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

2017-01-21 17:46郭仲楠
卷宗 2016年10期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

郭仲楠

摘 要: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號召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已經成為十分緊迫的事情。但是僅僅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探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是片面的,它割裂了理論本身的一致性和連續性。本文主要分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融通性。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文化;融通性

1 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的融通

早在殷周時期,《尚書·洪范》中就提出了“五行”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將世界本原具體為五種基本物質,開中國唯物主義本體論之先河。后來,戴震提出了“氣化流行,生生不息,故謂之道?!钡挠钪嬲撍枷?。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氣化流行”就是“太極”,就是宇宙萬物的終極本體和成因。它既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質料,也是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根本動力。這是古人對自然進行觀察和抽象概括的經驗性結果,雖然僅僅是進一步從直觀上將宇宙萬物的本源歸結為“氣”,依然處在樸素唯物主義發展階段,但這種思想已經從經驗上認識到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并力求從陰陽的對立統一關系上,論證宇宙萬物生生不息的運動變化。從《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钡健额惤洝贰瓣幐陉?,陽根于陰”;“道者,陰陽之理也,陰陽者,一分為二也?!标庩枌W說不僅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辯證思維特點,同時也表明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樸素辯證法思維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內在融通性。

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然存在著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和豐富的辯證法思維,然而這種唯物主義并不是中國哲學的主流思想,這種辯證法也只是直觀體悟、類比外推的直覺思維方式的辯證法。中國傳統哲學在理論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偏好于中國人所獨擅的超理性的、體驗式的直覺或者說“象”思維,而輕視以概念分析和邏輯判斷為基點的邏輯思維。這并不是否認對于邏輯思維的應用,而是說它不是自愿地有意識地運用邏輯思維,而希望把直覺或“象”思維方式作為認識本質、本體的主要方式。與此相聯系,就中國傳統辯證法的內容來說,它更多的是以對社會、歷史、人生等客觀辯證法或準確地說是“實踐辯證法”的探討為基本特征。另外,就中國傳統辯證法的方法論來說,它主要是一種排斥了邏輯的可證性、理論的可認知性及語言的可陳述性的直覺思維方式,表現為“悟性”的基本特征。與中國哲學不同,西方哲學從一開始是一種思辨型哲學,注重邏輯化、概念化、形式化的理性思維,而且作為哲學傳統一直延續下來。所以西方的辯證法從內容上看,它是以自古希臘起就注重對邏輯思辨、概念推演的主觀辯證法的研究為特征;從方法論上看,它以邏輯思維方式為基礎,從而使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結合在一起。但是,這種不同觀點下的相通性,也為而這的結合創造了理論結合點。

2 “天下大同”與共產主義社會理想的融通

“大同”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理論的中心思想就是實現社會公平、構建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從《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彼鶚嬒氲拇笸鐣?。到洪秀全《天朝田畝制》“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處不溫飽?!钡慕^對平均主義理想天國。再到孫中山以“天下為公”為原則的“三民主義”社會理想。對美好社會模式的追求與向往,在中華民族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內化為民族的內在精神力量,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同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礎為全體社會成員高度自覺的道德意識,注重從道德的角度,通過提高人的道德修養來實現社會關系的和諧。但是處于封建時代的這種社會理想所依靠的還是賢明的統治者,歸根到底是處于人治社會下對理性的道德呼喚,尚不能把認識深入到社會經濟領域,在實際中只能淪為空想。而共產主義社會建立的基礎則為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打破束縛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經濟基礎。是具有科學價值的預測,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植根于現實,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是為實現全人類自由而全面發展應運而生的?!抖Y記·禮運》中所闡述的,“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钡乃枷?。與馬克思所說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勞動是人類的第一需要”、“公平、公開、公正”的,由勞動者有序自由聯合的社會形態,是同一方向的。

可見,馬克思主義所描繪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一個財富均勻、公平、正義、和諧的大同社會,而傳統文化中所描繪的“大同社會”也屬于一種共產主義的社會實踐。雖然二者的本質和所依靠的力量不同,但是在社會財富分配、人道主義等方面,存在著諸多相同的價值取向??梢哉f,二者在其核心價值觀上是相通的,這就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土壤和價值觀基礎。傳統文化與馬克思義碰撞與融合的同時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3 “民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思想的融通

中國的民本思想產生于殷周神權衰落人性崛起之際,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和重要的思想歷史遺產。早在《尚書·五子之歌》中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無論哪一個朝代、哪一個階級,無不將“重民、愛民、保民、安民、富民、教民”作為自己執政的重要理論指導。從孔子:“庶之,富之,教之?!钡乃枷?;《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戰國策·趙策二》“夫制國有常,而利民為本?!?;《荀子·王制》“選賢良,舉篤敬,興孝悌,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到《六韜·文韜》“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肌寒則為其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己之物,此愛民之道也?!?;《宋史·朱熹傳》“天下之務莫大于恤民”,這一民本思想在中國歷史文化中不斷得到加深,與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思想產生諸多共鳴。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了人的概念。明確指出:人,總是具體的、現實的,不是抽象的、虛幻的人?!叭说谋举|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边@不僅指出了人本質的社會性,而且也提出了人與社會的現實統一性。并在此觀點上,揭示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中的主體性地位。將“人”作為一種目的存在的,而不是手段?!耙匀藶楸尽辈⒉皇且粋€本體論或認識論的命題,而是作為一個價值論命題提出的。一方面他強調的是作為主體的人的價值;另一方面,強調的人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的第一性。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把滿足人的現實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整個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出發點。

雖然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產生于奴隸制社會時期,發展成熟于封建社會時期。但我們也要認清其理論局限和積極影響,批判繼承。一方面,民本不是民主,理論等于實踐。在王權高于民權的時代,雖然存在“民本思想”,但其卻意在“使民”,“民本思想”不過是作為安邦治國的政治手段。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中以家族倫理為本位追求人的社會價值,與馬克思主義把人理解為“社會關系的總和”是相同的。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看到了人民在維護國家穩定和推動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表達出了人民史觀的思想傾向,這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是相通的。傳統文化中,以宇宙論為出發點,回歸于人類社會,關注人的現實生活。與馬克思主義,“人”是主題、內容;出發點和歸宿是相一致的??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都把對現實性的人及其現實生活的理解作為構建自己理論的基石。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又對溝通民主與民權起到了媒介的作用,這成為馬克思主義能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重要理論結合點。

4 中國哲學的實踐性與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融通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首要的觀點。馬克思主義認為,“全部的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瘪R克思主義哲學就其哲學的特性而言,是一種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問題解決型哲學。形成了全面的實踐觀點,不僅包括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關系的實踐還包括科學實驗,幾乎涵蓋了全部的人類生活領域。在肯定人的主體自覺能動性的基礎上,把實踐作為區分自然世界和人化自然界的基礎,實現了哲學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并以實踐解釋了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架起了客觀物質本體與主觀意識活動的橋梁,使物質與意識、思維與存在這兩對矛盾關系,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統一。

作為中華文明重要起源的《周易·系辭下》稱:“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于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睆钠鹪瓷?,中國文明就是源于觀察、起于經驗、落于實踐指導生活的應用型哲學。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存在一定得內在統一性,這為二者的融通提供了現實的可能。道家主張“清凈無為”、“去智離形”、“心齋坐忘”。儒家崇尚“修身”,講究德行的不斷積累,達到“內圣外王”的同時,進一步擴展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生活領域。完成從人格修養到社會政治的道德倫理外化。從更為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修養文化,注重人的自我修養和理想人格的塑造,中國哲學的實踐是依靠人的主體自覺性的道德倫理實踐。中國哲學雖然沒有原創的實踐概念,但是許多方面都貫穿了重視應用性的實踐精神。中國哲學思維大部分源于對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的觀察和體悟,主張在道德和政治實踐中實現人格的完善和政治的大同,并提出來“三表法”等一系列實踐的檢驗標準問題。而馬克思主義則把實踐的根本觀點貫徹到幾乎全部社會生活中,強調更多的是實踐的對象性。相比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中國哲學的實踐性更多的體現在主體的道德修養實踐和社會倫理實踐,強調實踐活動的主體性。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對中國哲學的應用性即是一種平行,也是一種超越。

參考文獻

[1]陳方劉.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8.

[2]孟德陽.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4.

[3]陳衛平. 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五個問題[J]. 思想理論教育,2014,05:4-8.

[4]陳衛平. 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五個問題[J]. 思想理論教育,2014,05:4-8.

[5]唐芳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契合與提升[D].河南大學,2014.

[6]都培炎.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關系辨析[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10:51-57+159-160.

[7]陳蕾. 當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的路徑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3.

[8]吳立紅,呂巧鳳,許艷麗.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史進程[J]. 學術交流,2012,04:49-53.

猜你喜歡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