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談政即成,興不負山水”

2017-01-21 16:56劉媛媛
卷宗 2016年10期
關鍵詞:理性情感

劉媛媛

摘 要:《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是蘇軾詩詞中膾炙人口的作品,蘇軾的詩詞是融理性與感性為一體的典范,他一面不脫李白超然室外的仙氣與靈感,一方面又具有“而今不識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理性思考和底蘊,而《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就正是在他的政治理想與人生理想的矛盾中脫胎而出的思想精華。入世與出世在蘇軾的思想里是共同存在的。他積極為民的做法正源自儒家忠君與愛民的思想。而他出世的思想則是源自個人與社會不協調——作為一個正直與充滿愛的人在厭棄與喜好中左右徘徊。

關鍵詞:理性;情感;忠君愛國;政治理想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軾醉至興時揮灑而出的一段絕世文字,清雋、開闊、遼遠而又凄涼。

1076年中秋佳節,密州,一個有月亮的晚上,一個醉酒的文人,獨在月光之下,也并未想要“舉杯邀明月”,只是一個人,對著月亮——唱歌。七年以前,也是這樣一個秋日,他與弟弟蘇轍自陳州分別,那依然是九月的天氣——微冷。

1仕途險要,人心難測

宋代是實行流官制度的,做官的不能定居在一處,蘇軾任官期間,調動頻繁,遷徙流轉。身為一個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的官員,蘇軾推崇的為官原則是:忠君愛國,勤政愛民。在他的一生中,他也正是堅持這種理念生活的。哪怕在政治上的大波浪中,蘇軾的仕途并不順利,這個人太有才氣,也太直爽豪勁。王安石變法開始后,他由于反對新法,就自然被遷入了新黨與舊黨之間激烈的斗爭中。

熙寧三年,侍御史知雜事謝景溫,也就是王安石的連襟,誣告蘇軾在乘船載運蘇洵靈柩歸葬時,往來汴京與眉山,曾載運貨物,販賣私鹽。而這謠言的來源卻是蘇軾的表兄。因蘇軾的三姐嫁給這位表兄后,備受虐待,因而致死,終生與蘇軾結怨。這誣告于是成為新黨迫害蘇軾的材料,雖然后來這次迫害并未得逞,但在蘇軾的心理上,卻投下了深深的陰影。為了盡量避開政治斗爭的中心,同時又能真正做一些為百姓牟利的事,蘇軾在這一年十二月罷開封府官。仕途多險要,更何況蘇軾這樣一個少年成名,政績卓著的顯耀才俊?!皹浯笳酗L”更奈何人心難測。

2 民生困苦,與民同餓

熙寧四年,蘇軾升職通判杭州,一路北行,游歷名山大川,尋訪至親好友,興致甚好。到任后卻發現,杭州災荒連年,飛蝗遍野,盜賊猖獗,人民食不飽腹。由于施行新法,朝廷大幅度削減公使錢,連蘇軾自己其實也是吃不飽飯。于是,蘇軾一方面上書請求減免賦稅,一方面用官府掌握應急的“勸誘米”賑濟災民,同時,他還收養棄兒,濟苦救貧。他想盡一切辦法,周濟百姓,自己也和百姓同樂同苦。

可以說,蘇軾是一個非常有良知,有愛心的官員,他做官時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取福利,有過許多的慈善義舉。他將百姓的悲苦收藏在自己心里,看到百姓的同苦,眼中常常含有淚水。身在宦海,心在黎源。蘇軾的確是個好官,更重要的,他是一個善良的人。后來他在密州做知州時,也依然為百姓而終日奔波勞累。

蘇是個人的思想體系,是融合儒、道、釋為一體的。他積極入世,然而又在那昏暗的世界里看到了無數污穢,看到了太多苦難,看到了人心叵測,哪怕最親密的親友,又有背叛的可能。他樂善好施,與民同苦,然而他也厭倦身處的黑暗現實,他于是時時向佛禪、道中尋求自我生存的真正意義。而同時,作為一個藝術家,他又兼具詩人的氣質,這使他顯得易動情感,在義情之下也會出言不慎,使自己處于被動的境地。

入世與出世在蘇軾的思想里是共同存在的。他積極為民的做法正源自儒家忠君與愛民的思想。而他出世的思想則是源自個人與社會不協調——作為一個正直與充滿愛的人在厭棄與喜好中左右徘徊。熙寧七年,在蘇軾寫給子由的信中,便曾經有這樣的話“世路無窮,生有限”然而又說:“致君堯舜”但隨后又說“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可見其思想中的矛盾重重。

3 畢竟是書生

作為一個藝術家,蘇軾是完全成功的?!端{歌頭 明月幾時有》的清絕之音就是最好的證明。胡寅《題酒邊詞》有云:“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于塵垢之外?!碧K軾的詩詞是融理性與感性為一體的典范,他一面不脫李白超然室外的仙氣與靈感,一方面又具有“而今不識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理性思考和底蘊。東坡浩氣與逸然是理思與情感沉淀后的揮灑,然而又不同于陶潛的出脫。他的獨到之處是他的詩文詞帶著一些禪機與“道”理,這也正是宋人理學的一個突破口,他依然有超然的一面。而《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就正是在他的政治理想與人生理想的矛盾中脫胎而出的思想精華。

前文之所以對蘇軾的政治生活做一番敘述以及對他的思想做一定的分析,主要是為了將其創作《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一詞的心態與生活態度做分析?!端{歌頭 明月幾時有》是蘇軾在密州任知州時逢中秋而作,可謂神來之筆,然而詞中所表達的情感基調,依然取自他生活的本源和思想體系。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遍_篇便是大刀闊斧的開闊,與青天同在,這一“問”便是與青天同高的姿態。這樣開闊的襟懷與豪氣也只有胸中有大丘壑的人才說得出。接下去“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筆鋒一轉,仿佛低頭徘徊自語,心不在塵世,已在九天之外。然而他這般喃喃念就,就好像天上的宮闕反而是個熟識的地方。東坡所言“天上宮闕”應指朝廷,當年蘇軾入仕,在禮部省試、復試,及仁宗皇帝親持的殿試中,收到了歐陽修、梅堯臣,包括仁宗在內許多名人仕士的器重。仁宗曾對皇后說:“我為子孫找到了兩個宰相!”這兩個宰相就是蘇軾、蘇轍二兄弟。后來,蘇軾為官,初時很平順,真可謂少年豪氣,“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如前文所言,蘇軾本著忠君愛國的儒家正統積極入世思想,一直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但后來經歷了更多的宦海浮沉個與親見了民生疾苦之后,他的思想已經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雖然仍想著“致君堯舜”,但心里卻是矛盾的,新黨迫害,所見朝中黑暗,政治抱負不能抒展,都使他的世界觀發生了改變。于是他便接下去寫道:“我欲乘風歸去,有空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睔v來說法,說蘇軾將自己仙化,想徹底脫離凡塵的拖累而羽化登仙,所以擬寫自己是仙人,本自天上來。但筆者認為,綜合蘇軾思想,他的儒、道、佛思想的雜糅,以及他的經歷與獨處異地的孤凄心境,又逢中秋,與家人不得團聚,飲酒達旦,該是萬般滋味齊上心頭。懷念所有在世或去世的親朋,所有團聚與離別的往事。 如果只把蘇是在當時的思想看做是豪灑脫盡凡世,完全“仙化”,但又怕孤清而舍不得離開,及至單想起子由,與子由的別離,似乎有潛妥當,太單薄了。

在蘇軾與子由的離別中,兄弟曾多次通信。通信內容多為敘述生活狀況,和抒發自己矛盾的心情,在蘇軾的心中,弟弟與自己不但是至親兄弟,而且是志同道合的友人,同時又有許多相同的經歷。弟弟是最理解自己的人,《明月幾時有》詞中牽出子由,應該是承載了蘇軾太多的感慨與辛酸,往事的力量是有厚度的,蘇軾不是李白,李白的瀟灑是一種年輕人的不羈,而蘇軾已是不惑之年的理性中的情感了。從宏觀的角度看,宋代士人的情致是理性化的,它承載了社會的厚度與力量。宋代士人普遍肯定和實踐著“中隱”,蘇軾在他為官而不在京師期間已經追求中隱的理想,他處在出世與入世的中間,一邊依舊認真,本本分分為國家出力,一邊有自己的生活態度,隨遇而安的穩定。所以蘇軾說:“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比碎g雖然有“廟堂之高”的政治高點,它高高在上,深入其中便是枝枝蔓蔓的復雜,然而人間又有其平實篤定,那是人這一輩子的“但愿人長久”。

蘇軾是個學者,是個文人,是個藝術家,他的重情重感恰恰是他為人的淳良與真誠。

回到了人間后,他隨即便開始玩味“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朱閣”、“綺戶”都是些小事物,然而有情致,這種情致是分外的細膩。月華如水般灑過,清涼涼地纏繞在這些器物的事物上,朱漆漫涂的樓閣,雕花的窗子,一個是反著月光白亮著,一個是吸收了月光似的,星星點點地從那些小閣洞子里透進屋子,這樣美的夜,那么圓的月亮,的確是“不應有恨”的了。蘇軾實在是個情感細膩的人,他愛著自然的事物,愛著生活中平白樸實的絲絲縷縷,他的書畫均好,做這兩事,脫不開最細微的觀察。初始的臨摹就是件既費心又費力的事情,然而藝術家,他之所以區別于平常的人,就因為他有鐘愛美麗事物的心理底蘊。蘇軾就是這樣,他懂得欣賞生活與自然中平淡的美,越是平凡細小之處,反而越可見出大道理來。所以,“轉朱閣,低綺戶”兩句并不比“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顯得缺乏大氣勢?;蛘?,這也正是蘇軾不論身處何境,依然活得津津有味的原因吧。喜歡飲食,喜歡音樂,喜歡服飾,生活里的情味,他活得瀟灑。雖然也痛苦,但這痛苦卻可以被替代,被化解。寫作《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的一夜,他也不見得是真的喝醉了,畢竟“夢中了了醉中醒”。清醒著,所以“無眠”,所以有埋怨,所以又解脫。

4 結語

一到有滿月的晚上,就會記起蘇軾的《明月幾時有》,但以前似乎只是喜歡它音律上的舒展,辭藻上的輕靈和蘊藉?,F在才懂得,它不只是一首詞,而是一段故事。張愛玲曾說過一段話“我筆下的人物,他們都還在我心里活著,等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弊鳛樽x者,也是那樣,蘇軾已經去世多年,然而他當初講的故事,還依然那么動人地在許多人心里活著,陪伴著。

“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p>

“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云暮高張。江南好,千鐘美酒,一曲滿庭芳”。(《滿庭芳三首》其一、其二)

參考文獻

[1] 周叢林.《詞解蘇軾》[M]. 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2] 林語堂.《蘇東坡傳》[M]. 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3] 梁啟超.《王安石傳》[M].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

猜你喜歡
理性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被情感操縱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人人都能成為死理性派
情感移植
改革牛和創新牛都必須在理性中前行
《怦然心動》的情感與現實意義
“本轉職”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歸
理性的回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