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

2016-12-13 23:39鄧建文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6年11期

鄧建文

摘 ? 要:語文課要正本清源,返樸歸真,切莫讓語文課肥他人田,荒自己園。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關鍵詞:語文教學的本質;理解感悟;積累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2-0208-02

語文教學就是在教師的精心組織指導下,主要通過典型“言語作品”的剖析,模仿,在各種“言語行為”中,不斷內化各種收獲,并較為成功地外化為各種“言語作品”,逐步形成能夠獨立聽說讀寫的“言語能力”,以應用于廣泛的社會生活的“言語行為”之中。語文教學的本質就是要發展學生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這已是大家的普遍認識。但是在我們現實的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尤以青年教師居多,因一時的喧囂和躁動誤解了“課標”的精神,使得這一本質正在發生變種。許多語文課上成了知識拼盤的常識課,不倫不類的教育課(思品課,政治課,歷史課)各科雜燴的綜合課,還美其名曰:課程開放,整合,綜合性學習,宏揚人文精神等等,唯獨沒有語言(指語文課應給學生的語言),難怪有人發出“語文課,又怎么啦?”的感慨,不少專家大聲疾呼:“語文課要正本清源,返樸歸真,切莫讓語文課肥他人田,荒自己園?!倍喿x教學又是語文課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閱讀教學怎樣才能多給學生一點語言呢,以下只是筆者的一些拙見,僅供參考。

一、理解感悟語言,實現與文本的對話

現代閱讀教學理念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通過對話,我們不光要“破譯”文本,更要“實現”文本,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唯有從語言入手(課文),理解感悟語言。而其主要的方法就是讀書,變課本為讀本,尤其是入情入境地朗讀。我經常告訴我的學生:“書是要讀的,書也是能讀懂的,而且是越讀越有味的?!蔽姨貏e喜歡和孩子們一起讀書,有時一整節課一整節課地讀,在讀書中我們交流讀書體會,感受;商量總結讀書的方法。我總喜歡帶讀,尤其是一些古詩文和文學作品,先是我大聲地讀,學生小聲地跟著讀,數遍后,學生有所悟,便忘情地各人自己讀。我不知道別人是否贊同,但我卻在帶讀中嘗到了一些甜頭。在帶讀中學生不自覺地入了境,在帶讀中,學生自然地掌握了許多朗讀的技巧,讀得有神,有情有味,也許這就叫潤物細無聲吧。許多教師都希望學生讀書有感情,也是這樣要求學生的。但往往學生書都沒有讀兩遍,根本都還沒入境,哪來的情感,于是學生也只好裝腔作勢,無病呻吟。要知道情是由然而生,發乎于內心,流露于自然,所謂情到濃處自然濃,教師應積極為學生創設情境,把課上到學生的心坎上去。記得我在教學《給予樹》時(借別班學生上課,學生已經學過)。我考查學生書讀得怎樣,結果發現學生讀得很流暢,就是沒味道。書讀得很流暢,肯定讀過多遍,為什么還讀得如此無味呢?顯然學生還沒有入境。高林生老師將讀書分為三個層次:認讀——還原讀——移情讀。不能入境怎能與之親,又怎能移情呢?文章的生命音符又怎能奏響?只有我心入書,才能書入我心。讀書是理解語言感悟語言的過程,是心靈交流的過程,是受到人文熏陶的過程,也是形成語感的過程,讓學生讀書吧!

二、積累和運用語言

語文重積累,所謂“厚積而薄發”這誰都懂,但是怎樣積累。心理學認為,當人感受到外部事物的美時,都會產生心向往之的情感,所謂心動才會沖動,行動?!傲w慕”一詞說的就是這種心理過程,言語積累也是如此,只有學生感受到語言的美和有用時,才會主動去構建,因此,許多課文我都要留一部分時間讓學生賞析課文,讓學生領悟語言的精妙,激起學想“據為己有”的欲望,然后讓同學背,抄,使得這些優美詞句,精彩片段在學生的“言語倉庫”中儲存起來,形成語感積淀,為學生以后的“言語行為”提供豐厚的養料。

但僅僅這樣做是還不夠的,以為語感的積淀好就自然能運用的想法也是不夠科學的,其實積淀和運用是兩回事,積淀是運用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從積淀轉化為運用必須通過語文運用的實踐活動。因此教師必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站在發展學生語言的角度,發揮文本的例子作用,盡量地聯系生活為學生創設外化“言語作品”的實踐機會。其主要形式有:

1.造段練習。對于文中積累下來的優美詞句,精彩片段則要求學生聯系生活寫一段話盡量用上這些詞句和片段,下面是學生在學了《難忘的啟蒙》后,寫的一段話。

“我時常懷著深深的感激之情,思念著我的外公,外公是一個正直嚴厲的老頭。他留給我的有懲戒,也有申斥,但更多的是愛撫,他常常教育我要做個誠實的人,是他在我童稚的心靈里播下美好的種子?,F在外公去世多年了,漫長的歲月過去了,經歷的事情許多也已淡忘,而童年時代生活的情景,外公的音容笑貌還不時地在我的記憶中浮現,引起我的思念和遐想……”

這樣新的語感模塊,通過學生的主動構建,形成了另一個新的語感模塊。原來雜亂的詞句,由無意識記憶經過學生大腦的處理,程序編排而永久地記了下來。

2.復述,當導游或解說員。像故事性強的課文,如《景陽岡》等,我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繪聲繪色地講故事,說明性強的文章如《世紀寶鼎》《清明上河圖》等我則讓學生模仿博物館解說員進行解說;寫景的文章如《記金華的雙龍洞》則讓學生做導游……這樣通過復述,解說,導游既讓學生加強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又是內化語言,加工創造提高“言語行為”的過程。

3.仿寫,改寫,續寫,寫讀書筆記。如學了《示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我讓學生將之擴寫為內容具體的記敘文,在學了《奴隸英雄》的基礎上,我讓學生把《將相和》《景陽岡》《草船借箭》的某些情節改寫成劇本,讓學生自編自演。學了《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后讓學生續寫,學了《厄運中的海倫》我讓學生寫讀后感等,通過這一系列的語文實踐,讓學生去實現對文本的再創造。

當然還有采訪、辯論等等,這樣以“言語學習”為主旨,教師引領學生從感知言語表達形式入手,到領悟言語表達的精妙,豐富言語倉庫的儲存,經歷由積累——模仿——創造的過程從而習得言語表達的經驗。

三、樹立課程開發意識,為學生打開閱讀天地的窗口

課本是學生的讀本,也是教師的教本,但課本的教學絕不是閱讀教學的全部,二三十篇的閱讀量對學生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教師的教學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當憑借,當鑰匙,打開學生閱讀天地的窗口,事實上,編者意圖也是如此。我想《草船借箭》《景陽岡》《將相和》《猴王出世》《窮人》《魯濱孫漂流記》等等這些課文的編排絕不僅是為了讓我們了解某個故事和人物,明白某種道理,受到某種教育那么簡單。我想編者的用意旨在通過這些文章的學習,讓學生領略這些名著的無窮魅力,激發學生讀這些名著的興趣,我們為什么就不能好好發揮它們的作用呢?將閱讀教學引向課外,引向課本外更廣闊的閱讀天地,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看到更為肥美的草原,更為浩翰的大海,更為廣闊的天空,讓學生運用課內習得的讀書方法,經驗在課外閱讀中吸收更多的養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才是真正的閱讀教學。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敝灰覀儞碛幸粋€冷靜的大腦,不浮躁,不為外界的喧囂所動,緊緊守住自己的園,耕種自己的田,我們這塊園地一定會百花爭艷,碩果累累。語文姓語,語文教學請多給學生一點語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