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智慧城市發展中智慧產業培植對策研究

2017-01-13 18:18季琳
現代商貿工業 2016年24期
關鍵詞:智慧城市

季琳

摘要:智慧產業是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柱,應從強化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挖掘文化資源打造創新引擎、營造創新生態、構建產學研價值新網絡等方面去推進智慧產業的發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設。

關鍵詞:智慧城市;智慧產業;城市轉型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4.002

美國學者馬克魯普是最早提出智慧產業的,他認為智慧產業是指這樣一些廠商或者組織機構(某些時候還可能包括家庭和個人),他們生產知識,特別是信息產品和服務,無論這種生產的目的如何。智慧產業是高知識、高智力產業,也是高風險、高回報的產業。目前,我國智慧產業的發展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是科技投入的不足。我國近年來總體的R&D經費投入雖然在持續增長,但R&D經費投入占GDP的百分比卻一直在1%左右徘徊,發達國家一般在2%以上,中等發達國家在1%以上。其次是高新技術人才的缺乏。據統計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人員占40%,而發達國家為60%~70%;同時,人才流失現象也相當嚴重,每年流往國外的高科技人才占80%以上。智慧產業和人才既是智慧城市成功的關鍵,也是智慧經濟的基礎和重要保證。在智慧經濟競爭異常激烈的年代,智慧城市加速培植智慧產業和人才,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1完善數據科技,加速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數據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標志之一。沒有“數據化”就不可能有信息化和現代化,更無法談論智慧城市。在知識經濟時代,作為我國經濟的基礎性、支柱性、先導性和戰略性產業的信息產業,數據的生成和使用已成為其最重要的命脈和最有力武器。加強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實施智慧城市戰略的重要路徑和措施,包括利用信息技術加快服務信息化、社會信息化,大力推動互聯網普及應用,建設先進的網絡文化等。

2006年5月,我國頒布了《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明確強調到2020年我國信息化發展要實現:綜合信息基礎設施基本普及,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信息產業結構全面優化,國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度提高,國家信息化發展的制度環境和政策體系基本完善,國民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顯著提高,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取得明顯成效,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初步確立,為邁向信息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目標。

城市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是指公共基礎設施,包括基礎信息管線、通信局房、無線基站、衛星接收站、長途通信光纜和國際海光纜等。目前,上海市作為亞太信息通信樞紐,已經基本形成了適應國際大都市發展需求、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在信息接轉方面,上海承擔了全國超過50%的國際電話匯接,為11家運營商提供話務轉接。上海還擁有國內最大的海光纜登陸戰——崇明登陸戰,2008年在上海登陸的國際光纜達到9條,國際出口帶寬超過500G。

另外,上海還在積極參與推進“無線上?!钡慕ㄔO,全球現在已經有超過600個城市開始建設“無線城市”,像美國的亞特蘭大、舊金山,歐洲的倫敦、斯圖加特,我國的臺北等地,為所有市民提供無線寬帶接入已經變為現實。目前上海已經完成了超過8000個熱點的無線寬帶覆蓋,為用戶提供無處不在的網絡,使其能夠在任何時候都能享受方便快捷的網絡服務。

2挖掘文化資源,打造強勢城市發展創新引擎

國際著名的創新生態學專家德佛爾(Dvir)博士2003年的研究得出,“創新是將智慧和想法轉變為價值的過程”。對一個城市來說,公共基礎設施構成了城市創新的原動力,但是需要將城市的普通公共基礎設施轉化為獨特的城市創新引擎,這樣才能實現知識的轉化和智慧的引領作用。這主要包括:戰略意圖、用作創新引擎的現行視覺、急需或挑戰、刺激的物質空間和虛擬空間等。因此,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的城市創新引擎,就必須充分發揮城市內部智慧資源的優勢,在綜合實力總體發展水平上逐步完善城市創新引擎的元素。

2.1整合城市現有智慧資源,構建知識共享平臺

要整合智慧資源,就必須加強國家和地方跨部委、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打破行業和部門之間的界限,建設高效便捷的智慧服務公共平臺;同時城市內部必須優先整合智慧資源,按照統一標準和規劃詳細梳理、加工、升級智慧資源。2020年之前,中國所有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大智慧創新基礎設施和智慧服務公共平臺建設的投資。

2.2培育知識共享文化,創建學習型組織

智慧資本的培育和開發實際上是知識共享文化環境的培育,這是智慧資本的特性和形態所決定的,也是智慧管理和智慧資本運營的客觀要求。因此,要建立智慧共享文化系統,就必須研究智慧需求的構架、智慧資產管理的變化、管理、組織和運營、人力資本等問題,使知識管理和智慧資本運營成為一種知識共享的文化管理。

2.3規范和加強現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管理

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尤其是咖啡廳、圖書館、博物館、劇院、廣場等,應有計劃、有智慧、有思考的發展,讓這些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成為廣大城市主人創新思想自由流動的場地和場所,讓市民、商人、教師、藝術家、實業家、兒童等,都能在這些創意和靈感恣意發揮的場所里,創造出更多的社會價值。

2.4爭取機會多舉辦具有重要影響意義的大型會議和活動

有重要影響的國際性和地區性的會議,比如高峰論壇、博覽會、文化年、展覽會等,充分利用一切資源辦好這些活動,讓有影響力的節事活動成為智慧城市創新發展的機遇和良緣,并以此推動城市“名片”的形象設施建設。

3營造創新生態,優先發展智慧試驗園區

創新生態學最早是由以色列裔隆·迪佛爾(Ron Dvir)博士使用的,他在其出版的《展開創新的立方形》一書中給這門學科這樣定義道,“創新生態學是一門有關空間、時間、文化及相互關系、如何利用基礎設施和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為創新活動注入養分和動力的新興科學?!敝腔鄢鞘械膭撔律鷳B系統是由鼓勵、培育和催化創新思想和理念,并能使其轉化為有價值的工作環境等組成。正因如此,要有效創新,實現創新的目的就必須有一個完整的生態環境和體系。

營造城市的創新生態系統,離不開智慧密集的創新實驗園區。城市決策者們開始越來越重視智慧密集的工業區和科技園區發展,這些將成為城市、區域和國家的重要創新實驗園區。工業區和科技園區的作用在大多數智慧城市的戰略規劃中,都得到認可和重視。如荷蘭的格郎寧根市,400年中一直是歐洲的“智慧城市”和荷蘭的智慧中心,它擁有格郎寧根大學,澤尼克科技園區則是格郎寧根大學創新的園地和發展的驅動力。大學和大學園區的發展成為智慧城市的助推器。印度城市斑加羅爾,被譽為“亞洲硅谷”,IT和通訊兩個領域的蓬勃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異常繁榮,是一個知識高度密集的地區。在這個創新環境中,政府、國際大公司、教育、研究院和技術勞動力市場等都建立起了緊密的聯系,形成了一個高效的創新生態系統。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由于我國管理方式落后、生產流程和工藝水平較低、品牌和市場營銷能力薄弱,我國的智慧城市戰略面臨創新競爭的巨大壓力。

4依托科研院所,構架產學研價值創造新網絡

產學研結合模式是智慧經濟時代產業發展和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攻克復雜性難題的重要手段,還是迅速提升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核心競爭力的內在要求。

4.1強化政府對產學研的引導和管理職能

在產學研的鏈條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地方政府是創新體系的主導,通過各種政策的規劃和制定,對產學研各方合作的積極性給予必要的激發,并且地方政府應從制度上保障高科技企業的自主創新和技術發展。較為成功的產學研合作國家有芬蘭、美國、韓國和日本。芬蘭是以獨特的國家創新系統為產學研的強大后盾;美國則是以多樣化的產學研合作模式而聞名;韓國倡導的是“官產學研”聯合研究的,直接強調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日本是以“產學官”著稱,也突出了政府的功能。不難看出,這些成功的案例都表明了以政府為引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支持科研成果轉化的多元化創新機制正在形成。

政府對產學研的引導和管理職能,尤其要體現在城市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各地方政府應因地制宜,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求,盡快出臺一系列有利于產學研結合的優惠政策、有利于規范產學研合作的法律法規,有效引導和整合產學研結合的創新要素,構建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精準高效、開放務實的產學研合作新機制。

4.2完善先進技術對城市科技信息服務系統的更新

高校等研究機構的科技成果能否得到充分轉換和利用,取決于產學研合作需要有一套完整而系統的科技信息網絡,保障信息和技術的順暢流通。韓國的產學研鏈條中有一個官方性質的領導機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院(KISTI),它是韓國信息研究和服務行業的管理者和分配者。韓國政府從經費、人員等方面都投入大成本支持它的發展,并且在法律上明確了其信息研究的領導地位。該機構的信息研究實力很雄厚,每年都撰寫大量的信息分析研究報告和數據動態報告,并及時關注當下最新的技術和動向,不斷更新科技信息服務系統的儲備庫,各行業的研究機構及企業對這種信息的深層加工服務非常歡迎。這種將信息服務行業的研究領導權相對集中的模式,有利于合理調配行業內的各種資源,及時替換舊的、過時的信息,補充完善先進的技術和知識,避免知識的浪費,提高轉化效率。

4.3加速中介機構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助力

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是產學研鏈條中“產”與“學”、“研”的橋梁,如何促進企業與企業、企業與高校、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輸出和技術流動,這是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重要任務。常見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有國家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基地、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轉移中心等,智慧城市中的這些機構應向規范化、規?;蛯I化方向發展,引導產學研三方開展技術開發與服務活動,構建技術交流和交易信息平臺,智慧城市還應創造積極的政策扶持和優越的條件環境,來鼓勵其發展。

5結論

總之,智慧城市發展戰略的路徑研究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加速智慧產業的發展,構建多層次的融資平臺和強大的智慧資本市場,帶動智慧城市發展的高效運轉。在知識和信息技術大爆炸的今天,與金融資本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唯有智慧資本,因此全球經濟一體化將加快城市化進程,信息化將加強城市之間的聯系,走智慧城市的發展之路將成為人類走向未來的共同選擇。參考文獻

[1]王志章著.知識城市:21世紀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8,(1):232.

[2]劉莉芳.國外產學研合作成功經驗總結及啟示[J].商業時代,2009,(05):68.

[3]陳靜.知識服務產業社會資本理論與實證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7:145147.

猜你喜歡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與廣電網絡新媒體的融合與發展
國內外智慧城市建設模式及路徑對我省的啟示
智慧城市與大數據時代的政府治理
基于無線組網的智慧公交站點信息系統研究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