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型理工類院校的人文精神傳播研究

2016-12-15 12:38張萌萌
法制與社會 2016年33期
關鍵詞:理工類傳播人文精神

摘 要 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是教育部對引導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精神,以適應我國經濟調整、產業升級、人才供求關系等發生的深刻變革。大學生應該接受怎么樣的專業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直接關系到是否能夠實現人才的培養目標。本文從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角度,以徐州工程學院為例,從人文精神的營造和傳播入手,淺探應用型高校大學精神的塑造。

關鍵詞 理工類 院校 人文精神 傳播

作者簡介:張萌萌,徐州工程學院,哲學碩士。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404

2014年3月中國教育部改革方向明確:全國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校中600多所逐步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變,這是中國高等教育功能的轉折和方向的轉折。這也為應該“培養什么樣的大學生”提出了明確要求——“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既上得了生產一線,做稱職的高素質工人;又學富五車,拿得起經典、說得了理論,做合格的工程師;還善于思考,具有思想和獨到的見解,做優秀的建設者。也就是大學要培養出“擰得了螺絲”的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新時代大學生。

全國1200所大學本科院將有50%面臨“應用型”本科的轉型,怎樣培養出合格的人才,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重大課題。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和轉型時期的難題依然不容樂觀。學術不端引發的學術誠信問題、行為不雅導致的教師道德質疑、犯罪行為牽扯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等,更多的質疑聲不是源于專業學習知識,而在于學習活動之外的,精神層面的更高要求。大學教育,絕不是簡單的科學知識的積累、思維方式的培養,還有理想的培養、人格的塑造和文化的堅守,這就有賴于大學人文精神在校園的傳播。

一、人才培養的導向——應用型不是“純粹實用”

大學教育在一定意義上,是要講求實用性的,大學本身就是培養一流的人才、兼具科研功能、與社會生產緊密聯系,形成“產-學-研”的良性循環,這種“實用”是應大力提倡的。部分大學專業設置空泛,一度造成嚴重的人才資源浪費,培養出的學生到了工作崗位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環境,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現實嚴重脫節,這個特殊時期的“實用”、“應用”,都是針對“華而不實”提出的。但是,建設應用型大學并不是讓教出來的學生純粹實用,彌漫在整個社會的“實用主義”思維影響著大學人才培養的導向,用人單位大多以是否通過更多的資格考試決定應試者的能力,以短時間能為單位做出多少貢獻、實現多少收益來衡量個人價值,這種純粹實用的短視行為是不利于人才培養的。

向應用型大學轉變,是育人思維的轉變,是用人方式的轉變,是全社會都要參與的關乎中國發展的大事。要把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作為培養的對象,而不是把他們單純作為可以做事的勞動者。為了迎合用人單位,取得更多的職業資格證書,從而獲得更多的就職機會,在校學生參加各種各樣的考試成為常態,校園中隨處可見考研、四六級、公務員考試、會計證考試、營養師等各類輔導班的報名海報。學生抱怨考證成為負擔,業余時間被擠占,沒有精力發展業余愛好?!耙磺袨榱丝荚嚒钡莱隽硕嗌俅髮W生的無奈。精神家園的建設是需要一定的“閑暇”時光的,是需要一個從思考、認識到感受、領悟的過程。這個看 似不能產出價值的過程有助于學生對自己清晰的定位、情感的培養和道德感的塑造,從長遠來看,意義非凡。

二、“詩意地棲居”:學生全面自由地發展

建國初期我國的文盲率為80%,更不用說高等教育率;2010年全國普查的數據顯示文盲率不到5%,高等教育普及率也逐年增加。高等教育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實現了“平民化”的轉身。在完成掃盲的歷史使命后,中國的高等教育應走向美學化和內涵化。而不僅僅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應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真理的崇高。合理科學的課程設置是激發學生對知識渴求的有效途徑。

顯性人文課程設置。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打破以學院為教學單位的傳統方式,弱化學院與學院之間的界限,注重理工科與文科的融合,實現學生的知識儲備跨學科、跨學院,比如,在機電工程學院和藝術學院同時開設工藝美學等課程,作為專業課設置相應學分,當機械遇到藝術,工科生的思維與藝術生的奇妙想法擦出火花,將會是很有趣的過程,對不同專業學生加強美感的培養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公共基礎課的安排則更要突破傳統,除了具備一般思政政治教育功能以外,還要巧妙融入容易被學生接受的人文精神的觀念與意識,培養學生的道德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通識課,是拓展學生眼界、培養學生興趣的平臺,更應涉獵包括文學、歷史、哲學、美術、音樂、科技、時事政治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并在不同專業學生選擇課程方面給予一定的規定和限制,為避免學生重復學習或者學生選課過于集中。不同類別的課程的設定方面要科學合理,在任課老師的選拔任用方面也要遵循嚴格的標準。以此保證課程的質量與吸引力,著力打造品牌課程,形成學生樂于發現興趣點,老師樂于引導學生的良性循環。

隱性人文課程設置。 在課堂之外,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對培養學生的精神至關重要。社團活動、主題活動等是學生活動的主要形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發揮學生在傳播人文精神方面的主體作用,學校就要打造豐富多彩的活動。徐州工程學院制定“五個一工程”計劃,目標任務是在開展專業教育,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同時,積極倡導“幸福生活觀”,引導學生實踐“讀講一本書、熟識樂理知識或掌握一種樂器、愛上一項體育運動、參與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參加一個科技創新團隊”等,提升大學生素養、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職業競爭能力和幸福生活能力。在這個活動中充分發揮各個學院的優勢,比如人文學院負責牽頭實施“讀講一本書”工程,藝術學院牽頭“熟識樂理知識或掌握一種樂器”等。由各社會科學學院共同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和宣傳活動,在學校內展出各種文化形式。

徐州工程學院擁有133個學生社團,學生通過參加社團活動,不僅可以增強不同專業之間的交流,拓展成長的空間,還能在參加社團活動的同時,了解自己潛在的興趣,從而激發自身學習的潛能。學校定期舉行攝影展、設計作品展、工業設計展 、大學生藝術展演、高雅藝術進校園等主題活動。在文化的傳播中,大師級別的學者是具有這種文化的感染力,汪國真先生生前曾做客徐州工程學院,一度成為學生談論的話題和焦點,也掀起了一股文學熱,引發了學生關于“青春和遠方”的思考。此外,學校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也是提升校園凝聚力和學生歸屬感的重要方面,學生得到充分的尊重,才能學會如何尊重他人 、尊重知識和真理,比如尊重學生對學校建設的意見、對關乎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提出自己的見解,在校園建設方面充分體現學生的智慧,積極發揮學生的能動性。

三、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文化自信的塑造

中國大學的人文精神中,具有中國的精、氣、神的傳統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特色元素。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學生才能具備分析鑒別傳統文化中精華與糟粕的能力,才能分辨和抵御外來不良文化的誘導,使優秀的民族文化得以繼承和發展。中國要融入國際社會,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將于世界各個國家進行深層次合作,一方面我們要尊重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但我們要以中國面孔和中國姿態展示于世界面前,這就應更尊重本國文化,愛護民族語言文字,中國大學培養的人才,如果沒有傳統歷史文化的武裝,是無法在內心形成對祖國文化的自信與堅定,在與世界的交往中沒有立場和國家意識。越是國際化,越要民族化??萍加沁M步,社會對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識的需求也將更加強烈;交流合作越是深入,越是要堅守自己國家和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教育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作用是巨大的,涵蓋了文、史、哲等內容的文化內涵教育。通過傳統文化教育,可以使大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歷史、文學、哲學等方面的知識,從而更具人文情懷。傳統文化教育還涉及繪畫、音樂等藝術方面的知識,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審美修養。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培養大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修養教育,提高道德素質,培養出的人才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的精神品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傳統文化教育可以增強民族榮譽感和中華民族的國際競爭力。中國大學生應該是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發展潮流的人群,把傳統文化社會實踐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總體規劃和教學大綱,提供必要經費,建立長效機制。通過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組織大學生積極參加傳統文化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體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利用徐州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如徐州市博物館、藝術展覽館、主題公園、漢文化景區、名勝古跡等 ,現有各類教育基地等社會資源,如淮海戰役紀念館等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鼓勵和支持學生會及社團組織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中心的校園文化活動,如通過演講、討論、辯論賽等,強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環境氛圍。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如櫥窗、校報、網絡及各種大學生社團,使大學生處處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和熏陶,激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加強校園網站建設,以及學校官方博客、微博、微信等,及時宣傳先進的文化思想。利用中華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比如清明節組織同學到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感受先輩們無私奉獻的革命情懷;國慶節進行愛國主義宣傳;教師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和教育體系,使其成為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精神源泉,不僅是教育部門迫在眉睫的任務,更是全社會需要全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創造了奇跡的蘋果公司創始人,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員工:他們首先是藝術家、音樂家,恰好又是電腦科學家。那些看似不能直接創造生產力的藝術、文學、音樂,和機械、工業碰撞出的火花是奇妙的。應用型理工類學院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同時,應意識到:極富人文氣息的大學校園,是學生靈魂自由的棲息地,是激發他們生活的熱情和創造激情的源泉,受到人文精神滋養的大學生才能真正顯現出大學教育的根本和人之為人的精氣神,使他們一生受用。

參考文獻:

[1]梅貽琦.中國的大學.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

[2]梅貽琦.大學的意義.北京:古吳軒出版社.2016.

[3]劉楠、姜正國.牛津大學的人文精神及其現實啟示.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9).

[4]束霞平.大學人文精神中平民情懷的培育.中國成人教育.2015(21).

猜你喜歡
理工類傳播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編輯出版中的體現及構建
分部積分法在少數民族預科理工類高等數學教學中的探索
當前紙媒微信公眾號運營的突出問題與策略建議
理工類院校韓國語專業轉型研究——以山東省為例
試論醫學人文精神的構建
循證醫學的人文精神
大學理工類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調查
尋找歷史的縫隙——關于“人文精神討論”的述評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