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洱:四大聚力譜寫綠色崛起時代樂章

2017-01-19 15:58字如方李崇明趙蕊何巧麗
時代名流 2016年12期
關鍵詞:普洱綠色

字如方+李崇明+趙蕊+何巧麗

入刊理由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天下興行在民趨于正。作為全國惟一的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一曲曲弘揚“包容開放、團結拼搏”普洱精神,打響“天賜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加快建設綠色普洱、通暢普洱、品牌普洱、文化普洱、效率普洱、幸福普洱,率先建成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前沿的主旋律在普洱大地上鏗鏘回響,開啟了普洱追趕跨越、綠色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征程。

“靈山秀水吐香茗,日月精英潤芳魂。入藥沏壺馨品意,通筋走脈喜沾唇。一杯解暑松峰頂,兩碗驅寒屋閣亭。慕飲嫦娥拋桂酒,人間天上賀升平?!?/p>

普洱籍詩人全德茶的一首贊普洱茶,道出了普洱茶產地普洱市的生態地貌及人文風情。普洱市具有“一市連三國、一江通五鄰”的獨特區位,是聞名遐邇的“世界茶源”“中國茶城”“普洱茶都”“中國咖啡之都”。

今天的普洱,著力構建綠色發展為主題、綠色經濟為主流、綠色產業為主體、綠色企業為主力的發展新格局,弘揚優良傳統,率先建成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堅持環境優先,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厚植開放優勢,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前沿……一項項新目標全面激發了普洱市廣大干部群眾干事創業的熱情,增強了普洱各族人民群眾謀發展、謀跨越的信心和決心?!笆濉逼陂g,全市GDP年均增速達12.3%,高于全國4.5個百分點、全省1.2個百分點,經濟總量突破500億元大關,GDP和人均GDP實現翻番。2016年,預計全市GDP增長9.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和支出分別增長5.3%和9.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85元、增長11%;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3816.8元,比2015年“二線合一”標準線高22.3%。

聚力民族團結

共譜進步新篇

普洱是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和民族工作第一碑”——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的誕生地。民族團結有歷史、有傳統、有血脈。這里有14個世居民族、5個主體少數民族、9個跨境民族;有9個縣是少數民族自治縣,其中瀾滄縣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墨江縣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盡管各民族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不同,民族信仰和風俗習慣各異,但始終和睦相處、和諧共榮。各民族滿懷對自然的敬畏、對祖先的敬重、對生活的憧憬、對故土的守望之情,創造了源遠流長的普洱茶文化、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成為各民族文明進步的生命之根、自立自強的力量之源。

1951年元旦,普洱26個民族的34位頭人代表,在寧洱縣剽牛喝咒水、盟誓立碑,立下了一心一意,團結到底,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大家庭而奮斗的錚錚誓言。民族團結誓詞碑,集中體現了普洱各族人民“愛黨愛國、無比忠誠”的堅定信念,“堅韌不拔、一諾千金”的高貴品質和“包容開放、團結拼搏”的普洱精神,是普洱各族人民集體人格、價值追求、精神特質、人文情懷和道德品行的真實寫照。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作出“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重要指示,為邊疆民族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結指明了方向。普洱市委書記衛星強調,民族團結是普洱永恒的主題,要始終堅持“在普洱,不謀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謀全局”的思想,全面貫徹執行好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牢固樹立“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開放發展、綠色發展、共享發展,率先建成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推動普洱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民族團結的根基。全面貫徹落實民族法律法規,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大力倡導“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民族文化發展觀,推動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各族群眾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大力培養和選拔民族干部,充分發揮民族干部在增進民族團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維護邊疆穩定中的積極作用。

在堅持黨的領導中增進團結。黨的領導是民族團結進步的根本保證。普洱市不斷健全完善民族工作體制機制,制定出臺加快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配合、社會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加大少數民族干部培養力度,全面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使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成為民族地區富裕一方、團結一方、安定一方的堅強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

2016年9月,在普洱市第四次黨代會上,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中共普洱市委提出“弘揚光榮傳統,率先建成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民族工作目標,并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發展和諧民族關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四個方面進行了部署。

在加快經濟發展中增進團結。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普洱市堅持用發展的思路謀劃民族工作,在發展方向,主動融入國家和省全局戰略,使普洱這個“小齒輪”緊緊咬住國家和省發展戰略“大齒輪”高速旋轉,做到發展“目標”、空間“坐標”、國土“指標”、生態“控標”相互銜接;在發展理念上,明確提出了不要帶血、污染、低效益的GDP,要綠色、生態、惠民的GDP的理念;在發展戰略上,以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為總平臺,作出了“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的戰略選擇;在發展目標上,大力弘揚“包容開放、團結拼搏”的普洱精神,著力打造“天賜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加快綠色普洱、通暢普洱、文化普洱、品牌普洱、效率普洱、幸福普洱建設,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與全國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采取“一山一策、一族一策”的特殊措施,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實施人口較少的民族、特困民族、散雜居民族扶持發展和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等系列措施,加大投入,整合資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認真組織實施“興邊富民”行動,整合項目資金,重點推進少數民族地區通路、通電、通水、通廣播電視工程。

在弘揚民族文化中增進團結。文化是民族團結之根、社會和諧之魂。普洱市深入實施文化“珍珠鏈”工程,深挖茶文化、民族文化、生態文化、邊地文化富礦,打好文化牌、生態牌、區位牌、特色牌,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講好普洱故事、傳播普洱聲音、展示普洱形象,讓珍珠“露”出來;走好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之路,把分散的景區景點和旅游資源連成線、組成團、集成片,把珍珠“串”起來;打好特色文化牌,用文化擦亮旅游品牌,使珍珠“亮”起來。人文紀錄片《天賜普洱》登錄中央電視臺并將在美國等22個國家播出,原生態歌舞《佤部落》走進國家大劇院并在全國大中城市巡演,《阿佤人民唱新歌》《快樂拉祜》和《想那個地方》等民族歌曲傳唱大江南北,普洱民族文化已經走出云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以“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教育基地為載體,把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工作任務,在誓詞碑精神昭示和鼓舞下,全市民族團結、社會和諧、邊疆安寧。普洱沒有發生過因民族問題引起的群體性事件,先后有4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2個模范個人受到國務院表彰,10個模范集體和10個模范個人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亮點紛呈、成果豐碩。民族教育事業迅速發展。認真貫徹落實義務教育“兩免一補”的政策措施,切實辦好民族地區寄宿學校和民族班,加強教育對口支援和民族地區師資隊伍的建設,不斷改善民族地區的教學條件。

從2010年開始,普洱市每年投入100萬元民族文化搶救保護基金,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搶救、申報、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工作。

在改善民生福祉中增進團結。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普洱市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著力解決各族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大力推進民生建設,不斷夯實民族團結進步的群眾基礎。把扶貧開發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創造了基地在農戶、實惠在農戶、笑聲在農戶“三在農戶”,統計到戶、扶貧到戶、脫貧到戶、致富到戶、評估到戶、驗收到戶“六個到戶”的黨政部門掛鉤扶貧“景東曼等模式”。

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孟連、西盟兩縣實施邊境民族特困地區農村安居工程整縣推進為契機,加快18個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建制村的整村推進。實現通路、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的目標,居住條件、交通運輸、農田水利建設得到跨越式發展,切實提高群眾生活水平。

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是邊疆民族地區永恒的主題。中共普洱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大力弘揚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讓民族團結進步的豐碑永鑄、精神永存,在推進普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途上,努力踐行著“絕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絕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的錚錚誓言。

聚力資源稟賦

推動綠色發展

普洱地域廣袤,海拔梯度在376米到3306米之間,擁有16個自然保護區和全國近三分之一的物種,森林覆蓋率達到近70%,享有“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世界生物種質基因的寶庫”“云南動植物王國的王宮”的美譽。千百年來,漢、彝、哈尼、拉祜、佤、傣等26個民族、14個世居民族,在這片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團結拼搏,創造了如普洱茶般鮮明絢麗、豐富多元的普洱文化,鑄就了如瀾滄江般奔涌向前、波瀾壯闊的輝煌歷史。今天,綠色發展的理念已在全市各族干部群眾心中牢牢扎根,生態文明的和諧脈動正在這塊豐饒的土地上開花結果。

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綠色經濟,是黨和國家的戰略決策,也是云南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的重要選擇,更是普洱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決策。普洱市委書記衛星如是說:“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綠色是普洱的最大特色,是普洱的生命底色。我們要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民生是第一使命、穩定是第一責任、保護是第一政績、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黨建是第一保證不動搖,堅守生態紅線,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讓藍天白云、碧水青山、清新空氣永續惠民、澤被后世?!逼斩形睍?、市長楊照輝說:“普洱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獲批來之不易,現已初見成效。但是,試驗示范區建設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需要進一步理清思路、明確方向、找準重點,更好地推進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建設?!?/p>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共普洱市委、市政府積極順應世界發展趨勢,緊跟時代發展潮流,提出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的構想并付諸實踐,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2012年2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全國政協調研報告上批示:“支持地方發揮當地優勢,積極發展綠色經濟?!?013年,國家發改委復函省政府,同意普洱市建設首個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2014年,國家發改委批準了《普洱市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發展規劃》,明確了17條支持政策。2015年,云南省政府出臺支持普洱市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的27條政策,省發改委審批通過試驗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并建立了云南省推進普洱市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聯席會議制度。

建機制。堅持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統領,構建試驗示范區建設規劃體系和工作機制。建立協調聯動推進機制。省級建立推進試驗示范區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市級成立黨政主要負責人任組長的領導機構及工作機構,認真按照國家發改委批準的發展規劃和省發改委批準的實施方案,細化儲備項目,推動工作落實。建立行業自律機制。引導建立和規范行業評價標準,發布實施綠色工業企業評價準則,建立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制定了低殘低毒農藥、化肥使用名錄,主要綠色產品和綠色交通、綠色能源、綠色村鎮社區、綠色餐飲等評價標準,以及《普洱烤煙綜合標準》《高原特色農產品·普洱咖啡》《普洱市煙后玉米栽培技術規程》等農業地方規范標準16項63個。建立監督檢查機制。建立健全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運行機制和公眾參與監督機制,探索環境保護聯動執法機制和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積極推進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工作,對節能減排、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事件實行“一票否決”,將試驗示范區建設列為年度重點督查事項,每年開展2次督查。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全面推行綠色新政,編制綠色經濟考評體系和考核辦法,將綠色經濟發展、資源利用效率、環境與生態效率指標納入各級考核考評體系,支持景東縣在全省率先制定出臺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激勵辦法;完善重大環境行政決策機制,推進環境保護信息公開。

強支撐。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省發展戰略,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推進,下大力氣抓好事關試驗示范區建設發展方向和發展戰略的問題。強化政策支撐。把規劃和政策轉化為項目,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支持,爭取到國家17條、省27條支持政策;爭取到15個國家專項建設基金項目、168個中央和省預算內投資項目、192個國家和省級科技計劃項目;爭取到省級財政綜合補助1億元、111.8億元地方債等資金支持?!笆濉逼陂g,試驗示范區計劃實施總投資4009.3億元的項目,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強化基礎設施支撐。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試驗示范區建設,我市列入云南省基礎設施建設5年大會戰的綜合交通項目總投資達1060億元,其中高速公路投資和建設里程居全省各州市之首?!笆濉逼陂g,我市將力爭高速公路建設里程突破1000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形成中心城區到各縣城2.5小時交通時空圈;開工建設臨滄至寧洱鐵路,建成玉磨鐵路(普洱段),告別普洱沒有鐵路的歷史;建成瀾滄景邁支線機場,加快建設景谷、景東等6個通用機場;積極發展庫區航運,基本建成區域性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強化平臺支撐。普洱市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獲得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稱號、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被確定為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城市、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建設地區和全國首批產城融合示范城市。成立“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碳匯經濟促進中心”,在全省率先實施5000畝森林經營增匯減排試點、“思茅松碳匯中國自愿減排示范建設”等一批項目。強化金融支撐。創新籌融資機制,成立綠色金融服務中心,組建綠色經濟融資擔保公司,成功發行全國首支總規模50億元首期10億元的綠色經濟發展基金。發行總規模100億元首期30億元的扶貧基金、25億元PPP項目財政投資基金、35億元高速公路公司債券,撬動銀行信貸,破解融資難題。積極推動綠色企業到“新三板”掛牌,云南高山生物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掛牌上市。強化科技支撐。設立咖啡、生物藥、林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成立云南省普洱茶、林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認定國家咖啡檢測重點實驗室、云南省蟲媒傳染病防控研究重點實驗室、省教育廳力學重點實驗室,與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首都經貿大學、西南大學等科研機構和高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建立4個院士工作站,認定12個高新技術企業、2個云南省創新型企業、5個云南省創新型試點企業,聘請22名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士和全國知名專家學者擔任普洱市人民政府顧問,建成27個省、市級工業企業技術中心,13戶企業的17個產品獲得云南省名牌產品稱號。

建基地。立足資源稟賦、特色優勢和市場需求,打造“四大綠色產業基地”。打造特色生物產業基地。以茶葉、咖啡、生物藥、特色果蔬等為重點,培育引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莊園經濟、初制加工所、農業專業合作社。建成“愛伲集團”年加工3萬頭肉牛、“云南海王”年加工10萬噸鮮魚片生產線。全市共發展生態茶園160萬畝、咖啡77萬畝、生物藥35萬畝,成為全球普洱茶最大基地和全國咖啡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品質最優的“中國咖啡之都”,咖啡種植面積、產量居全省第一,占全國的一半以上。打造現代林產業基地。以森林資源培育為基礎,林化為龍頭,林(竹)漿紙纖、林板為兩翼,非木質林產品采集、特色經濟林、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觀賞苗木和森林生態旅游為補充,構建林業生態、產業、文化體系和森林城鎮體系,推動林業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林下經濟經營面積達483萬畝,普洱成為全國現代林業開發區,思茅區獲批建設云南省唯一的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全市農民每年人均獲得林產業收入2950元,占總收入的三分之一。打造清潔能源基地。培育壯大水電產業,全市以水電為主的電力裝機規模918.5萬千瓦,成為“西電東送”“云電外送”的重要基地。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建設,鼓勵企業推廣應用太陽能項目,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生產方式。清潔能源產業增加值占到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50%,稅收占全市稅收總收入的25%。打造休閑度假基地。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推進與成都、麗江、西雙版納等地旅游同城化營銷,成功創建普洱國家公園、西盟勐梭龍潭、墨江北回歸線標志園等3個4A級景區,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正在積極申報4A級工業旅游景區,“綠三角”獲中國自駕旅游線路評選金獎,與老撾5條邊境旅游線路獲準開通并實現省內異地辦證,茶馬古道遺址公園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熬斑~山古茶林”列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申遺規劃,中國普洱茶節等節慶活動影響不斷擴大?!笆濉逼陂g,全市綠色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40%,稅收占全市稅收總收入的50%,綠色產業收入占農民總收入的50%左右。

抓示范。大力實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綠色農業試驗示范、綠色工業、綠色服務業、綠色基礎設施、科技創新驅動、全社會綠色發展、綠色循環低碳示范城鎮創建8大方面67項試驗示范工程,打造了一批示范企業、項目和基地。構建“一核兩翼三帶”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抓好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區、水源涵養重點區、水土流失修復重點區建設,深入推進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濕地恢復等工程,在云南省率先實施15萬人的生態移民?!笆濉币詠?,完成152個主要污染物減排項目,獲云南省考核優秀,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2.3%。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比例達30.4%,316萬畝農作物獲“三品一標”產地認定,5.7萬畝茶園獲得有機認證,123戶企業的292個產品獲有機產品認證,居云南省各州市之首。整合打造特色生物、林產、邊貿加工三大工業園區,推動綠色工業向園區聚集,加大清潔能源應用、余熱余壓發電等清潔生產技術推廣應用,淘汰110萬噸水泥落后產能,林產“三剩物”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10縣(區)均建成污水處理廠和生活垃圾填埋場并投入使用,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87.2%、94.9%。倡導綠色交通和出行,引進新能源電動公交車,布設44個城市慢行系統公共自行車租賃點,生態文明知識普及率達78%,政府采購綠色產品比例達80%。4個縣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創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1個、省級生態文明鄉鎮32個、市級生態村908個,全國第一批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項目(TEEB)示范縣1個;創建省級綠色學校44所、綠色社區9個、環境教育基地2個。

綠色,是普洱最大的特色。發展綠色產業、倡導綠色消費、繁榮綠色文化、構建綠色家園,普洱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建設正在從“試驗”邁向“示范”,普洱市譜寫出了一首首綠色發展的美妙贊歌。

聚力擴大開放

打造前沿窗口

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背景下,普洱對外開放工作如何在更高層次上取得更大的發展?普洱市第四次黨代會明確提出:開放是普洱的優勢、潛力和希望所在,做好對外開放工作,就是要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國家戰略、一切服從國家戰略的理念,找準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省發展戰略的結合點、著力點,向深化改革要動力,向擴大開放要活力,向招商引資要助力,變區位優勢為開放優勢,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前沿。

近年來,中共普洱市委、市政府積極對接國家開放戰略,把擴大開放作為戰略選擇和必由之路,加速集聚外來優質要素和高端資源,充分發揮“一市連三國”的獨特區位優勢,成功進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規劃,率先倡議的瀾滄江開發開放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全省重大發展戰略,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進改革、促進發展,構建“走出去”與“請進來”雙向開放新格局,著力營造一流的對外開放環境,持續推進招商引資,積極拓展對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使普洱成為激情洋溢、活力迸發、資源集聚的開放“洼地”。

搭建開放平臺。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個地方的開放度越高,要素流動就越順暢,發展空間就越寬廣,要想在發展中乘勢而上、彎道超車,就必須堅持擴大開放。普洱地處祖國西南邊陲,連接南亞、東南亞地區,地處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中心地位,面向印度洋周邊經濟圈,在國家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獨特的地位。

普洱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全面深化改革各項決策部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用改革促結構優化、促民生改善、促公平正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放管服”改革,削手中權、去部門利,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為企業減負、為創業聚力。

堅持全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推進邊合區、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開放型經濟。目前,普洱有勐康、思茅港2個國家一類口岸和孟連1個國家二類口岸,有經省政府批準的17條通道與緬、老、越三國北部地區相通;全市高速公路總里程200公里,2011年磨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全線貫通昆曼大通道;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到951公里,擁有規模以上港口及碼頭3個,渡口52道;玉磨鐵路于2015年8月31日開工建設,寧洱至臨滄鐵路已完成預可研編制;2014年瀾滄機場開工建設,2017年上半年即將建成投入運營。

積極發展“互聯網+”新經濟新業態,建成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和云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和京東普洱館、蘇寧易購中華特色館寧洱館等一批交易平臺,在云南省各州(市)中首家成立市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全力打造國內最大的茶葉、咖啡交易平臺、投融資平臺和定價中心,啟動建設中心城區快遞物流園,全面推進“中國普洱云”項目建設,“互聯網+”成為普洱融入全國、走向世界的新“茶馬古道”。

成功舉辦了國際茶業大會、兩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論壇、世界云南同鄉聯誼大會、普洱民族團結進步論壇、普洱綠色發展論壇、西南論壇暨瀾湄智庫論壇等活動,普洱知名度、美譽度全面擴大,硬實力、軟實力同步提升。

擴大招商引資。招商引資是對外開放的重要抓手,是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實踐證明,哪里的發展環境好,哪里的招商“磁場”就強。普洱最顯著的特點是資源豐富,最顯著的優勢是生態優越,最顯著的動力是綠色發展。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和云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基礎設施建設5年大會戰等國家、省的普惠性戰略,以及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等差別化政策在普洱的交匯疊加,特別是普洱生態環境優越、機會成本相對較低,招商引資形勢具有很大優勢。

匯聚天時、地利、人和,普洱市委、市政府以先行者的姿態和先試者的豪邁,牢固樹立“發展靠產業、產業靠項目、項目靠招商”的理念,始終把招商引資作為推動普洱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要事”來抓,積極研究新情況,拓展新路徑,尋找新舉措,著力營造良好的招商環境,以產業鏈招商為重點,以稅收貢獻、環評過關、帶動就業為標準招大商、招大項目,吸引更多企業來普洱投資興業。

強大的“洼地效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投資者紛至沓來,雀巢、香港嘉華集團等外資企業和華能、國電、匯源果汁、康美藥業等國內知名企業落戶普洱,深圳華僑城集團、清華啟迪控股、香港新華集團、云南能投集團、云南交投集團、云南城投集團、云南建投集團、云南投資集團等知名企業與普洱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普洱越來越成為外來投資者投資興業的理想之地?!笆濉睍r期,全市累計引進市外到位資金1690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5.5倍。

深化交流合作。近年來,普洱市圍繞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緊緊抓住“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建設等重大機遇,認真研究對外交往工作,積極加強雙邊和多邊交流與合作,不斷促進與緬甸、老撾、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加強在經貿、教育、文化、衛生、旅游、林業、科技等領域的合作,發揮對外交往合作優勢,積極推動外經企業和進出口貿易穩步發展。

普洱市先后與老撾豐沙里省、泰國彭世洛市、法國利布爾訥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進一步推動文化交流;與老撾豐沙里省、越南奠邊省輪流舉辦中老越三國丟包狂歡節,認真承辦第十二、十三、十四屆中國普洱茶節茶產品交易博覽會,以及第一、二、三屆邊境經濟貿易交易會,積極組織普洱市企業參加昆交會和越南、老撾、緬甸、新加坡、法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國際會展等交流合作。積極推動企業“走出去”,通過深入推進與緬甸、老撾周邊在文化教育、替代種植、礦業開發和農業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借助基礎設施的完善,加快“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步伐,不斷推進普洱市沿邊對外經濟合作發展。

此外,深化與上海對口幫扶合作,組成黨政代表團到上??疾鞂W習;組團出訪老撾豐沙里省,加強與周邊國家經貿往來、人文交流、邊境管控等合作,積極與省級部門、大型國企民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借勢借力發展。

筑巢好引鳳,勁風好揚帆。如今的普洱,已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淘金”寶地、興業天堂,成為了一個聚集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巨大“磁場”,不斷聚人氣、斂財氣,客商絡繹不絕,項目紛至沓來。普洱將以更加包容開放的姿態,誠邀天下客商來普投資興業,共同譜寫實現中國夢的最美普洱篇章。

聚力精準扶貧

共赴小康之路

汽車盤山繞行,經過一路的山野風光后,記者走進了位于寧洱縣磨黑鎮的普洱勐野江農業食品開發有限公司。這是一家以種植、精深加工的醬菜食品企業。據磨黑鎮黨委書記介紹,該企業圍繞寧洱縣“311”產業發展扶貧模式,積極參與精準扶貧、脫貧摘帽工作,按照“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黨組織)+農戶”模式,共帶動572戶205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種植小雀辣、青菜等1094.5畝,人均可實現增收3000元以上。

據了解,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踐中,作為云南省第一批脫貧摘帽的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大膽破舊立新,轉變精準扶貧方式,通過走“短平快”“以短養長、長短結合”和“提質增效”的脫貧路子,探索推進“企業+合作社+農戶”產業脫貧模式,按照建檔立卡戶人均5000元的標準實施“311”扶持政策,即對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產業脫貧的龍頭企業,按脫貧人口人均3000元給予扶持;對組織農戶發展產業的專業合作社,按脫貧人口人均1000元給予補助;對發展產業脫貧的貧困戶給予人均1000元實物獎勵。

在“311”模式的推動下,目前寧洱全縣共有27家龍頭企業參與帶動73個專業合作社,助推903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實現了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農戶產銷無縫對接,開創了多維聯動的社會扶貧新格局,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新路子。

這只是普洱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一個縮影。地處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普洱,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普洱市有拉祜、佤、傈僳、布朗、瑤5個“直過民族”。全市10個縣(區)均為滇西邊境片區縣,有41個貧困鄉(鎮)、368個貧困村,2015年末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8.3萬人,居云南省第4位,貧困人口將近占到全省的8%左右,是云南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

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普洱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誓言如此鏗鏘——2019年全市9個貧困縣脫貧摘帽、41個貧困鄉36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8.3萬貧困人口如期實現脫貧。

“層層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咬定目標,苦干實干,以決戰決勝的勇氣和擔當,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貧困地區都不掉隊、一個兄弟民族都不落伍、一個貧困群眾都不落下?!敝泄财斩形瘯浶l星堅定地說,這也道出了普洱市委、市政府的責任擔當和全市260萬群眾的共同心聲。

“2019年要脫貧摘帽!”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一輪“趕考”中,普洱全力“應考”,舉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

目標已經明確,脫貧攻堅工作刻不容緩。

中共普洱市委、市政府構建了以《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貫徹落實意見》《關于舉全市之力打贏扶貧開發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和《關于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定的實施意見》為統領的“3+X”政策體系,相繼出臺了“掛包幫”、經濟社會發展實績考核、貧困縣退出、“直過民族”、易地扶貧搬遷、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技能培訓等20項精準扶貧配套政策文件,建立完善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政策體系。

堅持靶向療法,精準劃分貧困類型,制定實施精準脫貧實施方案,梳理編制扶貧、貸款等政策解讀手冊強化培訓,因戶制宜、分類施策,切實把“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六個到村到戶”落到實處。

率先在云南全省成立市級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各級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分年度細化工作目標,量化任務,對標對表,掛圖作戰,做到層層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建立扶貧攻堅“掛包幫”“轉走訪”長效機制,實現“掛包幫”全覆蓋。層層簽訂責任書,層層傳導壓力,層層壓實責任。

普洱市西盟縣、孟連縣多地山大溝深,資源匱乏,地質災害頻發。有的地區“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出路只有挪窮窩。

脫貧路上房先行,無安居何以樂業?

2015年7月,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在西盟召開云南省西盟孟連農村安居工程建設啟動會,對西盟孟連兩縣農村安居工程實施整縣推進,整體解決西盟、孟連兩縣特困地區貧困群眾住房問題。項目包括兩縣農村危舊房改造工程和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兩大部分,涉及兩縣13個鄉(鎮)、70個行政村、800多個村民小組、24968戶農戶。

如今,走進西盟、孟連,一棟棟富有民族特色的新建民居與藍天白云、綠樹青松融為一體,顯得格外和諧美麗?!包h的光輝照佤山,阿佤人民住新房……”隨著《阿佤人民唱新歌》的歌聲,群眾敲鑼打鼓喜遷新居,表達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安居還要樂業。通過精準識別,建檔立卡,扶貧對象識別出來后,如何真正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持續發展不返貧,是擺在普洱市及下轄縣(區)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題。

要拔掉窮根,離不開產業的發展。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永平鎮箐門口村,把培育發展2000畝生態茶園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生態有機茶,著力打響綠色產業品牌,實現了茶產業提質增效。

在瀾滄,按照“保護文化—挖掘資源—打造品牌—構建產業—促進增收”的思路,全面實施民族文化“珍珠鏈”工程,2013年6月29日,以勐根村老達保寨村民為經營主體的瀾滄老達??鞓防镅菟囉邢薰緬炫瞥闪?。公司成立至今,演出220余場,演出收入158萬元,群眾分紅收入73萬元,文化旅游綜合收入380萬元,帶動周邊其他行業收入近90萬元。

在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恩樂鎮,群眾正精心侍弄著“股份柑”。群眾以土地、資金入股龍頭企業,種起了沃柑,“股份柑”不僅給農民帶來了保底分紅,還帶來了務工收入。

這是普洱市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一輪“趕考”中,全力“應考”的產業扶貧答卷。

空氣帶不走,生態帶不走,綠色健康養生產品可以帶走。這一理念已經成為普洱全市上下的廣泛共識。近年來,普洱市以建設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為總平臺,深入實施“生態立市、綠色發展”戰略,以“綠色、生態、有機”為主攻方向,調整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向“山”要產業、要生態、要效益,培育壯大普洱茶、咖啡、石斛、烤煙、牧漁、林產等最具普洱特色的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群,引進一批有實力、有品牌、有市場的企業入駐普洱,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原則,根據海拔、氣候等條件,合理規劃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把脫貧攻堅與山區綜合開發、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旅游發展等結合起來。實行“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努力使每一個建檔立卡貧困村都有主導產業,每一個建檔立卡貧困戶都有增收項目。這些強農富農惠農產業為貧困群眾脫貧增收拓寬了門路,初步實現了扶貧工作由“輸血式”向“造血式”的轉變。

同時,通過扶貧美麗鄉村和民族文化旅游以及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大力推進山區綜合開發和特色種植業、養殖業發展,拓寬周邊貧困群眾就業和增收渠道,培育一批特色明、帶動力強的脫貧示范項目,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加速了脫貧步伐。

各種產業遍地開花,各個貧困地區的發展風生水起。產業的興起,發展方式的轉變,讓貧困群眾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百姓有期待,干部有責任,這是一場必須打贏的攻堅戰。扶真貧、真扶貧,號準脈,下準藥,今天的普洱市,舉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在壯麗大地上奮力書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優異答卷。

“弘揚‘包容開放、團結拼搏的普洱精神,打響‘天賜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加快建設綠色普洱、通暢普洱、品牌普洱、文化普洱、效率普洱、幸福普洱,率先建成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前沿。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力譜寫好中國夢的普洱新篇章?!敝泄财斩形瘯浶l星在中國共產黨普洱市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發出的豪言壯語,明確了普洱未來五年的發展路線,道出了普洱跨越發展的雄心與決心。

責任編輯:楊春艷

猜你喜歡
普洱綠色
我在香江那一邊
遇見《普洱》
苦普洱
綠色時尚
追蹤綠色的秘密
綠色
2008《普洱》雜志
再造綠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