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力推進綠色發展理念落地生根

2016-12-26 08:50費鐸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6年8期
關鍵詞:生態價值循環經濟綠色發展

費鐸

摘要:綠色發展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深化對綠色發展內涵、時代背景和發展路徑的認識,是使綠色發展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本文從人與自然關系角度揭示了綠色發展的真正內涵和實質,從現實必要性和緊迫性角度對綠色發展的時代背景進行了分析,從思想引領、生產、消費、制度、科技等五個方面探討了路徑選擇,對各地貫徹五中全會精神,推進綠色發展具有一定指導作用。

關鍵詞: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生態價值;循環經濟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8.050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6)08-0160-03

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綠色發展理念落地生根,必須把握好以下三個問題:

一、深刻理解綠色發展的內涵和實質

自然界的和諧統一是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人與自然關系不斷調整和適應的過程。這一過程主要體現在四個時期:一是原始文明時期。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類對大自然很多現象無法理解,對自然是頂禮膜拜,二者關系是完全被動服從的關系,人類完全依附于自然。二是農業文明時期。由于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開始開墾土地、興修水利、飼養牲畜等,人與自然關系也由被動服從關系逐漸轉變為利用和改造的關系,雖然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對自然界造成了一定的破壞,但從總體上來說,人與自然關系還是和諧的。三是工業文明時期。該階段由于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生產力獲得了飛速發展,幾百年時間所創造的物質財富比過去一切時代的總和還要多還要大,人是自然主宰的思想開始占據主導地位,人與自然的關系變成了完全征服的關系。四是生態文明時期。在人是自然主宰思想的統治下,工業文明時期自然生態系統遭到了極大破壞,上個世紀中后期環境危機爆發,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重大威脅。環境危機迫使人類開始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反思,在對工業文明進行揚棄的基礎上,一種嶄新的文明形態,即生態文明開始孕育產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成為共識。綜上所述,綠色發展實質是調整被扭曲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取向,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永續發展。

二、全面把握綠色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綠色發展是解決嚴峻的資源環境問題的必然選擇

1.資源約束凸顯。第一,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大幅提高。當前,關系國計民生的絕大多數礦產資源國內已經無法保證有效供給,銅、鐵礦石、鋁、石油等一些戰略性資源對外依存度已經突破60%,受地緣政治、資源運輸安全、價格波動的影響,資源過度依賴國際市場對經濟平穩運行帶來了重大影響。第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中國與美國國土面積差不多,但耕地總量少10億畝,人口卻多出10億,人均耕地只有1.4畝,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人地矛盾將更加突出。第三,水資源嚴重緊缺。環境破壞導致河流、湖泊和濕地大量減少,水資源利用總量銳減,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只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水資源短缺正成為困擾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瓶頸制約因素。如何解決資源問題?只能是堅持綠色發展,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2.環境污染加重。目前中國的環境問題已相當嚴峻,并呈現出時空壓縮的特點,發達國家幾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問題,在中國經過幾十年高速、低效、粗放式的發展,已經集中爆發出來。目前,每年因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失已占到GDP總量的10%,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農業面源污染、農產品安全等形勢嚴峻,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帶來巨大壓力。我國的環境現狀、外部條件和人口與環境特點,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先發展后治理或者將環境問題轉移到國外,只能堅持綠色發展,邊發展邊治理的中國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二)綠色發展是加強社會建設的重要渠道

習總書記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環境質量是關鍵。環境建設是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綠水、青山、凈土、新鮮空氣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1.環境問題影響社會穩定。目前,因環境問題引發的上訪事件每年正在以30%的速度在增長,而且很多環境問題涉及范圍廣,多引發大規模群體性上訪,嚴重威脅社會穩定。

2.環境問題威脅群眾身體健康。目前,因空氣污染每年有1500萬人患上各種呼吸道疾病,大量人口喝不到符合標準的干凈水,各類惡性污染事件層出不窮,每年200萬腫瘤患者中70%與環境污染有關,群眾健康權受到極大挑戰。

3.環境不公影響社會公平。一是城鄉不公,有限的環保資金多投入到城市,農村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二是區域不公,中西部地區以有限資源供應東部發展,但并沒有得到足夠的生態補償;三是人群不公,在污染區生活的多為普通群眾,而排放污染,成本外化,賺足利潤的企業主等富裕階層早已搬離污染區。

(三)綠色發展是營造良好外部發展環境的重要手段

目前,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溫室氣體排放大國,面對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造成的巨大威脅,中國在碳排放問題上備受關注,指責聲不斷,在碳排放上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離我們而去,甚至站在了我們的對立面。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人口大國,沒有中國環境問題的解決和可持續發展水平的提高,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就無從談起。因此,必須堅持綠色發展,不但倡導和平崛起,更堅持綠色崛起,充分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為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三、積極探索綠色發展的現實路徑

(一)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強生態價值觀教育,生態價值指自然資源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維護和改善所具有的價值。習近平同志早年在安吉縣調研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安吉縣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依靠白茶和3000多個品種的竹制品富裕了一方百姓,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因此說,發展經濟和改善環境二者不是顧此失彼,不可協調的,一定要將生態價值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核心價值觀中,在各地發展中真正起到引領作用。

(二)以建立與綠色發展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為核心

1.調整經濟結構。一是要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是生產方式粗放還是集約的重要標志,要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在三產中的比重,推進產業結構高級化。二是要改善要素投入結構。2014年我國GDP占世界GDP總量的13.4%,但卻消耗了世界能源總量的24%,鋼鐵總量的45%,水泥總量的60%。這說明經濟發展還主要是靠資源投入和勞動力的增加在推動,這種投入結構不改變,生產方式粗放型特點不會消除。三是調整進出口結構。2014年,我國進出口總值已高達4.3萬億美元,但進口多為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多為資源耗費多環境污染大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也成為了世界垃圾場,帶來了巨大的資源環境壓力。因此,要不斷加強技術研發和品牌營銷,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推動綠色發展。

2.要大力推進低碳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主要是要改變化石能源比重過高的能源結構,大力發展綠色清潔能源,積極開發天然氣、煤層氣和頁巖氣,同時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循環經濟主要是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三原則,在生產環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消費環節提高產品使用周期,在廢棄物利用環節實現循環使用,將經濟發展由從資源到廢棄物的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轉變為資源循環往復利用的循環經濟。

(三)以建立與綠色發展相適應的消費方式為基礎。

1.要充分認識消費的下游效應在綠色發展中的作用。消費在產業鏈中處于下游,在下游減少一個單位的產品消耗,在上游能減少幾十倍、幾百倍甚至幾千倍的資源投入,這就是消費下游效應。其可用生態包袱理論來理解,如一枚10克的金戒指生態包袱為3500公斤左右,下游消費與上游資源投入呈幾何數變化。

2.要大力倡導綠色消費、低碳消費和節約消費理念。綠色與低碳消費是由我國特殊的消費環境決定的,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結構決定了中國的現代化不能向美國那樣家家有別墅戶戶有汽車,否則汽車等消費品帶給我們的不是福利而是災難。13.5億人口這一特殊國情也決定了在中國無論多么大的規模被人口一平均都會變得非常小,而無論多么小的一件事情,哪怕一滴水一粒糧乘以龐大的人口都會變成天文數字。所以,不管國家發展到什么程度,不管我們每個人是貧窮還是富有,都要始終堅持綠色低碳消費。

(四)以建立與綠色發展相適應的制度做保證

1.規劃先行,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國土空間開發規劃是規劃的基礎,我國早在2010年就制定了兩橫三縱為主的城鎮化發展格局、七區二十三帶為主的農業發展格局、兩屏三帶為主的生態安全格局等主體功能區規劃,五中全會又提出了自然岸線格局,使我國的空間開發更趨合理完善。我們一定要按照優先、重點、限制、禁止的開發原則,根據功能定位科學有序開發,為綠色發展奠定良好的空間基礎。

2.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體系。要強化約束性指標,按照總量和強度雙控制的原則,劃定重要資源和重點生態安全區的生態保護紅線體系,為各地綠色發展確定底線。

3.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一是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要深化價格體制改革,使價格能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發揮市場在資源節約和環境改善中的基礎性調節作用。二是完善法律體系,強化環境執法。要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從立法和執法兩個環節解決守法成本過高,違法成本過低的問題。三是形成科學的治理架構。要實施環境監測監察執法機構垂直管理,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監測系統,建立信息公開發布制度,組建跨區域的環保監察機構等。四是建立考核評估和責任追究制度。要真正將對GDP的核算和官員的績效考核由灰色轉為綠色,要真正執行環境污染責任追究政府黨委同責和終身追責,要根據功能定位實施差異化績效考核,要施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

(五)要強化科技創新對綠色發展的支撐作用

科技創新特別是重大顛覆性創新,往往能改變一個產業的業態和競爭格局。堅持綠色發展必須不斷打破各領域的技術瓶頸,推動發展向綠色轉型。目前,我國距離創新型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科技還不足以支撐綠色發展,特別是企業還沒有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與經濟兩層皮,結合不緊密。因此,一定要堅持走產學研一體化發展道路,不斷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使科技創新成為綠色發展的永恒動力。

猜你喜歡
生態價值循環經濟綠色發展
我國電子垃圾資源化問題研究
綠色化學理念下的初中化學教學探究
基于綠色發展觀視角關于產業轉型路徑的思考
淺析關于循環經濟下的旅游經濟管理
生態價值會計核算框架構建與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