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西部區域基礎設施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2017-01-13 18:24伊力亞爾莫合塔爾應兆麟韓傳峰
現代商貿工業 2016年24期
關鍵詞:綜合效益結構方程模型評價指標體系

伊力亞爾?莫合塔爾應兆麟+韓傳峰

摘要:在中國西部區域基礎設施的大力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忽視了與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使得生態污染、資源破壞、文化流失、社會分配不公等問題異常嚴峻。綜合效益評價是規避風險,保證區域基礎設施項目科學決策、高效運行,維護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度機制?;谥袊鴩樘卣?,應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專家調研、實地走訪等方法,分析中國西部區域基礎設施的內涵及其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確定包含49個主要指標的中國西部區域基礎設施綜合效益評價初始指標集;結合專家調查問卷分析,通過臨界比值檢驗和同質性檢驗,運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將初始指標集精煉為21個指標,包括國民經濟效益、生態環境質量、教育文化發展、社會福利效益、體制機制政策等5方面,全面、切實反映區域基礎設施綜合效益,助力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和“一帶一路”戰略。

關鍵詞:區域基礎設施;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構方程模型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4.007

1引言

作為一個區域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區域基礎設施對該區域能否平穩高效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既涉及區域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又涉及社會秩序鞏固甚至國家安全維護。國內外對區域基礎設施效益的相關研究由來已久,多集中于經濟效益方面,缺乏區域基礎設施在社會人口、經濟、生態、文化、福利、非實體效益等方面所產生的綜合效益的評價分析及預測。針對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所帶來效益的研究,雖取得一定成果,但多數僅選取單個基礎設施作為樣板,研究其對社會生活單一方面的影響,不適宜用來評價區域基礎設施的綜合效益。同時,缺乏對中國西部地區區域性互聯互通建設項目的因地制宜、客觀有效的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因此,亟待基于中國基本國情,研究建立中國西部區域基礎設施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

2區域基礎設施系統及其綜合效益

區域基礎設施系統,是在一定區域內,由人類設計、建設和管理的基礎設施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是為區域生產生活服務一般的社會化、公用性物質條件的總和。區域基礎設施,一方面,是社會再生產的一般條件,決定著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效益高低,另一方面,是促進區域人們生活服務的社會化,持續地為公眾提供自然服務的基礎。區域基礎設施包括生產性基礎設施、生活性基礎設施和生態性基礎設施。

生產性基礎設施,指推動區域再生產,提供共同生產條件的公用服務設施,滿足區域內生產、經營、管理的共同物質基礎,是物質產出的基本要素,包括交通運輸、能源儲運、電力等設施,如高速公路、油氣管道和風力發電等。生活性基礎設施,指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社會生產流通、保障人們日常生活的硬件和服務,包括信息通訊、銀行金融、公共安全、行政管理、社會福利等設施,如光纖電纜、金融安全網、應急防災、文化教育和醫療衛生等。生態性基礎設施,指由網絡中心、連接廊道與小型場地等要素共同協調組成以維持生態網絡的自然過程,是維護生態安全的關鍵格局,持續獲得生態服務的基本保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前提,具備提供新鮮空氣、食物、游憩、安全庇護及審美等功能,包括城市綠地系統、林業及農業系統和自然保護地系統等設施,如公園、森林、濕地、岸線等。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階段。中國西部的區域發展依賴于地區經濟、社會、生態基礎條件,以及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等外部環境,同時,西部經濟發展受到世界經濟相對較差的大環境影響,導致發展受到區域生態環境脆弱性加劇、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快、國際政治環境不穩定因素增多等多方面的嚴峻挑戰,對其經濟、生態、社會、文化、政治環境的影響多元且深遠,區域發展呈現不穩定性。因此,作為區域發展的基本組成部分,基礎設施的建設發展既要考慮國民經濟效益,更要注重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教育文化發展、社會福利增加及體制機制政策,全面分析評價其綜合效益,預測并避免或修正負面影響,以保證其發展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同時,依托區位優勢和“一帶一路”戰略,統籌國際國內市場、資源,構建橫貫中西、連接南北方的對外經濟走廊,深化國際文化交流、學術交流、人才交流等領域合作,助力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生態的全面協調發展。

3綜合效益初始評價指標集及修正

3.1構建原則

相比傳統指標體系,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既分析區域基礎設施項目產出帶來的經濟效益,又考慮對社會、生態等方面的綜合性、復雜性影響。本文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秉承“五位一體”發展理念,以推動區域基礎設施效益最大化為戰略目標,結合區域社會、經濟、生態、文化、政治的發展時勢,保證區域基礎設施的社會效益最大化、經濟效益綠色可持續化,達到統籌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協調發展區域基礎設施的目的。同時,為確保綜合效益評價分析的科學性、可操作性、體系性和實效性,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科學價值導向、綜合分析、結合實際、可操作性和動態可行性等5個原則。

(1)科學價值導向。建立科學有效的區域基礎設施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是基礎設施管理科學化的基本要求,科學評價項目效益和項目決策實施的理論依據,以滿足區域基礎設施綜合效益評價的客觀性、提升策略提出的適用性。

(2)綜合分析。綜合效益涉及經濟、社會、生態、政治等多領域,評價指標體系需涵蓋區域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應用等方面的綜合要素,易造成評價指標間存在冗余,導致評價過程復雜,評價結果失準。因此,指標體系應具備相對獨立、能代表區域基礎設施發展的細化指標,結合多維度、多層次,全面分析基礎設施項目的綜合效益。

(3)結合實際。中國西部各地區發展水平不均衡,目標設置各異,指標體系的建立需基于區域發展的應然要求,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生態、政治、文化等方面因素,保證指標集的適用性,切實評價基礎設施項目的綜合效益。

(4)可操作性。選取的指標應具備易觀測、可獲取、時空兼容性好等特點,以提高綜合效益評價分析的普適化與體系化。

(5)動態可行性。借助指標體系對典型區域基礎設施項目的經濟、社會、生態等效益進行調研、分析和反饋,根據基礎設施的建設發展現狀、目的,實時調整與修正,實現對基礎設施項目發展的綜合動態管理與評價分析,為項目決策提供科學、有效的理論支撐。

3.2綜合效益初始評價指標集

3.2.1初始指標集

西部區域基礎設施綜合效益的初始評價指標集的建立,基于地區發展特征,綜合考慮受影響民眾、投資者、開發者、管理者等利益相關者的實際訴求,結合國內外相關學術研究,選取區域特征顯著、作用時間長、影響范圍大的代表性指標,全面、切實地評價、分析及預測區域基礎設施的綜合效益。中國西部區域基礎設施綜合效益評價初始指標集,見表1。

初始評價指標集涵蓋多方面評價要素,導致指標體系維數多、信息量大,可能存在相關指標、冗余指標和重疊指標,故需約簡初始指標集。

采取調查問卷分析的實證方法,進一步篩選、修正和精煉綜合效益評價指標。將49個指標制作成調查問卷,采用Likert量表五點計分法對初始指標的重要程度評分,選項中設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分別計5、4、3、2、1分。

為保證結果的代表性、公正性和科學性,調查問卷發放采取網絡問卷、電子郵件及紙質問卷相結合的形式,填寫對象為相關領域的教授、博士及碩士。問卷發放255份,回收237份,剔除同一選項過多或填寫不完整的無效問卷,有效問卷225份,回收率88.2%,符合問卷調查的樣本容量要求。對有效問卷數據進行項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效度檢驗,49個指標分別用Q1,Q2,…,Q49表示。

3.3項目分析

項目分析,目的是測驗各個指標的適切性或可靠程度,并以此來修正初始指標集。常用的判別方法是臨界比值檢驗(Critical Ration)和同質性檢驗(Homogeneity Test),前者檢驗不同調查對象評價指標的反映程度,后者檢驗指標與指標體系整體的同質性。

臨界比值檢驗結果顯示,指標Q1的顯著性水平雖然為0.004<0.05,但其檢驗統計量偏低(2964<3000),表明該指標鑒別度較差,應以刪除,其余指標顯著性水平均為0,小于0.05,達到顯著水平,且檢驗統計量均小于3.000,均以保留。同質性檢驗結果顯示,指標Q2、Q3、Q6、Q9雖達到顯著水平(<0.05),但Pearson相關系數均小于0.400,與問卷總分低度相關,應以刪除。綜合考慮臨界比值檢驗和同質性檢驗的結果,指標Q1、Q2、Q3、Q6、Q9應以刪除,修正后的指標集包含44個指標。

4綜合效益評價初始指標集精煉

5指標體系檢驗

5.1信度檢驗

信度,指問卷結果穩定或一致的程度。檢驗調查結果是否受調查對象所處情景或調查過程中無關變量的影響,問卷的信度越大,結果的標準誤差越小。Likert量表常用的信度檢驗方法為Cronbach α系數法,α系數是內部一致性的函數,α也是指標間關聯程度的函數。α系數的值介于0至1,α值越大,問卷的信度越高,一般認為,α>0.7為高信度,0.35<α<07為中等信度,α<0.35為低信度。問卷信度統計,見表4。

2效度檢驗

效度,指問卷能夠準確表達待測量的特質程度。通過驗證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擬合,對量表的結構效度進行考評,將效度檢驗轉化為結構方程模型評價中的模型擬合指數評價。結構方程模型,本質上是一種驗證性的方法,可彌補探索性因子分析的不足,對整體公共因子的模型進行統計上的評估,常用于檢驗和修正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的理論模型。適配度指標用于評價理論模型與實際收集的數據是否相互匹配,若理論模型的適配度指標無法達到適配標準或臨界值,說明該理論模型與實際數據不匹配,模型常用的適配度指標有卡方自由度比(CMIN/DF)、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I)、擬合優度指數(GFI),以及比較適配指數(CFI)、增值適配指數(IFI)、非標準適配指數(TLI)、簡約標準適配指數(PNFI)和簡約比較適配指數(PCFI)等。

上級政府轉移支付力度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將初始指標集精煉為21個指標,包括國民經濟效益、生態環境質量、教育文化發展、社會福利效益、體制機制政策等五個方面,具備在經濟、生態、社會、文化等方面產生的綜合效益進行評價分析及預測的功能,達到全面、切實反映區域基礎

6結語

中國正處于轉型升級、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西部地區亦步入結構調整期。近15年,西部區域基礎設施得到大力建設,推動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同時,也面臨著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的重大挑戰。本文立足于中國國情時代性特征和發展現狀,參照西部區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所涉及的產業結構、區域文化、自然生態環境、國際政治環境等方面研究基礎,研究提出中國西部區域基礎設施綜合效益評價初始指標集,涵蓋經濟、生態、社會、文化和政治等方面,應用調查問卷分析的實證方法,精煉得到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為中國西部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有效的決策支撐,助力國家質量強國戰略和互通互聯戰略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白永秀,嚴漢平.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滯后的現狀及建設思路[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2,(7):25.

[2]邵志國,韓傳峰,劉亮.基于生態學原理的區域基礎設施系統可持續性研究[J].城市發展研究,2015,(1):7278.

[3]韓傳峰,王忠禮,王增光.區域基礎設施系統的復雜性與長效性[J].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2009,6(1):7785.

[4]齊家璐.志書的經濟部類部門志傾向探析[J].中國地方志,2007(1):1418.

[5]代吉鵬,王海冬,韓光學.基于社會學方法的舊居住區拆遷改造[J].建設科技,2010,(12):9092.

猜你喜歡
綜合效益結構方程模型評價指標體系
民辦高職院校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