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國之道在于法 明法之道在于農

2016-12-15 12:26尚偉一
法制與社會 2016年33期
關鍵詞:新農村依法治國

摘 要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新時期我國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新時期我國將要解決的難題。社會工作是一體的,他們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也能夠互相進步。本文將從依法治國與農村法治建設的角度分析兩者之間的關聯和矛盾,相互照應,聯系實際,提出當前農村法治困境和建設法治國家的需要,從而進一步提出一些解決的思路和方法,希望能給這一社會問題的更好解決帶來幫助。

關鍵詞 依法治國 新農村 關聯矛盾 思路方法

作者簡介:尚偉一,鄭州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6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394

一、依靠法律協調國家發展和農村建設的必然性與當然性

衡量一個國家最基本的要素,不是政體、經濟、軍事,而是人口和土地,可以說無民族不國家,無土地不國家。人口和土地的多寡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實力和潛力的重要因素。我國國土廣大人口眾多,民族文化生生不息,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文明大國,在十六世紀以前其綜合國力是世界其他國家的前列,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我國的農業發達,物產豐富,能夠給人民帶來源源不斷的物質供應。農業,到現在也可以說國家之本,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人民生存發展永遠脫離不掉的環節。如今我國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是不能夠脫離農業這一關鍵要素。而隨著改革開放全民致富大潮的出現,社會自由度的提高,人們思想意識的改變,農民開始漸漸脫離土地進入城市,也形成社會特有的新階層,外來務工者,農民工,留守家庭等新的名詞的出現是這一現象的有力印證。戶籍制度的改革,也使大量農村人口減少,農轉非的現象是社會資源分配與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隨著人與土地的脫離,來自農村地區的大量人口為改革發展浪潮帶來了巨大的紅利,與此同時也產生出了新的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改革的總方向是完全正確的,它切切實實的體現在國民總體收入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目前我國將要迎接又一次的產業升級,實現工農業的機械化。農業機械化將會進一步解放人力,新農村的建設也將使農民的生產生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所以從農村將會繼續誕生出第二次人口紅利,這將給我們社會進步發展再一次提供強大的動力。與此同時,解決好已存和將要出現的社會問題,是我國法律建設事業值得思考和實踐的主要問題。農村土地荒蕪,費耕,挪用,導致了大批耕地的消失,守住土地紅線的工作刻不容緩。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使得地力得不到完全的使用,農業繼承問題無人承擔??茖W在發張展工業也在進步,機械化的生產作業,生產線的一體自動化注定減少勞動密集型的工業的生產方式。大量缺乏高素質高技術的務工群體將要面臨再次就業的困難與抉擇。通過實現產業升級,使第三產業更好的吸收利用社會勞動資源;通過鼓勵全民創業,增強市場貿易與市場流通,提高全民生活品質。以上這些都需要配套的法律政策來保障實施,這些問題將會需要補充完善和明確我國現有的行政法規、經濟法規、商法法規、土地法規,并且需要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措施。

二、克農之困以緩國之難,去國之難以通農之達

農村以及農村人口當下所面臨的法律困境:隨著土地改革的深入,以及土地承包的多樣化趨勢,農業用地面臨一個又一個險境,強制征收、非法征地、不合理承包、非法承包、不合理占用、非法占用、違規利用……農地糾紛已經由當初的分配糾紛、宅基地糾紛、使用糾紛,由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糾紛、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糾紛、集體與集體之間的糾紛……轉化為更加多樣化多角色、更加嚴重與不已管控、更加涉及經濟與民生的糾紛。而隨著國家農村自治制度深入推進,村集體自治權的日益完善,農民處理自己土地的自由程度的提高,這些問題也隨之加劇。筆者不否定我國農村自治制度的合理性與先進性。只是想就這一制度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進行分析,并就利用法制改革對其進行完善提出一些建議。

在征地用地問題上,缺少政治力量和法律知識,有不懂得利用現有合理途徑的農民往往成為這場經濟博弈的犧牲者。筆者認為既然我們國家走的是與資本主義完全不同的道路,做好生產資料積累的第一桶金,就不能犧牲掉農民利益,工農兄弟是一家,農為工之本,農為資之源。有效利用立法司法執法嚴格完善落實監督好農村的征地用地依據、方針、政策、補償賠償標準,制定科學合理效率經濟的征地用地程序。從實體與程序上做到雙重制約,以期達到保護農業用地,科學合理經濟有效使用農業用地的問題。做好落實執行農業用地征收前、征收中、征收后的與農民利益切身相關的義務權利告知,索賠訴訟告知。拓寬相應的權利訴求渠道,增加相應的權利維護方式方法宣傳力度,引導疏通民意,保證征地用地在不傷及農民生命財產安全的情況下,合法有序穩定安全運行。加強對征地用地單位的司法鑒定、監督、監管力度,懲治農地非法征收利用、非法侵害農民利益的個人和單位。

在村自治的情況下,合理解決上級政府,司法部門對村自治集體的指導監管培訓教育工作。提高農村人口的法制意識,力避潛規則在農民心中高于法律的現象,提高法律維護公平正義、代表人民利益這一使命在農民心中的分量。倉鼎足而知禮儀,不但要讓農民在物質上富有起來,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在精神上富有起來,從而減弱消耗由城鄉二元結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依靠貫徹和落實法治,不僅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更是對農村思想風氣,行事風格的改變,通過有效的法律調節,緩解現下緊張的城鄉矛盾,破舊立新,對于迎接新時代潮流,貫徹國家的政策方針,推動社會的更新進步也會起到重大作用。對于農民自身來說,既是一場法律洗禮,又是一場思想解放,良法定使民力又進一步得到解放。而占中國人口眾多的農村人口法律意識的提高,將會對整個中國法治意識的提高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將對依法治國政策的貫徹落實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

三、國者家之和,家者人之和,和者法之求

衡量一個國家的人口幸福度,要檢測這個國家中居民的平均家庭幸福度,而家庭的幸福又是由家庭成員的幸福構建的,人民心中所想的幸福各有不同,但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安居樂業。法律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安定有序,并且也能起到定紛止爭得目的。在我國農村地區有著強烈的宗法觀念和家族觀念,可以說對家庭的團結與和睦的追求,農村地區要遠高于城市,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所追求的也是為了家庭幸福,他們在外辛勤勞動,所為的是讓留在家中的老人及配偶子女過的更幸福。然而現實的情況是,務工人員卻造成了留守家庭的不幸,很多農村的老人面臨老無所依的境況,務工人員的父母有的甚至病死家中都無人知道,要事發后很多天才能被鄰里發現,而農民工的配偶也多因長期得不到感情眷顧,多發生重婚,婚外情等民事違法和有違道德的行為,這些行為往往是故意傷害、故意殺人的誘因,而其子女因缺泛關愛和約束,多荒廢學業,很多走上違法的道路,多出現農村留守的未成年人盜竊搶劫強奸等刑事案件,也有很多的女性未成年人成為強奸案件的受害者,有的時間長達幾年卻得不到幫助和保護。在背景離鄉出門闖蕩的人中,也有自身素質差,法律意識淡薄的務工人員淪為城市犯罪的潛在分子,當然農民工在城市的弱勢群體地位也得到體現,許多拖欠農民工工資、工傷不補償,性侵案件等也屢屢發生。

產生上訴種種現象的原因是家庭的分離,家庭在人的一生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對保護一個人生命財產安全,對一個人的情感慰及也起到很大的作用。而隨著城鄉藩籬的打破,社會流動性的增強,流動起波瀾,波瀾生禍患,隨流動而產生的各種社會潛在的犯罪威脅不但是對社會穩定的破壞也是對本已存在的城鄉矛盾的加劇。分離與留守是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客觀現象,我們不能逆轉,但可以順勢而為,加強對留守家庭的關愛,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的疏導,提高農村人口的法律意識,做好針對性的普法工作,提高農村居民的公民權。通過法治教育和法制改革,推動農村法治的深化普及和貫徹落實。政府和基層自治組織,要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嚴格依法辦事。建立對相應機構的監督機制,以明法破暗法,搬掉壓在農民頭上的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用現代傳媒的文化滲透力量去推廣法治,解決掉自古以來士紳統治民間,政令不出官府的現象。加強法律保護,解決掉老百姓告狀難、不敢告的現象。拓寬法律訴訟途徑,增強法律在農民心中的權威,以法治之公平和正義來消除民間官本位思想。還要發展農村民主,調動農民的參政積極性,謀求國家專制權與基層民主權的平衡。

四、法為立農之本,德為治農之根

梁啟超認為中國人最大的缺點是沒有法治精神,這一點在中國的農業農村問題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幾千年的封建傳統人治思想依舊對中國農民產生著巨大的影響?!笆朗伦兌械喇愐病痹诂F階段世界范圍內的民主法制化浪潮下,十八大以來,習主席提出“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促進矛盾化解、保障社會和諧”。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講話,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廣到更加廣闊的管理領域,尤其在處理農村、農業問題上,至此法成為立農之本。用善治、民主、人權、公正、和諧的法治精神根除農村問題中“權大于法、言大于法、領導大于法”的舊思維方式,是現階段農村法制化的進程的重中之重。

農村的法制化建設要與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建設相結合。在一個得到良好治理的社會里,法治總是以人類的道德正義精神為其存在的前提和依據的,而道德也總是以法律規范作為其保障。所謂“禮法結合”、“出禮則入于刑”正是說明了這兩者的互補共治性質。面對現階段農村、農業問題中的種種亂相,物欲橫流,見利忘義。

從根本上說是社會道德滑坡,人心不古所致,因此重塑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提倡傳統文化教育都將對農村的法制化進程起到重要的作用。

循農策之治通國法民情,順國法民情施農策達天下。保障每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享有應該享有的公民權,是構建現代法治中國的關鍵,而實現法治中國,不是國家的口號,需要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成員去實踐和努力。更新思想,樹立目標,因策而行,行之修之,歷史和實踐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在從衰弱走向復興的過程中必須經過改革,改革是進步的需要,是實踐的需要。解決好農民的土地、文化,收入問題,妥善處理人地關系。找對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化,可以有效緩解農業發展中的困境、農民流動的危險性,農村留守的弊端。這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推進農村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將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以農村法治建設作為反射弧將會進一步推動國家整體的法治建設的發展進步,有了這塊基石才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開拓出一個法治昌盛,政通人和的新中國。

猜你喜歡
新農村依法治國
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
依法治國 法平天下
新農村建筑空間景觀規劃設計探析
四川新農村村落建筑空間環境現存問題分析
創新民間美術傳承模式 生態式發展新農村文化建設
“德”“法”辨證與依法治國
關于依法治國若干問題
堅持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依法執政
依法治國與公民權利保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