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事件中輿論的構建機制研究

2017-01-03 21:56祁元麗
科技傳播 2016年16期

祁元麗

摘要隨著新媒體技術在我國的普遍應用,網絡文化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個普通的事件在經過各媒體整體共時的報道傳播,甚至成為引發無數網民圍觀和參與的大事件。在此過程中,輿論會成為事件中被操縱和引導的對象,人們在事件發展過程中喪失理性思考,產生一邊倒的輿論。本文將以2016年“六小齡童事件”為案例,分析新媒體事件中輿論是如何被構建的。

關鍵詞新媒體事件;媒介操縱;輿論構建

隨著互聯網科技和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們所處的媒介生態體系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我們所看到的,一件傳統媒體格局下的普通事件在網絡社會文化中甚至成為一件舉國關注的大事件,這就是新媒體時代特征下的“新媒體事件”。目前有學者將“新媒體事件”定義為:由某些人或某些事引發,經過網絡社會媒體整體共時傳播而成為社會文化中心和焦點,并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互動下其影響超越本身的一種特定的網絡傳媒文化現象。本文在新媒體事件中的討論中將使用這一概念。

1六小齡童事件——新媒體時代的網絡鬧劇

六小齡童是1986版《西游記》中齊天大圣孫悟空的最經典扮演者,2016年是中國農歷生肖猴年,因此,特定的時間發生了這一特殊的事件。事件發生在2016年1月初,網絡上流出六小齡童將與娛樂明星郭富城一起登上央視春晚舞臺表演猴戲,引起了廣大網民的期待;1月26日至28日,為六小齡童事件的爆發期,原因是媒體采訪得知六小齡童根本沒有收到央視春晚劇組的邀請。在媒體同時報道下,這一新聞引來網民的極度不滿,網友紛紛“請愿”央視春晚導演呂逸濤,希望他邀請六小齡童上春晚。但他不但不回復網友請愿,反而關閉其微博評論功能,引發了輿論風暴。一時間網絡上、報紙上、電視上都是六小齡童事件的新聞報道。據1月27日的百度指數顯示,六小齡童的百度關注指數從1月25日“1萬+”升到27日“53萬+”。有網友調侃“這兩天都被猴哥刷屏了”。但是新媒體事件就是這樣,來得快去得也快,隨著其他新聞事件的不斷發生,這一新媒體時代的鬧劇也悄然退幕。但這一現象卻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

2新媒體事件中輿論的構建機制分析

根據《2008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顯示,網絡輿論具有推動事件改變方向的能力。本文以2016年央視春晚“六小齡童事件”為例,是基于該事件主要作用于人們的心理認知,從而操縱輿論將事態不斷擴大。

2.1媒體整體、共時傳播形成強大的民間輿論場

輿論場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使許多人形成共同意見的時空環境。它隨著事件的產生而成立,隨著事件的消亡而解散。官方輿論場主要反映官方意志,而民間輿論場主要依托口耳相傳、網絡技術等方式,從自身利益、情感意愿出發,進行輿論表達、參與公共事務討論。在實際生活中,網絡作為人們最易接近的媒體,自然而然成為網民發表意見的集中場所,由于媒體對事件的整體、共時性報道,從而設置了媒體議程,引發網民的關注,在短時間內便會形成一個輿論場,在六小齡童事件中,我們會發現微博、微信、貼吧等民間輿論場的存在,網民在這里集中討論,輿論初步形成,而官方輿論場的缺位造成民間輿論場的不斷擴大。

2.2事件中人物的身份被符號化解讀

在以往的新媒體事件中,我們發現當事件真相不明朗的時候,身份被符號化解讀常為一種輿論操縱的方式。在六小齡童事件中,我們也不難發現身份符號化在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六小齡童是1986版電視劇《西游記》中孫悟空的最經典扮演者,而這部作為老少都愛看的電視節目,貫穿著“70后”到“00后”幾代人共同的回憶,其本身已經遠遠超越一部電視劇的簡單意義。從符號理論來說,《西游記》作為一個具有深層意義的文化符號,它的所指被刻畫成童年的美好回憶,而六小齡童作為其中主角孫悟空的最經典扮演者已成為一種文化特指,不再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著孫悟空這個角色,更成為美好童年回憶象征的文化符號,所以大家對于六小齡童情有獨鐘,而央視春晚的冷漠足以引發了網民的憤怒。

2.3受眾被情感動員

新媒體事件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事件的敘述方式呈現出越來越情感化、個人化、戲劇化和視覺化的表達,它側重于強化人的情感、感官刺激,很少去激發人的理性思考。楊國斌教授指出:“一般來說,不能調動感情的抗爭性談話難以發展成網絡事件,反之,能讓人感動,給人震撼的談話,容易發展成為有影響力的網絡事件,這就是情感動員的過程?!痹诹↓g童事件中,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情感動員機制的存在,無論是媒體在新聞報道中還是意見領袖在信息傳播中使用煽動性的話語,必然會觸動人們內心情感,導致輿論偏向。

2.4事件觸及社會矛盾導致事態擴大,輿論更趨一致

在社會藍皮書《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對2007年至2012年的120個網絡輿論熱點事件進行分析發現,其中沖突性事件在所有事件中占據49%。它在社會文化領域內表現為人們的直接對立與反抗關系,是網民群體借助互聯網展開的集體行為表現。新媒體事件中的沖突主要指向,擁有社會資源的權勢階層與相當規模的下層社會的對立和沖突。同時社會學研究顯示:網絡沖突事件大多最終指向政府或指向體制責任,即使政府并不實際卷入具體的沖突事件當中。在本次六小齡童事件中,央視春晚導演是整個央視春晚劇組的代言人,但在處理事件中卻以關掉其微博評論功能的方式漠視網民請愿,這種處理方式恰恰激化了網民的不滿情緒。因此事件的后續發展已經從最初的簡單意義轉變為網民對社會體制的不滿,結果便是引起網民的共憤,以網絡暴力的方式回擊權力方。

3對新媒體事件的反思

在目前的中國網絡社會環境中,新媒體事件此消彼長,幾乎成為一種新媒體時代的議程設置,它所獨有的開放性、互動性特點決定了它能夠對事件能夠產生強大的影響力,甚至影響事件的處理方式和結果。因此對于新媒體事件需要引起所有人的重視。作為政府工作人員,他們需要打破以往處理傳統媒體事件的“捂、壓、刪”做法,應該采取新方式和新途徑來處理事件和疏導輿論;作為新媒體事件的報道者,在事件的傳播中尤其要格外注意,既不能嘩眾取寵歪曲事實,又不能避重就輕,蒙蔽受眾。比起刻意引導輿論,媒體在傳播中更應該激發人們理性地思考,尊重不同的意見,打破意見討論中“沉默的螺旋”的存在;而作為普通的受眾,我們更應該理性、客觀地看待事件,不受他人蠱惑。在目前的網絡社會環境下,我們對待新媒體事件應該有更深入的認識,這也是本文的意義所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