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嬰幼兒社會理解的形成:基于心理理論的解釋

2017-01-27 15:36陳璐
社會心理科學 2017年1期
關鍵詞:實驗者理解能力信念

陳璐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湖北武漢,430062)

嬰幼兒社會理解的形成:基于心理理論的解釋

陳璐

(湖北大學教育學院心理系,湖北武漢,430062)

人作為社會的一部分,除了需要理解自己的行為和行動方式,還需要理解他人的社會性線索、信號、意圖和行為,從而對他人的心理狀態做出反應。嬰幼兒時期,個體就已經開始探索社會,對社會中的個體行為作出回應。為了探討嬰幼兒這種社會理解能力的形成原因,研究者引入了心理理論對其作出解釋,并且探尋了嬰幼兒社會理解能力與親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嬰幼兒的社會理解能力的表現在15個月時顯現,開始表現出能理解他人的行為以及心理狀態。本文最后提出了該領域研究的問題以及未來研究的新方向。

嬰幼兒 社會理解 心理理論

1.引言

嬰兒從出生起就與社會產生了聯系,盡管還尚未學會人類最重要的溝通交流方式,即通過言語表達傳遞內心想表達的信息,但是他們卻早已開始觀察周圍的世界,從身邊最親近的人那里接受著各類信息的反饋。與此同時,他們也能動用全身的智慧,把僅有的非語言信息傳遞給外界,讓外界了解到他們的內心需求。嬰兒無疑是聰慧的,在還沒完全明白究竟身處在怎樣的環境前,就能清晰地觀察并主動去操控這一切,以此逐步建立起社會聯系網絡。

那么嬰幼兒是如何形成社會理解能力的呢?又是在何時他們會具有這樣的能力呢?社會理解能力的形成是否具有一套完整的體系呢?近幾十年來,在嬰幼兒發展方向的研究學者對此做出了探索,他們引入適用于研究兒童和成年人的社會認知理論,期望該理論能對嬰幼兒階段的社會理解做出相對合理的解釋,并進一步地考察這一社會認知理論是否貫穿人類生命的全程,能否最大程度上地解釋人類社會性的發展過程(王茜,蘇彥捷,劉立惠,2000)。

該社會認知理論指的是心理理論,由Premack和Woodruff最早提出,該理論認為:假如個體能夠把自己的狀態賦予到自己和他人身上,那么個體就具有了心理理論。后續有研究者不斷的完善心理理論,目前公認的一個定義是,個體對他人持有的且影響其行為的想法、信念和欲望等心理狀態的理解 (Ross D.Parke&Alison Clarke-Stewart,2014)。這一理解能力對人們社會性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這會讓人們獲得隱藏在外顯動作、外表之后的信息,并對他人的內在狀態做出反應。心理理論能有力地解釋人們的社會理解的過程。

近年來,隨著研究水平和技術水平的提升,關于嬰幼兒的研究在數量上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許多學者把目光集中在嬰幼兒的心理理論與社會性發展方面。本文通過概述和總結此類研究文獻,概括出心理理論對嬰幼兒社會理解的形成的解釋,并提出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和未來可能研究的新方向。

2.心理理論的早期研究

2.1 實驗范式———錯誤信念的理解

個體對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狀態的認識,并據此對行為進行因果性解釋和預測就是心理理論。心理理論的出現使得個體能夠對自己以及其他人的行為進行解釋和預測,從而在個體的社會認知、社會行為、個體間理解與社會交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早期的研究主要把關注點聚焦在學齡前兒童的社會交往方面,并探索出一套相對標準的實驗范式來證明學齡前兒童在對他人心理狀態的理解上已經得以發展。實驗范式被稱為錯誤信念的理解(false beliefunderstanding),最早是由Wimmer和Perner共同設計出來的。他們的實驗首先會給被試講述一個叫馬克西的男孩的故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男孩把糖果放在廚房的碗柜里面,然后就出去玩了。但是在玩的時候,馬克西的媽媽走了進來,把糖果從碗柜里拿了出來,并放入到抽屜中。過了一會兒,馬克西回來想要拿他的糖果。故事講完后,主試會立即詢問被試一個問題——“馬克西會去哪里找他的糖果?”從實驗結果上看,年齡偏大一點的學齡前兒童通?;卮鹫f去碗柜那里找,因為他們知道馬克西會去他認為糖果應該在的地方尋找,而不是故事中出現的抽屜那里尋找(Ross D.Parke&Alison Clarke-Stewart,2014)。這就說明,學齡前的兒童已經知道馬克西的行為是基于自身的心理狀態,他們已經能夠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了。

這一經典的錯誤信念的理解實驗范式又被劃分為意外地點任務,與之相對的是意外內容任務,是錯誤信念理解實驗范式中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其實驗的大體流程與意外地點任務相似,知識故事內容中需要被試判斷的問題發生了變化,即被試需要判斷的是物體而不是物體的位置(劉吉林,2002)。實驗得到了相似的結果,這就說明心理理論實證的有效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越來越多的接觸到社會,社會交往越發的豐富,因此在經驗的積累上,年齡較大的學齡前兒童占有絕對優勢,他們有著更廣闊的社會交往能力,其心理理論的發展也更加的成熟。

2.2 早期理論模型

心理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被提出,到20世紀90年代后開始蓬勃發展,不少心理學家都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論模型,其中以理論論、模塊論和匹配論這三種模型為國內學習者廣泛接受。

理論論是一個日常的“框架的”和“基礎的”理論,它不同于一個真正的科學理論,它沒有具體固定的理論體系。理論論主要的觀點是,人們的心理知識會逐漸形成一個像理論那樣的知識體系,個體會通過這個體系來解釋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持理論論的研究者認為兒童獲得的心理知識是某種形式的表征性心理理論(劉吉林,2002)。而模塊論則是強烈反對理論論的觀點,模塊論認為個體根本沒有獲得心理表征的理論,其心理知識的獲得是通過處理動因性和非動因性客體的三個特定范疇的模塊機制的相繼神經成熟而實現的。這兩種模型爭議的主要原因在于心理理論的實質內涵究竟是完整的還是相對完整的。

除了理論論和模塊論,還有一種叫做匹配論的心理理論模型。該模型強調經驗的作用,它認為,個體通過一系列的角色扮演或匹配過程,意識到自身的心理狀態,并能用自己感受到的心理狀態去推斷他人的心理狀態。心理匹配過程在個體獲得社會認知知識和技能中是極其重要的。

3.嬰幼兒的心理理論研究近況

早期心理理論的研究多數以兒童和青少年為研究對象,因為其社會認知、社會交往正在逐步發展完善,一些基本的社會認知能力容易在實驗中進行施測。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各式各樣的科學技術被引進到實驗研究中,比如眼動技術、fMRI技術、ERP技術等等,這些技術為實驗中的測量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使得實驗研究在嬰幼兒上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眼動技術是最常用的,嬰幼兒沒有言語表達能力,通常采用目光的注視向他人傳遞信息。而眼動儀主要在實驗中記錄嬰幼兒的注視范圍以及瞳孔放大大小,主試在實驗過程中還會記錄下嬰幼兒注視的時間,這些指標能反映出嬰幼兒的心理特征,是目前常見的測量嬰幼兒心理能力的指標。

3.1 嬰幼兒心理理論的研究內容

心理理論解釋的是高級的社會認知能力,這種能力的發展一定會經過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的一個過程。社會理解實際上就是一種社會認知能力,對他人心理狀態的認識能力,只有對某些心理狀態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才會產生社會理解。在心理理論研究領域,嬰幼兒期個體對心理狀態的認識狀況引起了學者的關注,他們關注的主要問題是嬰幼兒如何能理解他人的行為,這樣的行為理解在嬰幼兒期的什么時候出現。

因此,心理理論在嬰幼兒方面研究的主要內容有嬰幼兒的聯合注意、情緒理解、意圖理解、愿望理解和錯誤信念理解的發展(皮忠玲,莫書亮,2013)。

3.2 嬰幼兒意圖理解的發展

在社會互動中,個體對動作行為本身的理解不僅僅是觀察機械的動作組成,而是對動作意圖的讀?。悂喥?,李曉東,2013)。這種基于意圖關系的對他人動作的知覺核心上是理解動作的目標指向。如果嬰幼兒能夠讀取他人的動作意圖,那么就能夠對他人的工作產生較好的回應,從這一點上看,嬰幼兒也是具有社會理解與社會交往的潛力的。

意圖讀取是一種重要的社會認知能力,在嬰兒1歲以內出現并飛速發展。研究表明,嬰兒具有根據人的行為線索去理解行為意圖的能力。視覺注意范式的實驗對此做出了證明,實驗中主試讓嬰兒觀看成人做出一些行為的視頻,通過模仿視頻中的姿勢或者緊盯著視頻里的線索以使嬰兒了解成人的行為方式。這是實驗的練習階段。而在實驗階段中,成人會做出與練習階段的行為意圖相符或者不相符的兩種行為,然后主試就會去比較嬰兒注視這兩種行為的時間長短,如果嬰兒注視與意圖不相符行為花費時間更長,則意味著嬰兒能夠理解他人意圖;反之,如果嬰兒注視兩種行為花費的時間沒有差異,則意味著嬰兒不能理解行為意圖(Joscha K?rtneretal.,2016)。

顯然,實驗結果證實了第一個假設的正確性,即嬰兒會花更多的時間注視那些與意圖不相符的行為。從而說明了,早在嬰兒時期,言語水平還處于低水平時,人類就能夠了解不同的動作背后具有的不同的含義的。嬰幼兒意圖理解的發展對個體的社會認知發展起推動作用。

3.3 嬰幼兒錯誤信念理解的發展

錯誤信念理解是心理理論中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早期的研究中采用標準的錯誤信念的理解范式對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狀態的理解進行了研究。這種實驗范式發展至今也有了許多的變式,總的來說,這些變式均可稱作是引導———反應任務。

最早在嬰幼兒群體中應用引導——反應任務的是心理學家Renee Baillargeon。她通過觀察嬰兒的注視行為的方法了解嬰兒對他人心理狀態的理解。他向嬰兒呈現不同的事件并測量他們的注視時間。嬰兒通常會花更多的時間注視讓他們感覺到驚訝的事情。利用這樣的方法,Renee Baillargeon考察了15個月的嬰兒能否理解他人的信念。

實驗總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讓嬰兒熟悉實驗材料和程序。主試讓嬰兒觀看一位女實驗者玩一片玩具西瓜,幾秒鐘之后,實驗者把玩具放回盒子中,然后又拿出來。第二個階段中,主試向嬰兒展現了實驗者建立關于玩具藏在哪一個盒子的正確或錯誤信念,這一個階段是信念引導階段。為了建立錯誤的信念,實驗者會看著玩具從綠色盒子移到黃色盒子中,然后就離開。在她離開之后,玩具又被放回到綠色盒子中。而為了建立正確信念,實驗者看著玩具被放入黃色盒子中,并一直沒有離開。最后,在第三個階段,實驗者到綠色或黃色盒子里拿玩具。Renee Baillargeon假設,如果嬰兒能夠從實驗者的信念而非自己持有的信念出發,對最后測試階段的行為進行預測的話,嬰兒觀看與預期不符合情況的時間要明顯更長。而本實驗的結果很好的證明的這一假設,因此,即使是嬰兒也能夠去了解他人的信念,并且與嬰兒自身持有的信念不同。

嬰兒的社會理解能力在15個月時已初顯,心理理論也開始萌芽。嬰兒在還不會回答他人錯誤信念問題的時候,就已經能夠通過注視他人的行為這樣的非語言方式表達出自身對其他人心理狀態的理解。

4.嬰幼兒社會理解能力與親社會行為的聯系

基于心理理論對嬰幼兒社會理解能力的解釋是有一個潛在的先前假設存在的,即只有具備一定的有關心理狀態的知識,個體才可能習得一定的社會技能,并學會做出正確的情緒反應,進而在之后的人生階段里發展出社會交往行為。研究發現,具有高水平的心理理論能力可以使個體能夠準確地認識他人心理狀態,預測他人行為,從而為人際間的相互協調和做出合作行為提供必要的條件(肖鳳秋,鄭志偉,陳英和,2014)。因此,社會理解能力與親社會行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

近年來,有不少學者研究的目光投向了嬰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研究上,以此來關注人類早期親社會行為的萌芽。Moritz K?ster(2016)設計了一個實驗,研究嬰兒能否理解他人的需要,他采用了心理理論中引導——反應任務實驗范式進行的研究。實驗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一個階段是熟識階段,嬰兒觀看一個視頻,視頻里首先會呈現兩個人偶共同玩一個球的場景,然后再呈現兩個人偶的球都各自被障礙物隔開的情景,這兩個情境的目的是為了讓嬰兒明白實驗的目的。在此之后,一位幫助者會出現在背景中,畫面停留三秒,然后兩個人偶同時出現,其中一個人偶能自己撿到球,另一個人偶的球被障礙物隔開,此畫面也停留三秒。實驗的第二個階段是測試階段,同樣也是由視頻呈現的,視頻里幫助者會先依次看向兩人偶,然后畫面會停留三秒,眼動儀會記錄嬰兒首先注視哪一個人偶,也就是說觀察嬰兒想要這位幫助者去幫助哪一個人偶。之后視頻里會呈現兩種不同條件的場景,一種是非悖反期望條件,幫助者幫助不能自己撿球的人偶撿球,另一種是悖反期望條件,幫助者幫助可以自己撿球的人偶撿球。在這兩種場景下,眼動儀會記錄嬰兒的注視范圍和注視時間。研究者根據以往心理理論得出的結果,合理地做出了假設。嬰兒在悖反期望條件下注視時間更長,并且注視范圍會集中在兩個人偶和幫助者的三角區域內。實驗的第三個階段是行為任務階段,該階段的兩個小實驗是參照之前的兩個研究的。第一個小任務是,實驗者會的塑料杯放在桌上,然后不小心把三個杯子掉落在了地面上,實驗者準備伸手去撿它們,撿每一個杯子前先注視杯子10s,然后在來回注視嬰兒和杯子10s,觀察嬰兒的注視反應(Hepach,Vaish,&Tomasello,2012)。第二個小任務是,實驗者與嬰兒面對面地坐在同一張桌子旁,靠近嬰兒的那邊有一些杯子,實驗者會告訴嬰兒他要開始收杯子了,然后同樣實驗者會先注視杯子10s,再來回注視嬰兒和杯子10s,觀察嬰兒的行為反應,并記錄嬰兒傳遞杯子的數目(K?rtner, Schuhmacher,&Collard,2014)。

實驗結果恰恰支持了研究假設,嬰兒在悖反期望條件下與非悖反期望條件下,注視時間存在顯著差異,嬰兒會更長久地注視悖反期望條件下的幫助者,這就說明,早期的嬰兒已有親社會行為的意識,只是各方面的身體機能還未成熟,無法產生親社會行為。研究者也討論得到,嬰兒在出生的第二年就會幫助他人,這種早期的助人行為是基于對他人需要的理解上的,并由此激發了親社會行為。因此,嬰兒在開始幫助他人之前就已經可以理解別人的需求。這個實驗也進一步證實了嬰幼兒的社會理解能力與親社會行為的正相關性。

5.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展望

綜上所述,嬰幼兒在15個月左右已開始初步具備有社會理解能力,并且這種能力與其心理理論的萌芽同步發展,嬰幼兒的社會理解能力還與之后的發展階段中親社會性高度相關。盡管近年來有關嬰幼兒的研究迅速增加,但一些研究結果與效度依然存在爭議,還有一些其它的問題也要引起我們的關注。

其一,有關嬰幼兒的研究測量指標不一定準確。眼動儀等科技產品測得的注視范圍與注視時間雖然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嬰兒最早對他人行為理解的征兆,可是這些方法本身的指標一般基于嬰兒的表情反應、注視時間和首次注視的地方,這些指標的內涵是否體現了嬰兒對他人抽象的心理狀態的理解,即是否可以采用類似的方法得出確切結論還有待商榷。

其二,關于心理理論方面,有研究者認為嬰兒表現出的是內隱的心理理論,他們不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對他人的行為進行外顯的預測。但是內隱心理理論到外顯心理理論的發展過程至今研究還比較少,仍需要研究者進一步探索。

其三,從研究難度角度講,以嬰兒為被試,一方面不如以年長兒童或成人為被試便利;另一方面可選擇的方法也相對有限,對研究設計以及研究方法要求更高,但是這方面的研究對揭示人類心理的起源與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國家在研究導向和經費方面應予以大力支持。

其四,關于心理理論與親社會方面的研究。親社會行為的發生除了需要一定的心理理論能力之外,還需要關鍵的動機力量——移情。移情不是憑空產生的,是建立在一定認知基礎上的情緒反應。因此在體驗他人情緒時,個體首先必須對情緒線索進行辨別,推測他人的心理狀態,進而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推論和解釋。今后可在嬰幼兒的心理理論、前期親社會行為與移情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陳亞萍,&李曉東.(2013).嬰兒動作理解的研究回顧與展望.心理科學進展,21(4),671-678.

丁芳,&郭勇.(2010).兒童心理理論、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心理科學(3),660-662.

劉吉林.(2002).認知發展研究的新領域:兒童“心理理論”研究.當代教育科學(1),44-46.

李艷玲,&陳英和.(2010).兒童理解誤信念的理論觀點:認知過程的新視角.心理科學(5), 1183-1186.

劉希平,&劉娜.(2010).成功的信念-愿望推理機制.心理科學(5),1202-1204.

皮忠玲,&莫書亮.(2013).嬰兒心理理論的發展:表現和機制.心理科學進展,21(8),1408-1421.

王茜,蘇彥捷,&劉立惠.(2000).心理理論——一個廣闊而充滿挑戰的研究領域.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6(5),732-225.

肖鳳秋,鄭志偉,&陳英和.(2014).共情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及神經基礎.心理發展與教育,?30 (2),208-215.

趙景欣.(2004).兒童心理理論不同方面的發展及其與同伴地位、親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Doctoral dissertation,山東師范大學).

Baillargeon,R.,Scott,R.M.,&He,Z.(2010). False-belief understanding in infants.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4(3),110-8.

Clarke-Stewart,A.,&Parke,R.D.(2011).Social development/.Socialdevelopment.J.Wiley&Sons.

Hepach,R.,Vaish,A.,&Tomasello,M. (2012).Young children are intrinsically motivated to see others helped.?Psychological Science,23(9), 967-972.

K·rtner,J.,Schuhmacher,N.,&Collard,J. (2014).Socio-cognitive influenceson the do

main-specificity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the second year.InfantBehavior& Development,37(4),65-675.

K·ster,Moritz,Cavalcante,L.,Rafael,V.C.D. C.,D go Resende,Briseida,&K·rtner,Joscha. (2016).Cultural influences on toddlers’prosocialbehavior:how maternaltask assignment relates to helping others.Child Development,87(6),1727-1738.

K·ster,M.,Ohmer,X.,Nguyen,T.D.,&K· rtner,J.(2016).Infants understand others' needs. Psychological Science,27(4),págs.542-548.

Roberts,W.,&Strayer,J.(1996).Empathy,emotionalexpressiveness,and prosocial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67(2),449-470.

Scott,R.M.,He,Z.,Baillargeon,R.,&Cummins,D. (2012).False-belief understanding in 2.5-year-olds:evidence from two novel verbal spontaneous-response tasks.Developmental Science, 15(2),181-93.

猜你喜歡
實驗者理解能力信念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三部曲”
淺談如何運用閱讀技巧與策略提高小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為了信念
認知風格與大班幼兒閱讀理解能力的關系研究
閱讀理解差,美國損失大
發光的信念
女兒不分場合地愛表現
中西醫結合治療咳嗽變異性哮喘臨床分析
信念
學不會珍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