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污名者的心理效應及其在人際互動中的污名管理

2017-02-01 14:15高子依
山西青年 2017年9期
關鍵詞:污名身份個體

高子依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

污名者的心理效應及其在人際互動中的污名管理

高子依*

四川大學,四川 成都 610000

社會生活中的每個個體都具有特殊性,但某些異質卻因被標明和強化將其推到邊緣性的生活處境之中。這些被標明和強化的異質我們一般稱為污名。本文從三個部分對污名的相關研究做了回顧與分析。第一部分介紹了污名的相關概念;第二部分介紹了污名心理效應;第三部分介紹了進行社會接觸的污名者在人際交往中的污名管理。

污名;心理效應;污名管理

一、污名的概念

社會學家戈夫曼認為污名是社會對某些個體或群體貶低性的標簽,其實質是由社會規則和公共秩序生產出來的不名譽的特征。戈夫曼的觀點具有明顯的社會學傾向,而心理學視角從不名譽的特征入手解釋被污名者的社會生存狀態,強調特征的差異生產出社會地位和權力的差異,認為諸如人格等內在心理因素才是形成污名偏見的更為直接的原因。此外,新社會學派從人的社會生存狀態入手解釋污名者的不名譽特征何以產生,強調社會地位和權力差異生產出特征差異,著眼于闡釋污名價值的功能主義模式和社會系統與結構背景下的制度化模式。①

二、污名的心理效應

(一)一般污名心理效應

首先,對于一般常人而言,將他人污名化可以提高自尊和可控感與實際可控程度。因受污者可能對他人的健康、資源和價值構成威脅,所以污名化將某些群體系統性地隔離和邊緣化,從而保護另一部分群體的優勢地位。而對于污名者而言,污名內化了社會上大部分人所持的消極觀念,使得污名群體的自尊水平普遍低于普通群體。研究發現當受污名群體成員將污名內化而產生自我污名時,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會喪失,同時導致持久的抑郁或社會關系受損等一系列問題。②此外,污名者極有可能在身份威脅的領域停止努力。如具有女性刻板印象的高考畢業生更有可能申請攻讀管理專業而非計算機專業。同時,污名者會貶低所在群體消極刻板印象相關領域對他自身的價值的重要性或者在有價值的社會領域更加努力,對自己不足的領域加以補償。

(二)隱匿污名心理效應

具有隱匿污名的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選擇掩藏污名,盡量以正常人的身份進行社會交往,由此產生一些特有的心理體驗。首先,具有隱匿污名的個體會因害怕暴露身份而調用更多的心理資源持續監控交往的進程,由此承受更多心理壓力。污名隱匿-痛苦模型認為個體可能會為了防止產生實際污名(個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因其污名身份而遭到的歧視體驗)而采取各種保護性行為(如假裝像常人一樣活動),由此打亂個體原來的生活并產生心理壓力。其次,隱匿污名易使個體易面臨認知困境。秘密思想占據模型認為刻意壓抑反而會使得被壓抑的內容進入意識層面,所以人們越是努力地進行隱匿,污名越會影響人們的判斷和行為,使其產生認知障礙,并伴隨不同程度的認知失調,給個體帶來心理負擔。③

三、污名者在人際互動中的污名管理

(一)可見污名管理

可見污名,如小兒麻痹癥、肥胖和肢體殘疾等,可在社會接觸中被直觀發現,并引起當事人不同程度的尷尬。所以可見污名管理的核心工作是管理緊張關系,其主要有兩種傾向:(1)問題聚焦性應對傾向的個體會主動調節自身所處的尷尬環境:第一指向自我,即提升自身的條件并盡力消除污名狀況;第二指向他人,即試圖讓社會接觸對象不再貶低自身所持的污名身份;第三指向情景,即通過回避可能被施予偏見的場合或人物來緩解緊張關系。顯然與主動改善和說服教育相比,這是一種被動策略。(2)情緒聚焦性應對主要通過減少負面情感和保護自尊來免受污名的影響:第一社會歸因,即把消極結果歸因于偏見和歧視而非自身責任。第二否認歧視,是一種至少在短期內能產生作用的適應性策略;第三重建自我概念,即選擇性貶低那些不占優勢領域的重要性,或者選擇性重視那些其占優勢的領域。

兩種應對策略對不同的被污名者及情境分別有效,無絕對好壞之分。被污名者在特定時間聚焦于哪一成分取決于他們對自我、他人以及所處環境的評價。④

(二)隱匿污名管理

隱匿污名包括同性戀取向、精神病以及艾滋病等。戈夫曼將隱匿污名者稱之為“會丟臉者”,他們主要管理的不再是顯現出來的緊張關系,而是與缺陷有關的信息。⑤

隱匿污名者對于缺陷相關信息的管理主要有兩種傾向:第一限定社交,主要通過減少自身社交的頻率與范圍來降低自身隱匿污名被揭露的可能性,是一種被動策略。第二信息操作持有可隱匿污名身份的個體會在與他人交往中(尤其對象是他所感知的非污名群體)建立一系列策略以主動控制這個交往過程的發展方向以防止被他人察覺他們的污名身份,具主動性。⑥因此持有可隱匿污名身份的個體在交往中可能會表現出一個積極活躍的角色,比如更加關注與自己污名身份相關的信息和線索并引導交往活動朝向與暴露污名身份相反的方向進行,從而使自己的身份不被他人察覺。

[ 注 釋 ]

①管健.污名研究:基于社會學和心理學的交互視角分析.江淮論壇,2007,225(5):110-115.

②岳童,王曉剛,黃希庭.心理疾病自我污名:心理康復的一個高危因子[J].心理科學進展,2012,20(9).

③Maas J,Wismeijer AAJ,Assen MALMV,et al.Is it bad to have secrets?:Cognitive preoccupation as a toxic element of secrec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2012,12(1):23-37.

④楊柳,劉力,吳海錚.污名應對策略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5):819-830.

⑤Erring Goffman,著,宋立宏,譯.污名:受損身份管理札記[M].商務印書館,2009.

⑥袁菲,彭蕓爽,張寶山.可隱匿污名的心理機制及其效應[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4):592-598.

高子依(1993-),女,漢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心理學專業碩士,研究方向:社會心理學。

R

A

1006-0049-(2017)09-0122-01

猜你喜歡
污名身份個體
污名對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影響的研究進展
職業污名與離職傾向:牽連家人污名與家庭卷入的作用*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舉
大國“制”理:中國用制度優勢回應西方污名化言論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明確“因材施教” 促進個體發展
跟蹤導練(三)(5)
媽媽的N種身份
身份案(下)
How Cats See the World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