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傳播要素的傳媒供給側改革思考

2017-01-03 21:41張強
科技傳播 2016年16期
關鍵詞:傳媒供給側改革

張強

摘要目前我國新聞傳媒存在“大而不強”和“多而不精”等情況,難以滿足用戶需求,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本文正是基于傳播者、傳播內容和傳播渠道這3個供給要素來探析當下傳媒供給側的改革。

關鍵詞傳媒;供給側改革;傳播要素

近年來,供給側改革己成為社會焦點。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

我國新聞傳媒的狀況是:截至2015年7月,已擁有2000多家報紙、近萬種期刊、300多家電臺,近3000個電視頻道,網站數量超過300萬家。據此分析,我國傳媒機構及其產品不可謂不多,現實卻存在“大而不強”“多而不精”的局面,其對外缺乏傳播影響力,對內難以滿足需求。因此,傳媒供給側改革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眾所周知,傳播過程由以下要素構成: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受傳者和傳播效果。當前,從市面上不斷反饋的“紙媒??焙碗娨晱V播收視收聽率下降等消息已說明了傳播的部分“失敗”。雖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眾多,但就傳播過程看,在到達用戶之前的因素,皆是影響傳播效果的供給點,這正是傳媒供給側改革的三要點,即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

1傳播者:加快轉變適應新變化

從傳受關系看,傳播者在傳播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自然,傳播者是傳媒供給側改革的關鍵點。為此,傳媒在由單一媒介進入融媒體的時代下,需要轉變思維,進行機構變革,優化人力資源,著手從供給者自身進行改革。

1.1樹立互聯網思維

隨著國家“互聯網+”行動計劃的推進,傳媒供給側改革首要是解放思想,改變傳統“傳者中心論”觀念,變革傳媒機制,解放傳媒生產力,樹立新形勢下的互聯網思維,提高對新媒體和用戶的敏感度,提前介入對新媒體的布局和運用,敢于和善于利用新媒體。同時,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化發展,需樹立以用戶為中心的觀念,強化用戶思維,以平等姿態加強與用戶互動,引導用戶參與信息產品的制作,提高用戶的黏性,從而推動傳播者思維的供給側變化。

1.2變革傳媒組織機構

傳媒原組織機構雖隨著時代發展而改進,但還存在原有的痼疾;在融媒體時代,已無力支撐眾多的媒介端口,亟需對組織機構進行變革,以便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當前,部分傳媒根據多終端采編業務要求,打造了“中央廚房,多端分發”新機制并根據其來調整內部機構,取得了良好效果。但遺憾的是大部分傳媒依然沒有改變,只在原有機構內部,抽調人員組成類似小組的機構運作,這將是傳媒在組織機構方面進行供給側改革的要點。

1.3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大眾媒體時代,傳媒內部分工明顯,人才具有專業性;而在融媒體時代,人才觀念已發生變化,需要“全能型”人才,即不僅要掌握“采寫編評”等基本技能,還需要對音頻、視頻和圖片等軟件的嫻熟操作和網絡技術的熟練運用能力;此外,對微博、微信和微視等新媒體運營也應有所了解。因此,優化人力資源,培養全能型人才,滿足融媒體時代對人才的需求,是傳媒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2傳播內容:以用戶需求為供給導向

傳媒作為文化產業的板塊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應與用戶需求同步發展,但受制于各種因素,現實中存在大量“粗制濫造”產品,這顯然不能滿足用戶新需求,形成了傳媒產品的供需不平衡。因此,內容是傳媒供給側改革的重點,并需堅持以用戶需求作為導向,從產品形式到產品內容進行改革,制作出滿足用戶需求的傳媒產品。

2.1加大可視化產品的供給

融媒體時代是一個視覺時代,圖片和視頻已成為用戶喜愛的媒介形式。因此,傳媒應加大圖片和視頻信息產品的制作;比如越來越多的用戶喜愛微視頻,那么傳媒也應加大微視頻的制作,以滿足用戶需求。在保留原媒介形式下,提高可視化產品的供給,這是傳媒內容形態的改革點。

2.2打造精細化傳媒產品

當前,傳媒產品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產品眾多但“粗制濫造”,比如2015年我國年產1.5萬集電視劇但僅三成播出,然而,播出后也是廣受詬??;二是同質化嚴重,比如報紙版面和內容的同質化,又如新聞移動端的同質化。顯然,這難以滿足用戶需求;反之,這正是供給側內容產品改革的“痛點”。傳媒內容作為創意產品,要基于用戶需求創新,樹立導向供給理念,打造精細化產品。一是造“精品”,摒棄數量而提高質量,加強對傳媒內容的精耕細作和深度開發,提升產品的“含金量”;二是制“差異品”,在傳媒產品報道風格、欄目和內容等上面有所創新、有所不同,滿足當下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3傳播渠道:加強傳媒矩陣化運作

隨著技術進步,傳播渠道日漸增多,傳媒由單一端口走向多端口,由一個渠道走向復合的多渠道。由于用戶隨著新媒體遷徙,接受渠道已發生變化。為此,對傳播渠道的拓展和運作自然是傳媒供給側改革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傳媒供給側改革支撐點。

3.1拓展新媒介渠道

隨著傳播平臺和主體增加,用戶散落于各種新渠道中,傳媒應審時度勢,抓住機會拓展新的媒介渠道,延伸傳播觸角。當前,大部分傳媒已經加入了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也開發了客戶端。然而傳媒還需要對其他新媒體渠道保持高度敏感,隨其他自媒體平臺的崛起而適時拓展。比如今日頭條的崛起,就引起了包括央視在內的媒體入住。此外,隨著微視頻的流行,傳媒也需要保持對微視頻平臺的關注。

3.2加強渠道矩陣化運作

新媒介渠道的拓展伴隨而來的傳播渠道增多,如何整合多渠道是面臨的重要問題,這也正是傳播渠道供給側改革的要點,傳媒的渠道矩陣化應是對此的解決之道。所謂矩陣化實質是傳播渠道的優化組合,以最佳的媒介渠道組合滿足更多用戶的需求。傳媒應針對渠道屬性和用戶特征,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精準化的立體傳播傳媒矩陣,以滿足各種層次和多元化用戶的需求。

4結論

綜上所述,傳媒供給側改革要著眼于解放傳媒生產力,推動各生產要素的合理化配置;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敢于淘汰劣質傳媒和“粗制濫造”產品,打造精細化產品,加強渠道矩陣化運作,從而使傳媒重新煥發活力。

猜你喜歡
傳媒供給側改革
軍事新聞傳播與軍隊文化建設
以高鐵為媒介的遼寧城市旅游廣告投放效果分析
領導干部如何提高媒介素養
大眾語言藝術與現代視聽傳媒
淺析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傳媒業態變化視野下新聞編輯的創新研究
房地產去庫存有何妙招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人才領域也需“供給側改革”
韓媒:抓住中國“供給側改革”新機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