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車型后端低速碰撞的安全性能分析及優化

2017-01-11 17:46崔淑娟陳可明史愛民符志李氣輝
汽車工程學報 2016年6期
關鍵詞:輕量化

崔淑娟+陳可明+史愛民+符志+李氣輝

摘 要:根據GB 17354—1998法規要求對某車型進行了低速后碰撞的仿真分析,結果不滿足法規要求。針對分析結果提出了一種改進方案,經過分析,采用新方案的車型滿足法規性能要求。但基于經驗的設計方案并不能代表最優解,以影響后端碰撞性能的關鍵組件材料厚度為設計變量,質量為目標函數,建立了二階響應面近似模型,并選用自適應響應面法(Adaptiv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ARSM)進行優化,優化后質量減輕了22.7%,并且滿足法規要求。

關鍵詞:低速碰撞;防撞橫梁;自適應響應面法;輕量化

中圖分類號:U461.91 文獻標文獻標識碼:A文獻標DOI:10.3969/j.issn.2095-1469.2016.06.09

Abstract:A FE model of a car under low-speed rear end impacts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 of GB17354—1998,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ote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rear bumper did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An improved rear bumper design based on experience was proposed which satisfie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gulation; however, it may not be the best solution.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improved structure, an adaptiv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was adopted in which the material thicknesses of key components were designated as design variables, the weight of the components as an objective function and the second order response surface approximation model was establishe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optimized solution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gulation and the weight of the bumper system is reduced by 22.7%.

Keywords:low-speed crash; bumper beam; adaptiv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light weight

在城市中,低速碰撞是發生頻率最高的交通事故之一。低速碰撞是指汽車速度低于15 km/h的碰撞,由于低速碰撞一般不會造成人員傷亡,所以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但針對低速碰撞的研究,有利于降低事故發生后汽車的維修費用和理賠費用,對延長車輛的使用壽命也有重要意義。

目前國內針對低速碰撞安全性能的研究,側重于其前端結構的安全性能,而對后端低速碰撞安全性能研究得較少。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是:(1)簡單介紹國內外有關低速碰撞的法規,并對它們的試驗要求進行對比分析。(2)根據GB 17354—1998《汽車前后端防護裝置》[1]的要求對某車型進行低速后碰撞的仿真分析。(3)針對仿真結果,對車體后端結構提出優化設計方案。(4)為了降低優化方案的成本,運用Altair Hyperworks中的ARSM,基于目標值和約束響應,以影響后端保護性能的關鍵組件的材料厚度為設計變量,計算出優化解并進行驗算,滿足法規要求。

1 國內外汽車低速碰撞評價體系簡介

汽車低速碰撞的評價體系雖然大部分為非強制性要求,但進行低速碰撞評價有利于保障汽車的安全性。通過低速碰撞的結果可以評價車輛的保險和維修費用,消費者可以參考這些測試結果來選擇自己所需的汽車。目前,關于汽車低速碰撞的評價體系主要有: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The 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IIHS)、汽車修理研究協會(Research Council for Automobile Repairs,RCAR)、美國聯邦機動車安全標準(FMVSS PART 581)、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汽車法規(ECE R42)和GB 17354—1998《汽車前后端防護裝置》。這些法規都是由各國政府、消費者組織或保險協會制定的。表1對這些法規進行了對比介紹。

2 GB17354—1998汽車前、后端保護裝置 評價標準及分析要求

GB 17354—1998《汽車前后端防護裝置》是我國關于低速碰撞的強制標準,其內容和ECE R42所規定的內容基本一致,均要求對前、后端保護裝置分別在整車整備質量和加載質量(半載)下進行縱向碰撞分析和車角碰撞分析。其中,縱向碰撞試驗包括正前方和正后方兩個方向各兩次碰撞。在每個方向的兩次碰撞中,一次是在車輛質量為“整車整備質量”時進行的,另一次是在質量為“加載試驗車質量”時進行的。兩次碰撞時的碰撞器中垂面位置相距不小于300 mm??v向碰撞試驗的碰撞速度應控制在4 km/h。車角碰撞試驗包括在車輛質量為“整車整備質量時對一個前車角和一個后車角的各一次碰撞,以及在車輛質量為“加載試驗車質量”時對另一個前車角和另一個后車角的各一次碰撞。碰撞器的A平面應與車輛的縱向對稱面構成60°±5°夾角。車輛的碰撞速度應控制在2.5 km/h。碰撞器的有效質量應與試驗車輛的“整車整備質量”相等,基準高度離地445 mm[2]。

3 原車型后端低速碰撞性能分析

3.1 有限元模型搭建

本文選取市場上某車型進行研究分析。根據GB 17354—1998對車輛和碰撞器的要求,采用Hyper-mesh軟件建立該車型仿真模型和剛性碰撞器仿真模型,按照實車參數設置零件的材料和厚度,并通過焊接、螺栓、鉸鏈等方式建立各部件之間的連接關系。為減少計算時間,截取后段車身并進行配重,保證質心位置和實車質心坐標一致。其中碰撞器的整備質量為1 500 kg。模型參數見表2。

根據GB 17354—1998的試驗方法要求,建立相應的邊界條件。圖1為四種工況邊界條件示意圖。

(1)車輛不具有初始速度和約束,車輪處于直行位置。

(2)碰撞器的A平面保持垂直,基準線保持水平。

(3)碰撞器的基準高度距離提供的整備質量地面線和半載質量地面線445 mm。

(4)分為縱向碰撞仿真和車角碰撞仿真兩部分。

3.2 低速碰撞有限元模型仿真結果及評價

法規中規定,在低速碰撞過程中,永久變形和損壞僅局限于保險杠和將保險杠安裝到車架上的安裝架和固定件,車身不能明顯受損。具體要求:照明和信號裝置應能繼續正常工作并清晰可見;發動機罩、行李廂蓋和車門應能正常開閉;車輛的燃料和冷卻系統應無泄漏,不發生油、水路堵塞,其密封裝置與油、水箱蓋應能正常工作;車輛的排氣系統不應有妨礙其正常工作的損壞或錯位;車輛的傳動系統、懸架系統、轉向和制動系統應保持良好的調整狀態并能正常工作[2]。

除觀察結果動畫外,仿真分析過程主要考察目標值分解為:

(1)后保險杠橫梁不能觸碰后圍板,即縱向侵入位移不能大于許可位移L1(許可位移是指保險杠橫梁到后圍板的縱向距離,車體的該空間尺寸為120 mm,考慮仿真誤差,取0.9的安全系數,本文此目標值設為108 mm)。

(2)車身最大塑性應變不能超過5%。

(3)對于車輛縱向對中碰撞來說,碰撞器在碰撞中不能接觸后背門;對車角碰撞中,則要避免接觸到汽車的大燈。為此,對中碰撞時碰撞器侵入量的最大許可位移是L2=123 mm,取0.9的安全系數,目標設定110 mm。對車角碰撞中,碰撞器侵入量的最大許可位移是L3=120 mm,取0.9的安全系數,目標設定108 mm,如圖2所示。

仿真模型運算后能量守恒,質量變化、沙漏能和界面滑移能均在有效范圍內(小于5%),模型結果有效??疾煲韵聨追矫娴姆抡娼Y果。

3.2.1 后保險杠橫梁的侵入位移

后保險杠橫梁的x向侵入位移,如圖3所示。整備質量-縱向中心4 km/h碰撞工況下的保險杠橫梁侵入量較大,為120 mm,超過目標值設定的108 mm。

3.2.2 車身后端的塑性應變

車身后端直接受到碰撞影響的零件是后圍板和后縱梁,其塑性應變云圖如圖4所示。整備質量-縱向中心4 km/h碰撞工況下,后防撞橫梁輕微撞擊了后圍板,其塑性應變超過了目標設定值。

3.2.3 碰撞器侵入量

四種工況下,碰撞器均沒有觸碰后背門和車燈,侵入量依次為:93.7 mm、91.2 mm、100.1 mm、88.3 mm,后背門可以正常開閉。

4 設計方案仿真分析

4.1 設計方案

從仿真結果來看,整備質量-縱向中心碰撞工況下,后防撞橫梁變形較為嚴重,縱向侵入量超過目標設定值。后保險杠橫梁輕微撞擊后圍板,使后圍板發生變形,并且最大塑性應變超過了5%,分析該車體結構空間布置,進行優化。該車型后防撞橫梁外板厚度1 mm,材料為DC01,除后防撞橫梁外板外沒有其它加強件,結構薄弱。在充分考慮后部空間的情況下,結合工程實際,如圖5所示,采用較常見的型材,沿防撞橫梁走向,增加加強管,材料為Q235,厚度為2 mm,以提高后端防護裝置的剛度[3-4]。

4.2 設計方案仿真結果

優化設計方案與原車仿真結果對比見表3,工況1、2、3、4分別對應整備質量-縱向中心4 km/h

碰撞、加載質量-縱向偏置4 km/h碰撞、整備質量-左后車角2.5 km/h碰撞、加載質量-右后車角2.5 km/h碰撞。

從仿真結果來看,設計方案的后端防撞梁低速碰撞性能得到較大提高,滿足法規要求。但是設計方案是基于個人經驗,由于無法明確多變量和目標響應之間的關系,往往得不到最佳解。從工程實際角度出發,為了實現成本的最低化和整車輕量化,降低能耗,本研究采用響應面法對設計方案進行進一步優化[5]。

5 設計方案參數優化

5.1 響應面法

式中:P為設計點的個數;yi、、分別為響應量的實測值、響應量的預測值以及響應量實測值的平均值。通常 R2越接近于1,近似模型的擬合效果越好 [7]。

5.2 后端防護裝置參數優化

本研究以設計更輕且能滿足國標要求的后端防護裝置為目的,將對后端低速碰撞性能起到關鍵作用的各組件的材料厚度t選為設計變量,見表4。優化過程選擇整備質量-縱向中心4 km/h碰撞工況,因為通過仿真分析結果發現,該工況下后端低速碰撞性能最差。最后將優化結果代入另外3個工況進行驗證。

建立如式(4)所示的數學優化模型,即優化目標為計算模型重量最小,約束方程分別為后防撞梁的縱向侵入量L1小于108 mm,碰撞器的侵入量L2<110 mm。

設計變量及區間如圖6和表4所示。

在Hyper-study中選用LSR法進行響應面表達式的擬合,并選用ARSM進行優化計算。ARSM優化算法不同于全局響應面法(Global Response Re-gression,GRSM)和遺傳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E),其最主要的特點是迭代收斂速度快,效率高。也正因為迭代速度快,計算結果可能僅為局部最優,但通常認為這種局部最優解對結構的優化已經足夠。ARSM優化算法本質上就是利用足夠的響應和變量數值點擬合函數,然后對函數求極值[8]。

經過8次迭代運算得到局部最優解,數據統計見表5。根據統計數據計算得到響應面的系數矩陣,建立的響應面表達式如式(5)所示。響應面的決定系數R2為0.999,可知響應面精度滿足要求,運用最優解進行碰撞仿真,將仿真結果與近似模型優化結果進行對比,見表6,誤差在5%以內,ARSM優化算法準確可靠。

結合工程實際,分別取t1,t2,t3,t4,t5為1.0 mm、1.4 mm、1.4 mm、1.2 mm、1.4 mm。各零部件優化后的質量與基礎模型質量對比值見表7。將厚度優化后的零部件在四種工況下進行驗算,設計方案與原車仿真結果對比見表8,各工況均滿足要求。

5 結論

本研究對某車型的后端低速碰撞進行了仿真分析,并基于經驗提出了一種設計方案,該方案的應用使車輛滿足GB 17354—1998關于前后端低速碰撞的性能要求。使用Hyper-study軟件對設計方案進行優化,以模型總質量為目標,后端防護裝置的料厚屬性為設計變量,采用ARSM算法,建立二階響應面近似模型并進行優化。結果表明,優化后,后端保護系統低速碰撞防護性能滿足GB 17354—1998的要求,相較于基于經驗提出的設計方案質量降低了22.7%,有一定的工程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References):

宋佳. 基于低速碰撞和行人保護的汽車保險杠性能優化研究 [D]. 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5.

SONG Jia. Research of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Automobile Bumper Based on Low Speed Collision and Pedestrian Protection [D]. Hefei: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5.(in Chinese)

GB17354—1998.汽車前后端保護裝置 [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8.

GB17354—1998. Front and Rea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Passenger Cars [S]. Beijing:China Standard Press, 1998. (in Chinese)

PARK D K,JANG C D,LEE S B,et al. Optimizing the Shape of a Bumper Beam Section Considering Pedestrian Protec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2010,11(4):489-494.

NIE Bingbing,XIA Yong,ZHOU Qing,et al . Response surface Generation for Kinematics and Injury Prediction in Pedestrian Impact Simulation [J]. S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afety,2013,1(2):286-296.

鄭孟,陳可明,許偉,等. 某載貨汽車后部防護性能仿真及優化[C]//第十屆中國CAE工程分析技術年會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力學學會產學研工作委員會,2014:18-21,27.

ZHENG Meng,CHEN Keming,XU Wei,et al. Simu-lation and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a Truck Rear Under Run Protection [C]// Proceedings of the 10th China CAE Engineering Analysis Technology Conference. Beijing:Chinese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2014:18-21,27. (in Chinese)

SHIN M,SI Yi,KWON O T, et al.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the Automobile Frontal Structure for Pedestrian Protection and the Low-speed Impact Test [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Part D: Journal of Automobile Engineering,2008,222(12):2373-2387.

萬鑫銘,徐小飛,徐中明,等. 汽車用鋁合金吸能盒結構優化設計[J]. 汽車工程學報,2013,3(1):15-20.

WAN Xinming,XU Xiaofei,XU Zhongming,et 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Aluminum Alloy Energy-Absorbing Box for Automotives [J]. Chinese Journal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2013,3(1):15-20. (in Chinese)

孫成智,曹廣軍,王光耀. 為提高低速碰撞性能的轎車保險杠吸能盒結構優化[J]. 汽車工程,2007, 32(12):1093-1101.

SUN Chengzhi,CAO Guangjun,WANG Guangyao.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Car Bumper Crash Box for Improving Low-speed Crash Performance [J]. Automotive Engineering,2007,32(12):1093-1101. (in Chinese)

猜你喜歡
輕量化
基于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新能源汽車前車門輕量化設計研究
探析汽車輕量化材料及制造工藝
瑞典Floby公司推出輕量化鋁制制動盤
一種輕量化自卸半掛車結構設計
一種輕量化自卸半掛車結構設計
關于重型商用汽車的車架輕量化設計研究
基于正向開發流程的車身輕量化設計
除了核心技術的缺失,成本控制也是自主品牌實現輕量化的一大難點
重量都去哪兒了?
汽車用改性塑料的發展概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