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譜作為組織傳播媒介的觀照

2016-07-02 00:05王業明
今傳媒 2016年6期
關鍵詞:傳播特征家譜

王業明?

摘 要:家譜和國史、方志并列,是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家譜編修活動是極富中國特色的本土傳播現象。家譜是一種組織傳播媒介,其具有血緣性、儀式化、強制性、孤證性等傳播特征,家譜編修者的身份影響到其在家譜編修中的把關標準,家譜具有道德教化、文化維模、社會控制和媒介記憶等傳播功能。

關鍵詞:家譜;媒介身份;傳播特征;把關;傳播功能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6-0059-03

家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世系繁衍和族人重要事跡等的一種重要文獻和珍貴文化遺產。家譜的修訂與傳承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一種本土傳播現象。本文從傳播學視角考察家譜這一特殊傳播媒介,以揭示其媒介身份、傳播特征、把關人構成和傳播功能。

一、家譜是一種組織傳播媒介

家譜不是圖書。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家譜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圖書,而事實上家譜是一種特殊信息的傳播媒介,而不是知識梳理和匯聚的載體。家譜的傳播內容主要是姓氏源流、世系表、家訓、家傳、藝文著述和像贊等,這些內容分類編排,這種編輯手段就像現代的雜志。家譜定期更新,出版具有連續性。最具典型性的徽州家譜一般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而支譜的修訂周期則從數年到十數年不等,家譜就是一種出版周期較長的定期出版物,這種出版周期是由家族信息的變動周期及經濟條件的制約決定的。

作為家譜編修實施者的宗族組織,在明清時期是一種具有濃厚政治色彩的社會基層組織,具有較強的獨立性、自治性。明清時期的徽州,宗族高度組織化、政權化,宗族組織協助或代替國家基層政權行使行政管理權力,如賦稅征收、戶籍管理和道德教化等。家譜的修訂及傳承,正是進行組織傳播,維系宗族組織系統的重要手段。

作為宗族組織的出版物,家譜的傳播類型是一種特殊形式的組織傳播。美國社會科學家赫伯特·西蒙將組織傳播定義為“一個人類群體當中的信息傳播與相互關系的復雜模式。[1]”組織傳播的總體功能就是通過信息傳遞將組織的各部分聯接成一個有機整體,以保障組織目標的實現和組織的生存與發展[2]。家譜正是通過家族信息的傳播建構族人間的密切關系,維持家族作為生命共同體的存在。組織傳播包括組織內傳播和組織外傳播兩種類型,家譜的傳播是在家族系統內部進行,屬于組織內傳播。作為組織傳播媒介的家譜,在增強家族凝聚力、維持家族影響力、維護家族利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家譜的組織傳播特征

(一)血緣性

大眾傳播的對象具有不確定性,而組織內傳播的對象或為組織的全體成員,或為組織內特定群體及個人。與“組織傳播中組織成員間的非血緣性關系不同,家譜傳播的“血緣性”是其最顯著的特征。家譜的傳播者、傳播對象、傳播內容涉及的人物都有血緣上的聯系。族人中一般只有男丁才可入譜,女性除了少數貞節烈女外都一律被排斥在外。早已融入家族的養子,也不能入譜,有的家族為這類人專設“義譜”。

家譜的傳播原則是“密不外傳”,只有家族內部成員才能保管閱覽。明清時期,徽州家譜在修訂完成之后,都要毀版,防止那些濫印、多印的家譜落入外人手中,從而產生冒認宗族等麻煩。族人如被查出將族譜賣給外人,就會被從族中除名,并不準入祠堂。

家譜傳播的這種血緣性特點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也普遍存在,這與一般文化傳播形成鮮明對照,是一種值得關注的華夏本土傳播現象。

(二)儀式化

美國傳播學學者羅蘭布勒給“儀式”概念作了界定:儀式是某種模式行為,一種自愿性的行動表現,造成符號化般的影響或參與真誠生活的過程[3]。傳播學的儀式傳播觀認為,傳播并不僅是信息在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流動,而且是對一個社會的維系;傳播不是分享信息,而是共享信仰。儀式傳播觀的核心是:傳播“產生了社會聯結……把人們聯結在一起,并使相互共處的生活有了可能。[4]”

家譜編修是家族的一項神圣儀式,全族參與,每戶都要分擔修譜費用。由于家譜印刷數量少,不僅外族人很難見到,就是很多族人也難得翻閱家譜,從這個意義上說,族人對家譜編修活動的參與感比家譜所要傳播的內容更有意義,正是在修譜這一儀式過程中,家族的凝聚力得以強化。在家譜修成之日,祭祀先祖、族人會餐、請戲班唱戲,各種慶?;顒迂S富多彩。家譜的頒布儀式,成為鄉村盛大節日之一。家族認同主要通過編譜、散譜、游譜等具有強烈家族記憶的儀式形成,家譜的傳播功能也大多是在儀式性場合中達成。

(三)強制性

組織傳播是以組織固有的權威性為保障,傳播活動各要素的選擇性較小。

在家譜傳播中,每個家族都有相對固定的編修周期,沒有特殊原因,不可更改。許多家族把編纂家譜作為后代子孫的一項義務寫進族規?;罩萱脑吹哪纤卫韺W家朱熹同時也是譜學大師,他就留有“三世不修譜,以不孝論”的訓誡。類似的帶有較強約束力的族規,保證了家譜編修的延續性。

家譜傳播的強制性還表現在修譜時原則上只可以補敘、補遺、補新,不能對舊譜的內容加以修改,若有不同意見,只能另外存疑。家譜散發以后,保管者要妥善保存,“務須視同珍寶,慎勿褻續;嗣后回宗公支下譜牒,議定每年限定清明各房分首事人等請譜赴祠會合,以便揚風共覽。如有蟲傷爛缺略,通族作不孝治處。[5]”

(四)孤證性

家譜編修中有一個傳統,新譜修成后舊譜一般要依數繳回銷毀,有些家族的家譜雖經十幾次編修,但很難見到不同年代的不同版本,這種傳播規則在其他形式的信息傳播中很少見到。

家譜編修雖然原則上不能改動舊譜內容,但編修者仍然可以利用以“增量”稀釋“存量”的方法,將自己的意志滲透到新譜中去。沒有舊譜可以比對,新譜便形成“孤證”,后人無從知曉家譜的歷史演變軌跡,可以避免因信息在傳播中被扭曲變形而引起爭議,維護了家族的團結。家譜傳播的“孤證性” 不利于后人對家譜內容進行深入考證,其傳播的權威性會受到一定影響,也削弱了其文獻價值。

三、家譜的把關人

家譜的把關人就是家譜的編修者,其身份隨著家譜功能的歷史演變而相應變化?!百Z而好儒”的徽商積極參與修譜,這一特殊群體在家譜編修活動中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一)史官修譜

隋唐以前,家譜作為官員選拔和通婚的重要依據,由國家設立的專門機構主持編修。周代就有官員專職負責貴族家譜的登載與管理,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史官修譜制度。兩漢時期,封建王朝的中央政權,設有“宗正”機構,其重要職責之一就是王族家譜的編修和保存。魏晉南北朝時期家譜編修之風開始盛行,形成譜學。這一時期,官府設立常設機構“譜局”,專職編修家譜,家譜也作為重要文獻,保存在官府中,以備選官之用。隋唐時期,隨著科舉制度的實行,家譜在官員選拔中的作用不復存在,但由于唐王朝的倡導,唐代官修家譜之風仍很盛。

史官修譜的對象不限于某一家族,而是對全國范圍內或者某一郡的所有士族家譜進行甄別、認定,予以匯編或選編,一般比較真實公正,有公共傳播的性質。

(二)公修家譜

宋元以后,家譜的政治功能減弱,“尊祖、敬宗、睦族”的倫理功能隨之加強,家譜的編修由官方轉至民間,宗族一般設立譜局修譜,家譜成為宗族管理的重要手段。

家譜的編修工程龐大,歷經時間長,參與人員多。主導家譜編修的多是族內的退休官員、族內尊長和有功名人員。參與修譜的人一般在譜上登名,以激勵后人積極參加修譜,這種情況稱為公修。明萬歷五年刊印的《新安大阜呂氏宗譜》,集中了36人的編修力量,設有總裁、編修、催督、考訂、謄書、刊譜等多個職責崗位,各司其責。公修家譜全族參與,集體修訂,所以規模宏富,內容涉及面也廣。

(三)私修家譜

私修家譜憑個人力量撰寫,譜的規模一般較小。明萬歷間曾任貴州布政司左布政使江珍所撰歙縣《溪南江氏族譜》,不分卷,僅1冊。

私修家譜是個人行為,其組織傳播的屬性弱化,傳播內容受編撰者學識、修養、個人愛好的影響很大,族譜中收錄自己的詩文和褒揚直系祖父母的文章相對較多。如徽州《溪南江氏族譜》的撰述部分,大部分是江珍父母兄弟的行狀事跡。私修家譜受宗族利益的束縛相對較少,撰寫過程中間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所記錄的社會情狀,比公修的家譜更接近歷史原貌。

(四)商人對家譜編修的影響

經濟因素的滲透和把控始終伴隨著傳播活動。修譜作為一種大規模的傳播活動,需要家族有雄厚的經濟基礎,這為商人介入修譜,進而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提供了可能。

商人參與修譜,最典型的莫過于明清時期的徽商?;丈桃宰约盒酆竦慕洕鷮嵙?,成為家譜編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他們通過編修家譜宣揚商業理念,使傳統儒家思想中儒賈之間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調和。明代歙縣的文學家汪道昆在《太函集》就表達過“良賈何負閎儒”的理念。

很多家譜通過設立家傳,滿足徽商名垂家史的精神追求?;罩菁易V記載了大量徽商的傳記和行狀,歙縣《竦塘黃氏宗譜》記載了吳盛“泉布出入,不假簿記,籌算心計之,雖久,錙銖不爽”。在封建社會商人社會地位普遍低下的情況下,家譜為商人立傳,體現了商人對家族話語權的把持,也顯示了傳播活動的經濟基因。

四、家譜的組織傳播功能

一般認為大眾傳播有環境監測、社會協調、文化傳承和娛樂等功能。家譜作為一種組織傳播媒介,具有特殊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機制,其在傳播功能上與大眾傳播媒介也有所區隔。

(一)道德教化

族規家訓是家譜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家譜中最為族人熟悉和看重的部分。各個家族的族規家訓內容不盡一致,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在各族家譜中均為最重要的內容。除此之外,還有“睦族人”、“和親友”、“恤孤貧”、“戒賭博”等教化內容,對家族成員的行為、舉止提出規范性的要求?!斗绞现匦拮谧V》中對此有所陳述:“立宗法以提撕之、宗法之,又明譜系以匡植之。是以恩義浹、親義篤,春夏有禴祀以著其誠,秋冬有蒸嘗以致其敬,至于升降進退之儀,食飲陳設之禮,以及族人燕會之規,纖息備具,井井有條為朱子《家禮》之所云者,故教化大行,風俗媲美。[6]”在徽州“仁讓”社會風氣的形成和保持過程中,各族家譜的宣揚起到了重要作用。

族規家訓是灌輸式的宣講,而經過精心選擇粉飾的家傳則是一種典型報道的宣傳手法,以族人中的優秀人物事跡為后人樹立榜樣,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在家族的一些儀式場合,族長會宣講族規家訓和先人的優秀事跡,將文字傳播和口頭傳播相結合,實現家譜傳播的教化功能。家譜可以說是每個家族成員實現社會化的最初的教科書。

(二)文化維模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帕森斯強調了文化的維模功能,即任何民族的文化經過長期歷史發展都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結構模式,這種文化結構模式可以對外來文化進行選擇,并對本土文化進行自我保護。當外來文化對維護原有的文化模式有利時,便容易被接受;反之,維模功能會竭力阻止外來文化的傳入,維護本土的文化空間。

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家譜在家族文化的建構和維護中起到重要作用。家族成員通過學習族規家訓、家禮儀節和先輩事跡,體認家風,傳承家族優秀文化基因。家族文化成為社會最基本的文化圈層,為圈層內的族眾提供精神滋養和文化身份,同時排斥異質的外來文化?;浇淘诨罩莸膫鞑?,長期以來受眾規模有限,祁門“天主耶穌兩教咸同以來入教者甚屬寥寥”,黟縣“奉天主耶穌各教者,蓋不多見”[7]。加上僅有的教徒文化層次偏低,決定了基督教對晚清徽州文化生態無法產生實質性影響。

家族文化在與外來文化或外族文化的接觸中,沒有被同化或融合,反而更加守護“本族”傳統,堅韌地構建出了“我者”與“他者”的文化身份識別系統,這其中,家譜無疑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社會控制

任何一個社會組織,都要靠傳播而存在,組織內部的協調或控制是組織傳播的一項重要功能。宋代以后,家譜修訂的最重要目的就是“收族”,家譜規范了族人的行為舉止,掌控了族人的思想價值,在維護家族共同體和協調社會關系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明清時期許多宗族都將鄉約刊刻在家譜中,警示子孫按時完納錢糧?;罩荨镀铋T平陽汪氏宗譜》在“家規”中就告誡族人:“三限兩稅,國有常典。需辦官稅,先期輸納,即或年荒歲歉,亦要設法以杜官債?!胁豢赏锨?,至差比較,有礙臉面也”。

康熙帝曾頒布《上諭十六條》,要求全國各省、府、州、縣官員認真對老百姓進行宣講訓導。十六條的主要內容有“敦孝悌以重人倫”、“黜異端以崇正學”,以及“完錢糧以省催科”等?!渡现I十六條》在家譜中也廣為收錄,如《績溪璜上程承啟堂世系譜》《皖潛程氏續修族譜》等。

(四)媒介記憶

媒介記憶理論將媒介視作人類記憶的延伸,是一種可共享、可傳遞的社會性記憶活動。作為傳播媒介的家譜承擔著家族記憶的建構者、傳播者功能。這種依靠血緣紐帶流傳下來的家族記憶,以“物質專屬符號系統”的形式濃縮了族群歷史,幫助族人表述和證明自我,使族人的自我身份得以廓清,在身份認同的基礎上產生對家族的心理認同。

媒介記憶是社會記憶與個人記憶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紐帶。家譜不僅展現了一個家族的世系及重要人物、事件,還從微觀層面上為人們呈現了一幅幅地方社會的民俗、經濟等歷史畫卷。族人通過接受這些家族信息和社會信息,完成對于基本社會規范、社會習俗的認知,建構起個人記憶的基礎,在實現個人認同之外,也獲得了社會認同和文化認同。

由于歷史、政治、文化及個體等因素的影響,家譜傳播中存在“選擇性記憶”現象。家譜編修者在家族信息采集、遴選和編撰過程中,經常會有意識地強化對家族或編修者有利的信息,同時淡化、扭曲直至遺忘有損家族形象的信息,例如秦檜雖曾官居高位,但其家族歷史的記載卻語焉不詳,其本人在秦氏家譜中更無從查找。這種“選擇性記憶”造成家譜中記憶強化和記憶空白兩種極端情況。

五、結 語

隨著農村宗族活動的復興,當代家譜的修訂重新受到重視,家譜也體現出了對現代社會的適應性,如各種適應新的社會環境的族規家訓。家譜的媒介形式也有所創新,出現了眾多家譜網站和各種電子家譜。作為一種延續至今的極富中國特色的本土傳播現象,對家譜編修活動的研究,是傳播學不應忽視的一個命題。

參考文獻:

[1] (美)赫伯特·A·西蒙著.詹正茂譯.管理行為[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3] 周鴻雁.儀式華蓋下的傳播:詹姆斯·W·凱瑞的傳播思想研究[D].上海大學,2010.

[4] (美)詹姆斯·W.凱瑞著.丁未譯.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5] 領譜小引[A].徑北汪氏宗譜[Z].宣統元年.

[6] (清)方金聲.方氏重修宗譜[Z].同治八年.

[7] (清)劉汝驥.陶甓公牘·卷十二[Z].宣統三年.

[責任編輯:東方緒]

猜你喜歡
傳播特征家譜
利用社會力量 做好家譜收集整理工作
潘光旦嗜治家譜
企業類微信公眾訂閱號的傳播與運營
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特征初探
網絡政治謠言止于透明,止于智者
淺析當代影視劇傳播過程中的傳播特征
歲月沉淀中的老家譜
微博在突發事件中的傳播特征
從《老男孩》看微電影的藝術特征
吹牛大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