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幼師學前心理學教材發展演變歷程

2016-12-12 05:42張琬婧
科教導刊 2016年28期
關鍵詞:內容分析

張琬婧

摘 要 學前兒童心理學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基礎課程,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三學之一,是認識和了解兒童心理學的前提。本研究旨在通過對學前心理學教材的內容分析來反映我們對兒童認識的轉變和發展,通過對教材的進一步剖析來揭示科學兒童認識觀的核心特質,意識到對兒童的認識必須隨著對自身發展認識的深化、對兒童教育實踐發展的深化而不斷完善。

關鍵詞 內容分析 兒童認識 教材剖析 科學兒童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10.023

Abstract Psychology of preschool childrens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s one of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preschool education must learn and master the trivium, is to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childrens psychology premise. This research is for the purpose of through analysis of preschool psychology textbook content to reflect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to reveal the childrens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core features of "the view, consciousness to understanding of children with on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epen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education practice deepen and continue to improve through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material.

Keywords content analysis; childrens knowledge;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s; scientific concept of children

1 問題提出

在幼兒教師教育轉型的背景下,學前心理學作為學前教育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其教材的選擇和使用則成為了認識和了解兒童的著力點,更為核心的是通過教材內容的分析我們能夠真正面對“兒童是什么”的焦點問題,以何種兒童觀去看待兒童、發現兒童,才能從根本上理解兒童,才能對兒童教育進行認識。筆者從理論層面入手,以教材內容分析為載體,間接反映學前心理學教材中所蘊涵的對兒童的認識,進一步挖掘科學兒童認識觀的核心價值。

2 資料收集與方法

本研究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梳理學前教育思想發展脈絡,從1979年-2015年的時間段中以主流教材為線索選擇了33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學前兒童心理學教材進行分析。研究采用內容分析法,以教材為分析單位,以此來透視對兒童認識的發展轉變。

3 內容分析

3.1 學前心理學的復蘇

“十年動亂”徹底歪曲了學前教育的發展方針和管理體制,學前教育遭受巨大創傷。在失去發展方向的情況下,學習借鑒蘇聯教育經驗起到了積極的復蘇作用,但也出現了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不夠、生搬硬套的問題,過分強調集中的知識性學習。學前心理學教材的知識結構以“夠用”為基,教材落腳點主要放在陳述兒童基本的心理特點,闡述基本理論知識,著重介紹理論流派、年齡階段特征,及認知、情感的發展特點,只說明對兒童的已知層面,幾乎所有的知識點都以理論講述呈現,教材的理論性強,旨在對學前兒童心理學發展的來龍去脈作清晰的梳理,明確研究學前兒童心理學的意義。

3.2 學前心理學的探索

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穩定發展,我們開始思考并批判性地學習蘇聯教育經驗,關注并收納世界各國的學前心理研究成果,在教材中補充胎兒的發展,對兒童成長的人文環境做剖析,研究兒童的社會性,強調全面認識兒童。

通過對33本學前心理學教材的分析(圖1),發現在理論知識體系構建上,知、情、意三部分的知識在教材中仍占有較大比重,教材發展定位在“強基”。33本教材在呈現兒童知、情、意三方面核心知識點時,都以核心概念(含義、基本特征)、兒童在這些核心心理現象上的年齡特點的固定模式進行闡述。理論篇幅所占比例大,在不太容易理解的知識點上略以簡單一兩句話所呈現的案例加以解釋,案例在整個章節中出現的比例不超過5%。教學更多關注教師主導作用,過分強調計劃性的學習,機械劃一、重教輕學。教材使用只滿足于快速學習理論知識,短期就能頂崗任教,或符合市場需求,出現學前教育的市場化、社會化,兒童教育的小學化、成人化,實行不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學前教育事業在穩固前進的同時又處于盲目發展的階段。

3.3 學前心理學的立體化發展

國家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教師專業化標準》的頒布實行,讓我們看到對兒童的理解要與時俱進,要向更多“未知層面”和“完善已知”的方向前進。33本教材充分闡述國內外專家對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和理論流派,關注兒童不同方面的發展,將兒童腦發育、神經系統發展、身體生長發育和動作發展進行整合闡述,確保在認識兒童心理之前對兒童生理和身體有一個總體框架學習,明確身心相互作用、彼此聯系的客觀關系,旨在給予我們一個全面、完整的兒童。

由此,學前兒童心理學教材注重與幼兒園實際結合(圖2、圖3),強調對兒童認識的發展性和專業性,能夠指導實踐工作。因此教材的資源進行了優化和整合:

3.3.1 兒童社會性、兒童游戲的增加

在2005年后的教材中增加了兩項學習內容:(1)社會性發展。獨生子女的養育狀態導致孩子在社會性能力發展上的欠缺,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增加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相應社會技能和社會認知內容的了解和學習符合,更好時代需求。(2)游戲。兒童期的活動載體是游戲,補充兒童游戲相關知識能更好地將所學落實到幼兒園的實踐教育中。

3.3.2 實踐、實訓增強

教材中兒童案例增多,課后補充練習,每章節增加兒童發展的實訓項目,教學形式多元化,豐富更多對兒童的感性認識,加強了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更鮮活、真實的展現兒童。

3.3.3 新主題板塊的增加

根據幼兒在園生活環節和一日常規的觀察,增加兒童學習品質、創造力發展、幼兒期問題行為等一系列的主題板塊,逐漸打破以前層層深入的理論體系,開始嘗試以兒童實際生活游戲為線索進行整合式的知識呈現,關注幼兒實際出現的行為和情緒問題,著眼于幼兒園生活,更好地促進了知識之間的相互融合。

3.3.4 立體化資源的整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能夠大量、及時地搜集到全球范圍內兒童研究的前沿信息,采用MOOC等多元形式,整合家庭、社區等資源去探索一個動態發展的兒童,變知識堆積為知識、能力、專業三位一體的優化學習,突破兒童認識的瓶頸。

4 結論

隨著學前兒童心理學教材內容的改革和豐富,隨著對兒童認識的不斷深化,當代學前兒童心理學教材的編寫暗含了一個在觀察認識兒童時應持有的理念,揭示了科學兒童認識觀的核心價值:

4.1 兒童:作為自然性存在

教材的知識內容逐漸從單一理論闡述過渡到理實聯系雙向融合,從書本經驗過渡到游戲生活中的真實體驗,強調對兒童的認識上要注重符合自然成長規律。兒童具有自然屬性,兒童的快樂和幸福,是在自然狀態下獲得的。在自然中,兒童的生命充滿生機和活力。童年是自然的賦予,忽視童年自身的價值,剝奪兒童享受童年的樂趣,就是剝奪兒童的生命權。

4.2 兒童:作為社會文化性存在

從教材的知識內容來看,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占據了2/3的比例,詳細對體系結構進行了完整說明,呈現了一個邏輯層次分明的兒童認識觀,為實踐提供了強大理論基礎。其次,教材已經逐漸轉變以社會動態背景下的身心發展視角來認識兒童。因此,對兒童的認識必須以一個有著具體社會文化背景的個體來看待。兒童接受文化的影響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一個能動的創造過程。兒童文化是一種以兒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來決定其價值和標準的文化,是兒童內隱的精神生活和外顯的文化生活的集合。這些背景經驗對孩子的學習與發展,甚至是心理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

4.3 兒童:作為關系性存在

人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在關系中兒童的學習與發展得以有效發生,兒童的生活得以展開。這種關系其本質就是兒童與家長之間、兒童與教師之間、兒童與兒童之間一種本真生活的體現。我們的教育不能割裂了家庭和幼兒園、社會來單獨看待兒童的發展,而應該在三位一體的架構下更好地去認識兒童、理解兒童。

4.4 兒童:作為權利主體

在學前教育實踐中,真正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是“基于兒童的教育,即基于兒童的視角來設計教育活動,教育活動中應考慮到兒童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認知特點”。傾聽兒童的聲音,有利于激發兒童主體能動作用,發展他們初步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能力,發展兒童的自尊感、責任感和權力感等等。

4.5 兒童: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主體

承認兒童在學習中的積極主動性,為學前教育教學和課程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兒童是獨特的,不同的生活背景、生活經歷、思維方式、看問題的角度、所關注的興趣點等等必然會滲透進課程的展開和實施,并會引起許多無法預期和設計的事件發生,打破預先設計好的課程思路,形成若干缺口,而正是這些缺口使課程有了新的發展。教師需要耐心傾聽兒童的經驗表達,及時、靈活地對課程做出調整,那么就可能會創生出更精彩、更符合兒童當下認知興趣的學習主題。

參考文獻

[1] 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 陳幗眉.學前心理學[M].馮曉霞.劉桂珍.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3] 高月梅.幼兒心理學[M].張泓.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4] 周念麗.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張春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 桑標.當代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 方富熹.兒童發展心理學[M].方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 王振宇.學前兒童心理學[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7.

[8] 王惠萍.兒童發展心理學[M].孫宏偉.科學出版社,2010.

[9] 張丹楓.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史獻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0] 張永紅.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劉新學.劉本劍.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1] 秦金亮.早期兒童發展導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12] 李召存.追尋課程政策背后的教育意義[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13] 楊曉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14] 唐淑.中國學前教育史[M].鐘昭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15] 杜成憲.幼兒教育思想史[M].單中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6] 姚偉.兒童觀及其時代性轉換[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17] 約翰·洛克.教育漫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18] 李生蘭.兒童發展觀的衍變(一):20世紀初的兒童發展觀[J].山東教育,1999.

[19] 郭法奇.兒童觀轉變與教師教育——杜威的思考及給我們的啟示[J].教師 教育研究,2005.

猜你喜歡
內容分析
國內電子商務學術研究進展分析
美國科學教育標準實施的新動向
三重表征視野下“金屬晶體”內容分析與教學過程設計
“老人摔倒”新聞正面報道的負效應研究
2016年《中國日報》“兩會”數據新聞報道研究
從《遠程教育》35年載文看遠程教育研究趨勢
基于引文分析與內容分析的專利計量與評價的理論探索
歷史人物人格主要研究方法評析
運動員職業轉移的重新定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