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互聯網金融創新對商業銀行的啟示

2017-01-13 20:06王慧崔亮東
現代商貿工業 2016年24期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啟示商業銀行

王慧+崔亮東

摘要:面對互聯網金融的巨大沖擊,對于主要依靠傳統金融服務模式的商業銀行來說,所帶來的最大啟示即改變現行的服務模式,尋求創新與變革。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商業銀行;啟示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4.048

近年來,談到中國金融領域最熱門的概念,大概非“互聯網金融(Internet Finance)”莫屬。2013年6月首只互聯網基金“余額寶”誕生,在全國上下鬧錢荒的2013年二季度末,余額寶成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規模已超過百億元,2014年1月15日,余額寶宣布其規模達2500億元,用戶達4900萬戶,成為當之無愧的互聯網金融產品領頭羊。此后網易“現金寶”、蘇寧“零錢寶”、微信“理財通”等各種“寶寶”們都蜂擁而至,2013年也因此被譽為“互聯網金融元年”。在2014年亞洲博鰲論壇上,《博鰲觀察》與上海陸家嘴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互聯網金融報告2014》年度報告,互聯網金融成為論壇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馬云曾經說過“如果銀行不改變,那我們改變銀行”。依靠傳統經營模式生存的商業銀行該怎樣面對這些新的沖擊和挑戰,成為我們亟待思考的問題。

1互聯網金融的涵義

“互聯網金融”是由《互聯網金融報告2014》課題主持人謝平等人于2012年提出的概念,它是一個譜系(spectrum)概念,涵蓋:因為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精神的影響,從傳統銀行、證券、保險、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場,到瓦爾拉斯一般均衡對應的無金融中介或市場情形之間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組織形式。在2014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稱,廣義的互聯網金融既包括作為非金融機構的互聯網企業從事的金融業務,也包括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開展的業務。狹義的互聯網金融僅指互聯網企業開展的、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金融業務。

2互聯網金融的創新

互聯網金融近年來的高速發展,究其原因,我認為這應得益于其多方面的創新:

2.1信息處理創新——云計算保障信息高速處理

傳統金融模式下,資金供求雙方的信息搜集處理一般是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為中介來完成的,信息不對稱,且標準化、碎片化、靜態化。而互聯網金融的信息處理和風險評估通過網絡化方式進行的,在云計算的保障下,資金供求雙方可以通過互聯網將各自信息上傳到電子商務平臺、社交平臺等網絡平臺,經過大數據的可以快速對碎片化的信息進行處理分析形成時間連續、動態變化的信息,從而對不同風險偏好的個人或機構資金供求雙方進行匹配,可以大大降低對資金需求方違約風險進行評估定價的成本。這樣,金融交易網通過互聯網完成了高速低廉的信息處理。

2.2支付方式創新——電子化支付清算

傳統金融的支付終端通常掌握在銀行手中,采用的是物理網點分散支付,人們必須通過銀行窗口排隊取現金方式完成支付?!般y行卡-ATM機-POS終端”模式的出現使得支付方式拓展到安裝POS機的商戶手中,人們仍需通過ATM機取款或機具刷卡方式完成支付。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隨著移動通信技術和設備的發展,特別是智能手機、平板等的普及,Wi-Fi、4G等技術的完善,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絡的融合趨勢越來越明顯,移動支付與銀行卡、網上銀行等電子支付方式進一步整合,個人和機構都可集中在中央銀行的支付中心內開立電子賬戶,包括存款和證券,通過手機、電腦等移動客戶端完成支付和轉移,支付終端掌握在自己手中,支付清算實現完全電子化,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替代現金的流通。

2.3資源配置創新——資金供求雙方的信息幾乎完全對稱

傳統金融的具體形式如銀行、投資銀行等作為中介匹配資金借入方和借出方,供求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而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需雙方的信息通過網絡發布,跳過了銀行、券商等傳統金融機構媒介,供需雙方信息可以直接匹配并建立聯系。在這種資源配置下,大大提高了資金供需雙方信息的對稱性,而交易成本卻比依靠傳統的金融機構進行融資的方式低很多,很容易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成本高、個人機構投資渠道狹窄等問題。同時,資金供需方可以一對一或一對多同時實行交易,信息幾乎完全對稱,定價更加科學合理,使得互聯網金融相對傳統金融機構而言,更加容易形成一個相對公平、透明的資金交易市場。

2.4客戶開發創新——互聯網挖掘客戶

傳統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大多仍以坐等客戶上門為主,以網點柜臺為基礎,輻射面僅限于網點附近地區有金融需求的客戶,對潛在客戶的挖掘和拓展較為困難。在現今客戶基礎和“入口為王”的時代,互聯網作為一個使用率極高的平臺,打破時間、地域、網點等限制,聚合了大量的客戶基礎,通過搜索引擎對客戶行為狀態的記錄和對客戶行為的連續分析,開發適合的產品,為客戶提供貼身的更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

2.5信用評估創新——網絡征信

不同于傳統金融機構的信用評估手段,互聯網金融借助大數據工具創新了征信手段,降低了資金供需雙方的準入門檻,使得信貸客戶的群體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投資者可以將貸款對象的網絡交易和信用記錄信貸審核參考指標,如果貸款對象違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搜集和發布其違約信息,提高違約成本,降低投資者風險,在中小企業融資及個人貸款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從這個角度分析,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不僅僅是提高交易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更在于其通過網絡征信的方式,拓寬了可以開展資金供求的目標群體,它將傳統金融機構可能拒之門外的中小企業和個人等信貸需求群體納入到可貸群體,同時將投資金額較少、渠道狹窄的普通大眾納入到信貸供給群體中。這種大數據的運用,還將傳統金融交易未涉及的無征信記錄的客戶群體也納入到互聯網金融的信用體系中??傮w說來,利用互聯網金融平臺開展的網絡征信方式,大大增加了借貸群體范圍,同時打破了借貸雙方地域和人際圈的限制,增加了資金供需雙方的信息透明度,有效控制了傳統征信手段信息不對稱的風險,降低了資本交易成本。

3對商業銀行的啟示

3.1經營理念創新

商業銀行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首先是經營理念的創新和轉變。要想在現代金融行業激烈的競爭中創造優勢,贏得主動,商業銀行必須不斷進行經營理念的創新,摒棄坐等客戶上門的傳統經營模式,樹立和貫徹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創新經營理念。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創新應該建立在對目標市場、目標客戶群進行深入調研和客觀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對市場和客戶需求的認真研究,結合實際,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對于國外先進銀行和本國同業的產品創新不能簡單的拿來主義和機械模仿,而應結合市場和客戶的需求,進行本土化改造和本行優化,否則只能被動地跟在市場后面,失去參與競爭的先機。要樹立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創新觀念,不僅拘泥于有立竿見影效果的創新,還應鼓勵眼前收益雖不明顯但對于培育市場、引導客戶有重要影響的創新。

3.2金融產品創新

得客戶者得天下,開發出能夠讓客戶滿意的金融產品是當前維護和拓展客戶的重要手段,成效也最為顯著。隨著人們金融意識的不斷增強,金融需求的個性化趨勢也變得越來越明顯。商業銀行應根據客戶需求研發特色金融產品,大力開發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文化品位的金融產品,提供更加貼合市場和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服務。通過市場細分、交叉銷售和提供高附加值的產品來綁定客戶,提高客戶對銀行的忠誠度。如可以根據年齡、職業、生命階段、經濟能力等指標對客戶進行細分,為不同層次的客戶提供真正適合他們的銀行產品,使得銀行的服務從千篇一律變得更加專業化、精細化。具體來講,對于高價值客戶,應當以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為目標,通過配置私人銀行顧問等方式為其定制專業、專屬投資產品組合;對于優質客戶,應當以提供顧問式的投資咨詢服務為目標,通過客戶經理團隊為其個性化與標準化相結合的金融產品;對一般客戶,剛以滿足正常的金融需求為目標,通過廳堂服務、群發信息等方式提供相對標準化的金融產品。此外,可以將核心產品捆綁上關聯性強的其他產品,組成有效的金融產品組合,向客戶提供包括資金結算、貸款、理財產品在內的金融服務,將多元化的金融產品與不斷增長的客戶需求相結合,形成“一站式”金融服務,提高交叉銷售率,提升客戶滿意度和忠誠度。

3.3信息管理創新

從金融創新的載體來看,高新技術的運用為金融創新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大數據是目前最熱門最受關注的技術工具,在各行各業都開始得到廣泛運用,改變著大眾的生活理念和思維方式,從而對學習、工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近年來,雖然商業銀行開發了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電子金融平臺,但其創新性不足,且基本上還是局限于原有的金融框架內部。在互聯網日益普及和發達的現代社會,商業銀行單靠原始的市場調研方式已不足以應對社會大眾豐富多樣的金融需求,這也是商業銀行金融創新始終不足的重要原因,而大數據技術工具的運用為互聯網金融的高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商業銀行應深刻意識互聯網和大數據對于經營管理的促進作用。一是可以通過跨界經營模式,從傳統業務跨界到新興金融市場,從傳統物理銀行跨界到網絡金融領域,實現客戶基礎、產品、渠道和網絡的不斷延伸,增強金融新業態領域的競爭力;二是可以積極培養具有大數據知識和理念的金融人才,同時尋求與第三方的合作,諸如P2P平臺、電商企業、社交媒體、搜索引擎等,共享市場信息,收集和挖掘客戶需求,并進行整理分析,從而為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提供更加科學的決策依據。

3.4人才培養創新

研發能力和產品創新主要依賴于人才。有了理念、有了機制,最終還需要靠人來落實。從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現狀看,專門從事創新研究的人員非常少,整體水平也不高,這是我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在人才結構中主要以經濟和管理專業的人才為主,信息技術人才比重很小,對信息技術人才的重視也不夠,導致一些銀行無法把握最新的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在開發金融產品時失誤不斷,一些金融服務剛開發出來就被市場淘汰。商業銀行應培養一批具有現代化科學技術和金融理論實踐水平、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適應新形勢下金融為經濟服務的客觀要求,成為商業銀行產品創新的中堅力量。一是引進具有金融理論基礎、熟悉銀行業務、具有強烈創新意識、對本行、本土實際情況非常了解的人才;二是整合人力資源,加強本行員工的培訓,尤其是對金融創新產品業務的學習和借鑒,通過產品創意大賽等方式培養員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三是培養既懂金融又懂大數據的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結合最新信息技術與發展前沿設計出緊跟時代的金融產品。

參考文獻

[1]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手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謝平.互聯網金融報告2014[R].博鰲論壇,2014.

[3]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4]周慧.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的發展策略[J].青海金融,2013,(12):17.

[5]王曙光,張春霞.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中國模式與金融創新[J].長白學刊,2014,(1):8087.

[6]孫培基.對商業銀行服務創新的思考[J].海南金融,2011,(5):7076.

[7]邱峰.互聯網金融沖擊與商業銀行應對[J].金融會計,2013,(11):4549.

猜你喜歡
互聯網金融啟示商業銀行
關于加強控制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探討
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并購績效的實證研究
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