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及其完善

2017-01-27 23:00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7年7期
關鍵詞:保護模式陜西省文化遺產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 楊凌 712100)

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及其完善

楊思琦,李旻芝, 董正陽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 楊凌 712100)

陜西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前采取的是以政府部門為主導、民間力量為補充的運作模式,采用多種方式與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雖然保護工作穩步開展,但仍存在不少問題。文章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完善

1 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有模式

陜西省目前采用政府部門為主導、民間力量為補充的模式,以多種方式與手段分類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政府層面,陜西省政府形成了組織管理、政策保護、資金運作、法律保障四大體系,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區、市)四級保護制度。由于非遺具有類型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因此,政府采用多種方式與手段分類保護與傳承非遺。對文化價值高而經濟價值不高,以致面臨瀕危的非遺,采取搶救式保護,主要對其進行記錄和保存;對于具有較強市場價值的非遺,則采取生產性保護,弱化政府參與,鼓勵民間力量進入;對于集中分布、存續狀態良好且有相同特點的非遺采取整體性保護,建立文化保護區,對該地區的人文環境和生態環境進行綜合保護;同時,政府開始進行數字化建設,建立數字化檔案庫、資源庫等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力量,主要是由民間組織、企業和高校組成。對于適合生產性保護的非遺,民間力量起到主要作用。民間組織通過成立行業協會或研究協會的方式規范行業制度,在非遺的發掘、整理、保護和研究方面作出努力,同時與政府合作進行對外宣傳。企業則通過對非遺進行產業化開發來推動非遺的傳承。地方高校則通過課程培養具有深厚理論基礎和較強實踐操作能力的非遺保護人才;通過科研項目的申報開展非遺保護的理論研究,為政府的非遺保護工作提供理論依據;還有出版相關書籍,推廣研究成果和組織文化活動,宣傳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

2 現有模式的優勢與不足

2.1 現有模式的優勢

采用政府部門為主導、民間力量為補充的非遺保護模式,有利于發揮政府及民間力量各自的優勢。

政府在非遺保護方面有明顯的優勢:第一,政府掌控著政策的制定,并能通過行政力量推動這些政策、制度的長期實施;第二,非遺具有跨區域、分布廣、門類多的特點,各級地方政府之間可以建立合作關系,共建文化設施、共享文化資源、共同保護和開發,實現優勢互補;第三,非遺的公共性、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決定了政府的資金支持為其主要的經濟來源,政府以國家財政為后盾,建立專項資金,為非遺保護提供物質保障。

民間力量在非遺保護方面也具有獨特的優勢。非遺產生并存在于民間,民間組織憑借其地緣優勢,能以更低的成本和更有效的方式對非遺進行保護。同時,由于民間組織對當地非遺的認識更為深刻,其積極參與有利于保持非遺的原真性。高等院校的學者和專業學術研究機構,在人才資源、專業素質、文化資源方面,具有其他單位不可比擬的優勢,他們的民族文化保護的使命意識以及豐富的專業知識,可以為地方非遺保護工作提供咨詢。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具有逐利性,可以對具有市場價值的非遺進行開發利用,既能有效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又可以實現對非遺的保護,為非遺的保護注入持久活力。

2.2 現有模式的不足

非遺保護是一項全民性、長期性、復雜性、花費巨大的工程。陜西省現有的保護模式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問題。

我國非遺保護執行機構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國家中心成立后,陜西省也成立了各級非遺保護中心作為核心工作機構。因為大量的非遺分布在落后的農村地區,所以縣級的非遺資源最為豐富,也最為脆弱。在針對陜西省縣級非遺保護中心進行調研時,發現了以下問題。

第一,對非遺的文化功能重視不足。非遺保護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與人才,而非遺的文化價值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回報,工作績效難以實現準確的量化評估。同時,由于政府的資源有限,在當前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念下,很容易導致各級地方政府在非遺保護的目標上表現出不一致性,甚至出于對GDP的盲目追求,而對執行國家關于“非遺”法律政策采取陽奉陰違的態度[1]。因此,一些商業價值不顯著或不便于開發的非遺被邊緣化,少人問津。

第二,工作隊伍不專業。調查發現,大多區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均掛靠文化館,形成“一套人馬,兩個牌子”的工作形式。因而存在著工作職責不明確、工作多頭兼顧、專業素質不高,項目無法深入研究等問題。這對“非遺”的傳承與保護極為不利,無法保證工作的專業化。對非遺進行搜集、記錄、分類、編目等工作不僅需要大量人力,同時,因其涉及面廣、專業性強、內容復雜,還要求工作人員具備較強的專業性。而在對陜西省、市、縣基層文化館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從事非遺保護工作的人員多為“半路出家”,缺乏專業的理論知識,使非遺保護工作難以深入。雖然陜西省部分高校設立了非遺專業,但大多數側重于課題攻堅和學院式研究,真正對非遺項目進行田野調查、精細化和實用性研究較少,進入到非遺產業開發環節中的就更為稀少。

第三,數字化發展落后。目前,陜西省非遺保護中心建立了省級非遺檔案室和數據庫,對名錄項目申報材料、傳承人檔案及全省普查工作中形成的圖、文、聲、像、實物等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和存儲,初步實現了數字化管理。但其保護還停留在拍照、采訪、攝像、記錄、物品收藏等靜態的層面上,保護方法仍顯落后。專業網站建設滯后,就陜西省非遺數據庫而言,內容不完整,日常維護不足,動態更新慢,非遺項目的展示和搜索功能單一,推廣以及互動不足。具體到各項非遺的介紹版塊,各種相關資料都以申報工作為重點,介紹性內容所占比例大,研究性質的資源稀少??傮w來看,陜西省非遺數據庫難以承載保護和傳播非遺的任務。

第四,對傳承人的保護不足。傳承人作為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核心主體,其發展狀況直接關系著非遺的生存狀況。雖然我國及陜西省在非遺傳承人認定的制度建設上取得初步成效,但社會現實狀況卻不容樂觀,傳統藝術表演類非遺的傳承人老齡化現象嚴重,部分非遺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局面。同時,現有傳承人的社會地位低下,生活困難,政府對傳承人的保護少有成效。

第五,對非遺保護的宣傳教育有待加強。根據對綏德縣民眾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79.5%的人不知道文化遺產日的日期,75.16%的人不了解有關非遺保護的政策。訪談時,大部分人都表示未曾參與非遺的保護活動。這表明當地民眾對非遺的保護意識比較淡薄,也反映出前期宣傳效果不盡如人意。原因在于:第一,宣傳活動沒有形成常態化。陜西省對于非遺的宣傳主要集中于文化遺產日,而很少在其他的時間段進行大規模宣傳。在文化遺產日的知名度遠遠低于春節、中秋節的情況下,又沒有形成常態化的宣傳攻勢,難以滲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第二,宣傳內容不夠豐富,形式傳統。主要包括非遺的展演活動、知識普及教育、建立非遺保護展覽館、非遺保護進入中小學生課堂等。這類宣傳方式受眾較固定,難以引發各個年齡段以及各領域的群眾的廣泛關注。

3 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的完善

陜西省目前采用的非遺保護模式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實效,然而在實行中仍出現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因此,在堅持現有保護模式的同時,我們提出了以下對策以完善此模式。

3.1 明確政府工作職能,完善相關政策法規

為確保非遺保護的科學性,需要進一步明確非遺保護工作組織機構的工作任務與職能,并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強化監督與責任追究。

首先,立法應進一步細化,增強可操作性。比如,在相關法規中規定用于非遺保護的各級財政預算比例等等,進一步規范非遺保護管理制度,尤其是要界定非遺管理主體的權責,明確規定違法等責任。另外,現行立法在性質上基本都屬行政法,規范的主要是非遺保護管理關系,應補充關于傳承人的權利的規定,充分調動他們保護非遺的積極性。

其次,在行政機關內部,應盡快建立健全非遺項目的監管保障制度,如非遺建設項目公示制度、非遺保護責任制度、非遺保護定期通報制度和專家咨詢制度等[2]。利用網絡系統,及時將非遺保護項目的立項和完成等情況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公眾監督,暢通社會公眾的意見和建議的傳遞途徑,確保其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的知情權、參與權與監督權,保證工作的透明化與科學化。定期組織專家學者對項目保護情況進行評估和檢查,對未達到保護計劃預期的或者進行破壞性開發的項目和單位予以警告,對已經核實不符合標準,沒有資格繼續列入保護名錄的項目要予以除名。

3.2 培養專業化工作隊伍

首先,做好內部培訓,舉辦各種類型的講座和培訓班,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省級文化部培訓到市縣,逐步完善非遺保護工作人才培訓體系。培訓方式可采取課堂講授、遠程教育、委托高校等,內容包括國內外有關政策法規、業務標準規范等。除此之外,還需進行培訓教材的編寫工作,使培訓工作逐步專業化、規范化。

其次,與高校合作開設非遺教育課程,培養專業人才。以高校、科研院所為培訓基地,通過開設相關專業,引進非遺學者進行授課,探索保護非遺的科學方法。此處的非遺教育是指傳承人之外的非遺管理人才、法律、科研人才等的教育和面向大眾的非遺科普教育。非遺人才除了要具備傳統學科要求的較高專業科學素質外,還要有跨學科研究的訓練。加強各個高校、科研機構對非遺保護與開發人才專業隊伍的培養,融合民族、人文、藝術、信息等學科資源。探索建立多渠道培養、多層次使用、多方位服務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逐步建立一支懂文化、通管理、精技術的復合型文化人才隊伍[3]。

3.3 加快數字化建設

除了繼續完善陜西省非遺數據庫的建設,還應引進相關技術人才,不斷更新發展數字化采集和存儲技術,數字化復原和再現技術,數字化展示與傳播技術以及虛擬現實技術。將非遺數字化技術應用于數字化虛擬博物館,虛擬文物的修復、復原及演變模擬實驗,數字化圖案、工藝品輔助設計系統,數字化故事編排與講述技術,數字化舞蹈編排與聲音驅動技術等[4],改善與豐富非遺的傳承與傳播方式。

而在關注數字技術發展的同時,也應該回歸非遺的本源,尋求數字化技術與文化更加合理的結合方式。建立起有效的傳承人與擁有者參與制度,賦予他們參與數字文化建構、表達自身文化態度的權利。作為非遺的文化載體,非遺的傳承人和擁有者應該成為數字化保護的主體,深度參與數字化產品的設計與開發,用他們的文化邏輯逐步接納數字化,并將數字化技術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才能夠真正地實現數字化技術與非遺保護的有效結合[5]。

3.4 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

首先,在解決傳承人基本生活問題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激勵機制,讓傳承人樂于傳承。保護非遺就是在傳承民族文化,因此,政府應該充分認識到非遺傳承人的文化貢獻,進一步提升傳承人的社會地位,在某些政策待遇上,將他們與當代優秀社會生產者、勞動者以同等地位對待,形成全社會尊重非遺傳承人的氛圍。同時,對于杰出的民間工藝傳承人,可以由政府部門按照一定的標準和程序授予“民間工藝大師”之類的名號,既能肯定他們突出的技藝,又能讓他們所傳承的非遺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從而促進手工技藝類非遺的傳承。

其次,重視傳承人的生命健康問題,尤其是年齡較大的傳承人。健全傳承人的醫療保障制度,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督促他們進行定期的健康檢查, 建立健康追蹤機制,保證傳承人良好的身體傳承條件,控制、降低因為生命健康問題給文化傳承帶來的風險。

最后,建立傳承人候補機制。對于某些瀕危的非遺,在傳承人已經年老并且無人繼承的情況下,指定政府內部具有相關基礎的工作人員跟隨傳承人學習,成為傳承人候選人。在制度保障下,使這些非遺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

3.5 增強宣傳教育力度

民眾的覺醒對非遺的保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鑒于當前公眾非遺保護意識的淡薄,作為非遺保護主導者的政府部門,應該以多種方式進行宣傳教育,并不斷增強力度。

傳統的宣傳方式應該繼續堅持,并在其逐步擴大影響范圍的同時,利用新媒體靈活、互動的優勢來進行非遺的宣傳與保護,以吸引年輕群體,擴大非遺的影響力。比如,2015年,歌手譚維維與陜西華陰老腔合作的歌曲,將現代的搖滾樂與國家級非遺華陰老腔這種表演形式結合搬上電視媒體。2016年,譚維維又在央視春晚表演華陰老腔,引發國人的廣泛關注,也增強了陜西人的自豪與認同感。除此之外,還可以創造條件探索制作具有特色的游戲、動畫、主題網站等,讓新媒體參與到非遺學習體驗中來,以及通過社交媒體等對陜西省非遺開展立體化、多渠道的宣傳教育,使普通民眾真正了解陜西省非遺的價值,引導人們走上自覺、有效地傳承、保護和發展非遺的道路,形成堅實、廣泛的群眾基礎。

[1]王雋,張艷國.論地方政府在非遺保護利用中的角色定位:以江西省域為個案的分析[J].漢江論壇,2013(10):115-121.

[2]凌照,周耀林.我國非遺保護政策的推進[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27(3):117-121.

[3]黃永林,談國新.中國中國非遺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1(2):49-55.

[4]彭冬梅,潘魯生,孫守遷.數字化保護:非遺保護的新手段[J].中國書畫,2006(4):47-51.

[5]宋俊華,王明月.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現狀與問題分析[J].文化遺產,2015(6):1-9.

The Protection Mod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Shaanxi Province and Its Perfection

YANG Siqi,LI Minzhi,DONG Zhengyang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China)

Shaanxi Provinc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s currently taken by the government sector as the leading, private forces to supplement the mode of operation, using a variety of ways and means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heritage. Although the protection work carried out steadily,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mode; perfect

G122

A

楊思琦(1995-),女,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學。E-mail:1047675197@qq.com.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級創新項目“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研究”(201510712093)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保護模式陜西省文化遺產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與文化遺產相遇
貓科動物的保護色
貓科動物的保護色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陜西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實踐與思考
聚焦兩會
陜西省青年書法家協會
活態文化
論網絡游戲著作權的保護模式及其侵權判定標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