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輿論反轉”現象的成因及其治理

2017-01-30 07:03文/徐
傳媒 2017年23期
關鍵詞:當事女司機突發事件

文/徐 敏

“輿論反轉”現象的成因及其治理

文/徐 敏

近年來,“輿論反轉”現象頻發,這與新聞媒體的報道或相關信息的公開有著直接的關系。分析和總結典型的“輿論反轉”事件,可以發現一般事件的“輿論反轉”往往與初期報道的失范有關,而突發事件的“輿論反轉”則多由信息披露不當導致。從更深層次分析,“輿論反轉”現象頻發是新媒體環境催生的。為此,可以從加強媒介監管、提高突發事件應對能力、重視公眾媒介素養教育等舉措入手進行治理。

輿論反轉 倫理失范 信息披露 新媒體

輿論本身就是公開發表的意見。作為公開發表的趨于一致的公眾意見,輿論原本應該在一定時間段內保持相對穩定,但“輿論反轉”卻屢屢發生,即在短時間內輿論發生大幅度轉向的情況。這一現象究竟因何產生?如何才能有效治理?要回答這兩個問題,還需要回到“輿論反轉”事件中去進行總結和分析。筆者將“輿論反轉”事件分為一般新聞事件和突發新聞事件兩大類型,以此來探尋“輿論反轉”現象在不同事件中的體現。

一、一般新聞事件中的“輿論反轉”

一般新聞事件中發生的“輿論反轉”現象,往往與早期新聞報道的失范有關。即早期報道出現失實,未能呈現事實的全貌,基于失實報道形成的輿論,必然在真相澄清后發生反轉。同時,即使報道本身真實,報道較為片面,也會導致公眾輿論的偏頗,成為隨后發生“反轉”的直接原因。例如,在2015年5月關于“成都一女司機遭男司機當街暴打”這一事件發生的“輿論反轉”中,輿情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早期報道階段。5月3日,隨著一段監控視頻的熱傳,這一事件成為網民熱議話題,多家媒體的官方微博第一時間轉載了相關視頻、圖片,隨后多家傳統平面媒體、電視臺也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報道。此時,這一事件的信息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在社交平臺廣泛傳播的一段35秒長的監控視頻。這段視頻由位于路口另一側的一位目擊者的車載行車記錄儀拍攝,較清晰地展示了當事女司機被當事男司機拖拽下車和被打的過程;二是當事女司機盧某。例如,《西華都市報》在題為《成都一名男司機把女司機拉下車后痛毆》的報道中,就有多段直接引用盧某的原話。又如,安徽電視臺經濟生活頻道以《四川成都:女司機遭男司機當街暴打》為題進行的報道中,也直接出現了盧某的畫面和聲音。盧某主要回答了記者對事件發生原因、被打過程的提問,稱事件起因是自己正常的變道行為;三是“女司機被打”現場的目擊者。在平面媒體報道和電視報道中,也出現了對現場目擊者的采訪,主要描述的是“女司機被打”的場面。

在最初的報道中,被廣泛使用的信息是女司機被打過程的監控視頻。對事件的報道普遍缺少來自當事另一方(即打人者)的信息。尤其是對事件起因的分析,大部分報道均基于女司機一方的陳述,只有少量的報道出現了派出所對打人者打人原因詢問的概括,但也停留在因變道打人的簡單陳述上。此時,輿論幾乎一邊倒地傾向于抨擊打人者、同情被打女司機,對暴力行為本身的譴責占據主流。

2.事件反轉節點。5月4日晚,社交媒體平臺出現了打人者所駕駛車輛的車載行車記錄儀畫面,記錄了“女司機被打”之前當事雙方的駕駛情況,包括女司機突然跨多條車道變道、打人男司機被迫急剎車的畫面,男司機車內響起兒童因急剎車哭鬧的聲音,以及之后兩車多次互別、雙方互相喊話的情況。

在早期報道中缺失的打人者信息來源成為此時報道的主要信息來源,對于事件的報道趨于完整,也修正了早期報道中不真實的部分——早期報道中普遍將女司機被打的原因陳述為“正常變道”,與事實相差較遠。如《成都商報》官方微博就在轉載此視頻截圖的同時,以“起因為女司機盧某從左側第二根車道突然變道至第四根車道,隨后雙方疑似斗氣,多次互‘別’對方車”重新陳述事件的起因。對比之下,早期報道中所陳述的打人事件因為當事女司機一次“正常變道”而起顯然存在失實。至此,輿論發生了“反轉”,從一邊倒地同情女司機并譴責打人者使用暴力,演化為在譴責暴力的同時,也譴責野蠻駕駛、開“斗氣車”的行為。據香港《明報》報道顯示,“(該事件)在搜狐新聞網引起近26萬內地網民留言,紛紛指責女司機危險駕駛,當中逾六成網民對男司機打人表示理解”。

3.輿論反轉原因分析。該事件在短短2天內就發生了“輿論反轉”現象,主要是由于早期報道信息來源單一,對事實的呈現失之片面,并且對起因這一重要事實報道出現了失實。作為“輿論反轉”的典型事例,這一事件中除了目擊“被打”具體畫面的群眾外,最初僅有被打者一方提供對事件起因的陳述,缺少了來自當事另一方的信息,使整體信息發生缺失。而簡單地將“被打”原因陳述為因一次“正常的變道”而起,更是一種失實。而公眾輿論是基于對事件信息的判斷、討論形成的,應有的信息來源的缺失造成信息本身的不完整,同時,關鍵信息的失實最終會導致公眾輿論的錯置。在報道較為全面、整體信息更為完整后,公眾輿論做出調整,體現為一種態度上的“反轉”。

二、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反轉”

與一般新聞事件不同,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反轉”現象往往和初期的信息披露不當有關。突發事件一般具有格外的敏感性或者重大性,也特別容易引發公眾的關注,在短時間內形成公眾輿論。在事件發生之初,尤其需要及時回應公眾關切,用恰當的方式準確公布相關信息。如果未能做到,就會造成輿論的錯位。以“河南西華12歲女生遭強奸案”中的輿論反轉現象為例,事件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事件發展過程。2017年7月4日14時17分,新浪微博博主“白衣天使茉莉花”發布微博,稱其在周口市某校寄宿就讀五年級的12歲侄女何某某在幾個月的時間里被副校長和教導主任多次強奸,并稱“各項法醫鑒定還沒有出來時,警方給我們出個不予立案通知書”,直指警方辦案不公。由于涉及的問題敏感,所發布的內容中還有當事人出鏡以及“證據”(有明顯污跡的床單特寫),該微博很快引起熱議,輿論以要求調查真相及譴責當地警方、譴責施暴者的觀點為主。

面對這一突發事件,當地警方并未及時回應公眾關切,而是再次訊問當事女生。關于詢問情況的信息,仍然是“白衣天使茉莉花”在微博平臺發布。由于其在14:17分發布的微博被屏蔽,當天20:07分,“白衣天使茉莉花”再次以圖片形式上傳被屏蔽微博的內容,稱“我對我發布的內容負一切法律責任”。此時,抨擊屏蔽、刪帖行為的輿論集中出現,出現以截圖等多種形式轉發的傳播行動,事件的熱度進一步上升,引起了更廣泛關注。

同時,西華縣公安局認證新浪微博賬號“平安西華”發布《關于對網民“白衣天使茉莉花”在新浪微博發布嚴重失實消息的情況通報》,將“白衣天使茉莉花”發布的微博定性為“擾亂網絡公共安全秩序”“嚴重失實”,并稱將“對信息發布者依法嚴懲”。然而,這一《通報》并未提供相關證據,也未說明調查過程?!锻▓蟆钒l出之后激起輿論嘩然,公眾幾乎是一邊倒地質疑《通報》內容,質疑西華縣公安局辦案不公。

在公眾情緒持續發酵,輿論走向偏激的情況下,7月5日22點34分,周口市公安局通過其認證微博賬號“平安周口”發布《情況通告》,稱“我局決定,由市公安局組成專案組,接手對該舉報案情的調查”。由于宣布案情調查移交,強烈質疑西華縣公安局辦案不公的輿論明顯緩和,而以表達對秉公調查的期望為主。

隨后的幾天里,傳統媒體陸續對這一事件和兩次《通告》的情況進行了報道。社會輿論總體穩定,且較為理性,以呼吁秉公調查和表達對法制公平的期望為主。10日以后,各媒體開始陸續刊出關于這一事件的深度報道,并在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例如, 7月11日,《中國青年報》在“要聞”版刊發的文章《“河南西華12歲女生遭強奸案”調查》,采訪了給當事女生做檢查的醫生,并對當事女生進行了深入采訪,當事女生“承認老師并沒有實施性侵害”,較為詳細地解釋了迫于叔叔的懷疑和壓力編造強奸事實的原因。隨著深度報道的刊出和傳播,發生了“輿論反轉”,公眾轉而相信當地警方早期的調查結論,輿論也以譴責謠言制造者為主。

2.輿論反轉的原因。梳理該事件中“輿論反轉”的過程,不難發現,這一事件本身比較敏感,相關信息又是最早在微博平臺發布,屬于突發事件。在該事件中,輿論發生的錯位與微博平臺、當地警方在信息披露方面的不當處置有直接關系。微博平臺不作任何公告和警示,而是較為簡單粗暴地對“白衣天使茉莉花”的微博進行屏蔽,激起了公眾的懷疑和憤怒;而西華縣公安局所發布的《通報》未能及時、有效地傳遞關鍵信息,對于能夠證明強奸事實是否存在的證據、公安局此前出具“不予立案”通知的具體依據等這些公眾關心的信息,《通報》中完全沒有提供,而是簡單粗暴地直接給“白衣天使茉莉花”的微博內容進行了定性,進一步激起了公眾的反感和質疑。

與這些不當處置形成鮮明對比,當媒體的深度報道清晰提供了這些公眾關心的核心信息,修正了早期信息披露的問題之后,輿論不僅回歸了理性,還發生了“反轉”。公眾從最初相信侵害事實、譴責施暴者和當地警方,轉向相信當地警方早期的調查結論,譴責謠言制造者。輿論表達也由此前以情緒化為主轉而較為冷靜、理性。

可以說,在突發事件中,如果信息披露及時、得當,可以有效地引導輿論。反之,如果未能及時以具體可信的核心信息回應輿論,甚至僅發布一些沒有信息支撐的“結論”,會適得其反,激起輿論反彈??梢?,突發事件早期的信息披露不當會引起輿論質疑,唯有及時、準確地公開相關事件的核心信息,才能引導輿論回歸理性。

三、“輿論反轉”現象的深層原因

通過媒體動態地、不斷深入地報道,逐步呈現事實全貌原本就是一種常態,馬克思將其概括為“報刊的有機運動”。但新媒體環境下,輿論的形成節奏已經發生了改變。在新媒體興起之前,輿論的形成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而在輿論逐步形成的過程中,有較為充裕的時間留給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者來呈現新聞事件的整體情況,經由專業的新聞生產,也可以過濾掉大部分的謠言和偏見。

然而,在新媒體環境下,輿論的形成幾乎是與媒介對事實的呈現同步發生的,往往是在現有的信息未經甄別、事實的樣貌并未完全揭示的情況下,片面甚至虛假的信息已經廣泛傳播,而公眾也基于已有的信息形成了輿論。而新聞媒體在全面呈現事實、對最初的虛假信息做出澄清之后,公眾也會重新審視事件,形成新的輿論。這表面上是輿論的大幅轉向,即“輿論反轉”,背后其實是深入了解新聞事件的過程,是新聞事件呈現出來的整體樣貌的大幅變化導致了輿論的變化??梢?,新媒體環境正是“輿論反轉”現象頻繁發生的深層次原因。

四、“輿論反轉”現象的治理對策

“輿論反轉”現象往往伴隨著對新聞媒體和報道的質疑。當“輿論反轉”頻繁出現時,公眾對媒體的報道也會逐漸失去信任,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也會受到嚴重損害。同時,在“輿論反轉”中,“反轉”過程的各個階段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輿論,這種反差也是公眾情緒的投射,原本應當以理性為主導在討論中凝聚的社會共識,往往消弭在感性主導的情緒宣泄之中。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治理“輿論反轉”現象呢?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加強對媒介的監督管理,避免新聞報道失范。在“輿論反轉”中,幾乎都存在早期報道片面甚至失實的情況,這是新聞報道失范的體現。在《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就明確提有“認真核實新聞信息來源,確保新聞要素及情節準確”“禁止虛構或制造新聞”“轉載其他媒體的報道要把好事實關”等要求。但在新聞實踐當中,仍然屢屢出現有違職業道德準則的現象,即新聞報道失范。例如,盲目轉載社交媒體上個人發布的信息,未核實新聞來源便進行報道,甚至炮制假新聞等。這會導致輿論的錯置,進而造成“輿論反轉”。為此,應該加強對媒體的監督和管理,提出更加有效的監管方案,對出現新聞報道失范的媒體和新聞從業者建立相應的懲罰機制。唯有遏制新聞報道失范,才能有效治理“輿論反轉”現象。

2.政府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培訓,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在突發事件中,唯有及時、公開、準確地公布有關信息,才能避免進一步激化輿論,才有機會將輿論引導到理性討論的框架中來。突發事件中許多“輿論反轉”現象是由于信息披露不當導致的。而在早期的輿論錯位中,輿論往往是以質疑政府能力、質疑處置不公為主,容易催生和激化社會矛盾,危害社會穩定。如果能在突發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正確應對,則可以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

3. 在義務教育階段,加入媒介素養課程。從深層上來看,“輿論反轉”現象頻發是新媒體環境本身導致的。因而要治理這一現象,歸根到底還是要加強公眾在新媒體時代的媒介素養。具體來說,涉及兩方面的媒介素養:一方面,培養公眾對特定事件早期報道的理性判斷,不急于發表意見,等待媒體發布較為完整的信息;另一方面,要提高公眾理性表達的能力,以及在討論中形成共識的意識和能力,而不能僅僅停留在情緒宣泄上。

作者系澳門大學社會科學院傳播系傳播學博士

[1]姚麗萍.“輿論反轉”成因及解決方法探討[J].中國記者,2016(04).

[2]于丹丹.網絡輿論反轉中的媒體理性——以“成都男司機打人事件”報道為例[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1).

猜你喜歡
當事女司機突發事件
“95后”動車組女司機的首個春運
涉事企業辟謠是法定義務
珍愛生命,遠離女司機?
溫馨提醒
“教師跪求諒解”并非無解
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
清朝三起突發事件的處置
就剩一百元
突發事件
你會如何應對突發事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