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環境下謠言的傳播

2017-01-03 21:18周蘊喆王玥樂
科技傳播 2016年16期
關鍵詞:防范機制謠言新媒體

周蘊喆+王玥樂

摘要本文主要闡述了新媒體環境下謠言的產生及傳播,其中重點介紹新媒體環境下謠言產生的原因及傳播規律,并從多方面探討一下對于新媒體網絡謠言的防范與應對機制以及大學生該怎么做。

關鍵詞新媒體;謠言;原因;防范機制

1新媒體謠言產生原因

謠言,自古就有,是指被廣泛傳播的并且缺乏真實性的信息。在口口相傳時代,因為人們不能方便準確地儲存還原信息,信息往往根據人們的不同理解、表述和目的,其意義也發生扭曲,就產生了謠言。在微博、微信等快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雖然人們可以更方便地儲存信息,但是隨著各種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使用新技術讓謠言變得更逼真,更具有欺騙性。同時新媒體信息傳播快,網狀的傳播方式以及受傳者的非理性心理和網絡的匿名性以及弱審查化更讓新媒體成為了謠言的溫床。

1.1我國傳播學和新媒體文化相關教育不完善

我們對關于新媒體謠言的傳播向大學生群體發放了200份問卷,經SPSS分析發現,相比沒上過相關課程的同學,大多數上過傳播學課程的認為自己生活中會遇到更多的謠言。這說明沒有上過的學生比上過傳播學相關課程的人更不容易分辨出謠言,也說明傳播學的教育是有利于提高受眾對謠言的辨別能力的。比起西方發達國家數字教材、電子書包與數字課堂的教育方式,我國并不重視新媒體文化在教育上的投入,而傳播學的教育一般只針對傳播學相關專業的學生,對于在社會上的更廣泛的普及教育做得是很不夠的,這也導致了受眾對謠言辨別的障礙和傳播謠言的肆無忌憚。

1.2相關部門的信息不透明

龐勒認為群體形象化的想象力不但大而活躍,而且一個人、一件事、一件事故在群體的頭腦中所喚起的形象全都栩栩如生,他們也不認為世界上還有做不到的事情。信息的不對稱最容易引發這樣的想象力,在一件事件發生后,一些部門或組織并沒有及時公開共享信息,而是一味封鎖消息,公眾迫切希望了解事件的起因經過,但是在官方平臺找不到真相就寄希望于網絡,對真相的渴望會促使群體根據知道的僅有的信息“推斷”出一個他們認為的“真相”。例如,2014年馬航MH370飛機失聯,當時各情況并不明朗,但是馬來西亞航空公司和馬來西亞政府一直采取曖昧態度,很多信息并沒有及時公開,導致當時網絡上有很多關于“馬航是穿越了”“馬航失聯是因為恐怖劫持”甚至“因為軍方轟炸”的傳言,并且持續發酵,引起了公眾恐慌,也引發了對馬航的不滿。所以當危機事件發生時,及時公開透明信息是極有必要的。

1.3受眾的從眾心理和識別謠言的能力差

“謠言止于智者”,現在的受眾雖然不再是頭腦空白的“烏合之眾”,但是由于網絡的匿名性,讓他們發表言論不再慎重,而且在群體中個人往往很難保持“智者”。古斯塔夫·龐勒認為“群體在智力上是低于個人的”,按他的評價,進入群體的個人在“集體潛意識”的作用下會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識變成另一種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所以當一個信息發布出來的時候,從眾心理會導致受眾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改變自己原有的想法從而產生一些個體或群體的非理性行為。再者,新媒體用戶的門檻低下,在教育程度和素質上良莠不齊,往往對于涉及一些專業知識甚至常識的謠言缺乏識別能力。例如,2011年福島核電站泄漏,“碘鹽能防止核輻射”的謠言在微信等新媒體上廣泛傳播,引起了當時國內民眾瘋狂搶鹽,造成混亂。一方面受眾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沒有辦法辨別這一說法的真實性,一方面看到別人瘋狂購鹽,從眾心理也讓受眾失去判斷能力跟風搶鹽。

1.4謠言制造者的某種情感和利益目的

首先,經SPSS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大多數人制造謠言的目的都與經濟利益有關。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相比于以往一對多的傳播方式,新媒體更加自由開放,很多人都想通過網絡成名從而獲得經濟利益,有許多微博大V和“意見領袖”會為付費方的某種目的傳播或虛假或片面或沒有事實依據的信息從而收取費用。其次,數據顯示,情感也是一大因素,在面臨社會轉型的我國,民眾會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容易轉化成為對現實和社會的不滿和憤怒,有匿名性的新媒體成了發泄這種情緒的最好平臺,甚至有人會惡意攻擊黨和國家。

1.5媒體的不負責任和媒介從業人員的不專業加劇了謠言傳播

在信息傳播中意見領袖起著引導輿論的作用,我們在調查中得知大多數人更愿意相信名人和媒體發布的信息。然而在新媒體環境中,現在的媒體往往更在意信息的熱度而忽略了內容,甚至為此捏造新聞。再者,因為很多新媒體賬號的運營者專業度不夠,很多信息往往不加辨認就進行傳播,或者是在理解編輯文字時斷章取義表意不明,從而產生謠言。

2新媒體謠言的防控機制

2.1完善立法是遏制新媒體謠言的根本

目前我國關于新媒體的法律法規并不完善,所以有必要立法明確解釋謠言的概念,堅持依法治理謠言;嚴格各項監管機制,加大對造謠者的懲處力度,加大制謠造謠的犯罪成本。這不但可以對謠言的傳播起到強有力的解釋作用,也可以預警民眾制謠造謠的后果,對謠言傳播從根源上起到遏制作用。完善網絡實名制的治理也可以讓謠言制造和傳播者有所忌憚,也利于追溯責任。

2.2信息公開透明

俗話說“謠言止于公開”,細數過去所遇到的謠言大多都來源于“信息的不對稱”,公開化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信息傳播的模糊性,緩解了信息供小于求的問題。如果信息能做到完全公開透明,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公眾的猜測和不滿以及對于事件緣由的好奇心,也減少了謠言傳播的機會。

2.3媒體要增強對新媒體人才專業化的培養

媒體要從自身做起,加強新聞工作人員的新聞素養,完善信息傳播媒介,當謠言發生時要利用新媒體傳播快的優勢第一時間發布消息,規避謠言長時間發酵。新媒體應該與傳統媒體建立人才交流機制,互相學習。同時高校也應該加強新媒體人才的培養,提升專業素質,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

2.4加強關于新媒體的教育普及。提升網絡用戶的新媒體素養

在新媒體發展迅速的今天,學會怎樣做一個新媒體人已經是每個公民都應具備的素養,社會應該做好這方面的教育普及,幫助網絡用戶普及網絡法制觀念,增強自我自律自覺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提高人們的知識和道德素質,理性使用新媒體??吹揭粍t重要信息不能毫無理由地相信,首先要辨別真假,可利用常識判斷或者查看信息源。不論是社會政府還是民眾都自覺抵制謠言,為創造一個干凈綠色的網絡環境出一份力。

猜你喜歡
防范機制謠言新媒體
中國使館駁斥荒謬謠言
當謠言不攻自破之時
高職院校的財務風險及其防范機制構建
試論民間金融風險識別及防范機制的構建
謠言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謠言大揭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