風險因子及其護理對策分析

2016-12-07 08:50崔蓓蓓
中國實用醫藥 2016年28期
關鍵詞:高危因素院內感染新生兒

崔蓓蓓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新生兒院內感染相關風險因素, 并提出相關護理對策。方法 回顧性分析56例發生院內感染的新生兒的臨床資料, 調查發生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 并提出護理對策, 總結護理經驗。結果 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敗血癥是最為常見的感染類型, 其中呼吸道感染19例(33.9%), 消化道感染16例(28.6%), 敗血癥8例(14.3%)。革蘭染色陰性菌是主要的致病菌(77.4%), 其中以肺炎克雷伯菌(32.1%)、大腸埃希菌(20.8%)以及銅綠假單胞菌(13.2%)最為常見。住院時間>2周、出生體質量<1500 g以及胎齡<32周是新生兒醫院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經積極治療及護理干預, 55例(98.2%)患兒治愈出院, 死亡1例(1.8%)。結論 住院時間、出生體質量以及胎齡是新生兒院內感染的風險因子, 感染類型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為主。預見性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消除新生兒院內感染高危因素暴露風險。

【關鍵詞】 院內感染;新生兒;高危因素;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169

新生兒各器官功能遠未發育成熟, 對外界抵抗力較差, 在受到致病微生物刺激后較易發生感染, 而病房內存在多種致病菌, 故新生兒院內感染并不少見[1]。盡管目前對于新生兒的醫療技術獲得較大進步, 使許多危重癥新生兒獲得有效治療。但對于重癥院內感染的新生兒, 其死亡率仍較高[2, 3]。掌握新生兒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有助于提供預見性護理干預, 進而降低院內感染發病率, 保障新生兒健康安全。本文即對本院部分院內感染新生兒進行分析總結?,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本院56例院內感染的新生兒, 搜集其完整臨床資料并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31例, 女25例;足月兒38例, 早產兒18例;出生體質量1032~4250 g, 中位體質量2570 g。

1. 2 院內感染診斷標準 ①入院48 h后發生的感染;②在原感染基礎上, 出現新的感染灶;③在分娩過程中和產后獲得的感染。對于無明顯感染病灶, 但存在明顯的感染表現, 如白細胞計數增高或降低、頻繁呼吸暫停、黃疸、拒乳、安靜或煩躁、體溫不升或發熱、降鈣素原和(或)超敏C反應蛋白升高等表現的患兒, 一并列入新生兒感染。

1. 3 方法 搜集臨床資料, 統計患兒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住院時間、住院期間有無侵入性操作以及有無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等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 并提出相關護理對策, 總結護理經驗。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多因素回歸分析分析新生兒院內感染與各暴露因素的關系。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感染類型 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敗血癥是最為常見的感染類型, 其中呼吸道感染19例(33.9%), 消化道感染16例(28.6%), 敗血癥8例(14.3%), 顱內感染6例(10.7%), 皮膚軟組織感染6例(10.7%), 其他1例(1.8%)。

2. 2 致病微生物 56例院內感染新生兒中, 經病原學及藥敏學檢測, 氣道分泌物培養陽性2例(3.6%), 血培養陽性者51例(91.1%), 余3例(5.4%)細菌培養陰性。在細菌培養陽性的53例患兒中, 致病菌為革蘭染色陰性者41例(77.4%),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7例(32.1%), 大腸埃希菌11例(20.8%), 銅綠假單胞菌7例(13.2%), 鮑曼不動桿菌3例(5.7%), 嗜麥芽窄食單孢菌3例(5.7%)。革蘭陽性菌12例(22.6%), 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7例(13.2%), 腸球菌3例(5.7%), 表皮葡萄球菌2例(3.8%)。

2. 3 高危因素 將胎齡、性別、住院時間等暴露因素行多因素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 新生兒性別、有創操作以及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非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 而出生體質量<1500 g (OR=1.25, P=0.026)、胎齡<32周(OR=1.32, P=0.032)以及住院時間>2周(OR=1.37, P=0.017)是院內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

2. 4 預后 經積極治療及護理干預, 55例(98.2%)患兒治愈出院, 死亡1例(1.8%), 死亡原因為敗血癥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討論

盡管采取多種預防措施, 但新生兒院內感染仍未徹底杜絕, 嚴重威脅新生兒健康安全。對于發生院內感染的新生兒, 其發病原因既與住院期間的醫療及護理有關, 也與患兒自身特點存在一定關系[4]。新生兒器官功能不完善, 抵抗力較差, 對于早產兒而言危險性更大。掌握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有助于給予預防性干預, 降低院內感染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 出生體質量<1500 g、胎齡<32周以及住院時間>2周是新生兒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 而與新生兒性別、有創操作以及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無明顯相關。究其原因, 新生兒胎齡越小, 則出生體質量相對就越低, 其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差, 進而易發生感染[5]。而病房內環境質量相對較差, 各物品及空氣中存在多種致病微生物, 住院時間越長, 則新生兒獲得感染的幾率越大。

呼吸道和消化道是新生兒院內感染最多見的部位, 針對上述發病特點, 護理人員應加強對病房內環境的消毒管理, 每天一次采用紫外線或空氣消毒機對新生兒病房徹底消毒。對病房地面、空氣、墻壁、物品以及醫療設備定期采樣檢測, 保持環境清潔, 從源頭消除危險因素。此外, 在進行護理操作前后清潔雙手, 防止醫源性感染。加強對產婦的健康教育, 囑其嚴格消毒奶具, 喂奶前后清洗雙手及乳頭, 勤換衣物, 防止致病菌經消化道途徑感染新生兒。

綜上所述, 住院時間、出生體質量以及胎齡是新生兒院內感染的風險因子, 其中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最為多見。針對上述高危因素采取預見性的護理干預, 有助于從源頭控制感染源, 降低新生兒院內感染發病率。

參考文獻

[1] 黃婭鈴, 曾子耘, 徐萱, 等. 中國大陸地區新生兒院內感染病原體分布的系統評價. 重慶醫學, 2016, 45(3):380-382.

[2] 廖均梅, 周淵, 王艷. 惠州市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早產兒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泰山醫學院學報, 2016, 37(2):150-151.

[3] 張小玲, 張林, 許瑾, 等. 新生兒院內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臨床對策. 包頭醫學院學報, 2015, 31(4):62-64.

[4] 劉淑波, 杜柯凝, 黃艷智. 新生兒病房院內感染的預防及護理措施研究.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9):264.

[5] 胡黛菊, 黃惜華, 李惠怡, 等. 護理缺失所致新生兒院內感染原因分析及對策.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5, 36(3):465-466. [收稿日期:2016-05-23]

猜你喜歡
高危因素院內感染新生兒
非新生兒破傷風的治療進展
新生兒需要睡枕頭嗎?
新生兒出生后該怎樣進行護理?
2013~2015年我院鮑曼不動桿菌的臨床分布及耐藥性分析
早產兒喂養不耐受的高危因素探討與措施
足月兒發生呼吸窘迫綜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
社區老年腦卒中患者院內感染分析
新生兒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高危因素及病原學狀況分析
影響社區腦卒中復發的高危因素分析
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