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伴孩子、支持孩子、了解孩子

2016-12-23 17:09賈琳娜
商情 2016年42期
關鍵詞:觀察環境

賈琳娜

【摘要】一、蒙特梭利教學法是一個建立在兒童成長自然法則基礎上的,以全新的思想創建了適應兒童自主學習,完美成長的教育體系。二、在不斷的學習中理解其理念,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其經驗。三、觀察孩子是了解孩子的基本而有效的方法。四、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中,給我帶來了對教育的不斷的轉變。

【關鍵詞】蒙特梭利 環境 觀察

孩子是自己的主人,孩子應該自己決定興趣、愛好。每個孩子都是一棵奇特的幼苗,我們需要做的,就只是盡心照料他,培養他自由的成長,看他長大、發芽、開花、結果。我們用不著猜他會長成什么樣。要緊的是我們要花更多的心思去愛護他,負責任的培育他,陪伴孩子走自己的路。

蒙特梭利教學法是當代幼兒教育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教育方法之一。蒙特梭利教學法是一個建立在兒童成長自然法則基礎上的,以全新的思想創建了適應兒童自主學習,完美成長的教育體系。

蒙特梭利課程由一系列操作活動來實現,這些操作活動按其目的與所發展的兒童能力,分為不同的領域,主要有日常生活、感官、數學、語言、歷史地理、文化科學、藝術表現7個領域,強調兒童主動學習和自我糾正,順應兒童生命力發展的內在需要,促進其自我發展。蒙特梭利認為生命力不僅通過自發活動呈現和發展,還表現出不同感官的敏感期。例如,兒童對顏色、聲音、觸摸等感覺的敏感期在2至4歲,而行為規范的敏感期則在2至6歲。并且,每個個體兒童有不同的發展節律,他們的心理發展具有階段性,在不同發展階段應該為兒童提供不同的教育。因此,兒童的課程與教學應該建立在兒童的興趣、發展需要、疑問與經驗之上,讓兒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活動,即實施個別化教學,個別化教學主要通過區域教育活動的形式進行。所以,蒙臺梭利設計的教具使個別化教學的實施成為行之有效的手段,蒙氏個別教育活動中的幼兒可以自由地在已設計好、適合他們需要的環境中選擇活動。在對教具的設計方面,強調對兒童的吸引力不在于它的外表,而在于它的內部——能夠滿足兒童內在的需求,能夠長時間地吸引孩子。

她的這種兒童觀以及由此設計的課程,符合現代教育哲學的理念,與人的本質發展觀是一致的,也就是說,只有順應兒童內在生命力發展需要的教育,才會有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

在幕后為孩子發展創造一個“有準備的環境”,讓孩子暢游其中逐漸領會學習過程的樂趣,從而能主動的去探索世界,去學習和建構于自己的發展相適應的知識。在幕前教師是恬靜而優雅的,“幫”孩子而不是“替”孩子,把教師的要求真正轉化為孩子的要求。理解了老師的工作不是奔東跑西,而是細致的觀察,認真的傾聽。觀察和傾聽是教師角色的中心,在過程中教師不僅將幼兒看作是有能力的人,同時也創造一些活動,提供適宜的學習環境,鼓勵幼兒進行探索,展開想象。

與傳統的幼兒教育相比蒙特梭利教學法顯著的特點是:強調規則、有序與標準。蒙特梭利教室和教具,強調環境的創設,尊重兒童成長的步調,把握兒童的敏感期,讓孩子在專注、有序的操作中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和內在規律,建立并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雖然我們面臨了一些無法解決的困難,但我們應該有一種思考的態度,取其積極的有價值的教育思想,而并非一味的模仿或照搬硬套。

在不斷的學習中理解其理念,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其經驗,請走進我們的蒙氏教室:

一、創設一個自由舒適優美的環境。

1、生活環境。走進我們班的教室,你的感覺就是美麗整潔、安靜有序。蒙特梭利的教具,自主學習、有良好生活常規和自制力的幼兒,默默的或蹲或跪著對孩子進行觀察、間接協助和個別指導的老師。幼兒生活環境設施及用具與幼兒的身材和力量成正比。能搬動得輕巧家具、小手能握住的刷子、高度適合的衣鉤、門把手、水龍頭、置物柜、教具柜,這些生活設施不僅方便于幼兒使用,同時應更有教育性。這樣的環境給孩子們創設了自己做事的條件,成人若是要幫助他,就阻礙了孩子的發展,每個小朋友有自己的置物柜,幫助幼兒逐漸學會整理自己的物品;生活中穿脫整理衣服、洗手、掃地、擦桌椅等孩子們都可以學習自己去做;孩子們只有學會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在我們的教室,你就會看到,小朋友什麼事情都會愿意自己去做。由于我們是混齡班,也就是班上分別有十個大班、十個中班、十個小班的小朋友。經常聽到新來的小齡的孩子對著姐姐說:“我自己會做,你別幫我”而我們也經常對大孩子說:弟弟妹妹需要你幫助的時候你再及時幫助他們,他們能自己做的事情就讓他們自己做。蒙特梭利曾說;“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做?!?/p>

2、教具準備。在我們的教室還有預備好的豐富的教具。日常生活區出于這樣的考慮給幼兒配置了生活用品的瓷碗、玻璃杯,正是因為他們的易碎性質,它們意味著對粗魯和漫不經心行為的警告。這樣,幼兒被引導糾正自己,訓練自己行為細心、準確,盡量不去碰撞、打翻、摔壞東西是自己的行為變得越來越文明和有節奏,并逐漸成為各種器皿、用具的管理者和愛護者。同樣孩子們習慣于盡力做到不弄臟、弄壞周圍那些潔凈、漂亮和常用的東西。美工區為幼兒提供了泥塑、拓印、紙塑、國畫、折紙、剪紙等所需要的各種工具和欣賞作品,讓幼兒發揮想象、盡情創造。數學區有我們許多自制的可供幼兒操作中獲得數概念的數卡、圖形、排序和蒙特梭利的數學教具,幼兒通過親自擺弄去探索、去發現物體間的數量關系,孩子們在玩中學會了數學??茖W區我擺放了許多有趣的小實驗:三支蠟燭來比賽、火柴的自燃、七只杯子來唱歌、雞蛋的沉浮等等。各區域為能適應不同水平幼兒的需要,不搞一刀切,我們在提供教具材料時還注意了層次性。當幼兒進入到這樣一個有利于它發展的環境時,我們可以看到幼兒會將注意力集中在某類物體上,按照我們事先設計這類物體的目的來使用它,并且無數次的重復同樣的活動。在日常生活區有一項穿珠的工作,珠子有小米粒大小,穿這樣的珠子對小朋友的耐心及手的精細程度無疑是很大的考驗,而班上的蟲蟲迷上了它,每天都要重復同樣的練習樂此不疲。盡管旁邊有人在走動,有人在說話,這些都不能分散他的注意力。這些都是足以刺激幼兒自發活動的環境。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在他們的心里也形成了一種充滿了對周圍環境的熱愛及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品質。

3、細節設置?;顒訁^域的布置要方便于幼兒觀察和取用,蒙特梭利十分強調教具擺放所形成的秩序感,每一個教具的擺放都有其固定的序,為幫助幼兒控制錯誤,我們在教具柜上貼上與教具相對應的名稱,便于幼兒按序擺放;在各區域為控制幼兒人數設置了卡袋,在每個須排隊的位置都設置等待線;熱鬧和安靜的區域被隔開來,防止互相干擾。教室里有了這些細節設置,孩子們會互相提醒、自我糾正。剛開學在排隊打飯的時候,哥哥姐姐會讓弟弟妹妹站在自己的前面先打飯,而且還告訴他們要站在等待線后面。做完的教具如果弟弟妹妹放錯了位置,哥哥姐姐會告訴他們正確的位置。這些細節的設置幫助幼兒進行自我控制。

在蒙氏教室里,幼兒和環境之間不斷地進行著無聲的對話,形成一種和諧而親密的關系。教師的精力大都用于對幼兒的觀察而不是維持秩序,教師只需或告訴幼兒該做些什麼,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這里除了教師最初的指導外,真正起作用的是環境。正如蒙特梭利所強調的“了解兒童心智的吸收性特質,為他們準備一個特別的環境,然后將兒童擺在其中,給與她自由,讓她吸收她所發現的一切?!?/p>

二、教室秩序是為幼兒建立自主活動的前提。

在世界上越是發達的自由的國度為保證他人自由不受侵犯,其法律也更完備。而我們的教室一樣,在自由環境下的兒童,在孩子將其注意集中于他所感興趣的事情時,他不希望別人打擾,而同時他也不會去打擾別人。我們的孩子會共同制定出教室規則。

在我們的教室,無論是新生入園還是中大班新學期的開始,首先,建立一日生活時間鐘,讓幼兒了解一日生活的安排,一日生活從早上入園晨談,、走線……晚餐過后離園,建立起每個活動環節的先后順序,邏輯推理能力也正是從一日生活中逐步建立起來的。-當孩子已經有了在教室活動的經驗,老師可以引導幼兒從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入手制定出教室活動要求,如:進教室不能奔跑;并且不要大聲講話打擾別人;做過的小椅子要歸位等等。

其次,教室規則的建立需要老師生活各環節前提出要求,例如:走線前提出走線的要求:小腳走在白線上/眼睛看著前邊/和小朋友保持距離。同樣上課也要先提出要求:眼睛看老師/坐姿的要求等,在這個時候老師要注意提的要求不能過多,否則孩子記不住,老師提的要求就達不到目的。

最后,老師要求要一致,反復及時地提醒是建立常規的保證。常規的建立需要班上老師的共同努力,要求一致才能達到教育目的,例如;小朋友在教室奔跑,有時候老師看見了給予了制止,有時候處于惰性老師視而不見,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教育是要反復,不斷地、及時地去提醒。

三、注重孩子的能力差異,因材施教。

充分發揮孩子的個性,蒙氏的教育還要根據孩子的能力來開展,因材施教。能力是個性心理特征的一種,可以比較突出的表現出孩子的個體差異。要讓每個孩子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每種學具的創設都是有層次的,適合于不同年齡和能力強弱有別的孩子。比如,拼圖的工作,有平面拼圖,六面拼圖,還有故事小拼圖。感官區的粉紅塔,棕色梯和長棒,先由最初的基本排列,延伸到三種用具一起排列還可以加上彩色圓柱。循序漸進的增強孩子的序列感。再比如蒙氏數學,更是一環扣一環,從具體的量到抽象的數概念,從整體的四位數運算再到連加連減,過渡到乘除運算再理解什么是平方…讓孩子一點一滴的積累,不知不覺在動手操作的同時把知識技能掌握的更加牢固。

了解孩子的個體差異,讓孩子不存在學不會與不夠學的現象.能力強的可以不參加小組演示就能直接進入個人工作,不會因為傳統的集體教學中,反復的復習感到無聊厭煩,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只要孩子行,我們就做好傳授和引導.而對于能力弱的孩子,老師也可以反復的再次講解,個別指導.不對孩子進行橫向的比較,這樣,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原有基礎上,他會發現,原來自己每天都有提高,他會為自己的每一點成功感到驕傲,慢慢的,也樂于在集體面前展現自己了.

在蒙氏這個大家庭中,老師和孩子成為朋友,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也一起成長.允許孩子說“不”,鼓勵孩子問“為什么”,贊賞孩子的繪畫獨特而與別人不一樣,教育孩子常說“謝謝與對不起”…以一種常態的心理去看待出類拔萃的孩子,也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幫助那些能力弱的孩子.讓孩子們懂得發覺自己的優點,充滿自信充滿熱情.讓每個孩子因個性而獨一無二…

蒙特梭利這樣說過,“教師要從兒童那兒才能學到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名完美的教育家”。蒙氏教師和幼兒是一種新的師幼關系,教師是以導師的身份,成為幼兒主動學習的引路人和幫助者,在孩子需要指引方向的時候,及時給予指導,當孩子潛心工作的時候,卻已經退在一邊,仿佛不存在一般,把教室的空間充分的讓給孩子.即:看懂孩子!

如何看懂孩子,了解孩子,觀察孩子是了解孩子的基本而有效的方法。我們的日常觀察一般以自然觀察為主,自然觀察可分為隨機觀察和有目的的觀察。有目的觀察時,我們主要在孩子做工作的時候,捕捉住前15分鐘和后15分鐘,但老師一定要注意到觀察時,做到靜心、細心與耐心。盡量做到保持對范圍內的孩子“目中有人”、“心中有數”。充分觀察、了解幼兒,教育指導才能有更好的的針對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適應、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我的觀察時遵循兩方面的:

1、了解每個幼兒,注意其發展水平及是否需要幫助,我何時該提供幫助,提出什么樣的幫助,并盡力準備有關的材料來適時、適當的滿足他們的需要。

比如孩子做工作,孩子在做一個非常簡單并老師演示多次的工作,可是這個孩子重復的操作中,還不能完整、成功的完成時,我就注意觀察,注意分析難點所在,從難點出發去幫助孩子。

2、通過觀察,發現孩子的特點,幫助他認識和總結,是他更進一步的發展。

一項工作的操作,也許不只是一種做法,孩子有不同的理解角度,和不同的延伸玩法。經過觀察后,我可以讓大家來看,幾種不同的操作方法,共同說一說哪種你最喜歡,或哪種最好。這樣,有效地促進幼兒積極、主動的去學習,積累更多的經驗。

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實踐中,給我帶來了對教育的不斷的轉變:

一、熱愛兒童,尊重兒童學習獨立的意愿,讓兒童通過自身努力自主自由地學習。

二、用心創設適宜的環境是教育者的重要職責。環境是兒童自我成長發展的決定因素。

三、兒童在“工作”中練習獨立,完成自我成長的使命。

四、順應兒童自然成長的規律,不強求、不施壓。

五、教育者要學會“靜觀等待”、“克制”、“公正無私”和保障兒童自由的實現。

六、從孩子中來,到孩子中去。我們的教育是真真正正從孩子的興趣和敏感期入手的,由孩子團體的興趣熱點引發形成教育主題,孩子就有較高的主動學習的愿望,更多體現了幼兒為主體的現代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蒙特梭利教學法》

[2]《童年的秘密》

[3]《吸收性心智》

猜你喜歡
觀察環境
環境清潔工
思維繪畫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立足生活,挖掘習作的豐富素材
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研究
提升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研究與探索
漫觀環境
論環境雕塑
環境雕塑與人
公共環境與城市雕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