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解過剩產能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研究

2016-12-23 15:04董明英趙麗娜
商情 2016年42期
關鍵詞:下崗職工再就業政策建議

董明英 趙麗娜

【摘要】化解過剩產能和高污染企業被迫減產的直接結果是企業大幅裁員,而就業是民生根本,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妥善解決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需要。本文立足河北省的現實,分析了河北省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下崗職工再就業面臨的困境,針對性地從政府方面、企業方面和工會方面給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來解決下崗職工的安置問題。

【關鍵詞】過剩產能 下崗職工 再就業 政策建議

從 2007 年開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將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列為重要議題,產能過剩問題因中央政府的調控得到一定程度有效緩解。目前中國粗鋼、電解鋁、水泥、化工、煉油、玻璃、造船、紙和紙板八大行業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嚴重,其中鋼鐵和煉油行業整體的產能利用率從 2008 年~2014 年下降最多,鋼鐵的產能利用率從 80%下降至 71%,煉油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從 2008 年的 80%下降到 2014 年的 66%。進入2016年,國家不斷發布各種相關政策,加快煤炭、鋼鐵等行業去產能。在化解過剩產能的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是人員安置問題。在2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鋼鐵和煤炭兩個行業化解產能過剩大約共涉及180萬職工的分流安置?;膺^剩產能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經濟發展,甚至關系到社會安定,已經成為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國內研究現狀

完全競爭和不完全競爭市場是國外理論界普遍認同的概念,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市場出清,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所以國外理論界沒有關于產能過剩的研究。國內學者則偏重于研究產能過剩的測算、成因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梁金修(2006)認為產能過剩形成的直接原因是過度投資,深層原因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投資體制不完善、政績考核體系不科學。竇彬(2009)認為企業經理人之間互相攀比、模仿、傾向于投資同一類項目導致投資過度,形成產能過剩。曹建海,江飛濤(2010)指出地方政府對企業的投資補貼使企業風險外部化,造成企業過度投資以及產能過剩。

王立國等(2014)研究發現地方政府不當干預使國有企業內部成本外部化,企業以低成本無限擴張生產規模,造成我國體制性產能過剩。戚向東(2009)從產品庫存、產品價格、企業產銷率、行業虧損程度、進出口這幾方面對判定鋼鐵行業是否存在嚴重產能過剩給出了衡量指標。

王興艷(2012)建立了產能過剩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通過固定資本、產需與庫存、行業效益與價格水平、勞動等五個系統層來衡量產能利用狀況。雖然林毅夫等(2010)在研究中提及產能過??赡軐е聠T工失業,但并未就此詳細展開,較少涉及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成果中以化解過剩產能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為研究對象的較少,而且研究深入分析我省如何在化解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妥善解決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的研究簡直鳳毛麟角。所以,本文將以過剩產能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為研究對象,深入分析這些下崗職工將面臨的現實問題,并從分析這些問題入手,積極尋找促進我省過剩產能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對策建議。

二、河北省過剩產能及再就業基本情況

河北省是化解過剩產能的重點省份,在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失業人員增加,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再就業面臨巨大壓力。如何實現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將關系到河北省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2011-2013 年,河北省淘汰落后產能企826家,涉及職工12.84 萬人,其中 52%的職工通過轉崗、轉產留用等渠道得到安置,14%的職工實現靈活就業和自主創業,11%的職工通過其它方式實現就業,23%的職工為返鄉農民工,其中 90%實現轉移就業。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進一步推進,國家節能減排和化解過剩產能等政策的剛性約束,使得河北省化解產能過剩工作進入了關鍵時期。我省人社廳提供的數據顯示,到2017年,河北省化解產能過剩涉及職工54.7萬人,其中鋼鐵42.6萬人、水泥6.5萬人、平板玻璃5.6萬人。其中,唐山鋼鐵到2017年計劃減產4000萬噸粗鋼、2800萬噸鐵,經測算將直接影響10萬人就業。這表明在化解產能過剩過程中,我省將面臨企業職工再就業問題的嚴峻考驗。

三、過剩企業下崗職工就業安置工作的難點和困境

第一,待安置群體數目巨大,給安置工作帶來了挑戰。而且安置群體文化水平偏低,以鋼鐵行業為例,據調查,河北省鋼鐵行業中,數十萬人員需要安置。在被調查對象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 55.5%,高中或中專文化程度者占29.8%,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4.7%。初級工及以下職稱個體占到64.3%。調查數據說明,河北省鋼鐵行業職工整體技能水平偏低,再就業能力不強。安置群體基本屬于技術工人,技術單一導致再就業培訓的難度較大。同時,下崗職工往往家庭負擔較重,抗風險能力差,缺乏在創業能力,自己也不愿意再創業??傊?,待安置全體的各項特征使得再就業工作相當繁重。

第二,再就業培訓的效果不佳。調查發現,安置人員得到的再就業技能培訓效果很不理想,培訓技能轉化效率低下。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組織培訓的單位沒有進行培訓前的培訓需求分析,在培訓內容、培訓方式設計上存在盲目性,不考慮安置人員本身的素質基礎和市場需求,導致培訓后仍不能實現再就業,同時也造成培訓資源的浪費。二是許多安置職工對學習技能類別的選擇存在盲目性。由于安置職工長期處于封閉的企業環境中,缺乏對社會需求、自身水平和專業發展方向的正確認識,絕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今后該干什么工作,該學什么技能,只是一味地盲從,或無所適從。

第三,缺少可靠穩定的再就業信息。這是安置下崗職工再就業過程中的一大主要困難。目前,河北省尚未研發可靠穩定的再就業信息平臺,待安置人員對此類平臺了解程度較低。據統計只有24.8%的人從再就業中心或有關部門獲得過就業信息或職業介紹方面的服務,另有75.2%的人沒有得到過。分流職工的再就業信息多來自親戚朋友推薦或各種媒體平臺,多數人并未將政府的再就業服務機構作為主要的信息來源渠道。報刊、書籍、互聯網等傳播媒體信息的不對稱性,導致下崗職工辨別信息真假能力較低,影響再就業的抉擇。而政府由于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方面的原因,在組織化解過剩產能下崗職工再就業方面的作用還不能充分發揮出來。

第四,系統性下崗職工安置機制的欠缺。下崗職工安置是淘汰過剩產能工作的重點內容,各地市關停企業都在探索職工分流安置方式,但目前還未形成系統性的職工安置機制,各種人員再就業方式依據不統一,安置效果參差不齊。另外河北省尚未出臺統一的化解過剩產能下崗職工安置政策,有關經濟補償標準、勞動關系處理方式、企業需承擔的職工安置責任等內容均不明朗。如對于解除合同后支付給職工的經濟補償,同一地域補償標準差異明顯,引起一些下崗職工質疑安置政策實施的公正性。

四、化解過剩產能下崗職工再就業政策措施研究

(一)政府方面的政策建議

第一,針對化解產能過剩中職工就業安置制定專門的政策措施。首先,“將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中企業下崗失業人員納入就業扶持政策體系”,使受影響的職工能夠享受已有的就業扶持政策。

第二,加大對化解產能過剩中受影響企業和職工的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增設化解產能過剩中促進就業和職工安置專項資金項目,用于幫助受影響職工免費就業創業培訓、就業服務、資助創業小額貸款擔保貼息等,以便幫助企業轉型升級,幫助職工轉崗轉業。

第三,以全面促進就業再就業工作為目的,以構建社區勞動保障服務平臺建設為突破口,大力開展社區平臺基礎建設工作。不斷完善以職業培訓、職業指導、職業介紹等為重點的社區勞動保障站(所)的服務功能,切實落實再就業政策,著力就業崗位的開發,認真開展化解過剩產能過程中下崗職工的就業幫扶活動。

第四,要繼續提升產業質量,優化經濟結構,注重發展第三產業,讓新興產業和業態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研究表明,現在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大概能帶來150萬個就業崗位,遠高于過去的水平。這得益于新興業態的發展和傳統工業的改造升級。近年服務業增速持續快于第二產業,同時服務業對人員的就業吸納能力也比較強?;猱a能過剩中的下崗職工可以更多地轉向服務業。

第五,做好產能過剩行業工人的再就業培訓工作,緩解結構性就業問題。這里面臨的一個挑戰是,一些礦業工人接受新技能、新知識的能力和意愿可能沒那么強。尤其是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由于井下作業環境苦、臟、累、險,待遇偏低,造成了從業人員素質也普遍偏低,在面對就業沖擊時,部分礦工可能會變成“喪失信心的工人”,進而退出勞動力市場。對此,政府和企業需做好相關的保障安排。

第五,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緩解國內產能過?,F狀,適當通過勞務輸出紓解國內就業壓力。河北省應積極響應“一帶一路”戰略,由河北政府相關部門引導,河北省產能過剩企業積極參與。政府相關部分應本著為本省企業謀發展、為河北省經濟謀出路的務實態度,積極為我省企業參與到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提供支持和幫助。在“一帶一路”的引導下,積極發展和周邊貿易伙伴的往來關系,尋找合適的承接地,尋求中央政府的支持,盡快把我省的過剩產能轉移出去,化廢為寶,推動我省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通過省政府的努力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基礎設施投資項目規劃,幫助我省企業走出去,幫助我省產能走出去,實現結構調整和化解過剩產能,推動我省經濟更好的發展。

(二)企業方面的政策建議

第一,主動適應,轉型升級。

如果及時進行行業轉型、企業革新,產能過剩企業就有可能實現提質增效、走出困境。企業及時削減過剩產品生產線與繁冗部門,并利用自身資源優勢來改變發展戰略、經營方向,有利于就業問題的自然消化。當前,我省很多過剩產業的企業屬于規模型企業,曾對地方經濟發展作出過一定貢獻,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不僅積累了人力物力資本,而且緊密融入當地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政府給予支持和引導,推動它們主動適應變革,結合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在企業發展戰略、管理理念、經營方式、企業文化等方面及時進行調整和轉變,通過改革創新煥發新的活力,減少裁員壓力。

第二,改革企業內部職工薪酬體系。

當前企業的薪酬體系不盡合理,同工不同酬的現象較為普遍,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應加大職工薪酬體系改革,盡力避免同工不同酬的現象的發生,通過薪酬體系的層次波動來調動職工在企業轉型過程中的積極參與熱情,依靠職工的力量推進企業加速轉型,同時要注意加大職工的技能培訓與創業知識培訓,使得職工掌握更先進的技能,避免其在技術能力方面被社會淘汰,擴充其在創業方面的認識和知識儲備,經常設計相關項目訓練,培養其創新創業能力。

(三)工會方面的政策建議

工會應該盡早介入化解產能過程中的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及時掌握下崗人員的安置信息。面對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化減產能過剩后續問題的來臨,各級工會都應該抓緊進入工作狀態,主動及時了解失業人員情況,包括失業人員數量、每一位失業人員的就業意愿及就業競爭力特征;在本企業內轉崗安置的人數以及需由社會安置的人數。

工會還應參與政策制定、積極宣傳政策,同時充分考慮職工對改革的承受能力,完善配套措施,確保下崗職工權益不受損害。另外,工會要積極聯系工業和信息化廳(局)、人社廳(局)等部門,并協調有關企業負責人,為產能過剩企業的下崗人員提供更多的再就業機會,集中組織企業職工來應聘,為他們實現再就業提供便捷、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熊艾倫,蒲勇健,張勇.“一帶一路”與過剩產能轉移[J].求

索,2015(12)

[2]劉建江,羅雙成等.化解產能過剩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

經濟縱橫,2015(6)

[3]付保宗,當前化解產能過剩的困境與對策——以河北省唐

山市為例 [J].宏觀經濟管理.2016(3)

項目:本文是2015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科研合作課題“化解過剩產能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研究”(課題編號JRSHZ-2015-01040)的最終成果。

猜你喜歡
下崗職工再就業政策建議
淺析當前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的對策
關于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現狀及對策分析
京津冀社會工作協同背景下再就業策略
下崗職工檔案管理和服務工作探討
江蘇省中小企業融資現狀調查與思考
法律視野下我國退役運動員的再就業對策研究
科研經費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韓國嚴限離職官員“再就業”
沈陽:民委為下崗職工做什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