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鄂豫皖紅二十八軍征戰大別山時期的歷史貢獻

2017-01-21 18:50李夢楠
卷宗 2016年10期
關鍵詞:紅軍

在中國工農紅軍戰斗序列當中,鄂豫皖紅二十八軍在數十萬敵軍層層圍剿、主力紅軍又相繼撤離的嚴峻形勢下,始終堅守鄂豫皖,艱苦奮斗、英勇頑強,歷經三次重建,浴血奮戰五年,為主力紅軍的戰略轉移和抗日戰爭的到來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譜寫了激蕩回腸、催人奮進的壯麗篇章。學習研究紅二十八軍戰斗歷史,分析其大別山時期的歷史貢獻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深入理解“堅守信念、胸懷大局、團結一心、勇當先鋒”為內涵的大別山精神,進一步深切體悟人民軍隊成長壯大的奮斗歷史,進一步激勵當代革命軍人強化投身強軍實踐的理想和信念。

1 詮釋了堅守信仰、勇于擔當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脊梁,更是軍人的底色。紅二十八軍自組建之日起就始終處在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和經濟絞殺之中,歷經多次重大失敗和損失,但始終保持著至少一千人左右的武裝力量,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革命斗志,多次重創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追剿”、“駐剿”。它所展現的忠誠于黨、堅守信念的革命態度、“拖不跨、打不散”的革命意志、胸懷大局、勇于擔當的革命品質,是中華民族精神精髓中最核心的部分。

(一)錘煉了軍魂意識。紅二十八軍官兵是在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經歷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見證了共產黨全心全意為廣大農民翻身、謀利益的無畏和無私,從內心深處解決了“為啥打仗”、“為誰打仗”的問題,自覺產生了聽黨話、跟黨走的樸素又堅定的信仰,甘愿為黨的事業流血犧牲,不管革命是在高潮還是低潮,都始終堅貞不渝。

2.堅守了必勝信念。由于國民黨實行瘋狂的“三光”、“民盡匪盡”等政策,對大別山根據地反復“清剿”,紅二十八軍斗爭環境異常艱苦,官兵經常睡山洞、吃樹皮,抱槍睡到半夜還要轉移,防止被敵人包圍,再加上戰斗頻繁,部隊傷亡犧牲一直比較大。但廣大官兵沒有被嚇倒,因為他們堅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革命的低潮總會過去,中國革命的勝利一定會到來。正是憑著必勝的信念,紅二十八軍始終保持著極強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屢次在血泊中勇敢爬起來,拖不跨、打不散,越戰越強,始終高舉旗幟馳騁在大別山。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1]

3.詮釋了擔當精神。紅二十八軍官兵始終把黨和人民利益作為最高利益,堅持胸懷大局,甘愿以犧牲自我換取全局利益。1933年1月,作為牽制力量,紅二十八軍剛組建就直接開赴皖西北,幾經征戰,吸引調動了大量敵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民黨對鄂東北中心區瘋狂“圍剿”的嚴峻形勢。第三次重建后,四面靈活出擊,廣泛開展運動游擊戰,接連取得了活捉余誼密、桃嶺大捷等勝利,給處于思想混亂的軍民以很大希望。

2 印證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偉大力量

在初創時期,受張國燾“左傾”錯誤和“肅反”斗爭擴大化的影響,軍中黨的組織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嚴重的損害。但日益殘酷的斗爭環境和不斷的戰斗失利,使紅二十八軍領導者逐漸認識到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并結合實際實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使紅軍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變,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革命斗志和較強的戰斗力。

1、健全了各級組織。毛澤東同志講過:“紅軍之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紅二十八軍在實踐中逐漸糾正了“解散軍中黨組織”的錯誤做法,到第三次重建時,各個連隊基本都建立了中國共產黨支部,支委會由支部大會選舉產生,班排干部的任命、黨組織的發展、連隊的思想政治工作等重大問題,一般都由黨支部討論決定。同時,還設立了政治部,下設組織科、宣教科和白軍科,負責部隊的黨團工作、思想教育、群眾宣傳和瓦解敵軍工作;嚴格落實政治委員制度,在軍、師、團、營都任命了政治委員;在后期以營為單位分散活動時,將政治部工作人員分散到各營隨隊活動,協助營政治委員、連指導員搞好政治工作。各級組織的建立健全,確保了黨對軍隊的堅強領導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強有力開展。

2、豐富了政工形式?!凹t二十八軍重建初期,黨的組織生活嚴格,經常召開黨小組會和支部大會,黨員及時向小組長匯報思想情況,能積極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很好地發揮了黨組織和黨員骨干的引領示范作用。后來,由于流動作戰、駐地頻換,充分利用晚點名、行軍前集合、戰斗間隙等時機,加強形勢教育和戰斗鼓動,使官兵認清形勢、提高覺悟。

3、強化了戰斗精神。紅軍的武器裝備比較落后,且長期處于匱乏狀態,再加之對國民黨“血洗”蘇區的莫大仇恨,因此紅軍在作戰中特別勇敢,經常采取白刃戰、肉搏戰來打擊、消滅敵人。1936年1月,在三角山會議上,特別強調 “作風要英勇頑強,進攻要勇猛突然,勇于短兵相接同敵肉搏”。[2]紅二十八軍十分注重干部的“身教”作用,在作戰中沖鋒在一線、堅守在最危險的地方的都是各級干部。因此,紅二十八軍中干部的傷亡比例一直比較大:1933年3月豹子巖突圍,首任政委王平章在沖鋒中犧牲;1935年2月,黃泥榜突圍,82師師長羅成云犧牲;1935年9月,244團2營營長林維先擔負阻擊被圍,率眾跳崖等等。干部身先士卒、敢于犧牲的大無畏精神無形之中為紅軍官兵注入了強大的虎狼基因。鄂豫皖根據地創始人鄭位三后來回憶到:紅二十八軍“部隊常常以一個排一個班打阻擊戰”,“天亮打到天黑,敵人不敢攻,有時是個把旅人不敢攻”。[3]可見,戰斗意志之強烈。

4、密切了官兵關系。徐海東、髙敬亭等紅二十八軍領導人不僅要求全體各級干部要與戰士打成一片,而且自己以身作則,帶頭貼近官兵了解思想情況,及時幫助解決困難難題;堅持與戰士同甘共苦,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在生活待遇上堅決不搞特殊,經常把自己的戰馬、擔架讓給傷病員和體弱戰士使用。一位老紅軍回憶到“每次打糧回來,看見扛最大米袋子的就是連長、指導員、營長、營政委”。

3 彰顯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高貴品質

紅二十八軍在大別山五年浴血征戰中,以徐海東、髙敬亭為首的紅軍官兵及時在失敗中總結教訓,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和游擊戰理論,探索制定了正確有效的政策策略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確保了在艱苦的斗爭中不斷成長壯大。

1、發展了毛澤東武裝割據思想。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土地革命初期,探索論證了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紅二十八軍在前兩次組建時,由于蘇區被分隔在相對孤立的區域且面積狹小,部隊只能被迫四處流動作戰、躲避“追剿”,完全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保障。第三次重建時,首先建立了黨政軍一體化的領導體制,以加強黨對紅軍和地方工作的統一領導,并抽出骨干力量,成立了皖西特委,又抽出200余人,組建了一個建制團,以此來領導和支持皖西的斗爭。在皖西特委的艱苦努力下,很快開辟了東西約60公里、南北近40公里的舒、霍、潛邊游擊根據地,從此紅軍有了相對穩固的戰略休整補充地,很快扭轉了斗爭形勢。紅軍領導人十分重視對地方黨組織以及游擊師、游擊大隊等地方武裝的幫帶,采取配強力量、配合作戰等形式,幫助其提高獨立斗爭能力,根據地面積逐漸恢復和擴大,大大增加了紅軍游擊作戰的回旋空間。

2、豐富了人民軍隊游擊戰理論。五年中,在殘酷的現實和血的教訓面前,紅二十八軍逐漸認清了“左傾”盲動主義的錯誤,不斷總結斗爭經驗,獨立自主地創造了行之有效的作戰原則和作戰樣式,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游擊戰思想。在作戰原則上,確立了“揀弱敵打”方針,形成了“四打四不打”作戰原則,即敵情不明、地形不利、傷亡過大、繳獲不多,不打;反之則打;1936年以后,又提出了“化整為零、集零為整”、“敵上山、我下山”等方針,確保了紅軍始終處在高度的機動性,“你清你的剿,我游我的擊”,“敵人的主動權幾乎完全喪失,對我無可奈何”。[4]在作戰樣式上,利用山高林密、地形熟的優勢,經常帶敵“打圈子”[5],忽東忽西,大踏步急進急退,平時分散、必要時集中,在運動中尋找戰機,或殲孤立之敵,或引誘設伏,整連整營地消滅敵人,并創造出了“跳蚤戰術”、“回馬槍戰術”、“偽裝戰術”等戰法,尤其是針對敵人內斗不斷、番號復雜等特點,多次成功運用“偽裝戰術”,極大地打擊了敵人的士氣。

3、強化了軍民對敵斗爭的策略意識。毛澤東同志講:“政策和策略是我黨我軍的生命”。紅二十八軍在堅持鄂豫皖邊區的斗爭中,善于分析敵我特點規律,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斗爭策略,確保了在惡劣的環境下蓬勃發展。最大的創舉就是組建了便衣隊這一特殊的組織形式,它是履行黨政軍三位一體功能的武裝工作隊,扎根于群眾之中,利用人熟地熟、便于隱蔽的特點,擔負掩護傷病員、籌糧籌款、偵查情報、提供兵員等任務,為紅軍的生存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為“堅持三年游擊戰爭的第二條戰線”[6],也為抗日戰爭中敵后武工隊的創建提供了現實依據。同時,區分不同對象,制定了靈活多樣的打擊方針,比如針對東北軍背井離鄉,“糧食困難”、“不慣山戰”,且國民黨排除異己的特點,制定了“拖垮25路,相機打11路和東北軍”的方針,并加大抗日宣傳和統戰工作,分化瓦解敵方陣營,間接地促進了“西安事變”的發生;針對地方地主、鄉紳,則采取消滅最反動的、教育一般的、團結進步的方法,吸引了不少地主、聯保主任以及民團為我所用,并建立了不少“兩面政權”,有利地支援了紅軍作戰。

4 凝結了團結一致、生死相依的軍民聯系

在紅二十八軍征戰大別山期間,紅軍將士始終堅持把維護群眾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緊緊地依靠人民開展斗爭,為人民浴血奮戰。大別山人民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瘋狂的血腥屠殺,甘冒危險給紅軍當向導、送情報、送軍糧、送子弟,甚至用自己和親人的生命掩護紅軍傷病員,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生動詮釋了團結一致、生死相依軍民關系。

1、注重加強宣傳工作啟發民眾。紅二十八軍十分重視宣傳工作,規定“部隊每到一地,都要做宣傳、組織、武裝群眾的工作”[7],通過張貼標語、召開訴苦大會等形式,揭發反動派的暴行,宣傳黨的主張,激發人民踴躍參軍、武裝反抗的斗志;各個便衣隊白天隱蔽,晚上就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告訴群眾“紅軍不會垮,不久就回來”,不斷鼓舞人民的希望和信心。

2、堅持保護人民利益愛護群眾。紅軍官兵與廣大窮苦百姓生死相依、血肉相連,能夠深切體會大別山人民身上的層層重擔。在經濟上,“將原來的‘不間貧富,見糧就打的打糧政策,改為凡是窮人的糧食一律不打”[8],而是向地主鄉紳“征糧”或收納罰款,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在軍事上,堅決消滅那些殘害百姓、為害一方的反動民團和地主鄉紳,堅決做人民鬧革命的堅強后盾;當國民黨清剿時,立即掩護群眾轉移,對“不能行走的家屬和其他孤寡老人還派人照顧,有時甚至親自將其背進深山躲避?!?/p>

3、始終嚴守群眾紀律管理部隊。在鄂豫皖紅軍創建之初,就明確規定了“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等十條紀律,廣為傳唱的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誕生于這里。紅二十八軍官兵始終把嚴守群眾紀律視為生命,絕不容許有任何侵犯群眾利益的現象發生?!皯鹗砍匀罕娨话鸦ㄉ?,都會受到髙敬亭的嚴厲批評,甚至有殺頭的”。即使在戰斗在最艱難的歲月里,也始終沒有放棄。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頁;

[2]閻景堂等:《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史》,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版,第489頁;

[3]倪忠文:《回憶鄭位三同志談鄂豫皖蘇區歷史中的幾個重大問題》,載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3期;

[4]臺運行:《鄂豫皖紅軍史話》,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9頁。轉引林維先:《敵后三年》第226頁;

[5]侯志英等:《紅二十八軍政委高敬亭》,河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6期;轉引高敬亭在1935年7月16日給黨中央的報告,原件存中央檔案館;

[6]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編委會:《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4冊,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0頁;

[7]江抗美:《鄂豫皖三年游擊戰爭的卓越領導者高敬亭》,載華中師院學報,1983年第1期;

[8]閻景堂等:《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史》,解放軍出版社1997年版,第501頁;

作者簡介

李夢楠(1987-),漢族,黨員,現就讀于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歷史及軍事思想專業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紅軍
愛聽紅軍的傳說
袁國平與『紅軍第一報』
李紅軍美術作品欣賞
紅軍坳
少寨紅軍橋
盛開只等紅軍來
十送紅軍
石背上村有口“紅軍井”
紅軍帽
紅軍燈碗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