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應用意識

2017-01-21 10:51王洪杰
卷宗 2016年10期
關鍵詞:解決問題培養小學生

王洪杰

摘 要: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培養小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首先要鼓勵學生學會勇敢面對問題,其次教師要把握好目標、時機,給予適當適時的幫助,引導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與應用意識;培養

在學校里,孩子聚集成群。他們在活動中,相互交往之間自然會經常產生一些矛盾。由于孩子年齡小,生活經驗缺乏,還沒有形成獨立的道德判斷能力,且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差,因此一旦出現矛盾,他們往往會到成人那里去訴說,尋求成人的解決。作為教師,如果對孩子所陳述的問題一一加以了解、勸導,難免有些力不從心,而且也不利于孩子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那么,能不能通過提高孩子們的道德判斷力,教給他們一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解決糾紛的方法等手段,當同伴間或自己與同伴產生矛盾時,自己學著去解決,從而促進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萌芽呢?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我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實現這一設想的。

1 尋找問題

作為問題解決教學,好問題是關鍵。通過研究實踐,我們逐步認識到好問題必須具有可探索性、啟發性、開放性、發展性、現實性、簡易性。探索性是指問題“還要求人們具有某種程度的獨立見解、判斷力、能動性和創造精神?!钡@種探索性的要求應當是與學生實際水平相適應的。啟發性是指應有利于學生掌握有關的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所以不應是“偏題”、“怪題”。開放性是指問題具有多種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種可能的解答。發展性,即由此可以引出新的問題?,F實性是指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直接的聯系。簡易性即問題的表述應當簡單易懂。

1.學生方面。學生不提問的原因,主要是不敢提問,怕提錯、怕受嘲笑;不會提問,一個知識點拿來不知道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對它進行研究;不愿提問,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2.教師方面。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措施,教師要樹立端正的教學思想,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以鼓勵表揚為主,保護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有意識地為學生如何提問題作示范,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以趣生疑,激發好奇心。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都要堅持和追求的。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2 要鼓勵學生學會勇敢面對問題

教師要從多方面認真研究,提高提問水平,從而達到活躍教學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鼓勵學生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培養探索精神,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有助于學生不斷習得知識,允許和鼓勵學生別開生面,另辟蹊徑,有利于學生樹立新觀念。 學生通常是沒有問題。于是我繼續組織教學,但在練習鞏固中,我發現學生不是沒有問題,而是問題還很多。后來我在教學研究中發現,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可以使學生自覺地學習,抓住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有利于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學生的學習能力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培養。同時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于是,我在全面打好教學基礎的同時,進行了提高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研究與試驗。常發現很多學生遇到事情就會哭,不能勇敢面對。而教師為了安全很多時候對學生管束也較嚴,這不準那不準的,這也會扼殺學生的冒險精神??梢远喙膭顚W生接觸他們害怕的或某些新鮮的事物。如:前段時間,班級后園常出現小蚯蚓。學生看了都圍在一邊起哄,誰都不敢碰。我就用手指輕輕地碰了一下它,學生看到老師碰,也想試試,我就拉著其中一個的手一起去碰,其他學生看了膽子也就大了,你碰一下我碰一下,漸漸地不怕了。后來他們還捉蜘蛛玩。另外,我覺得在老師的看護和確保的安全情況下,可讓學生玩一些“冒險”游戲,如:從桌子上跳下來、滑梯上的吊圈、蕩秋千等。教師要從容對待,不失時機地給予肯定和贊賞。學生有了勇敢的精神,在面對問題時才不會退縮、膽小,這對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3 培養學生提問意識的措施

1.給予學生問的權利。目前的課堂教學中,許多教師串講串問,還經常會感嘆現在的學生:不愛問“問題”,沒有問“問題”的習慣。在實踐中,我發現這一環節常常是在走過場,往往是老師問“誰還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學生個個都低著個腦袋,只有膽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說“沒有了”,這里就說明一個問題:老師沒有真正把問的權利交給學生,或者說學生總意識到自己的這個問的權利有許多的束縛,他們還心存顧慮:我提的問題如果是錯的或別人都懂了,同學們會譏笑嗎?到口的話還是咽下去吧。這時,作為教師就要滿腔熱情地鼓勵學生提問。

2.創設學生問的氛圍。教學活動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然而學生不敢提問是當前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因此作為教師應創設寬松的課堂教學氣氛。當學生所提的問題在教師看來幼稚時,也許是學生靈感的乍現,教師要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譏笑;當學生為了表達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時,教師要多一點鼓勵,少一點不耐煩,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象或別出心裁的念頭。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斷問題,鼓勵學生對問題有不同的想法。這種思維的獨立性所反映出的提問的獨立性,是學習活動中極其可貴的品質。

3.撥動學生問的琴弦。教學中我們把數學教學內容轉換成一連串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設置問題情境)。這些問題是學生感覺、意識到的問題,是學生迫切希望獲得解決的關于教學內容的疑問,它們使學生產生了問題意識。我們設置問題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給學生一種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表現和自我實現的時間機會從而有效地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形成積極樂觀進取的良好個性品質。在問題情境中,學生一開始就進入激奮狀態,心中有了亟待解決的問題,求知欲也強,參與性也積極,常常會出現“千萬次地問”。

當然因為教學內容的不同,情境的設置也迥然不同,方式是多樣的:創設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點,觸發學生產生問題;創設呈現帶有問題意識的觀察研究的具體材料;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有趣味性的故事,使學生在聯想中產生問題等。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稱”。具體我們是這樣操作的:一是觀察提問。從觀察中發現問題,提高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與敏捷性。我們強調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后充分展示思維的過程,把凝結在知識背后的材料以及科學活動充分展開,暴露思維的發生發展過程。二是猜測提問。問題的答案是學生憑借自己的想象、估計、推測出來的,是有待于證明后才能確定的。三是比較提問。比較是就兩種或兩種以上同類的事物辨別異同或高下,確定它們聯系的思考方法。

總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全面發展中張揚個性。在政治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學會自學,初步搞清楚教材中概念、原理及其相互間的內在聯系,學生可以談談對生活中的疑難問題的見解,充分調動了眼、耳、手、腦等多種感官,直觀地感受,發揮學習的主動性。要促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應為學生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不斷加大問題的思考力度,鼓勵學生之間爭論,使學生相互啟迪,提高思維的深刻性。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

[2]邱學華著.邱學華怎樣教小學數學.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4.

[3]季加良.深化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著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二十一世紀教育思想文獻,2007(3).

猜你喜歡
解決問題培養小學生
聯系實際 解決問題
助農解決問題增收致富
在解決問題中理解整式
化難為易 解決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