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留守兒童研究趨勢述評

2017-01-21 02:36周會婷
卷宗 2016年10期
關鍵詞:心理韌性社會適應留守兒童

周會婷

摘 要:2009年羅靜,王薇,高文斌在中國留守兒童研究述評,指出留守兒童研究中存在理論思考多于實證研究,政策層面干預多于行動層面干預,干預缺乏系統化、標準化、操作化等一系列問題[1]。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對2009年至今國內留守兒童的研究進行分析,我國留守兒童研究發生極大的變化,出現理論研究更加深入,行動層面干預有所加強、干預措施的系統化、操作化,研究取向積極化等趨勢,但也存在嚴重程度夸張化的傾向。了解當前研究趨勢對促進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韌性;社會適應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戶籍所在地,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2]。據調查,2000年,全國14歲及以下的留守兒童數量就已達2290.45萬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約2000萬人[3],父母雙方至少有一人外出打工的中小學生平均占全體學生的47.7%[4],部分地區比例更高,2005年,我國17周歲以下農村留守兒童高達5861萬人[5],2010年,我國農村留守兒童人進一步增長到6102.55萬人[6]。然而留守兒童群體隨著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帶動人口流動,且呈不斷增加趨勢,對留守兒童問題研究的重視及其必要。

以CNKI數據檢索系統(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檢索平臺,以關鍵詞、題目或摘要為檢索項,檢索詞為“留守兒童”檢索到自2009年至今新增有關留守兒童的論文中社會學441篇、心理學464篇、教育學1742篇,分別占各學科留守兒童研究論文總數的82.6%、76.2%、98.5%,說明近年來留守兒童問題已經受到高度重視。隨著研究不斷深入,我國留守兒童的研究呈現出以下趨勢:

1 理論研究更加深入

隨著研究的進展,對于影響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因素的考量不單單只限于父母陪伴的缺失:親子親合能直接降低兒童的孤獨感,低親子親合條件下,同伴接納能夠降低兒童的孤獨感,表現出補償效應[1],同伴關系可以調節社會負性環境對留守兒童問題行為預測作用,良好的同伴關系可以緩沖留守兒童的問題行為[7],同時良好的師生關系也可以彌補親子關系,提升留守兒童的主觀幸福感[8]。缺乏父母近距離支持,會使留守兒童在與人競爭中更多感受到他人有意無意的排斥態度,并采取自責等消極應對方式,嚴重影響心理健康成長[9],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監管不利才是造成留守兒童行為不良的主要原因[10]。理論研究深入全面,無疑更加貼近真實情況,通過注重發展親自親合的遠距離效應,提高同伴、老師支持系統的力量,更有利于促進留守兒童現狀的緩解。

2 行動干預系統化,操作化

2015年湖北省留守兒童群體分類關愛機制研究中,政府、公安、老師、家庭、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取得良好成效:建立鄉村少年宮、留守兒童服務站、陽光家園,以此為關愛陣地節假日開展組織青少年活動;通過教師家訪,讀書日談心日等活動增進師生關系;結隊幫扶,同伴互助,建立良好同伴關系;親情呵護,通過愛心爸媽,親情電話等活動改善親子關系;并農村心理健康老師專項資助計劃改善農村學校心理健康師資隊伍不足的局面,全面推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11]。農村教師轉變工作重點,從小事關注留守兒童心靈成長[12],在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通安小學建立留守兒童幫扶小組,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組建留守兒童家園等營造健康和諧氛圍,促進兒童養成良好興趣愛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避免沾染社會不良風氣,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13],都表現出社會各階層對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日漸重視,行動干預逐步系統化、操作化。

3 研究取向積極化

已有研究主要涉及社會負性環境、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歧視知覺對留守兒童的負面影響[7,2,9],留守兒童的社會適應(社會環境發生變化時,個體的觀點行為隨時發生改變,使之適應所處社會環境的過程)、學習困難,孤獨感,攻擊性,學業違紀,應對方式等[14,7,9]消極心理行為表現,但也有部分學者關注留守兒童自身的潛力[1],尤其自心理韌性(人的心理發展并未收到曾經歷或正在經歷逆境的影響,甚至愈挫彌堅的現象)挑戰研究界對高危環境之于人的成長消極影響的傳統認識,促使學界從新視角看待環境與心理發展的關系[15,16]后,研究逐漸出現以留守兒童為主,尋找兒童自身的保護因素的趨勢,如:希望可以有效抵消與緩解父母關愛確實對留守兒童孤獨感的負面影響[14],年齡增長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會逐漸見降低甚至消除留守經歷對留守兒童的負面影響[17]。采取新視角,正確認識并激發留守兒童自身的潛力,加以正確的引導,對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有積極的意義。

4 嚴重程度夸張化

升學率依然是學校教育的主要目標[18],父母盡量在物質上滿足,只重生理需求,隔輩看護,放任式管理,讀書無用論廣泛傳播[19],城鄉互補制度渠道的關閉,將鄉村轉變為世界工廠的勞動力提供者,留守經歷改變兒童在鄉村學校的行為邏輯,鄉村學校慢慢變成培養不安分打工者的場所[20]。在吉林省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現狀調查中,59%的留守兒童由隔代長輩照顧,69%的留守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64%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滯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嚴重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并加以引導,將釀成社會悲劇[21]。然而有研究表明問題并非如此嚴重,現狀不等于問題,將留守兒童定義為問題兒童過于極端,留守兒童存在個體差異,他們自身具有發展與成長的資源[1],在人際交往,教育學習和自我約束力等方面,留守兒童均低于非留守兒童,但這些差異幾乎僅存在與小學群體中,在中學群體中各方面差異都明顯下降甚至消失[20],由近期研究看來,留守現狀亟需解決,但遠不至于釀成社會悲劇,當前對留守現狀的嚴重程度的認識有夸張之嫌。

5 展望

在2016年2月頒布的《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政府提倡加強家庭監護主題責任,加大教育部門和學校關愛保護力度,引導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等來實現對留守兒童的關心與愛護[22]。農民工返鄉無疑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但對于人口眾多的中國來說,這一進程可能會很緩慢,在此過程中對留守兒童的持續關注,利用當前研究進展促進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羅靜,王薇,高文斌.中國留守兒童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9,05:990-995.

[2]趙景欣,劉霞,張文新.同伴拒絕、同伴接納與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適應:親子親合與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學報,2013,07:797-810.

[3]段成榮,周福林.我國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01:29-36.

[4]周福林,段成榮.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6,03:60-65.

[5]段成榮,楊舸.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8,03:15-25.

[6]段成榮,呂利丹,郭靜,王宗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生存和發展基本狀況——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J].人口學刊,2013,03:37-49.

[7]金燦燦,劉艷,陳麗.社會負性環境對流動和留守兒童問題行為的影響:親子和同伴關系的調節作用[J].心理科學,2012,05:1119-1125.

[8]李曉巍,劉艷.父教缺失下農村留守兒童的親子依戀、師生關系與主觀幸福感[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03:493-496.

[9]繆麗珺,徐小芳,盛世明.留守兒童個體歧視知覺與應付方式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

[10]郭志林.造成留守兒童行為習慣不良的原因[J].學周刊,2016,05:215.

[11]孟芳兵,吳哲敏,武海龍.留守兒童群體分類關愛機制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5,S1:4-5.

[12]王學寧,蔣文梅.淺談班主任如何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1.

[13]鄭萬軍.家校合作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手段[J].中國校外教育.

[14]范興華,何苗,陳鋒菊.父母關愛與留守兒童孤獨感:希望的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04:702-705+643.

[15]席居哲,左志宏,桑標.心理韌性兒童的社會能力自我覺知[J].心理報,2011,09:1026-1037.

[16]席居哲,桑標,左志宏.心理彈性兒童的人際關系認知[J].心理發展與育,2011,06:607-618.

[17]張茂元.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比較研究——基于廣東五市的實證分析[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6,02:1-8.

[18]黃國輝.基于合力生成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供給機制研究[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19]何苗.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成因及對策---以四川省宜賓市為例[J].商.

[20]黃斌歡.留守經歷與農村社會的斷裂——桂中壯族養豬者留守兒童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

[21]王靜敏,安佳.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現狀調查分析——基于吉林省調查數據[J].調研世界,2015,09:.

[22].《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解讀[J].中國民政,2016,06:41-42.

猜你喜歡
心理韌性社會適應留守兒童
基于工作要求—資源模型的新生代產業工人工作倦怠的研究
通過體育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需求與服務研究
芻議社會退縮幼兒社會適應的狀況
高危學生心理韌性研究
當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現狀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