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出口結構的國際競爭力研究

2016-12-26 18:11張燕平
海峽科技與產業 2016年11期
關鍵詞:國際競爭力分類

張燕平

摘 要:在新形勢下中國出口貿易不再一味追求規模,出口結構質量變得越來越重要,本研究選用SITC和Lall技術分類兩種分類法對中國出口結構的現狀和發展進行了分析,并采用競爭力指數從縱向和橫向跨國視角分析中國出口結構的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分類;出口結構;國際競爭力

中國出口貿易經歷了快速的發展階段,出口貿易總額從1992年849.4億美元升至2002年的3,235.96億美元,2012年則達到20,487.14億美元,期間中國出口總額增長23倍,中國貿易總額在世界排名也于2012年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世界貿易大國,國家整體實力得到大幅提升,出口市場不斷國際化和多元化,中國制造的產品行銷世界各地。但隨之而來的是外貿環境日益惡化,國際貿易壁壘層出不窮,對中國外貿企業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實際上真正體現貿易競爭力的并不是出口規模而是出口貿易結構是否具有競爭力,因此有必要對出口貿易結構進行分類分析,并通過相應指標比較其國際競爭力。

1 出口貿易結構分類及相關文獻

目前對貿易結構分類大致有HS編碼分類法,SITC分類法和Lall技術分類法,此外還可按照聯合國經濟大類分類,根據產品最終用途分為資本品、中間投入品、消費品三類,這里主要分析研究文獻中選用較多的SITC和Lall技術分類法。

1.1 SITC分類法

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ITC)把產品分為初級產品和制成品兩大類,初級產品細分為五小類,制成品細分成四小類,共計九種類別。很多文獻采用這種分類法來考察出口產品結構對經濟多緯度的影響,Lall(2005年)利用SITC三位碼和四位碼產品數據構建新的出口技術結構復雜度測度方法,伍業君(2013年)利用1975—2010年SITC四位碼產品出口數據,共計算了154個國家經濟復雜度,并就經濟復雜度與經濟增長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這種分類能簡單明了便于統計分析出初級產品、制成品兩大類以及具體產業的貿易特征,但對于研究具體細分產品類別則無優勢。

1.2 Lall技術構成分類法

SITC分類著重產品層面的歸類,可分析產業貿易發展狀況,但不能體現產品技術特征,而國際產品競爭的關鍵在于產品所含的技術密集度,因為即使是同類編碼下所含產品的技術層次都會參差不齊,為此需要對產品按技術構成再歸類。Lall(2000年)綜合考慮不同產品生產的要素投入、技術活動、規模經濟、進入壁壘以及學習效應,選用SITC三位編碼的共計239種產品按照產品的技術密集度進行重新分成五類,每一類又進行相應的細分。這樣分類便于對產品技術屬性進行觀察分析,探究不同技術含量品類變動的結構性特征。

2 出口貿易結構分類分析

2.1 SITC分類出口結構分析

SITC分類中工業制成品占比較大,2013年占比高達95.09%,其中化學品及有關產品出口占比5.83%,輕紡產品、橡膠制品、礦冶產品及其制品占比17.10%;機械及運輸設備占比49.5%;雜項制品占比27.5%,剩余為其他未列事項,由此可見工業制成品出口結構中以機械及運輸設備為主,其次為雜項制成品和輕紡品、橡膠礦冶產品。

從動態視角看,1980年初級產品出口額為90.05億美元,工業制成品出口額為90.05億美元,2013年分別增長至1005.81億美元和194,830.54億美元,增速分別為10倍和215倍,而工業制成品也呈現出不同的增長速度(表1)。以每隔5年各類增速來看,機械及運輸設備增速居首,1992年較1987年增長了659倍多,2007年較2002年增長了約354倍,這也反映了我國機械設備產業對外貿易發展非常迅速,在國際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已成為中國出口的主要產業。

2.2 Lall出口技術結構分類分析

參考Lall對出口產品技術分類標準,根據其技術密度,要素稟賦等特點把產品細分為九類產品,通過對九類產品歸類計算獲得2014年中國各類分布狀況如圖1,顯示2014年高技術產業中HT1占比最高,達32.04%,我國出口主要依賴于低技術產品類別,占比為33.47%,中高技術產品類別則發展不均衡,技術層次較高的醫藥航空等產品參與國際市場并不高,出口主要依賴大型機械設備產品這類資本密集型產業。

圖1同時可以比較2014年和2002年各類動態變化,和2002年比較2014年初級產品和農林加工類產品出口份額略微降低,低技術產品占比總體下降約7%,反映出紡織服裝產業出口萎縮,中等技術產品總體占比變化不大,而高技術產品類占比都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并不大,而且中國高新技術出口模式主要以加工貿易為主,故總體而言中國在產品梯度升級上并沒有顯著的變化。

3 出口結構競爭力分析

3.1 競爭優勢指數

又稱TC指數,是指一國進出口貿易的差額占其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下面仍以lall出口技術的9個細分類別,選取2002年和2014兩個年度數據進行計算。

2014年具有競爭優勢的類別從高至低依次為低技術產業(LT),中等技術產業中的其他產品(MT3),高技術產業中電子電力產品(HT1),和農林加工產品(RB1),其余均為負值,即并不具有競爭優勢。而從2002-2014年的變化來看,大部分類別都體現出競爭優勢增強的趨勢,在中高技術領域,MT3從-0.867增至0.237,高技術產業中電子電力類產品從0.007升至0.221,在醫藥航天航空設備產品的競爭力也得到一定的增強但仍處于競爭劣勢。

3.2 出口結構相似指數

又稱ESI指數,Schott(2008)根據Finger和Kreinin(1979)的研究進行的定義,通過任意兩個貿易伙伴比較來反映出口技術結構的變化。 ,表示t時a、b兩國的出口相似性,其中saj表示t時a國出口產品j在其總出口中所占的份額,ESI的值處于(0,1),數值越接近1表示兩國之間出口結構分布越相似,反之則表明兩國之間越少相同的出口產品。

我們選用中國的幾個貿易伙伴美國、日本、韓國進行考察,數據為Lall技術分類的209種SITCRev.2三位碼產品2014年和2002年出口額,數據來源于聯合國貿易數據庫,表3顯示了計算結果。

表中可看出2014年中國與美國、日本、韓國之間出口結構相似性。出口結構相似性指數依次為日本,韓國和美國,而相比較2002年中國與美國、韓國相似性指數變化不大,但追趕日本的速度最快。目前和日本的出口結構最相似,一方面由于日本經濟發展趨緩,產業結構升級乏力,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出口結構的發展和優化。此外,我們也應看到,中國出口結構與這些樣本國家的相似性變動并不大,可能對現有貿易結構較為黏著,出口結構的升級難度較大。

4 結論

總體而言,中國各類別出口規模都實現了快速的增長,但增速參差不齊,而考察中國出口結構的兩端即高技術和低技術品類國際競爭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強,其余品類產品均有所下降。而和美國、日本和韓國的橫向比較可以發現中國出口結構和這些國家的相似性居中,從動態變動來看,中國和這些貿易伙伴的結構逐步具有相似性,其中中日兩國相似形最高,而中韓,中美之間變動較緩,說明中國出口結構對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的追趕乏力。

猜你喜歡
國際競爭力分類
分類算一算
垃圾分類的困惑你有嗎
分類討論求坐標
數據分析中的分類討論
教你一招:數的分類
中國乳制品行業國際競爭力分析
中國紙制品的國際競爭力提升研究
提升我國旅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對策探討
淺析石油工程服務企業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
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