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之路引種中國的油料作物及其傳播動因

2017-01-17 01:43劉啟振張小玉王思明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 2017年1期
關鍵詞:胡麻芝麻向日葵

劉啟振,張小玉,王思明

(1.南京農業大學 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95;2.南京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絲綢之路引種中國的油料作物及其傳播動因

劉啟振1,張小玉2*,王思明1

(1.南京農業大學 中華農業文明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0095;2.南京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域外油料作物引種中國是絲綢之路中外農業交流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外來作物主要包括芝麻、亞麻、紅花、棉花、蓖麻、花生、向日葵等七種。它們分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通過陸上、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中國本土,并成功得到推廣擴種,很快成為中國眾多油料作物中的普通成員,有的甚至在現今的油料作物構成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究其原因,外來油料作物良好的生態適應性和環境接納性,與傳統種植制度的協調一致,利用途徑豐富、經濟效益明顯,以及中國傳統社會文化的普遍接受認可等是起到關鍵作用的幾個方面。

油料作物;絲綢之路;一帶一路

油料作物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植物油脂用途也非常廣泛,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國栽培有品種繁多、類型豐富的油料作物,例如大豆、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蘇子、紅花、油茶、油棕、油椰、油橄欖等食用油料作物,以及蓖麻、油桐等工業用油料作物。歷史上,中國的油料作物結構也曾發生過很多重大變遷。漢代以前,人們主要食用動物油脂;后來因為芝麻含油量高,開始作為油料作物來榨油;宋代,油菜和大豆成為主要油料作物;明清時期,美洲花生和向日葵的傳入,豐富了中國的食用油品種,很快成為五大油料中的兩種[1]?;ㄉ囊M增加了食用油原料的種類,豐富了中國食用油的品味,向日葵成為超過芝麻和胡麻的第三大油料作物。不少油料植物是通過古代絲綢之路引進中國的,其中既有草本植物又有木本植物。本文僅對歷史時期引種成功的草本油料作物進行探討。

1 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油料作物

經由絲綢之路引進中國的域外油料作物主要包括芝麻、亞麻、紅花、棉花、蓖麻、花生、向日葵,等等。其中,每種作物的具體的傳入時間、路徑和方式又有所不同。下面按照引種時間順序簡要分述之。

芝麻(SesamumindicumL.),亦稱脂麻、胡麻、方莖、巨勝、油麻等,是胡麻科胡麻屬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原產于非洲和印度次大陸。芝麻種籽顏色有黃、白、黑、紫、褐等諸種。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芝麻經由西域傳入中國。因為來自胡地,所以中原人又稱芝麻為“胡麻”。芝麻是優良的油料作物,種籽含油率高達53%,尤其是黃白色芝麻含油量都在45%~60%之間,高于一般油料作物。芝麻是中國含油量高的大宗油料,油品味道香濃,是公認的高級食用植物油。

胡麻,即油用型亞麻(LinumusitatissimumL.)①[2],又名狗虱、巨勝、藤弘,是亞麻科亞麻屬普通亞麻種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近東、地中海沿岸地區。胡麻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早在兩漢時期就有文獻記載其種植情況。亞麻籽含油量一般在35%~50%之間,其出油率為32.5%~42.5%,含油量較高,并且胡麻油味道清香,不遜于芝麻油。除了食用,該油還可用于工業生產。

紅花(CarthamustinctoriusL.)為菊科紅花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紅藍花、刺紅花、菊紅花、草紅花。油用紅花是紅花的一個變種。關于其起源地,一說是阿拉伯或埃及尼羅河中游地區,一說為中亞阿富汗地區,但以原產于埃塞俄比亞之說較為可靠[3]166-167。一般認為,紅花是在西漢張騫通西域時開始傳入中國境內。明代《本草綱目》中有利用紅花籽榨油的記載,可以用來潤滑車軸、制造蠟燭。紅花籽油含飽和脂肪酸85%以上,亞油酸在70%上下,有降低膽固醇、防治高血壓之效,是一種食藥兩用的高質量植物油脂。此外,紅花籽油還廣泛用作工業油漆、涂料等。

① 人們長期將胡麻和芝麻二者相混淆,吳征鎰等對古籍記載的胡麻進行了考辨,認為胡麻為亞麻,而非芝麻。

棉花(Gossypiumspp.)是錦葵科棉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于亞熱帶地區。至遲在南北朝劉宋時期,棉花已經傳入中國疆域之內,只是多分布于邊疆地帶。宋末元初,棉花才開始進入中國內地,主要通過陸、海兩條路徑。棉花種籽含油量一般在15%~25%之間,最晚在明代就已經用來榨取油脂,宋詡《竹嶼山房雜部》、宋應星《天工開物》和方以智《物理小識》等文獻都有記述,只是當時多用于手工業。

蓖麻(RicinuscommunisL.)為大戟科蓖麻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熱帶或南方地區常成多年生灌木或小喬木,原產于東非埃塞俄比亞。中國唐代中藥學著作《新修本草》(成書于659年)中即有記述,可見至遲在公元7世紀蓖麻已經傳入中國。明代開始出現蓖麻油,宋詡《竹嶼山房雜部》中有以蓖麻油作印油的記錄,李時珍《本草綱目》、王象晉《群芳譜》和宋應星《天工開物》等著作中還記載了蓖麻油制取技術。然而,由于用途有限,蓖麻的總體種植規模一直受到制約,屬于小油料作物。

花生(ArachishypogaeaLinn.)是薔薇目、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落花生、番豆、土露子、土豆等?;ㄉm宜生長在氣候溫暖、雨量適中的沙質土壤區。一般認為,花生原產地在拉丁美洲地區,在16世紀時傳入中國,后來又從境外多次引進不同品種?;ㄉM中國后,大致經過了兩個傳播過程:一是16世紀初,花生以東南沿海為中心向周圍區域散布;二是19世紀后期,大花生以山東半島為中心呈扇面狀向西、南、北方輻射[4]。至遲在17世紀中期,花生開始用于榨油?;ㄉN仁含有豐富的脂肪和蛋白質,含油率高達45%~50%。

向日葵(Helianthusannuus)是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西番蓮、轉日蓮、西番菊、朝陽花、迎陽花燈,原產于北緯30°~40°的北美洲南部和墨西哥北部地區。大約在明代中期,向日葵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引種至中國東南沿海,最先在浙江一帶栽培,以此為中心逐漸向各地蔓延,萬歷年間在一些地區已經開始形成規模種植[5]。

2 域外油料作物在中國傳播發展的動因

域外油料作物在引進中國本土之后,之所以能夠快速得到傳播發展,有的甚至擁有了超越原有傳統油料作物的地位和優勢,筆者認為其主要動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2.1 良好的生態適應性和環境接納性

引種的域外油料作物的適應性一般都較強,美洲原產作物的表現尤其優異。中國幅員遼闊,土地資源類型豐富。這兩個先天性的自然優勢如同給域外作物引種施加了推、拉兩種力量,決定了多數外來

物種都可以很快在中國境內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芝麻的根系比較發達,深入土層,吸收能力很強,故而可以耐旱。元代戴表元《胡麻賦》曰:“六月亢旱,百稼槁干。有物沃然,秀于中田。是為胡麻,外白中元”[6]15?;ㄉ鷮ν寥罈l件不是很挑剔,可以在鹽堿地之外的幾乎所有土地上種植,特別適宜在沙性土壤中生長。獨特的形態特征和生理功能使得花生具有良好的抗旱特性和廣泛的環境適應性,適宜在干旱瘠薄的劣質土地上栽培推廣。清代光緒山東《費縣志》言:“落花生一名長生果,蒙山以南、浚河以北,地多沙土,不蕃五谷,而宜此種,土人呼為果子地”[7]27。民國《重修泰安縣志》記載:“山陬水澨播植五谷,不能豐獲,以藝花生,收入頓增,以故種者日多?!盵8]277向日葵對土壤要求不高,在各種類型的土壤中都能生長,生育期短,耐鹽、耐旱、耐澇、抗病蟲害能力卓越。此外,向日葵喜溫又耐寒,對溫度的適應性非常強,其種子也有很強的耐低溫能力。清代何德剛《撫郡農產考略》載:“(向日葵)墻邊、田畔,隨地可種,生長極易?!盵9]852種植向日葵避免了與主要糧食作物爭地、搶時,將鹽堿瘠薄土地充分利用,有效提高復種指數。向日葵可以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種植推廣,主產區分布在東北、西北和華北等地區。這些地方的自然氣候條件較國外同緯度地帶為優,是進行向日葵生產的理想區域。

2.2 外來油料作物與傳統種植制度的協調一致

域外油料作物在中國成功引入擴種后,完好契合了當地原有的種植制度,單作、間作、混作、套作均可,大大豐富了中國傳統農作制內容。芝麻是中耕作物,適于作為其他作物的前作,尤其是小麥和煙草的優良前作。芝麻還可以作為稻麥粟谷等糧食作物的后作。除了可以同其他作物輪作,芝麻還可以與棉花間作,有利于棉花的生長;芝麻也能夠在桑樹行間套作,所進行的施肥中耕等農事活動既有利于自身產量的增加,又對桑樹的生產大有裨益[10]309。北魏《齊民要術》說:“胡麻宜白地種?!盵11]108“凡美田之法,綠豆為上,小豆、胡麻次之?!盵11]24可見,賈思勰除了將芝麻作為油料作物看待之外,還特別重視其作為墾荒作物和綠肥的功用。明代鄺璠《便民圖纂》所載開墾荒田法亦曰:“凡開久荒田,須燒去野草犁過,先種芝麻一年,使草木之根敗爛,后種五谷,則無荒草之害。蓋芝麻之于草木,若錫之于五金,性相制也?!盵12]230花生也是很多糧食作物的良好前茬,能夠與眾多禾本科作物輪作混種,不僅大幅提高復種指數,而且改善了土壤質量。

2.3 利用途徑豐富,經濟效益明顯

經由絲綢之路傳入的各種油料作物除了發揮其主要功能外,還具有其他各種功用,如豐富的營養成分、顯著的經濟價值、良好的藥用和食療價值等,能夠滿足人們多方面的需要。

在所有油品當中,只有芝麻油被稱為“香油”,是眾多食用油料里邊的佼佼者。芝麻所含營養成分豐富,有補肝腎,益精血,潤腸燥,通乳的獨特功效。芝麻可用作烹飪原料,如作糕點的餡料,點心、燒餅的面料,亦可作菜肴輔料。芝麻粉、芝麻醬、芝麻糊、芝麻餅等也是人們經常食用的芝麻制品。

花生果實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等各種營養成分,還有8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和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其他有益物質。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識》言:“……番豆仁取油皆佳?!盵13]238花生除了可供榨油之用外,其果仁既可以生吃,也可以加工炒食,味道更加香美。清《三農紀》云:“番豆,乃落花生也……炒食可果,可榨油,油色黃濁,餅可肥田?!盵14]413中國地域廣闊,多地適于花生栽培,品質優良,有的甚至出口國外,客觀上也刺激了花生種植業的發展。清光緒直隸《唐山縣志》載:“民間每竭終歲力,不足以償地賦。自咸豐年間,有相地之宜倡種落花生者,較種五谷得利加倍。十數年來,無論城鄉凡有沙地者,均以種植落花生為上策?!盵15]184光緒山東《費縣志》言:“百年前僅有種(落花生)者,今則連阡累陌,每畝可得三四百斤,取其仁打油,興販四出?!盵7]27民國河北《南宮縣志》云:“自清光緒十許年來,其(花生)利始興,遠輸各國及外洋,土人亦多自榨為油,以便民用,故價值日漲,樹藝亦日多?!盵16]25棉花除了棉籽可以用來榨油之外,棉絮也是優良的紡織材料,功用甚巨,不再贅述。

2.4 傳統社會文化的普遍接受認可

外來作物如果要成功實現本土化,獲得當地社會文化的承認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域外油料作物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自然也是如此。例如,芝麻開花很有特點,總是自下而上次第開放,中國人就以“芝麻開花節節高”來比喻步步高升、越過越好、蒸蒸日上。在中國古代,芝麻歷來被視為延年益壽食品,可以強身健體,減緩衰老?;ㄉ虚L生果、萬壽果之稱,顯示中國人對其所賦予的美好寓意。傳統國人大都崇尚子嗣昌盛,芝麻、葵花子、花生都有多子多孫的象征意義。在很多地方的婚宴喜慶上,人們都將花生染成紅色,稱為“喜果(子)”,祈愿早生貴子。

此外,葵花子也是喜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有些地區還將芝麻喜餅作為婚嫁的必備傳統食品,還有的將帶有籽實的芝麻稈捆扎在一起點燃后繞新娘花轎三周,亦取子孫綿延之意。

3 結 語

絲綢之路油料作物的引進、傳播和本土化是中國傳統農耕社會和經濟發展進程中具有深遠意義的活動。這些域外油料作物主要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土并得以擴種推廣實現在地化,筆者蠡測生態環境適應、種植制度協調、經濟利益驅動與風氣習俗接納等是這一歷史過程的幾個主導因素。然而,囿于文獻資料的匱乏、考古發掘的局限以及研究手段的單調等不利因素,其中仍存在諸如準確引種時間、具體輸入和傳播路徑、物種名實對應等很多問題難以達成統一認識,有時甚至會產生錯誤判斷和結論,本文亦難以避免。另外,域外油料作物的成功本土化直接增加了中國油料作物的種類,優化了食用油料的結構和品味,調整了傳統農業生產布局,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風習和飲食文化,特別是在促進傳統商品經濟發展及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等方面都產生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及影響。

[1] 袁昌齊,張衛明,束成杰,等.“一帶一路”植物文化和植物資源的交流與發展[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16,35(4):1-4.

[2] 吳征鎰,王錦秀,湯彥承.胡麻是亞麻,非脂麻辨——兼論中草藥名稱混亂的根源和《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年代及作者[J].植物分類學報,2007(4):458-472.

[3] 星川清親.栽培植物的起源與傳播[M].段傳德,丁法元,譯.鄭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81.

[4] 王寶卿,王思明.花生的傳入、傳播及其影響研究[J].中國農史,2005(1):35-44.

[5] 曾蕓,王思明.向日葵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動因分析[J].農業考古,2006(4):191-201,203.

[6] 李修生.全元文:12[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7] 費縣史志辦公室.清·光緒費縣志[M].香港: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16.

[8] 鳳凰出版社.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64)[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9]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九七七·子部·農家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0] 唐啟宇.中國作物栽培史稿[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6.

[11] 賈思勰.齊民要術校釋[M].繆啟愉,校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

[12]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九七五·子部·農家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3] 方以智.物理小識[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14] 張宗法.三農紀校釋[M].鄒介正,劉乃壯,謝庚華,等校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89.

[15] 上海書店出版社.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68[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16] 上海書店出版社.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69[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The Oil Crops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rough the Silk Road and Their Spread Motivations

Liu Qizhen1, Zhang Xiaoyu2*, Wang Siming1

(1. Institu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2. College of Economic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oil crops into Chin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gricultural exchanges on the Silk Road. These exotic crops mainly included seven kinds: sesame, flax, safflower, cotton, castor, peanut and sunflower. They spread into China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respectively through the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and promoted expanding successfully, soon became ordinary members of many oil crops in china. Some even had a pivotal position and influence in today's oil crops. The reason for such a rapid development might be due to several aspects that play a key role, such as exotic oil crops’ good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acceptance, consistent with the traditional cropping system, rich utilization and obvious economic benefits, as well as the general accep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al culture, etc.

oil crops; the Silk Road; the Belt and Road

10.3969/j.issn.1006-9690.2017.01.001

2016-08-10

2016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絲綢之路與中外農業交流研究(16AZS005)。

劉啟振,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科技史、農業文化遺產保護。E-mail:njauliuqizhen@163.com

*通訊作者: 張小玉,女,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農業經濟史、信息檢索技術應用。

Q949.93

A

1006-9690(2017)01- 0001-03

猜你喜歡
胡麻芝麻向日葵
白銀市胡麻高產高效生產模式調查研究報告
香噴噴的芝麻
平涼市胡麻產業發展現狀與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
向日葵
胡麻高產栽培技術
一品芝麻狐 第四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二回
一品芝麻狐 第五回
胡麻情結
向日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