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高等教育的“雙元制”理念及對高校轉型發展的啟示

2017-01-09 22:21劉穎付天海
高教探索 2016年12期
關鍵詞:雙元制應用型德國

劉穎+付天海

摘要:隨著新時期德國高校的角色轉變,雙元制高等教育理念在德國獲得了普遍的認可,其多樣化的辦學模式和注重實踐的課程類型成功地使大學教育和職業教育相銜接。文章分析了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的最新現狀及其發展方向,提出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模式可為我國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提供借鑒,并對我國高校轉型發展中的問題提出了相應建議。

關鍵詞:雙元制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地方高校轉型

2013年德國注冊上大學的人數首次超過了開始雙元制職業學習的人,這表明對于高等教育的需求近年來在持續增長。[1]德國第三級教育(高等教育)正處于一個深度的變革期。經濟形勢的挑戰、人口結構的變化和工作領域的調整使得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對專業素質的要求日益苛刻,激烈的人才競爭和復雜的工作任務也讓企業重視員工的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近年來,就業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目標已逐漸成為德國高校的共識,大學教育也應適當由基礎理論知識向應用型知識遷移。企業為保持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也需要既有理論功底、又有實踐技能的人才。近四十年來,在德國大學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分界處涌現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雙元制高等教育,該理念將德國享譽全球的雙元制職業教育(職校的理論學習和企業的生產實踐交叉進行)成功地移植到大學教育體系當中。無論是傳統的綜合性大學,還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更加注重實踐的應用技術大學,其雙元制大學課程賦予實踐領域更大的空間,理論和實踐不僅在大學層面上做到有機的結合,大學常規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也獲得了緊密的銜接。

一、新時期德國高校的角色定位

德國著名教育家洪堡提出,大學的角色在于它是“知識的總合”?,F代大學理念是教學與研究并重。在學術自由的口號下,大學是以知識學術的獲取為最終目標,而非培養應用型人才。1999年歐洲29國正式簽署的博洛尼亞宣言推動了德國高等教育的根本性變革,明晰了德國高校體制的區分維度:既有著眼于培養科研能力的綜合性大學,又有注重實踐能力的高等院校和應用技術大學,還有多維模式并舉的私立大學和其他高校?!安┞迥醽嗊M程”為德國高校改革創設了必要的框架條件,其中兩級職業能力培養體系將德國傳統學制分割為學士和碩士。學士學位課程重在傳授基礎科學理論,培養學生運用方法的能力,使其具備進入職場的相關素質。碩士學位課程根據培養類型又可分為“應用型”和“學術型”兩種。在德國工業4.0構想的背景下,本科畢業被視為“職業素質教育”的第一階段,對學生就業能力的要求逐漸構成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新取向,職業能力教育處于高校人才培養的焦點位置,而學術教育和通過科學研究培養學生的社會化能力則退居其次。[2]新型的雙元制高等教育使高中畢業生在純粹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之間又多了一份選擇。

在德國,隨著博洛尼亞改革的初見成效,新建專業發展迅速,一大批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學士和碩士學位課程應運而生。高校體制、機構和培養模式得到進一步優化。長期以來橫亙在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之間的傳統分界線開始變得模糊、出現趨同,因為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雙元制大學課程,高校也積極接受并擴展這種教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德國大學在觀念轉變和教育創新方面走在了職業教育的前面。德國職業教育領域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縮編(適當減少職校教師的數量)和體制內重新定位(以行為和能力為導向),但大學教育卻切實顯現出朝職業領域方向發展的新態勢。例如對學生科研能力的要求不再像以前那么重要,而很難被定義的就業能力卻得到了凸顯。在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相互滲透、彼此融合的發展趨勢下,人們在很大程度上擯棄了以往的傳統思維,即大學教育是更高層次的教育模式,轉而嘗試接受這兩種教育體系的等值。

二、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的當前現狀

德國的雙元制高等教育近年來呈現不斷差異化和擴大化的發展態勢。雙元制大學教育體系惠及了參與的各方,也受到了廣泛的認可。企業可以參與對后備員工的技能培訓,學習者可以通過職業教育及早融入企業,并在大學學習之外獲得一份收入和畢業后進入企業的良好機會。雙元制大學的學習課程是由在高校和職業學院的理論學習和企業的職業培訓共同組成的。和傳統課程不同,雙元制課程通過其高度的實踐性質獨立于高校的其他課程體系。雙元制課程最為典型的是在兩個學習場所即高校、學院和企業中的學習與實踐,而二者通過教學和組織形式緊密地融合在一起。

(一)雙元制課程模式

大學學習與職業教育相融合(ausbildungsintegrierend):入學申請者要取得高中畢業證書。學生除了獲得學位證書(通常是學士學位),還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學習階段和培訓階段在時間安排和教學內容上相互穿插。校企合作(與企業簽訂職業教育合同)是保障此類課程成功運行的前提。

大學學習與企業實踐相融合(praxisintegrierend):入學申請者要取得高中畢業證書。大學注冊的前提條件是和企業簽訂的工作合同或者實習協議。學習者在企業有較長的實踐時期,高校的課程與企業實踐在內容上關聯一致。

大學學習與職業融合或并行(berufsintegrierend/berufsbegleitend):這是面向已入職者的課程類型。大學學習和所從事職業內容上相互聯系,因為學習者從事的是全職工作,所以主要采用遠程和自學這兩種學習方式。但鑒于這兩種課程模式的模糊屬性,2013年以后的雙元制高等教育數據庫統計并沒有涵蓋此類課程。

(二)雙元制課程數量

依據德國聯邦職教所(BIBB)“培訓+”(Ausbildung Plus)數據庫,截至2014年10月,為初次職業教育者提供的高校雙元制課程數量達1505門,而在2013年是1014門,增幅約50%。從統計中還可以看出,與企業實踐相融合的課程受到更多人的青睞,占總比48.9%。與職業教育相融合的課程比例是39.3%。同時還有一種占11.8%的混合形式課程,其并不能明確歸于上述哪一類模式,而是以學生與企業所簽訂的合同形式為區分標準。以西部魯爾大學的能源信息專業為例,大學提供與職業教育相融合、與企業實踐相融和的混合形式課程。在與職業教育相融合的課程框架下,學生在頭4 個學期里在企業進行職業培訓,同時壓縮高校學習。在學生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后,從第5 學期開始進行全日制大學課程的學習,此時學生可以以實習或假期打工的形式繼續留在企業。在與實踐相融合的課程框架下,學生在整個的大學學習過程中,要同時進行企業中的實踐工作,包括實習、假期打工、部分時間工作等。[3]

根據統計,在1505門雙元制課程中,雙元制高等教育的承擔主力依然是應用技術大學,以1014門位居前列。巴登-符騰堡雙元制大學作為獨特的高校形式也提供了203門專業課程。職業學院則提供了188門。與2013年相比,各個高校的專業課程數量呈明顯增加趨勢,其中綜合性大學開設的雙元制課程兩年內從 30門上升到71門,充分說明向來以學術素養為指標的綜合性大學在此問題上的積極應變。2014年,選擇雙元制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數量約95000人,比2013年增長約50%,與高校進行合作的企業也達到9220家,提供的實踐場所有41000個,這里不排除一家企業和多所高校合作的情況。[4]

(三)雙元制專業的選擇

在雙元制高等教育中,學習者的專業選擇多集中在經濟學、工程學和信息學等學科上。目前社會學、教育、衛生、護理等專業也出現了強勁的發展勢頭,達到了總體的11%。同時學生在某些雙元制專業獲得學士學位和職業資格證書以后,還可以繼續修讀碩士學位或其他培訓證書。以比勒菲爾德應用技術大學的衛生和護理專業為例,雙元制學習除提供創新化和模塊化的學習方案之外,還將高校和合作學校、實踐場所緊密地聯系起來。學業結束后,畢業生有資格能力進行住院護理和病人護理的特殊工作,或者選擇繼續攻讀碩士學位。[5]

三、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

“質量、持久、滲透”是2015年以后雙元制高等教育的努力方向,重點之一是雙元制模式分類化和系統化評估的繼續發展。相關機構和教育專家對雙元制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又指出了當前的問題所在,提出了針對性策略。

(一)雙元制課程作為高校的多元化特征

增設雙元制課程是高等教育多元化進程的組成部分,這不僅僅局限于應用科技大學和職業學院,原則上所有類型的高校都可設置雙元制專業,以區別于大學的傳統課程。從中期來看,這種新的高教類型將大學理論與職業實踐相關聯、科研與應用相關聯、高校與企業相關聯。2009年巴登-符騰堡州在合并多所職業學院的基礎上,創辦了一種新的高校類型,即巴登-符騰堡雙元制大學。但這并不意味著各方要照搬巴符州模式,而應結合實際情況,構建豐富多樣的課程類型和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以保證雙元制專業課程和常規大學課程的和諧共生。目前,雙元制高等教育課程只占德國高校所有課程設置的10%左右,但學生和企業已經對這種培養模式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和需求。在現有高等教育體系內強化雙元制模式,這一新特色在未來具有廣闊的前景,因為雙元制高等教育相比以往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可遷移能力和職業實踐能力,這與二十一世紀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也契合了德國力爭實現工業4.0構想的精神宗旨。

(二)拓展新的專業和職業領域

迄今為止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的專業熱點主要集中在經濟和技術領域,這使得大學課程的專業涵蓋范圍較窄,人才輸出路徑單一,不能夠滿足社會各界對于“大學教育+職業教育”雙元人才的需求。德國科學委員會正在積極創造條件,促使高校和來自不同實踐領域的合作伙伴共同開發新的專業和職業課程。一是積極有效應對人口結構變化和社會老齡化現狀,在衛生和護理領域增設雙元制大學課程;二是將雙元制專業設置引入到社會福利和學前教育領域,這會有效刺激社會需求,激發申請者對此專業的興趣;三是雙元制課程對于從事司法、師范、文秘和圖書館管理的職業同樣具有廣闊的前景;四是雙元制高等教育模式同樣適用于綜合性大學的人文科學領域,它能夠避免此類專業的畢業生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通??;五是設置傳媒方向的雙元制專業,目前已經有成功案例,如巴登-符騰堡雙元制大學的“新聞/公共關系”專業,哈瑙格林兄弟職業學院的產品規劃和設計管理專業。

(三)職業教育體系向高等教育體系滲透

過去十幾年,在德國中學的第二進階(文理高中的高年級和職業學校)出現了明顯的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親近趨勢。除了實施普通教育的學校之外,各聯邦州的職業學校也在獲取就讀大學資格方面做出了努力。以巴登-符騰堡州為例,將近一半的大學錄取資格是學生在職業學校獲得的,接近三分之一的高中畢業生來自于職業高中。[6]這里所說的職業高中是指在職業學校開設的文理高中課程,學生在上到文理中學十年級,實科中學畢業,或者職業預科中學十年級以后,都可以參加這種為期三年的高中教育課程。此類課程的特點是通過概述性講授工程技術、經濟貿易、飲食營養、醫療護理等專業領域的基本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專業素養。此外,巴登-符騰堡州還給學生提供機會,通過共同參與到職業學校的職業培訓,以獲得應用技術大學的錄取資格。

(四)雙元制高等教育的海外輸出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對專業領域和職業領域的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不斷上升。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對于許多國家而言是一種極具吸引力的人才培養模式。理論學習和培訓實踐相融合的課程能夠在加大實踐型教育比重的同時,實現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的無縫對接。雙元制高等教育向海外的輸出不僅服務于德國的經濟利益,也有利于輸入國教育政策的良性發展,優化當地的就業及經濟結構。

德國高校對雙元制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也做出了積極的反應。近年來,一些高校不僅與海外友好院校在此領域進行合作,而且還直接幫助海外院校開設雙元制專業課程或者參與建立雙元制大學。早在2001年,青島科技大學就與德國帕德博恩大學共同組建了中德科技學院。學院被納入中德兩國政府間教育合作框架,長期獲得德國教育科研部和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的重點資助。2015年,《中德雙元工程大學框架協議》在山東青島正式簽約。中德雙元工程大學由青島科技大學與多所德國高校開展合作,采用理事會指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學校招生納入國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劃,學生畢業后可同時獲得中德兩國承認的學歷。[7]

四、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對于我國轉型高校發展的啟示

(一)改革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創新驅動等發展戰略的實施,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進行轉變,培養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應用型人才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的成功模式可以為我國地方本科高校優化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和人才培養類型提供良好的范例。開展雙元制專業的高校已經不僅只局限于高職院校,地方教學型、教學研究型、甚至研究型大學的專業集群也可納入其中。畢竟未來要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只占少數,多數畢業生都要走向具體的社會工作崗位。地方高等學??梢愿鶕^域經濟發展需求,結合學校定位和實際情況,把辦學思路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人才、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采取多種形式建設以職業為導向的實驗性雙元制課程。筆者認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目前有幾種途徑可循:一是在高校設立有別于普通專業的雙元制專業,相關的校企合作項目是必要前提。二是在全校范圍內設立以職業資格證書為目標的職業教育選修課,學生在課程結束后可以參加職業資格考試并取得職業資格證書。三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進行本科階段或本碩連讀的應用型人才中外聯合培養,這種形式在系別層面上就可以操作。四是高校要樹立融入地方行業企業發展的服務意識,共建企業實習基地,為雙元制辦學模式創造條件??傊?,轉型高校要在辦學方向、人才培養和區域服務等方面進行重新認識和明確規劃。高校轉型期的課程設置、專業建設、教學模式、發展定位可以參考借鑒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的經驗。轉型高校要構建以學校和企業為依托的課程體系,完善課程質量標準,提升專業技術能力,從而實現創新性的轉型發展戰略。

(二)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互融機制

在德國,雙元制專業的課程在所有高校專業課程中還處于較低比例,在讀學生還不到所有大學注冊生的5%。在我國,本科高校以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專業培養模式則剛剛興起。在現代生產方式日新月異、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普通高校參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高水平的創新應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辦學理念重復、辦學模式趨同、一味追求精英教育和一流大學的趨向中,可以使高校明確目標定位,保持優勢特色。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就是將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深度融合起來的教育理念。同時筆者也認為,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中,最為關鍵的一環是如何健全機制,即“在普通高校和企業、行業組織和學生等各相關方面之間通過制度與政策構建良好的互動和互助關系”。教育主管部門在此要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而職業教育法律法規的出臺,一方面會調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例如德國政府對于參與“雙元制”的企業會有相關優惠減免政策,這會促進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意愿;另一方面會對“雙元制”的各方規范質量標準和考核要求。因此,國家要以立法形式為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相互協調搭建平臺,促進現代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滲透發展,這也是我國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型技術大學成功轉變的重要前提。

(三)發揮省級政府在高校轉型發展中的統籌作用

國家在政策方面為高等教育的結構發展做了宏觀布局,而具體落實到地方本科院校則需要省級政府的進一步統籌規劃,因為將一所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為應用型技術大學是一個系統的教育改革工程。依據中國國情,高校一直以來是一個只與主管教育部門相對接的獨立領域。因此轉型僅依靠高校自己的力量不可能實現,而是需要建立各級政府、管理部門、行業企業、地方學校的協調聯動機制,在政策、法規和協議的引領下,共同受益于產教融合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德國的雙元制高等教育也是歷經了多年的發展和調整,在政府、行業和學校的多方努力下,形成了一個從職業學院到應用技術大學再到綜合性大學的部分專業所支撐的雙元制高等教育體系。在轉型伊始,各省教育廳對所屬管轄的本科院校要根據學科分類和地方經濟特點進行轉型進度的具體規劃,循序漸進地推進轉型進程。例如遼寧省在2015年啟動了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試點工作。沈陽大學等10所高校開展整體轉型試點;遼寧大學環境工程等116個專業開展專業轉型試點。2016年,遼寧省內又有11所高校被擬定為第二批轉型發展試點高校,84個專業為第二批轉型發展試點專業。到2017年,遼寧省要建成一批國家級和省級轉型發展示范學校和專業集群,形成兩級示范、輻射引領、全面帶動的格局。[8]

高校轉型發展的核心要素是“應用型”,轉型發展的目標是建設高水平的應用型大學,指向是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國內高教界對本科院校在轉型過程中可能遭遇的挑戰進行了基于政策層面和院校層面的積極討論。由于國內尚缺乏運行應用型技術大學的經驗,因此將中國國情和國際經驗相結合,以德國雙元制高等教育為借鑒,在理論和實踐上對進一步探索辦好一批應用型一流大學和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6]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 (BIBB).Berufsbildung und Hochschulbildung [R].Bonn,2015:6,14.

[2]Dieter Lenzen: Hochschulstudium: Humboldt aufpoliert-Kann ein Studium Bildung und Ausbildung zugleich sein? Ja! [N] In: Die ZEIT,16.Mrz 2012.

[3][4][5]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Ausbildung Plus.Duales Studium in Zahlen.Trends und Analysen 2014[R].Bonn,2015:6,7,8.

[7]國內第一所中德合作雙元制大學落戶青島或明年招生[EB/OL].[2015-09-11].http://news.iqilu.com/shandong/yuanchuang/2015/0911/2544584.shtml.

[8]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動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實施意見[EB/OL].[2015-12-01].http://www.lnen.cn/zwgk/zcwj/283782.shtml.

(責任編輯劉第紅)

猜你喜歡
雙元制應用型德國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國豹2號
關于應用型復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探討
“5-2-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實踐
我們在德國怎么扔垃圾
第8講 “應用型問題”復習精講
德國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雙元制”模式在導游專業學生頂崗實習中的應用研究
淺談我對德國籃球的理解
基于應用型的成本會計教學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