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公硯的起源發展及藝術特征

2017-01-21 17:43姜蘇原
卷宗 2016年10期
關鍵詞:石硯硯石硯臺

摘 要:硯作為一種研磨泚筆的工具與筆、墨、紙合稱為中國“文房四寶”,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隨著社會形態更替和發展,人們對實用性和藝術性有了不同的需求,硯也由單純的研磨工具變成融繪畫、雕刻、書法等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的藝術品。徐公硯是中國石硯中的重要品種,它是一種天然紋理與石材雕刻相融合的“隨形硯”,天然雕刻作為它的特點在諸硯中獨樹一幟。

關鍵字:硯;起源發展;徐公硯;藝術特征

1 硯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文化多元。硯因其性質堅固、材料優良而千古留存,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二十世紀中期,在陜西寶雞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一方距今五千年的石硯,其形扁圓且有雙槽,殘存少量顏料,據推測該石硯是一種繪畫時用于研磨顏料的器具,這種研磨器已經初具硯的形態,也被視為中國最早的硯臺。由此可見,中國石硯的歷史悠久,與書畫歷史一樣源遠流長。

文字產生后,人們對于墨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原來用于加工食物研磨器又有了研墨的功能,逐漸便出現了專門用于書寫的書寫硯,經考古發現,迄今第一方書寫硯是戰國至秦漢初期的睡虎地石硯。

漢代是硯發展的重要時期,除了用人工制墨取代磨石工具外,硯面也進行了區域的劃分,出現了硯堂、硯邊、硯池,其材質也開始多樣化,出現了陶、銅、漆、玉等質地。這時的硯臺不再是原始形態,出現了紋飾裝飾,其形態也有了變化,并配有精致木盒或彩繪漆盒。

書寫硯出現之后,硯的發展就一直處于追求實用功能的階段,人們一直在探索最適合使用的材料,經歷各種嘗試后,直至唐代才確立了石硯的主體地位。硯發展到唐代時,就已基本完善了硯的實用功能,并且形成了以“鳳字硯”為主要形式的唐代石硯,在此基礎上出現了端石、歙石、紅絲石、澄泥石四大硯石品種。

發展到宋代,硯便開始追求審美情趣,但仍以實用為主。與唐代“鳳字硯”不同,“抄手硯”是宋代硯臺的主要形式。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出現了各種有關硯石的專業理論著作,如米芾的《硯史》、蔡襄的《硯記》、蘇易簡的《文房四譜》等,同時也確立了四大名硯的主體地位,分別是甘肅洮州的洮河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山西絳州的澄泥硯。元代的硯多承襲于兩宋,變化甚微。

明代的硯更加注重觀賞性,硯臺造型流暢,別具一格。清代之后,由于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整個社會對于審美追求更加迫切,硯的發展迎來了中國硯史上的又一大高潮。這一時期的硯,在硯石的選材和雕刻工藝上更加精益求精,雕刻風格也更為多樣,如花鳥、山水、人物等。硯也由一種研磨工具變成了集書、畫、雕刻、漆藝等工藝于一體的藝術品和收藏品。

2 徐公硯的起源和發展及藝術特征

徐公硯產于山東臨沂地區沂南縣青駝鎮南徐公店村,故稱為“徐公硯”。徐公硯是魯硯中的重要品種,乃中國的傳統名硯之一。

硯本同源,徐公硯與中國其他硯臺一樣,前身是中國史前文化中用于農業生產的研磨器。時至戰國秦漢時期才出現書寫硯,并有了當今硯的基本形態。

到了唐代,中國的石硯開始有了風格派系上的劃分,徐公硯也因其天然造型,蘊然似玉,貯默經夜不干,嚴寒不結冰等特點而成名,據《臨沂縣志》記載:“唐代有一徐氏舉子,赴京應試途中,夜宿該村,偶發奇石,遂琢磨成硯,因此硯寒而不冰,在殿試中一舉成名?!睆拇诵旃幈懵暶o起,后經考證,徐公硯中之墨在-4攝氏度時仍不結冰,故硯中上品名不虛傳。

時至宋元時期,制硯藝術分為了兩個流派。一是匠作派,即手工匠人們,只將花鳥魚蟲刻在硯臺上,無落款。二是文士作,這種風格的硯臺多是出自文人書畫家之手,硯上有圖案、雕刻、銘文和各種字體的書法,落款更是占據了很大的空間。徐公硯“天然雕飾”“天人合一”的藝術風格與文士作制硯風格不謀而合,在制作時不僅是簡單的將詩書畫印在硯中,更要將其與天然紋理相融合,與自然和諧統一,融為一體。

明清時期出現了自然形硯,即“隨形硯”,它們是徐公硯藝術風格的發展延續。這時的石硯制作普遍可以因才施藝,隨著玉器中的工藝—俏色巧雕的出現,借助硯石的天然色澤與紋理,運用各種雕刻技藝,將花鳥魚蟲融入到石材紋理中,達到“萬物包一,大道自然”的境界。

徐公硯兼具審美價值和實用價值。從實用功能看,徐公硯的材料是取自徐公硯村的獨有玄武層礦產資源,儲量豐富,石質堅硬,密度極高,扣之清脆,其聲如罄。在這些優秀的石材中,選取硬度適中,質地優異的石材制硯,做出的硯臺,發墨適中,與墨相親,不滯不滑,蓄墨保溫,貯墨耐久,數研之后即可泛出油漬狀之墨,可稱硯中上品,頗受書畫家青睞。

徐公硯制硯時是在形狀各異的硯石上進行構思創作,故特點鮮明,與眾不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徐公硯的硯石多為細嫩無雜質的仔石,四周有天然細碎的石紋,花紋有形無質,即雖有石紋的紋路,但觸及光滑,沒有紋路質感。整體外形適中,不宜過高過寬過窄,形體飽和,無奇形。只有同時滿足外形、硬度、石質紋路的要求,才能制出美觀的徐公硯。徐公硯的雕刻藝術更是在諸硯中別具一格,屬于文人硯的一種?!抖讼幾V》中談到“得石不加斧鑿以為硯,后人尋石自然平整者仿之”,這種“得石不加斧鑿“的硯與徐公硯的風格極為相似,均取自自然之美,講究天然雕飾和自然形硯,不僅保留天然形狀還巧借石形石皮的顏色、肌理,將粗狂豪放的石理與精細雅致的人工雕琢相結合,盡可能的保留原來的自然韻味,摒棄繁雜雕飾,以銘刻為主,線條簡潔流暢,意境深遠,富于聯想,達到粗中見細、拙中見巧、古雅樸實的視覺感受,讓無數文人墨客為之鐘情。

一方硯石,集天地之靈氣,啟發文人之靈感,在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韻的交融中,賦予硯石以生命,造就一代名硯——徐公硯。

參考文獻

[1](南宋)佚名《端溪硯譜》

[2](民國)《臨沂縣志》

[3]《中國古代硯臺鑒賞》,金彤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4]《中國手工藝》,樊嘉祿 方曉陽 吳丹彤著,大象出版社,2009年6月

[5]《文房四寶-硯》,楊白水著,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

[6]《徐公硯的制硯藝術》,姜書璞,摘自《收藏》,第213期,2010年8月

作者簡介

姜蘇原(1992-),女,漢,山東省蓬萊市,研究生,要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設計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石硯硯石硯臺
翰墨飄香的硯臺
清·風字形端石硯
吉林松花硯石產狀及礦物學特征研究
品硯藝術創意之美
思州石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