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攬帝陵制度 解讀皇家禮法
——《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陵墓》讀后

2017-01-29 16:24秦大樹
考古與文物 2017年6期
關鍵詞:陵墓考古資料

秦大樹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劉毅著《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陵墓》,開明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為一套叢書中的一部。全書約40萬字,附圖321幅。此書是一本皇皇巨著,涉及的陵墓上起三代,下迄明清,旁涉少數民族諸政權,貫通古今,一冊在手,盡覽歷代皇陵的建制布局,營建特點,詳細的收錄了相關的考古資料,部分得窺玄室地宮的真貌,乃至地上地下的精美葬儀葬具,也輯錄了大量的文獻記載。

一般說來,人們觀念中狹義的物質文化史研究和教學,都會從人們衣食住行所使用的器具、物料著手研究,或將一個時代的各種用具按質料劃分來闡述。然而,這套叢書所述的物質文化,實際是指以物治史的考古學的范疇,包含了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的全部內容[1],我們可以將這部叢書當做一部考古學通論來看待。這樣,從三代開始,作為考古學的要素就包括了各類城市、陵寢和墓葬,以及由農業、礦冶、手工業等方面構成的經濟活動遺存等幾個重要的方面,構成了考古學或曰物質文化史的基本框架體系。這當中,既體現了各時期最高的營建水平和工巧技藝,代表了權貴階層的美術水準和審美取向,又能反映當時的禮法觀念和鬼神意識乃至生產組織形式(即所謂上層建筑)的,非帝王陵墓莫屬。因此,《陵墓》卷無疑是叢書中的重點之作,也是最值得關注的。

撰寫一部貫通數千年的陵墓通論,非一般人所能及,因為隨著考古資料的日益豐富,文獻資料的深入挖掘,大家都術業有專攻,難以做到通古識今或面面俱到,否則只能是浮光掠影,難以深入。筆者在閱讀本書時,就不得不頻頻向本院的其他同仁討教。劉毅教授長期以來開設了專門的中國古代陵墓的課程,成為他教學與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加之本人的聰穎和勤奮,在宋、明陵墓研究等方面卓有建樹,應是這本陵墓史作者的不二人選,現傾數十年的積累撰成此書,為我們提供了一本貫連融通的,堪為案頭常備書的力作。

作為考古學領域里最為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歷朝歷代的陵寢都牽涉營造、技藝、美術、名物、風水、信仰等方方面面的內容,任何一個陵寢都可以專門成書。此書則側重對各時期陵墓考古資料和地面遺存的匯集和總結,文獻資料的查考梳理。按照叢書執行主編孫華教授的觀念,是為一部兩卷本的物質文化史綱做長編工作。做長編是艱苦的工作,須取證入微,發微見真,洵是高房大廈的奠基之作。劉毅教授恰好具有這樣的敬業精神,筆者所知,絕大多數陵寢他都親臨踏查,甚至為弄清一個細節反復前往實地踏查,比如為弄清宋六陵的位次,他就數次前往紹興,在勘察和文獻梳理的基礎上提出寧宗永茂陵位于北陵區的撥亂反正之論。本書中的許多照片都是作者親歷現場拍攝,亦可說明這點。同時,本書的一個特色就是,不同于一般通論性書籍的編撰,此書是以作者較多前期個案研究成果為基礎整合而成,于長編的系統要求中體現了研究深度。

綜觀此書,在以全書一以貫之的陵墓制度長視角下和劉毅本人取證入微的研究態度下,形成了一些優勢和特點:

第一,在長時段、全視角的陵墓研究中,根據研究的需要和內容,總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研究方法。首先在做考古工作,特別是踏查中對陵墓的觀察,必須注意風水堪輿術的應用,調查發掘中則應嫠清建制布局中的上下宮、墳寺、陵廟等的位置關系,統攬整體布局,這點頗能反映禮法和制度。其次,研究中必須重視各類文獻資料的運用。在緒論“中國古代陵墓的研究資料”部分,列舉了五類文獻資料,基本覆蓋了在陵墓研究中關注的問題和可參稽的文獻種類,十分詳備,當然,宋元以降,關于陵墓的文獻記載十分浩繁,在實際的研究中如何與考古資料結合和取舍,涉及到對文獻史料價值等級的判斷和研究中的視角,在晚段陵墓研究的實踐中,作者的應用具有啟示意義。

第二,宏觀把握陵墓發展的脈絡,自商至清前后貫通,分7期系統的闡述了中國古代陵墓的發展變化。使我們看到,大的陵墓制度的變遷往往伴隨著意識觀念的重大發展。過去二三十年間關于秦、漢、唐的陵墓考古資料和研究成果相對比較多,而貫通斗走的系統研究比較少。宏觀視角下的觀察必然能對較短時段的相關研究提出新的觀點。如中國先秦時期的陵墓,考古發現雖甚少,研究成果卻頗豐,歧見在所難免。以往研究多關注于墓葬本身的分期年代、族屬與墓主身份等問題,缺乏對墓地特征的分析,更缺乏長時段的陵墓制度演變研究。本書分析了先秦陵墓形制及演變軌跡,總結了墓地結構與陵園初始形態,提出了先秦墓祭制度與墓葬封土成因的獨到見解,彌補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或缺憾。

第三,微觀入手,詳細剖析了不同時段帝王陵墓的基本形態,注意歸納各時期制度性的特點,同時盡可能區分相對于上時段的發展變化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如在較為全面系統地梳理了目前有關兩漢時期帝陵和諸侯王墓的考古資料及相關研究成果后,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現象,如有關東漢陵墓的附近可能還特建佛教寺院的問題,關于西漢陵旁之廟的祭祀活動“不屬于陵園奉祀內容”以及“寢殿、便殿等陵上之祭與宗廟之祭分屬于兩個不同范疇”的討論等等。這些觀點見微知著,發微見真,推進了相關的研究。

第四,及時追蹤考古新發現和重要的研究成果,這也體現了研究中是否執著、專注和學術敏感性,作者在這方面的努力值得稱道,一些相當新的資料在書中得到及時的體現,如安陽西高穴二號墓、遼祖陵的勘探和發掘,對相關資料進行了及時的整理介紹。作者在長期的教學研究中,更加偏重對宋以后陵墓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得益于近二十年來的考古資料和相關歷史文獻的深度挖掘,本書對宋遼金明清幾部分闡述更加細化,涵蓋廣博,考古資料收集詳備,即便在制度層面,亦無大的遺漏。是特別值得關注的部分。

第五,本書的一個特點是注意了少數民族政權對古代陵墓制度最后定型的影響,特別是唐以后這方面關注比較多。與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定型相表里,注意到中國古代陵墓制度也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當然,遼金陵墓與宋明陵墓的關系和影響問題。今天的考古學家有條件對歷代遺存作縱向比較,但當時的陵墓營建和設計者未必有條件了解其他王朝、不同時期陵墓形制的具體制度,談彼此“影響”時,筆者以為仍應慎重考慮。

第六,在具體問題研究中,本書盡可能的采取了多種不同性質的資料互相質證。對于漢至清代的陵墓制度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新觀點。明清部分盡可能套用型式分析方法,改變了以往明清陵墓著作簡單描述式的方法。

如前所述,本書縱貫上古至明清,橫跨國家的南北大地,考古資料和觀察研究視角細致入微;加之陵墓研究本就是考古學中備受關注的項目,相關研究連篇累牘,因此,著述當中資料的掛漏,觀點的舛誤在所難免。循《春秋》責賢之例,可見考古資料的使用中尚有不足,如線圖使用問題。王建墓、孟知祥墓、南漢王陵等例只使用了作者所攝照片,無法顯示墓葬全貌,應引考古線圖。南宋永思陵石藏、遼慶陵布局引用《中國古代建筑史》圖,應引《中國營造學社匯刊》、《慶陵》等原著文獻。部分文獻的使用不夠講究。如宋人文集多引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實際多有更好的版本可供引用。如:司馬光《山陵劄子》引明人所編《歷代諸臣奏議》,實際其有《四部叢刊》影宋紹興本文集。

由于本書的長編性質,以及篇幅限制乃至個人的精力所限,因此書中側重弄清楚“是什么”,而“為什么”則相對涉及比較少?;究蚣苁橇陥@布局、墓室結構、祭祀制度等,但相關理念的解釋和對于一些規制及其現象“形而上”的解釋則有所欠缺。是否還可以有其他形式的框架、是否應該增加其他主體內容,都還可以再討論。

2017年3月 于燕園德齋

[1]孫華.總序:中國歷史和文化的物質表征[C]//劉毅.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史·陵墓.北京:開明出版社,2014.

猜你喜歡
陵墓考古資料
十大考古發現
考古出乎意料的幾件事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三星堆考古解謎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考古”測一測
古代陵墓中的防盜機關
金字塔不都是陵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