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外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理論研究綜述

2016-12-23 14:31鄒軼男
商情 2016年43期
關鍵詞:相關建議評價方法

鄒軼男

【摘要】經濟越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越突出。在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經濟體如何選擇主導產業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然而,我國學者對區域主導產業的基礎概念、選擇基準、評價方法至今尚未得到定論?;诖吮尘?,本文首先對區域主導產業的基礎概念進行文獻綜述,以辨析并得出區域主導產業的概念;其次對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進行文獻綜述,指出同一國家的不同區域或者同一區域的不同經濟發展階段不宜采用固定、單一的選擇基準;緊接著對區域主導產業的評價方法進行文獻綜述,分析了各種評價方法的優缺點,指出需針對特定情況建立適宜的綜合評價方法體系。文末對國內外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理論進行評價,認為部分學者并未全面認識區域主導產業的內涵,忽略了區域主導產業時間與空間兩重屬性的差異性,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基準所需數據往往難以獲得且指標測算體系過于簡單,區域主導產業選擇體系的各指標內在聯系研究不夠,因此提出完善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理論體系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區域主導產業;基礎概念;選擇基準;評價方法;相關建議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步入緩慢上升階段。然而,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仍然是阻礙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采取措施著力于國家和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和優化升級已是今后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任務是促進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協調均衡發展,但因資源的稀缺性,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均不能顧及所有生產部門的經濟發展。而且,稀缺資源通常是從高消耗、低產值的生產部門向低消耗、高產值的生產部門流動。所以,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將資源優先分配給對國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部門,該部門就是某一國家或地區的主導產業。正確選擇地區主導產業,將有利于該地區制定最適宜當地經濟發展的目標規劃和產業政策,使得稀缺資源優先分配到關乎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上,然后帶動其他產業共同發展,從而整體推進地區經濟發展。

國內對主導產業相關理論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剛開始的研究對象局限于國家層面。然而,步入九十年代,國內主導產業相關理論研究逐步由國家層面轉向地區層面。我國于1994年出臺《90年代國家產業政策》,明確指出優先發展石化、機電、汽車、建筑業四大國民支柱產業。各?。ㄗ灾螀^、直轄市)在國家制定“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綱要之后紛紛提出優先發展本地區的主導產業。隨后,各縣市的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中也明確提出發展本地區主導產業的構想。

優先發展地區主導產業,首先應該明確主導產業的基礎概念。本文借鑒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引出主導產業概念的理論淵源,進而歸納區域主導產業概念的形成路徑。其次是如何選擇地區主導產業,由此產生地區主導產業選擇基準的問題。本文首先討論國外學者對地區主導產業選擇基準的相關理論,在此基礎上引出我國學者結合我國國情、地方特點提出的一些選擇基準理論。緊接著是地區主導產業選擇的評價方法,本文分析了國內外對地區主導產業選擇的各種評價方法的優缺點,指出需針對地區的特定經濟發展背景建立適宜的綜合評價方法體系。最后,本文對國內外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理論進行了評價,認為部分學者對區域主導產業內涵的認識不過全面,忽略了區域主導產業時間與空間兩重屬性的差異性,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基準所需數據往往難以獲得且指標測算體系過于簡單,區域主導產業選擇體系的各指標內在聯系研究不夠,因此提出完善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理論體系的相關建議。

一、區域主導產業的基礎概念

(一)主導產業的理論淵源

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于1960年在其著作《經濟成長階段》一書中明確指出主導產業的概念,他將國民生產部門分成三類:主導增長部門、輔助增長部門和派生增長部門。他還認為主導增長部門應該具有高創新能力、較強的其他產業發展帶動能力以及持續的高增長率。羅斯特提出的主導產業概念獲得了絕大多數學者的認同和支持,這為今后的主導產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國內學者對主導產業的概念大多也源于羅斯特給出的定義。

(二)區域主導產業的概念

一般認為,區域主導產業概念的定義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以西方經濟學的區位理論為依據,將區域生產部門分為專業化部門與非專業化部門,其中專業化部門又被再次細分為一般部門和主導部門,而這里的主導部門就是區域主導產業,它在專業化部門中能夠對區域經濟發展起著導向和帶動作用。二是以產業經濟學的主導產業理論為依據,將國家層面的主導產業理論直接應用于區域層面,從而形成區域主導產業的概念。然而,以上兩種定義方法均有缺陷,第一種方法忽略了與主導產業理論的聯系,而第二種方法則片面地將國家層面的主導產業概念引入區域層面。因此,定義區域主導產業的概念必須考慮空間屬性和產業屬性。

二、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

國外最具代表性的主導產業選擇基準理論有四個:李嘉圖比較優勢基準理論、羅斯托基準理論、赫希曼產業關聯度基準理論、筱原兩基準理論。

(一)李嘉圖比較優勢基準

古典經濟時期,大衛·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理論,他認為某一產業部門如果具有相對優勢,那么其可以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中心部門,然后帶動周圍產業部門的發展,這一原理后來發展成為主導產業的比較優勢基準。該基準包括靜態比較優勢基準和動態比較優勢基準,靜態比較優勢基準是以當前產業結構的相對優勢選擇主導產業,優先發展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部門,根據其與周圍產業部門的經濟關系,帶動周圍產業部門的發展,進而形成地區經濟共同體。動態比較優勢基準是指當前處于比較劣勢,但未來可形成比較優勢,進而成為帶動地區產業結構高級化演進的新興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二)羅斯托產業擴散效應基準

羅斯托于 1960 年在其著作 《經濟增長階段》中提出主導產業的概念,他在書中提出主導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前向效應、后向效應及旁側效應原理,即產業擴散效應理論。該理論認為主導產業的擴散效應理應最大,因為主導產業可以將其產業優勢向外擴散到其他產業,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推動區域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然而,羅斯托產業擴散效應基準并沒有明確指出具有可實際操作的基準判斷方法,這是羅斯托產業擴散效應的不足。

(三)赫希曼產業關聯度基準

赫希曼在其著作《經濟發展戰略》一書中提出產業關聯度基準,產業關聯度是指國民生產部門在其產品供需關系上形成的相互依賴程度。他認為產業關聯效應能夠說明某一產業對其他產業的感應度強度和影響力強度,能夠為本生產部門積累資本和擴大對其他生產部門的影響。具體衡量指標有兩個: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在實際操作中,區域內感應度系數和影響力系數均較大的部門作為主導產業部門。

(四)筱原二基準

上世紀五十年代,筱原提出了需求收入彈性基準和生產率上升率基準。其中,需求收入彈性系數反映某產品的市場需求對人均國民收入的依賴程度,關系式為:需求收入彈性系數 = 產品的需求增長率 /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系數越大說明該產品對國民收入的依賴程度越小,其潛在市場份額也就越大。另外,全要素生產率上升率 = 產出 / 全部投入要素,全要素生產率上升率越大說明投入產出率越高,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其生產成本會大幅下降。在實際操作中,需求收入彈性系數和全要素生產率上升率均較大的部門作為主導產業部門。

以上基準通常是作為國民經濟主導產業的選擇標準,而國內學者針對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仍然存在理論研究的不足。區域層面的主導產業選擇基準如果全然照搬國家層面的主導產業選擇基準,其適用性和準確性都將大大降低。國內學者逐漸發現了這一弊端,他們正積極致力于探索符合區域特點的主導產業選擇標準,如張大松等于2002年提出“七基準”就是針對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而提出的。

三、區域主導產業的評價方法

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需要考慮眾多因素,國內普遍采用綜合評價法以選擇區域主導產業。綜合評價法主要包括兩個內容:一是指標體系的篩選,一是指標權重的賦予。國內外關于綜合評價方法的種類很多,例如層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法(PCA)、灰色關聯分析法(GRA)、灰色聚類評估法、偏離份額分析法(SS)、數據包絡分析法(DEA)等等。

(一)層次分析法

美國運籌學家托馬斯·塞蒂于上世紀70年代提出層次分析法,該方法是一種兼具定性與定量的系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其優點主要是減少了主觀確定權數的偏差、在保留原始信息的基礎上量化了不易測量的指標,以及不需要大量的數據;其缺點主要是矩陣的賦值方式在互反矩陣中是否一致存在疑問、指標權重難以確定、復雜指標及權重帶來的繁雜的工作量、定性成分大于定量成分、指標體系單一等等。

(二)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別名主成分回歸分析法,它是利用降維思想和線性假設將多指標轉化為若干個綜合指標的一種簡化數據集的分析方法,其優點主要是消除了指標之間的相關影響、避免了主觀賦權的偏差、減少了指標選擇和計算的工作量等等;其缺點主要是指標之間的線性關系不存在、主因子必然會導致信息量丟失、指標選取較為主觀等等。

(三)灰色關聯分析法

灰色關聯分析法是灰色系統理論中的一種分析方法,是由我國著名學者、華中科技大學鄧聚龍教授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它是根據各因素變化曲線的幾何形狀相似程度來判斷因素之間關聯程度的分析方法,其優點主要是各指標所需的數據較少、指標單一、計算簡單;其缺點主要是不能反映負相關關系、系數改變對關聯度影響、不可避免信息的重復性等等。

(四)灰色聚類評估法

灰色聚類評估法同樣是灰色系統理論中的一種分析方法,是由我國著名學者、華中科技大學鄧聚龍教授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提出,其優點主要是減少了主觀定權的偏差、指標體系較為充分全面;其缺點主要是主觀確定白化權函數、灰類區間劃分不合理等等。

(五)偏離份額分析法

偏離份額分析法由美國經濟學家丹尼爾(Daniel)于1942年率先提出,它將某一時期區域內的經濟總量分成三個分量——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以此對區域產業結構的優劣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快慢進行分析,以此找出具有相對優勢的產業部門,進而確定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正確方向,其優點主要是時間連續、操作性強;其缺點主要是不能涵蓋主導產業的所有特征、不能適用于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的新興產業。

(六)數據包絡分析法

數據包絡分析法是由美國著名運籌學家查恩斯(A.Charnes)和庫珀(W.W.Cooper)于1978年共同提出,其優點主要是力求優化每個決策單元、融合線性規劃和多目標規劃、強調對有效生產前沿的分析;其缺點主要是指標權重難以確定、DEA模型的效率值不能區別弱有效決策單元之間的相對優劣性、DEA模型要求投入產出數據須為準確或者剛性數據。

四、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通過以上文獻綜述,我們發現盡管國內外學者對區域主導產業的理論研究較為深入,也逐漸將理論應用于實際的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當中,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內外學者對區域主導產業的理論研究還存在許多的不足,如將國家層面的主導產業選擇理論直接照搬到區域主導產業,或者將國外的主導產業理論研究不加考慮而直接照搬到我國。除此之外,國內學者在實際應用方面也缺乏考慮理論本身的適用性而直接指導實踐等等。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對區域主導產業內涵的認識不夠全面

由于區域主導產業的概念是由國家主導產業演變而來,因此許多學者甚至將國家層面的主導產業理論不加思索地直接等同于區域主導產業理論,由于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差異性,必然導致區域主導理論與國家主導理論的差異性。除此之外,也有學者將區域主導產業和區域支柱產業、區域優勢產業等同,等等。

(二)忽略了時間與空間的兩重屬性

不能將不同空間范圍主導產業選擇基準等同,也就是國家和區域,或者不同區域的主導產業選擇理論都是具有差異性的,既不能將國家層次的主導產業理論直接套用于區域主導產業,也不能將某一區域的主導產業理論套用于其他區域的主導產業。另外,即便是相同國家,或者是相同區域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的主導產業選擇理論都是不盡相同的,也就是主導產業選擇理論總是處于動態的變化。

(三)數據往往難以獲得且指標測算體系過于簡單

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的研究不同于國家層面,因為國家層面的經濟數據容易獲得,而?。ㄗ灾螀^、直轄市)、市、縣的經濟數據往往難以獲得甚至是缺失,而且定量分析往往需要長時間且連續的經濟數據,而這無疑加劇了數據獲取的難度。另外,當前的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理論存在指標測算體系過于簡單化,而這顯然不適用于復雜的經濟發展現狀。因此,須考慮引入圖論、動態投入產出模型、計算機語言程序等進行主導產業的選擇研究。

(四)各指標的內在聯系研究不夠

國內外學者對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和評價方法的研究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如何尋找這些研究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成為我們理解所有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理論的關鍵。分析各指標體系,我們發現關聯度系數、技術進步率、需求收入彈性等指標是大部分指標體系的核心指標,其中技術進步率強調了供給,需求收入彈性強調了需求,關聯度系數則同時強調供給和需求。另外,還有許多其他指標,如規模指標里的產值規模、增加值規模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指標體系的選擇與構建需要因地適宜,與時俱進,也就是需要根據本區域的現行經濟發展現狀選擇合適的區域主導產業選擇理論,以求正確、合理地選擇區域主導產業。

參考文獻:

[1]羅斯托.經濟增長的階段[M].上海:商務印書館,1962

[2]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艾伯特·赫希曼.經濟發展戰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1

[4]周振華.產業結構優化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5]黨耀國,劉思峰,李炳軍,繆瑞林.農業主導產業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選擇[J].農業技術經濟,2000(?。?/p>

[6]張圣祖.區域主導產業選擇基準的分析[J].經濟問題,2001(1)

[7]鄔義鈞,邱鈞.產業經濟學[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8]王稼瓊,李衛東.城市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和方法再分析[J].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1999(5)

[9]張大松,趙英才.區域主導產業及其評價方法[J].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2002(4)

[10]潘晗.區域主導產業選擇模型及應用[D].鄭州大學,2004

[11]蔣學海,汪婉盈.中國“里昂惕夫悖論”與“HO”理論探析[J].2016(2)

[12]阿如旱,李百歲.內蒙古工業經濟比較優勢分析[J].經濟地理,2002(1)

[13]羅月豐.基于灰色系統理論的資源性城市主導產業選擇[J].資源產業,2005(6)

[14]王秋紅,唐燕玲,裴廣群.基于偏離份額法的主導產業選擇[J].商業時代,2012(5)

[15]秦耀辰,張麗君.區域主導產業選擇方法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9(1)

[16]郭晶.區域海洋主導產業的選擇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

[17]梁杰.廣西海洋主導產業選擇研究[D].廣西大學,2009

[18]童江華,徐建剛,曹曉輝,徐芳.基于SSM的主導產業選擇基準—以南京市為例[J].經濟地理,2007(5)

猜你喜歡
相關建議評價方法
高校學生寢室人均用電情況調查
試析中職電氣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與教學策略
程序設計類課程多維評價方法探索
商用車動力性、經濟性評價方法研究
關聯方交易舞弊風險管理的相關建議
評價機制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及應用探究
修改完善《種子法》的相關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