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發展機制

2017-02-03 01:35張書紅
現代農村科技 2017年2期
關鍵詞:主體土地農民

張書紅

(清河縣農業局 河北 清河 054800)

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發展機制

張書紅

(清河縣農業局 河北 清河 054800)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所以我們要順應新形勢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調整工作重心,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我們還要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實現按戶連片耕種。完善家庭農場認定辦法,扶持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加強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偨Y推廣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經驗,扶持培育農機作業、農田灌排、統防統治、烘干倉儲等經營性服務組織。研究建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評價指標體系,引導規模經營健康發展。

1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產生背景

在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適應值不同,一定的規模經營產生一定的規模效益。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改變擴大必須是以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為前提,才能使農業同經營其他行業獲得相當的平均利潤,從而穩定其經營的積極性,才能增加農產品品種,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需要。許多國家在堅持家庭經營為主的條件下實現農業規模經營,并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農業勞動力的轉移是實現規模經營的前提,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普遍推廣應用是規模經營的物質基礎,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是規模經營的重要保證條件。

2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產生的必要條件

在市場經濟國家,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大一般是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展而出現的。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開展農業規模經營需要具備以下主要條件:

2.1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使得農業勞動力素質普遍得到提高。勞動力轉移是農業規模經營的前提條件,只有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科技知識、管理能力等素質得到提高,掌握更多更先進的科學知識,充分應用到實際生產中,才能使農業規模經營的效益得到保證。

2.2 土地的確權使得規模經營主體數量增加,完善社會保障體制確保農民利益不變。農民眷念土地的傳統觀念逐步改變,并在農民中建立起必要的社會保障制度。在我國,土地是農民的基本生活資料,具有社會保障的功能,一般來說,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越完善,農民對土地的依戀程度越低,農業實行規模經營的可能性越大。而土地確權政策的實施有利于強化物權保障、有利于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歸屬,為解決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的各項合法權益提供強有力的原始依據。

2.3 落實好支持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財政、信貸等扶持政策。財政部制定了《關于支持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銀監會、農業部已經下發了《關于金融支持農業規?;a和集約化經營的指導意見》,其他相關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扶持政策。各地要抓好扶持政策的落實工作,確保各項有力措施真正能實施到位。當前,要重點做好兩方面的政策落實工作:一是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二是支持引導有利于適度規模經營的體制機制創新。穩步推進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試點。采取貸款貼息、風險補償、融資增信、創投基金等方式,幫助適度規模經營主體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有效提高對適度規模經營的風險保障水平。

3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現途徑

在穩定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自愿、依法、有償”的土地流轉機制,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全方位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和市場意識,完善農業勞動力轉移機制,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重視生產項目的經營規模。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需建立和完善種植結構,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統一品牌,確保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知名度,形成產業鏈,具有一定的競爭能力,同時又利于政府對農產品質量的監控和管理,做到令行禁止。使農業產業進入產品質量不斷提高、不斷完善的良性循環機制。

通過調研,概括總結出目前主要的農業規模經營實現路徑:第一種是龍頭企業帶動型,這種模式適用于種植業和養殖業,適合在農業產業化發展較好的地區推廣;第二種是政府推動型,這種模式適合在經濟發達地區采用;第三種是種養大戶或農場經營型,適合于在那些農戶分散經營、比較效益低,且能通過規?;同F代農業技術、設施的使用大大拓展經營效益空間的地區;第四種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帶動型;第五種是龍頭企業與農戶合作型,適宜于那些有較高抗風險能力的企業牽頭、當地農戶有較好的養殖傳統和規模的地區推廣;第六種形式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當地實際的規模經營實現路徑。

4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發展的保障

4.1 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原則。一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障農民合法權益;二是堅持尊重農民主體地位,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三是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四是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從面上來看,糧棉油大宗農產品生產,主要通過發展專業化服務,實現適度規模經營;蔬菜、園藝等高效種植業,主要通過專業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土地租賃等形式實現適度規模經營;畜牧、水產等特色養殖業,主要通過發展規模養殖與推進加工流通合作,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4.2 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現實保障。首先,由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生產要素集聚,便于采用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得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民收入增加。其次,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包括直接生產成本和間接生產成本,減少了農民的生產支出。第三,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推進為大量剩余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從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提供了條件,有利于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第四,還促進了農業勞動者素質的提高。規模經營是生產要素集中后的綜合管理,要求從業者有更高的農業生產技能、更高的管理水平,一批農業勞動者將在規?;默F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成長起來。

4.3 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堅持農民家庭經營主體地位,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要鼓勵各地積極推廣既不改變農戶承包關系,又保證地有人種的托管服務模式。要鼓勵種糧大戶、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社開展全程托管或主要生產環節托管,實現統一耕作,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4.4 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方面。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指出,供銷合作社要由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重點圍繞農業生產服務、農產品流通服務、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農村合作金融服務,加快構建綜合性、規?;?、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

猜你喜歡
主體土地農民
我愛這土地
論自然人破產法的適用主體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何謂“主體間性”
技術創新體系的5個主體
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關于遺產保護主體的思考
分土地
“五老”以“三用”關愛青年農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