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網絡化關系的重造新聞學分析

2017-01-21 18:33楊曉紅
卷宗 2016年10期
關鍵詞:內涵

楊曉紅

摘 要: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與進步,關于網絡的關系化理論也在不斷隨之發展,作為職業性的新聞傳播也受到一些影響和沖擊,所以新聞學的重造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在網絡化關系的影響下,重造新聞學的深層次的含義有哪些,并對傳統的新聞學的教學方式以及人才培養的目的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從而提出基于網絡化關系的新聞學重造策略。

關鍵詞:網絡化關系;重造新聞學;內涵

新聞學,主要就是對職業的新聞機構的日常實踐活動進行分析,并且形成相應的知識體系,但是我國對于新聞學的研究起步比較晚,而且一直沒有形成比較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對我國歷史上的新聞學進行研究,發現其實新聞學和傳播學兩者之間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所以兩者很難單獨存在并長久的發展。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網絡的影響,各種新興媒體層出不窮,對于新聞學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我國對于新聞學的研究僅僅停留在傳統的新聞理念的層面,所以必須對其進行一定的重造與創新。

1 對基于網絡化關系的新聞學重造的必要性進行分析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新聞傳播也具有了革命性的變化,與此同時,新聞傳播的社會形態也出現相關的變化,人們的相關交往所使用的網絡在在改變。另一方面,網絡化的應用,信息的交流方式也在不斷擴大化,出現橫向交流與縱向交流相互穿插的方式,這種方式使得社會和個體之間的差別越來越不明顯。關于新聞的教育最早出現在美國,當時的教育內容主要是圍繞新聞傳播的技術型的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新聞事業以及新聞史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并且編制出了專業的新聞學類的教科書,在此基礎上為新聞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新聞學的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對新聞的掌握能力以及使用技巧。我國對于新聞學的教育從密蘇里大學對于新聞學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吸取了很多經驗,在新聞學的教育中,更加傾向于實踐性的教育模式,在這一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我國的新聞教育主要強調的是公共性的服務精神,這一精神對于中國新聞教育的教學模式以及研究模式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與意義。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對于傳統的報刊業等傳統的新聞行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新聞學也面臨著重新的變革,這一變革主要是以數字化和網絡化兩者的整合作為基礎,在此基礎上使得多種新聞傳播模式并存,采用這一變革模式,可以涵蓋多種文化的精華內容,而且這一過程中新的社會模式也隨著產生,新聞學要想在此基礎上立足發展,并且順應這一網絡化的發展模式,必須要進行一定程度的重造與創新。但是對于目前的新聞學發展概況進行研究發現大部分部門還是過多的重視富于媒體的融合以及對于全媒體課程的展開,并沒有重視網絡化對于新聞學的影響,其實網絡化的關系不僅僅包括大眾型的媒介平臺,更加包括以人為主體的媒介平臺和數字化的平臺,在此基礎上使得新聞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雖然新聞學占據一定的地位,但是卻沒有足夠的效力;(2)對于社會和媒介沒有明確的界限,使得后果無法預測;(3)沒有對新聞學的意義進行合理的建構;(4)沒有及時改變衡量標準,缺乏相應的專業度?;谝陨蠁栴},必須要從網絡化的關系出發,對新聞學進行一定程度的重造。

2 對基于網絡化關系的重造新聞學的措施進行深入的分析

由于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化廣泛的應用于人們的生活當中,所以產生了比較多的新鮮的事物,新聞學應該基于事物的發展特征,使新聞學從最初的理論型發展為網絡型,在此基礎上對新聞學進行重造,可以采取如下幾種措施:

(一)對新聞學的基礎進行及時的轉變,使人類的傳播實踐取代職業性的新聞實踐

要對新聞學進行一定程度的重造,首先要對其基礎進行及時的轉變,一定程度上使得人類對于新聞的傳播實踐取代職業性的新聞實踐。最初的新聞學對于職業實踐比較重視,所以這種及時的轉變不僅可以擴大新聞傳播的分析研究范疇,對于新聞傳播的實際概況也是一種適應,對于新聞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基礎,如果能夠合理的轉變和改造新聞學的基礎,就可以轉變傳統將新聞學職業化的理念,降低傳統對于新聞學的研究模式。另一方面,轉變新聞學的基礎,并不意味著如果將人類的傳播平臺作為新聞傳播的基礎,就可以完全忽略職業性的新聞傳播實踐,基于網絡化的關系,規范職業性新聞的實踐必須要進行重新的確定,使其呈現出比較流動的趨勢,可以將新的經驗以及事實作為基礎,對新聞實踐中所遇到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最終總結出具有利用價值的規范和準則,采用這一方法也可以讓規范性的新聞學與經驗性的傳播學達到一致性,并且逐漸成為規范性的整體。

(二)對新聞學的相關概念以及前提進行相應的改變

新聞學的解釋與傳播的前提為社會需要論,這一前提可以將新聞傳播和新聞業進行有效的聯系,因為社會需要也建立在新聞傳播的基礎上,并且是促進新聞傳播的內在動力。在新聞學的發展歷程中,社會需要論對其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網絡化的廣泛運用,現代化對于新聞傳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現代化的出現也使得社會需要論在新聞傳播方面出現了一些缺點,要想解決這些缺點,必須改變傳統的新聞傳播理念,順應時代的發展規律與潮流,才能對新聞的傳播歷史以及現實的變化進行合理的解釋。除此之外,新聞的真實性也需要重新重視,因為新聞的真實性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新聞的真實以及新聞的真實性兩者的理論是息息相關的,在現階段的新聞學中,仍然是將新聞的主體和客體進行區分的,并且將新聞看作是現實生活的寫照,這種想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不能緊隨人文的發展潮流以及社會自然科學的發展,也不能很好的適應當前網絡化的社會發展趨勢。

(三)對新聞人才的培養模式以及相關課程的教育體系進行合理的轉變

要對傳統的新聞學進行重造,使其順應網絡化的發展模式,就要對新聞人才的培養模式以及相關的課程教育體系進行合理的轉變,在此過程中學校要對新聞學的相關課程體系進行更加清晰明了的構建,在此過程中對新聞的傳播媒介進行有效的使用,基于網絡化的關系,可以對現有的新聞學專業進行重新的劃分,打破傳統意義上對于人才的培養模式,并且用新的視覺、新的角度對人才培養的目標進行確立,調整現階段新聞學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目標,規劃具有新意的新聞學教學課程規劃體系,讓這一課程結構能夠緊隨新聞學發展的潮流與趨勢,在網絡化的社會中更好的發展。

3 結語

本文首先對基于網絡化關系的新聞學重造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基于網絡化關系的重造新聞學的措施進行提出,如:對新聞學的基礎進行及時的轉變,使人類的傳播實踐取代職業性的新聞實踐;對新聞學的相關概念以及前提進行相應的改變;對新聞人才的培養模式以及相關課程的教育體系進行合理的轉變等。相關部門對此也應提出更多可行性的措施,并且隨著時代的轉變,不斷反思與創新不合時宜的思維模式,對新聞學進行基礎網絡化關系的重造與創新,使其更適用于社會的發展模式,提升新聞傳播部門的實踐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武彬. 2016新聞傳播領域值得關注的五個研究課題[J]. 中國記者,2016,02:60-61.

[2]張志安. 從新聞傳播到公共傳播——關于新聞傳播教育范式轉型的思考[J].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77-84+131.

[3]王文捷. 另類奇幻的解構性娛樂意態的新興[D].武漢大學,2011.

[4]王慧輝. 民間立場上的語言實踐[D].西北師范大學,2012.

[5]李薇,廖爽,季水河. 論普利策新聞獎特稿的文學性與創造性——基于接受美學視角[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132-138.

猜你喜歡
內涵
豐收節,讀懂“糧穩天下安”的思想內涵
活出精致內涵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爭鳴與思辨:“一般應當”內涵的理性認知
略述《歲月生香》的壺中內涵
挖掘習題的內涵
內涵漫畫
要準確理解“終身追責”的豐富內涵
自選動作拓展改革內涵
由“文化內涵”說開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