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政治謠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2016-12-13 10:19劉京林倪桓
人民論壇 2016年24期
關鍵詞:非理性傳播特征

劉京林+倪桓

【摘要】網絡政治謠言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有著不容低估的社會破壞力。謠言止于公開,止于透明,止于智者。應該讓相當數量的公眾通過網絡與新媒體平臺進行更多公共事務的討論,以更加有序和理性的方式參與政治生活,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

【關鍵詞】網絡政治謠言 傳播特征 非理性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謠言是缺乏明確而可靠的事實根據,由謠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布,在人群中廣為傳播的假消息。網絡政治謠言是指通過互聯網媒介和其他新興媒介渠道傳播,在沒有事實依據或傳播嚴重失真的情況下,具有政治攻擊性且危害社會的政治傳言。

網絡政治謠言的盛行,體現了公眾的政治態度。它不僅是公眾政治情緒的表達,也體現了公眾對某類重大政治事件或政治人物的理解、闡釋和認知,更暗含了公眾對社會政治現象、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某種趨于一致的心理判斷傾向和評價意向。這種評價意向,本質上是一種潛在的政治參與行為。一旦條件具備,暗含這種共同心理評判的政治謠言,就有可能迅速轉化為公眾一致參與的政治行動,例如由征地拆遷、上訪等問題引發的大規模群體性事件。

網絡政治謠言往往蘊含著表達恐慌、宣泄憤怒的情緒信息

網絡謠言是一種非理性的公眾態度表達,其中情感因素在態度的形成和轉變過程中起到主要作用。網上盛行的政治謠言往往蘊含公眾豐富的情緒信息。由此,我們可從情緒類別的角度,對基于互聯網和新興媒體技術平臺傳遞的政治謠言進行分類。

一是表達恐慌的網絡政治謠言。當社會出現政治動亂、暴力恐怖事件、警民沖突等威脅到公眾人身、財產安全狀況時,公眾會本能升起恐慌情緒,這時如果媒介信息模糊不確定,公眾的恐慌無法消解乃至愈積愈烈,便容易導致謠言。對于此類謠言,辟謠方式要么降低事件的重要性,要么將模糊信息透明化,這就需要政府及時發布權威信息。

二是宣泄憤怒的網絡政治謠言。當重要事件涉及到敏感議題(如官員人事變動、腐敗問題、群體性事件等)時,容易產生此類謠言。宣泄式謠言往往成為弱者反抗的武器。此時,公眾關注的焦點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道德對錯和由此激發的情感共鳴。此類謠言發生發展的主要邏輯力量是情感動員,傳播謠言與個人利益并無直接聯系。

一般而言,涉及公共安全的恐慌類謠言,因牽涉到每個人切身利益,較易被傳播,同樣也可能在公共平臺的充分討論下被平息。與公眾無關的泄憤式謠言,由于公眾不愿意進行理性溝通和交流,越討論越極端,有可能推動謠言朝著公眾負面預期的方向發展。

網絡政治謠言真假信息并行,能產生頃刻間的政治沖擊力

借助政治傳播學者拉斯韋爾(L.Lasswell)關于信息線性傳播的5W模式,可以從傳播渠道、傳受者、傳播信息、傳播效果四個方面理解網絡政治謠言的傳播特征。

第一,傳播渠道:社會化媒體成為政治謠言的溫床。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1.7%。我國微博用戶規模為2.42億,微信朋友圈、QQ空間使用率分別為78.7%、67.4%。在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迅猛擴張、深度影響社會輿論的同時,因其用戶的廣泛性和傳播的即時快速,也很容易成為不實言論的傳播平臺。一則政治謠言往往借助微博的“圍觀”、微信朋友圈的轉發,短時間內獲得幾何級的傳播擴散,在轉發、點贊和評論中,其影響力被成倍放大。

第二,傳受者:信息傳播非理性凸顯。在傳受者現代化生活節奏和碎片式信息接收習慣的影響下,不關心信息真偽的“圍觀”和跟風現象漸成政治傳播景觀。傳受者的非理性因素是網絡政治謠言傳播的主要原因之一。當一個人接觸政治謠言時,常會由于從眾壓力而在非理性思維驅使下相信并傳播謠言;有時通過造謠傳謠,可宣泄由政治信息不對稱、言論堵塞而引發的不滿;有些傳謠者只為傳播而傳播,并無明顯的政治動機,所傳播的謠言與自己也無直接利害關系,僅僅希望從傳謠中獲得成就感等某些心理需求的滿足;還有些謠言傳播者以“消息靈通人士”自居,將自己區別于有限知情渠道的普通公眾。相比傳統謠言在熟人社會中口耳相傳,網絡政治謠言在陌生網民間的傳遞討論更具非理性特征。

第三,信息內容:真假信息并行。網絡政治謠言的內容常因“未經官方證實”而導致似是而非的模糊性。謠言研究專家法恩認為,虛假并非謠言的界定標準。謠言真假混雜,其根本特征是區別于精確性的不可知性。有時造謠和傳謠者為了增加謠言內容的可信度,會利用電腦技術偽造相關權威人士或機構的圖片、音頻、視頻等,以佐證虛假信息;有時還會采用新聞報道的手法,在形式上力求“逼真”,甚至盜用傳統媒體的名義進行,導致主流網絡媒體和傳統新聞媒體可能成為其傳播的下一個鏈條。通過這些具有權威性、公信力的傳統平臺,謠言以政治新聞的形態繼續再傳播。值得重視的是,在各類網絡論壇及社會化媒體上流傳的信息并非完全虛假,有相當一部分事后被證實是真實的,這就使很多網絡用戶無法對網絡流言完全置之不理。在將信將疑中,政治謠言獲得了生命力和傳播價值。

第四,傳播效果:頃刻間的政治沖擊力。在缺乏現代傳播技術支持的情況下,政治謠言一般采取口耳相傳的人際傳播方式進行。其傳播路徑為:開始出現——達到飽和——走向低潮——逐漸消失。傳播速度較慢,社會影響范圍有限,一般局限于某一地理區域。在傳播過程中,政府部門可以及時進行謠言的干預和阻斷。

然而網絡因其全球性、去中心化的傳播特征,以及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交叉、互動的滾動式傳播模式,使網絡政治謠言的傳播速度更快,影響范圍急劇擴大。網絡政治謠言的傳播路徑不同于傳統的政治謠言,表現為一開始就達到高潮、飽和狀態,然后逐步消失。這樣可在瞬間形成對政治體系的強力沖擊,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大化。這種個人化的傳播方式使政府對謠言只能進行事后的信息過濾或封堵,無法將其扼殺于搖籃之中,查找謠言的信息源和清理傳播路徑相對更加困難。

政治信息透明度不夠是網絡政治謠言盛行的重要原因

第一,權威政治信息在網絡中缺失。政治謠言之所以在網絡中產生并不斷蔓延擴大,一個重要原因是權威、真實的政治信息的缺失,或政府對一些敏感政治事件的處理過程存在不透明和模糊的空間。

1947年,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W.Allport)和波斯特曼(L.Postman)曾提出著名的謠言傳播公式:R= i×a。其中,R=謠言(rumor)的強度和流量,i=重要度(importance),a= 模糊度(ambiguity)。

1953年,美國社會學家克羅斯對此公式進行了修訂,加入了影響謠言傳播的主觀因素,即R=i×a/c,其中增加的c=批判能力(critical ability),即受眾的批判能力,體現為對傳播內容的信任程度。

根據第一個公式,謠言的產生與謠言涉及事件的重要程度與模糊程度有關。謠言的傳播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謠言傳播的內容對公眾來說非常重要,二是謠言事件信息模糊、不確定。換言之,越是重要的事件,越是不確定的事件,越能夠形成謠言;若一件事情的重要度接近零或非常確定,就不會產生謠言。

第二個公式是對第一個的修訂,加入了傳播者的因素。如果公眾有很強的批判能力,成熟而理性,能夠識別謠言的假象,那么謠言也不可能傳播開來。

由此可見,一些政治公共事件產生謠言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權威部門沒有公布事件的確實真相,比如對地震的死亡人數遲遲不報造成謠言滋生;二是權威部門公布的事件真相不能讓公眾相信。當公眾認為這種公布出來的“真相”不是真的真相,而是經過偽飾的,那么依然會有謠言。而且,這種謠言還會依據已經公布的事件“真相”繼續衍生。

公眾的批判能力越弱,公眾對事件越重視,傳播信息越模糊,謠言的傳播就越迅速,影響就越廣泛。由此,政府網站和官方微博可以借鑒國外成熟經驗,開設類似“謠言診所”的專欄,及時識破政治謠言并采取措施辟謠。同時,政府在遇到危機事件時,必須迅速決斷,建立健全及時、暢通的信息發布渠道,減少公眾的政治信息盲點,通過政治信息的透明化來抑制謠言的發生,不給政治謠言的散布者提供空間。

第二,傳受者的恐慌和焦慮心理。心理學研究表明,謠言的產生與不確定、焦慮不安的心理狀態有關。面對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件,如與生活、工作、人身安全等息息相關的公共安全事件和暴力恐怖事件,公眾極易產生不安全感和恐慌情緒。一旦這些領域產生政治謠言,個體的理性選擇往往會被非理性的情緒覆蓋,加之“沉默的螺旋”與“群體極化”的影響,公眾的恐懼、不安會導致各種猜測和疑慮,小道消息不脛而走,并從局部的現實社會延伸到無限的網絡空間,如滾雪球一般形成網絡政治謠言風暴。

如何應對網絡時代信息傳播的挑戰,提升政府執政能力,是各級政府部門必須面對的問題。有些政府機構或囿于不透明行政的思維慣性,或為自身的政治前途考慮,習慣對有可能引起社會恐慌和上級領導不悅的政治信息采取“封鎖”“冷處理”“擱置”等方式。但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時代,如果政治信息透明度不夠,不適時公布政治事件真相,地方政府對某些信息進行傳統媒體的渠道封鎖,只會導致公眾的各種猜疑,很容易造成政治謠言在網絡上的泛濫,引起公眾更大程度的恐慌和焦慮。此時即使政府出面辟謠,也會損失公眾的信任度。

網絡政治謠言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有著不容低估的社會破壞力。社會化網絡的傳播方式、非理性的傳受者行為、真假并行的信息內容以及短時間內的巨大政治沖擊力,導致它可能引發激烈的社會震蕩。謠言止于公開,止于透明,止于智者。應該讓相當數量的公眾通過網絡與新媒體平臺進行更多公共事務的討論,表達對政治的關心和參與意愿,以更加有序和理性的方式參與政治生活,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

(作者分別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導;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為北京高等學?!扒嗄暧⒉庞媱潯表椖俊渡鐣W絡傳播的社會心理機制研究》(項目編號:YETP061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美]奧爾波特(G.W.Allport)著、劉水平等譯:《謠言心理學》,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②張雷、劉力銳:《網民的力量:網絡社會政治動員論析》,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4年。

③郭小安:《網絡謠言的傳播及治理》,《理論探索》,2014年第6期。

④楊立青:《新媒體時代的網絡謠言傳播與控制探析》,《新聞記者》,2014年第11期。

⑤張雷:《論網絡政治謠言及其社會控制》,《政治學研究》,2007年第2期。

責編/劉瑞一 美編/于珊

猜你喜歡
非理性傳播特征
不確定性時代呼喚“非理性”
不確定性時代呼喚“非理性”
不確定性時代呼喚“非理性”
宏觀分析盧卡契對現代主義批判的原因
企業類微信公眾訂閱號的傳播與運營
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特征初探
淺析當代影視劇傳播過程中的傳播特征
家譜作為組織傳播媒介的觀照
“零余者”形象
微博在突發事件中的傳播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