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咽癌顱內侵犯途徑及其CT、MRI表現

2017-02-09 06:38杜濤明唐燁真莫云海冉隆富
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 2017年1期
關鍵詞:鼻咽鼻咽癌骨質

杜濤明,唐燁真,莫云海,冉隆富

(1.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CT室,四川成都610041;2.西南民族大學校醫院放射科,四川成都610041)

鼻咽癌顱內侵犯途徑及其CT、MRI表現

杜濤明1,唐燁真2,莫云海1,冉隆富1

(1.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CT室,四川成都610041;2.西南民族大學校醫院放射科,四川成都610041)

目的:探討鼻咽癌顱內侵犯途徑及其CT、MRI表現。方法:回顧性分析47例鼻咽癌顱內侵犯的CT和MRI圖像,其中CT檢查42例,MRI檢查26例,同時行2種影像檢查21例,觀察病灶向顱內侵犯途徑、累及范圍,以及病灶CT及MRI征象。結果:病灶直接破壞顱底骨質侵入顱內23例,經顱底孔裂直接侵入顱內20例,經顱底淋巴環轉移4例,顱底直接侵犯伴有顱底不同程度骨質破壞,顳葉受累3例。侵入顱內腫瘤組織密度或信號均勻,增強掃描病灶強化顯著、均勻。結論:CT及MRI檢查可準確判斷鼻咽癌病灶侵犯顱內途徑、病灶累及范圍,為鼻咽癌的綜合治療及預后提供可靠依據。

鼻咽腫瘤;顱底;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磁共振成像

鼻咽癌是臨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較低,但在東南亞國家及我國南方呈流行趨勢[1],尤其是我國南方發病率占全世界80%以上[2]。近年來鼻咽癌的診斷及治療取得了明顯進步。較多學者對顱底侵犯與疾病預后進行相關研究,本文回顧性分析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47例鼻咽癌顱內侵犯患者的CT及MRI圖像,分析病灶顱內侵犯途徑、累及范圍及CT、MRI表現,旨在提高對鼻咽癌顱內侵犯的認識,并為鼻咽癌綜合治療及預后提供可靠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47例中,男39例,女8例;年齡32~

73歲。所有患者均經病理證實,其中鱗癌43例,梭形細胞癌2例,泡狀核細胞癌1例,未分化癌1例。

1.2 儀器與方法42例行CT平掃加增強掃描,26例行MRI平掃加增強掃描,21例同時行2種檢查。CT掃描采用GE 64排螺旋容積CT,患者取仰臥位頭先進,掃描范圍眼眶上緣至頸根部。掃描參數:120 kV,350~400 mAs,螺距0.984,層厚5 mm,重建層厚0.625 mm,重建間隔0.625,重建方式選用標準算法,增強掃描對比劑選用碘佛醇320 mgI/mL,劑量1.5 mL/kg體質量,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注射流率2.5~3 mL/s,延遲時間45~55 s。

MRI檢查采用GE Signal 1.5 T超導MRI成像儀,使用頭頸聯合線圈,層厚5 mm,層距0.5 mm,均行常規平掃及T1WI增強掃描,掃描序列及參數:FSE T1WI TE Min Full,TR 520 ms;FRFSE T2WI TE 85 ms,TR 3 020 ms;T2STIR TE 42 ms,TR 4 600 ms,增強掃描參數與FSE T1WI相同,對比劑選用Gd-DTPA,劑量15 mL,靜脈注射。所有患者均行橫軸位、矢狀位及冠狀位掃描。

1.3 圖像處理將CT薄層圖像傳至工作站進行MPR處理,由2名主治醫師對CT及MRI圖像進行逐層仔細閱讀,觀察鼻咽部病灶位置、病灶向上侵及顱內途徑、病灶是否直接破壞顱底骨質侵入顱內、是否經顱底孔裂侵入顱內或向顱內轉移、侵入顱內腫瘤組織形態、邊界是否清楚及強化、腫瘤組織與顱底正常結構之間的關系、相鄰腦組織是否受累,以及顱內腫瘤組織是否與鼻咽部病灶具有連續性等。

2 結果

47例中,病灶位于右側壁13例,左側壁18例,鼻咽頂部9例,同時累及雙側鼻咽部6例。病灶直接破壞顱底骨質侵入顱內23例,其中經蝶骨體侵入顱內17例,累及海綿竇11例,經篩板侵入顱內3例,經枕骨斜坡侵入顱內3例;病灶由顱底孔裂侵入顱內20例,其中經頸內動脈管侵入顱內11例,頸內動脈受侵9例,管腔狹窄7例(圖1),經翼腭窩侵入顱內5例,經卵圓孔侵入顱內2例,經頸靜脈孔及咽鼓管侵入顱內各1例;多區域侵犯21例(圖2)。經顱底淋巴環轉移侵入顱內4例,其中腦干轉移1例。侵入顱內腫瘤組織CT示為等密度、稍高密度或稍低密度結節樣及條片樣軟組織影,病灶強化程度與鼻咽部病灶一致;CT示骨質破壞程度、破壞邊緣(圖3a),顱底骨質破壞區域病灶密度,經顱底孔裂侵入顱內者伴顱底孔裂不同程度擴大。MRI示病灶呈稍長T1稍長T2信號,T2STIR序列病灶信號明顯增高,病灶強化顯著,骨質破壞區域邊界不清,顱底骨質侵犯范圍更大(圖3b)。腫瘤組織累及顳葉3例,MRI示累及范圍較CT更大。MRI增強掃描示海綿竇受累11例,CT示6例。

3 討論

圖1 男,37歲圖1a,1b分別為T1WI增強掃描及CT增強掃描圖像。腫瘤組織經左側破裂孔侵入顱內,包繞頸內動脈,相應管腔狹窄,管壁欠光整圖2男,54歲圖2a,2b分別為T1WI增強橫軸位及矢狀位圖像。顱底廣泛累及并侵入顱內,病灶累及頸內動脈、海綿竇、視神經、視交叉及右側顳葉等,顱底骨質破壞區不均勻強化,侵入顱內腫瘤組織強化顯著,強化均勻圖3女,42歲圖3a,3b分別為CT增強軸位就T1WI增強軸位圖像。腫瘤組織經蝶骨體部侵入顱內,CT及MRI上病灶強化明顯,CT可以清楚顯示顱底骨質溶蝕性破壞范圍,MRI上骨質破壞情況顯示欠佳,腫瘤侵犯腦組織較CT顯示更清楚、累及范圍更大

鼻咽癌是發生于鼻咽部的惡性腫瘤,占頭頸部腫瘤發病率首位,90%為低分化鱗癌,惡性程度較高[3]。鼻咽癌向上發展可侵犯顱底骨質,尤其是顱底型鼻咽癌,病灶主要向顱底侵犯,其癥狀、體征及影像學表現均與鼻咽部病變為主的經典鼻咽癌明顯不同[4]。我國鼻咽癌患者主要以低分化鱗癌為主,放射治療較敏感,因此放射治療也成為臨床鼻咽癌治療的首選方法[5]。但對分期較晚者常采取綜合治療。近年來隨著放射治療技術的發展,以及與化療、生物靶向治療相結合的多學科模式的引入,鼻咽癌的治療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患者的長期生存得到改善[6],但部分顱底侵犯患者遠期療效并不理想,原因是顱底病灶處理難度較大,手術很難清除,而鼻咽癌又是以放射治療為基礎的疾病,解剖位置特殊,毗鄰的顳葉及腦干等重要組織長期暴露于較高輻射劑量下,可導致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損傷,嚴重時可導致不可逆放射性腦壞死,甚至死亡,從而極大限制了顱底病灶放射治療照射范圍[6]。鼻咽癌顱內侵犯的治療效果通常較差,而精確勾畫腫瘤靶區是制訂最佳治療計劃、降低腫瘤復發率及保護重要正常結構的首要條件[7]。因此制訂治療計劃前,應該通過影像學更多了解鼻咽部病灶侵犯顱底情況及顱內病灶與顱底結構間的關系。

MSCT顯示顱底骨質破壞情況優于MRI,但對早期骨質受累顯示MRI更具優勢。多項研究[8-10]表明,MRI在顯示顱底、顱內及鼻竇等侵犯優于CT增強掃描。鼻咽癌顱內侵犯分為2種,一種從顱底直接侵犯顱內,另一種是通過顱底淋巴環轉移至顱內,本組顱底直接侵犯患者多于顱底轉移。顱底直接侵犯一部分直接破壞顱底骨質,CT示以溶蝕性骨質破壞為主,部分合并少許成骨性改變,破壞區域結構消失,被異常軟組織影充填;顱底骨質直接破壞入顱者常顱底多個區域受累,骨質破壞區域較大。由于CT空間分辨力高于MRI,因此在顯示顱底骨質破壞范圍、區域上優于MRI。另一部分顱底直接侵犯是沿顱底孔裂向顱內侵犯,如破裂孔、卵圓孔、棘孔、翼管、咽鼓管、蝶腭孔及頸動脈管等,通常腫瘤組織經過孔裂擴大,邊緣可見骨質破壞。根據韓軍等[5,11]研究推測,本組4例顱內病灶與鼻咽部病灶不具有連續性,為顱內轉移灶,其中腦干轉移1例。本組顱骨破壞區域病灶密度及信號不均勻,而侵入顱內癌組織密度及信號較均勻,病灶與顱底結構關系緊密,增強掃描癌組織強化明顯,且均勻。CT及MRI相比,MRI在顯示海綿竇區病灶、頸內動脈受累情況、病灶周圍腦組織水腫情況及顱底骨髓早期侵犯等具有明顯優勢,而CT在顯示顱底骨質破壞范圍、破壞邊界情況優于MRI。

綜上所述,CT及MRI檢查能夠準確判斷鼻咽癌顱內侵犯途徑,清楚顯示侵入顱內腫瘤組織,以及病灶對顱底正常結構侵犯情況,2種檢查方法有效結合更能為鼻咽癌綜合治療提供可靠影像信息。

[1]Marks JE,Phillips JL,Menck HR.The 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 report on the relationship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Cancer,1998,83:582-588.

[2]姚雪松,羅德紅,趙燕風,等.鼻咽癌侵犯顱底的CT表現及其與預后的關系[J].當代醫學,2009,15(20):31-34.

[3]江青山,鄧珊,沈寶茗.SAA對鼻咽癌CNE2細胞生物學行為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5,44(6):736-737.

[4]江波,孟悛非,潘碧濤,等.CT、MRI檢查鼻咽癌顱底骨質侵犯差異性的臨床意義[J].中國耳鼻喉顱底外科雜志,2008,14(5):363-368.

[5]韓軍,張秋航,楊治宇,等.鼻咽癌顱底轉移特點的臨床研究[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4,19(1):18-21.

[6]周鑫,孔琳.鼻咽癌放射性腦壞死研究進展[J].實用腫瘤雜志,2015,30(2):116-119.

[7]姚原,吳國華,夏士安,等.CT/MRI影像融合對鼻咽癌腫瘤靶區及三維適形治療影響[J].中國癌癥雜志,2006,16(6):498-501.

[8]Chong VF,Fan YF.Skull base erosion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detection by CT and MRI[J].Clin Radiol,1996,51:625-631.

[9]Ng SH,Chang TC,Ko SF,et al.Nasopharyngeal carcinoma:MRI and CT assessment[J].Neuroradiology,1997,39:741-746.

[10]Chung NN,Ting LL,Hsu WC,et al.Impact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ersus CT o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primary tumor target delineation for radiotherapy[J].Head Neck,2004,26:241-246.

[11]齊巖,張海生,張秋航.家兔顱底淋巴循環的實驗研究[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06,11(4):175-177.

2016-05-06)

10.3969/j.issn.1672-0512.2017.01.022

唐燁真,E-mail:tyz1117@126.com。

猜你喜歡
鼻咽鼻咽癌骨質
非編碼RNA在鼻咽癌轉移中的研究進展*
幼兒罕見鼻咽部異物1例
鼻咽癌的鑒別診斷:反復鼻出血VS鼻咽癌
關注健康 遠離骨質疏松
保守與手術治療鼻咽癌放療后慢性鼻-鼻竇炎的療效比較
中老年骨質疏松無聲息的流行
骨質疏松怎樣選擇中成藥
全程優質護理在門診纖維鼻咽鏡檢查中的應用
中醫藥治療鼻咽癌研究進展
“骨康操”預防骨質疏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