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市

2017-01-25 10:32
中國財政年鑒 2017年0期
關鍵詞:區縣財政

2016年,重慶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558.8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03.2億元,增長4.6%;第二產業增加值7755.2億元,增長11.3%;第三產業增加值8500.4億元,增長11%。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7902元,按美元計算,達到8717美元,增長9.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17361.1億元,增長12.1%。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71.4億元,增長13.2%。全年進出口總額623.8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403億美元,進口總額220.8億美元。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8%。全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34元,增長9.6%,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10元,增長8.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49元,增長9.9%。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2.6%??傮w上看,重慶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為載體和平臺,全力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經濟社會發展有速度、有質量、有效益,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為財政平穩運行奠定了基礎。

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27.9億元,同口徑增長7.1%,加上中央補助、地方政府債券收入、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以及上年結轉收入和調入資金等2754.1億元后,收入總計4982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001.9億元,增長4.9%,加上上解中央、地方政府債務還本以及安排預算穩定調節基金和結轉下年支出等980.1億元后,支出總計4982億元。

重慶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1497.3億元,下降8.9%,加上中央補助、地方政府債券收入以及上年結轉收入等1185.6億元后,收入總計2682.9億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1738.1億元,增長0.4%,加上地方政府債務還本支出以及調出資金和結轉下年支出等944.8億元后,支出總計2682.9億元。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90.5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加上中央補助和上年結轉收入等13.6億元后,收入總計104.1億元;全市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72.7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加上調出資金和結轉下年支出等31.4億元后,支出總計104.1億元。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1328.2億元,增長7.6%,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預算收入873億元,基本醫療保險基金預算收入409億元,失業保險基金預算收入20億元,工傷保險基金預算收入17.9億元,生育保險基金預算收入8.3億元;全市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1218.8億元,增長10.7%,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預算支出786.1億元,基本醫療保險基金預算支出384.1億元,失業保險基金預算支出15.8億元,工傷保險基金預算支出19.2億元,生育保險基金預算支出13.6億元,加上結轉下年支出109.4億元后,支出總計1328.2億元。

加大對區縣補助力度,全年一般公共預算補助區縣1328.6億元,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772.4億元,專項轉移支付556.2億元。

一、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發展

發揮財稅政策和資金作用,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全面推開營改增,落實西部大開發、小微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等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企業稅負。降低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單位繳費費率,拓寬困難企業低費基社保繳費政策覆蓋范圍,落實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減免政策,向企業和個人普遍性降費125億元。兌現貸款貼息、政策性轉貸、擔保費補貼和風險補償等政策,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支持傳統支柱產業健康發展,促進企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改革財政扶持產業資金分配使用方式,發揮產業引導股權投資基金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金作用,以財政資金杠桿效應帶動社會資本投入,加快培育十大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十大戰略性新興服務業和七大農業特色產業鏈。統籌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和政府債券,整合財政存量資金,市級籌措390億元支持重點基礎設施和公益項目建設。多層次籌集資金,設立200億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基金,以市場化運作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全年發行地方政府債券1570.4億元,平均利率為2.95%,債券資金70%用于區縣。其中,發行置換債券1164.4億元,保障到期債務償還和高息債務置換,節省利息支出約55億元。同時,以銀行貸款利率下調為契機,協商債權人調整平臺公司政府性債務合同利率,降低債務融資成本33億元。爭取新增債券406億元,緩解資金籌集壓力,支持鐵路軌道、扶貧搬遷、土地收儲等全市重點項目建設。對鋼鐵、煤炭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行獎補,支持重點區縣轉崗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等,保障化解過剩產能職工安置。安排財政資金,有序推進國有企業職工家屬區“供水、供電、供氣、物業”分離移交改革。

二、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

積極應對減收增支壓力,堅持新增財力優先向基本民生傾斜,保障25件民生實事滾動實施,脫貧攻堅、就業、社保、教育、衛生、安全和文化等重點支出落實到位。安排專項財政資金,支持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支持開展精準就業扶貧,將非寄宿制學生納入伙食費補助范圍,延長中職學生生活費、住宿費補助時限,增加高等教育助學貸款額度,支持區縣設立扶貧濟困醫療基金,提高醫療救助報銷比例,幫助重點區縣脫貧摘帽和貧困村脫貧。安排16億元,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標準由人均40元提高到45元,支持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安排3.3億元,落實市和區縣兩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補償機制。安排35.9億元,完成行政村衛生室標準化改造,保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正常運轉。安排103.4億元,將城鄉低保人員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月均460元和300元,將城市“三無”人員和農村“五?!睂ο蟊U蠘藴式y一提高到月均600元,加大城鄉醫療救助、自然災害生活救助和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力度,保障重點優撫對象和其他生活困難人群基本生活?;I集60.5億元,提高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及農轉非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安排112億元,將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由人均380元提高到420元?;I集資金提高工傷保險待遇。擴大失業保險穩崗政策實施范圍,引導企業不裁員、少裁員。落實各項財政教育投入政策,提高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學校經費保障水平,健全民辦教育財政扶持機制,完善各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財政資助政策,實施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中小學營養改善計劃,落實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支持生態環境保護,加快棚戶區改造,營造健康優良的居住環境。

三、落實財稅扶持政策和資金,推進科技創新

印發《關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把財政政策和資金的著力點放在優化財稅環境、引導創新資源配置和彌補市場失靈上來。深化改革盤活存量,滾動預算做實增量,保障科技創新財政投入落實到位,支持基礎性、公益性、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重點領域、重點區域創新發展。轉變財政對科技創新扶持方式,通過科技風險投資基金市場化運作,推進產業技術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落實企業研發準備金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對企業新增研發投入給予財政獎勵,實施重大新產品研發成本補助和高層次人才引進獎補,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進科研項目經費管理制度改革,下放預算和經費管理等權限,高校和科研院所可自行采購科研儀器設備,自行制定符合實際的差旅費、會議費等管理辦法。堅持“放、管、服”相結合,加強政策資金落實情況督查,創新財政財務服務方式,激發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積極性。

四、完善財政稅收體制機制,深化重點改革

以轉移支付制度改革和營改增后市與區縣收入劃分調整為重點,建立健全適應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財稅體制。落實《關于改革和完善市對區縣轉移支付制度的意見》,跟進制定市級《一般性轉移支付管理辦法》《專項轉移支付管理辦法》。加大對區縣轉移支付力度,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占比提高到58%,市級專項轉移支付數量減少45項,切塊下達區縣專項轉移支付占比提高到近60%,區縣間和區域間人均財力差異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補機制,支持都市功能拓展區和城市發展新區承接人口轉移。適應營改增后政府間收入分配關系變化,按照財力格局總體穩定原則,相應調整市與區縣收入劃分,都市功能核心區和拓展區分享35%,城市發展新區分享65%,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收入全留。積極應對減稅降費等因素對區縣收支平衡帶來的影響,通過鎖定稅收返還基數、增加財力補助等方式,保障區縣財政平穩運行。推進區縣法院、檢察院財物上劃市級統管等司法體制改革,支持工會、團委、婦聯等群團改革試點和審計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改革。

五、規范和加強財政管理,提高資金績效

貫徹落實《預算法》,堅持改革與管理并重,切實提高依法理財能力和水平。按照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改革要求,推進預決算公開,擴大公開范圍,細化公開內容,豐富公開形式,將除涉密部門外169個市級預算單位的預決算全部向社會公開。試編2016—2018年中期財政規劃,將全市重大項目和重點支出統籌納入3年滾動預算綜合平衡,增強政府預算前瞻性和約束性。積極應對平衡壓力,通過“騰退調”等方式,調整優化支出結構,緩解財政收支矛盾。將有限的財力從無效、低效的項目中騰退出來,激活趴在賬上的存量資金,優先用于保障各類人群待遇提標增支和重大社會民生政策落實。自覺接受市人大和人大代表對財政資金預算績效的監督,對6個部門45個項目進行績效目標重點審核,對28個部門50個項目開展績效重點評價,評價結果成為資金分配和改進管理的重要依據。制定政府債務管理辦法,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嚴格落實限額管理,保持合理債務規模。切實加強溝通協調,加快存量政府債務置換。嚴肅政府債務管理財經紀律,督促和指導區縣加強審計問題整改,防范財政金融風險。注重審計監督成果運用,開展財政監督檢查,加強鄉鎮街道財政管理和村級財務監督。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清理核查。做好國庫管理、非稅收繳、政府采購、財務會計、投資評審、財政票據和財政信息化等基礎工作。

六、依法組織收入,全面履行服務經濟發展職能

面對復雜的經濟稅收形勢,依法征稅、強管促收,完成稅費收入預期目標任務。開展征管體制改革試點,完成54萬戶納稅人移交國稅等“營改增”試點任務。站好營業稅管理最后一班崗,全年入庫營業稅241.2億元。深入推進稅務系統信息化建設,全面完成“金稅三期”信息系統優化升級任務。成功上線運行電子稅務局網廳項目,改造完成大數據工作平臺,建設完成電子稅務全息監控系統,為信息管稅打下堅實基礎。圍繞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執行西部大開發、小微企業等優惠政策,貫徹“營改增”只減不增的政策,落實社保降費政策,減輕了企業稅費負擔。全面實施資源稅改革,負責開展殘保金征收。深度挖掘稅收大數據價值,加強稅收形勢分析。開展國地稅檔案號比對和非正常戶、“僵尸”企業清理,提升基礎數據質量。推進“五證合一”和“兩證整合”,實現工商信息實時共享。升級稅收風險管理系統,基本實現稅種和流程管理全覆蓋,全年推送風險任務23352個,涉及稅款33.1億元。充分運用征管法賦予的相關手段,全年共計依法清繳欠稅28.9億元。分稅種開展業務培訓和稅收清理,進一步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夯實所得稅管理基礎,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率達100%,個人所得稅覆蓋自然人突破660萬。加強財產行為稅精細化管理,編寫土地增值稅、房產稅、契稅等重點稅種管理指引,及時加強對基層稅政工作指導。推進國地稅大廳合作共建,實現“前臺一家受理、后臺分別處理、限時辦結反饋”,辦稅效率大幅提升。成立12366納稅服務中心,與國稅12366熱線成功并線,辦稅服務平臺建設初見雛形。強化納稅人服務,及時解決合理訴求,維護合法權益,在全國納稅人滿意度調查中,重慶獲第八名。始終堅持依法治稅,改進完善行政審批,組建45人的稅務公職律師隊伍。推進法治稅務示范基地建設,修訂稅務行政處罰裁量權基準。加強對執法督察工作的督導,全面推開交叉執法督察,發現并糾正執法偏差2333個,涉及稅款12億元。推進稅務稽查改革,整頓稅收秩序,規范稽查工作,穩步推行隨機抽查和定向稽查,持續加大案件查處力度,查補入庫收入總額達28.1億元。

猜你喜歡
區縣財政
瀘州市
泉州市各區縣關工委亮點工作分布圖
新形勢下基層財政職能創新探索
融媒體時代區縣臺主持人轉型升級與能力提升
供給側改革視角下區縣學前教育發展現狀的研究——以昆明市C區為例
略論近代中國花捐的開征與演化及其財政-社會形態
財政專項資金績效審計研究
醫改需適應財政保障新常態
縣財政吃緊 很擔憂錢從哪里來
增強“五種”意識打造“五型”財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