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理洱源白族嗩吶田野調查報告

2017-01-29 09:59苗亞輝
北方音樂 2017年1期
關鍵詞:洱源縣白族嗩吶

苗亞輝

(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 大理 671000)

大理洱源白族嗩吶田野調查報告

苗亞輝

(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云南 大理 671000)

本文以大理洱源白族嗩吶為研究對象,以大理洱源白族地區為田野點,將得來的田野調查資料進行梳理,并加以運用比較研究法、文獻研究法等民族學研究方法進行總結提煉,試圖從音樂文化背景入手,對其嗩吶音樂及其行為做出解釋。

大理洱源;白族;嗩吶

一、田野點概況

洱源縣是云南省大理州下轄的縣之一,它位于大理市北,洱海之源,是以白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縣。洱源縣民族分布呈大雜居小聚集的格局,白族人口占到總人口的61.5%。洱源縣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民族文化絢麗多彩,洱源人民勤勞智慧、能歌善舞,2003年洱源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白族嗩吶民間藝術之鄉”。嗩吶藝術在當今文化多元化、經濟全球化、審美時尚化的趨勢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嗩吶藝術的傳播嚴重受限,做好嗩吶藝術的傳承與保護就顯得格外重要。如何在這種趨勢下,使得嗩吶藝術在原有的自然與文化空間仍能激流勇進、熠熠生輝,也需要進行探討。

二、調查經過與總結

筆者在2016年5月16日實地走訪了大理洱源文化館及館長楊燦華、原文化館館長楊光輝、洱源電視臺職工段正孝、洱源縣右所鎮元井村嗩吶老藝人楊士才。

筆者基于此前河南沁陽嗩吶藝術的調查資料,在2016年5月16日到洱源縣文化館進行了實地調查,并采訪了洱源縣文化館館長楊燦華、原洱源縣文化館館長楊光輝、洱源電視臺職工段正孝。以及,2016年5月17日前往洱源縣右所鎮元井村,對已88歲高齡的嗩吶老藝人楊士才進行了訪問調查。

洱源縣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民族文化絢麗多彩,洱源人民勤勞智慧、能歌善舞,2003年洱源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白族嗩吶民間藝術之鄉”。原洱源縣文化館館長楊光輝老人是洱源縣申報“嗩吶藝術之鄉”的主要負責人,從1999年到洱源文化館工作以來直到退休,一直負責組織民族民間藝術的排練及演出活動,因此對洱源縣嗩吶藝術的發展狀況以及嗩吶藝人情況的掌握如數家珍。洱源嗩吶具體起源于何時,目前沒有文字資料,無法知道確切時間。因為從洱源地區流傳的傳統看法來看,吹鼓手是屬于三教九流之派的,在正式文獻中也很少看到有關于嗩吶手的記載。但據楊光輝老人說,通過對現在的老一輩嗩吶藝人師承關系的調查,往上推算,應該距今也有二百多年。

1988年,洱源縣便已經組織了全縣范圍內的白族嗩吶樂隊,但沒有正式的名稱,就叫做洱源縣白族嗩吶隊,經常參與縣里、州里甚至是國家級的大型文化活動,比如云南省首屆藝術節、中國第三屆昆明藝術節、99博覽會、世界園藝博覽會和歷屆大理三月街民族節開幕式等等。洱源縣嗩吶藝人目前大約有300多人,主要分布在白族聚居的鄉鎮,比如說鄧川鎮、右所鎮、茈碧湖鎮、鳳羽鎮等,這些鄉鎮雖然都有嗩吶藝人,但是沒有固定的嗩吶隊伍,一般都是根據需求臨時組織起來的,具有隨機性。在這些白族嗩吶手聚集較多的鄉鎮中,最突出的就是茈碧湖鎮的松鶴村,它由三個自然村組成,分別是大松甸、溪登村、石照壁。大松甸是茈碧湖鎮嗩吶手數量和嗩吶藝術發展最突出的一個村公所,但它是彝族村公所?!渡鐣侨绾斡洃浀摹返牡谝徽律鐣洃浿械牡诰彭?,寫到“處死國君是一場儀式革命,著裝特許是一場狂歡節式的解放。我們在這兩種行動中看到,人們正試圖為一個激進的開端劃出邊界;在這兩種情況下,脫離回憶的因素——明顯的和隱含的回憶因素,那種開端,那種社會延續的新形象,是不可思議的。建立一個開端的企圖,不可避免地要回溯一種社會記憶模式”。①這段話的意思就一句簡單的哲學語言可以概括為,新事物的產生是無法脫離舊事物的。而在大松甸這樣的一個彝族村落為何會出現如此之多的白族嗩吶手,也是有原因的。據楊光輝老人介紹,由于最早開始在大松甸教嗩吶的嗩吶手的師傅是白族人,因此才會將白族嗩吶傳至該彝族村落。

洱源嗩吶與沁陽漢族嗩吶在形制上的最大的不同就是漢族嗩吶有背孔,而白族嗩吶是沒有背孔的,七個音孔全部都在前面。而在演奏技法方面,并非同漢族嗩吶一樣一個樂句換一口氣有明顯的句讀,白族嗩吶主要運用的是循環換氣法,也稱為鼓腮換氣法。在曲牌方面,白族嗩吶參與不同的社會活動、不同的場合會運用不同的曲牌,尤其在喪事中曲牌的運用更為嚴格。白族嗩吶曲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在做壽、結婚、豎房等喜事中運用的曲調,也就是喜調。比如結婚時就有《迎親調》,待客就有《迎客調》《送客調》,比如上梁蓋房子就有《龍上天》,栽秧的時候就有《栽秧調》等等。

第二類就是喪事調,也就是在人們去世之后葬禮上所用曲調。喜事調使用的界限不是非常明確,在一些熱鬧、喜慶的場合一些曲子可以通用,但是喪事調就不同了,它是專曲專用,何時送喪、何時繞靈、何時哭靈,這些時刻該用哪些曲調都有嚴格的規定,一些典型的喪事調有《送喪調》《啞子哭娘》《離別歌》《孝子獻禮》等等。

第三類就是嗩吶作為白族吹吹腔的伴奏使用。白族吹吹腔的伴奏全部用的都是嗩吶。在白族吹吹腔表演中,它的聲腔是徒歌,沒有樂器的伴奏,聲腔唱完之后進行以嗩吶為主奏的吹打,然后再進行聲腔演唱。

洱源白族嗩吶發展至今,雖然沒有河南沁陽嗩吶歷史悠久,但是白族嗩吶與白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結合的非常緊密,不論是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祝壽宴客、勞動生產等各種民俗活動,都離不開嗩吶的參與,這也為目前白族嗩吶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起到積極作用提供了一定的條件支持。

注釋:

①保羅?康納頓.社會是如何記憶的[M].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9).

[1]艾倫?帕?梅里亞姆.音樂人類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2]袁靜芳.民族器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3]保羅?康納頓.社會是如何記憶的[M].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楊紅斌.中國民族樂器的悲情表現藝術[J].大理學院學報,,2008(1).

[5]楊光輝.白族嗩吶簡介[J].中國音樂,1988(12).

[6]黃錦華.白族嗩吶鑼鼓樂淺探[J].民族藝術研究,1999(8).

猜你喜歡
洱源縣白族嗩吶
又聽嗩吶
白族扎染技術的傳承與發展
嗩吶
云南省鶴慶縣白族本主廟及演劇活動考論
洱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之思考
大理白族扎染的傳統工藝與圖案設計
嗩吶(短篇小說)
談嗩吶演奏中不同氣息運用
白族
鳳起之城——洱源縣鳳羽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