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術館公眾教育之于特殊人 全 芻議

2017-02-13 13:03
中國美術館 2017年2期
關鍵詞:特殊人群人士美術館

閆 冰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美術館事業進入蓬勃發展期,美術館的社會公眾教育職能已經引起國家高度重視。2015年3月,國務院頒布的《博物館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博物館應當根據自身特點、條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和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迸c此同時,社會公眾對于終身教育的渴求與分眾教育的個性需求也顯得越發迫切,美術館因此越來越重視對于社會公眾的分層分類的教育需求的滿足,近年來國內各級各類國有與民營美術館均在此方面做出了探索和嘗試,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可觀的社會效果。但受限于自身人力物力條件及經驗不足等原因,對于社會公眾的教育需求實現全覆蓋仍然存在現實困難,一部分特殊人群的社會教育需求長期未能得到滿足。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文化實力的提升,這一問題逐漸引起重視,滿足特殊人群教育需求除了對于推進美術館公眾教育的專業化、實現國民素質全面提升與教育公平之外,還有對于社會特殊人群實施人性關懷的倫理正義價值,兼具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的功效。本文擬在此背景下分析特殊人群的需求未能充分滿足的原因,并探討美術館在分眾教育和終身教育理念背景下實現對特殊人群分眾教育需求的研究和探索以及保證工作的持續性問題。

一、既往美術館公眾教育中未能全覆蓋幾類特殊人群的原因

目前,國內一些優秀美術館的公共教育部門往往能夠做到對觀看人群主體的年齡、職業、身份和個性需求的統計和數據分析,在對于主流人群的公眾教育的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是對于青少年教育方面成績斐然。但在既往美術館公共教育服務對象中,我們較少發現這幾類人士——殘障人士、老齡人群、監獄服刑者的身影。國家對于殘障人士實行免票制度,許多美術館都設立了無障礙通道和添置輪椅等輔助設施及手語服務,但是殘障人士往往難以到達美術館,或者因為器官障礙而無法得到有效的觀賞體驗,例如視力障礙者往往因為美術館中視覺藝術展品居多而且多數不準觸摸而存在觀展困難,智力障礙人士和精神障礙人士則往往難以獨立出行;老齡人群除了身體病弱不便出行原因之外,限于受教育程度、文化素質以及對于當代文化的代際疏離等原因形成的隔膜也是一個主要原因;監獄服刑人員因為違法犯罪失去人身自由,對之實施公共教育往往需要美術館得到司法部門的允許和協作,在操作上需要格外謹慎和高度嚴格遵循規章紀律,這是這幾類人群難以實施公眾教育全覆蓋的主要原因。

就國內大部分國有美術館的現實情況來說,雖近年來在此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但公共教育部門的人員配比與專項資金不足,難以應對眾多層次觀眾的需求,在此方面的專項資金顯然也是并不充裕的,盡管在此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嘗試,但難以保證這類教育活動的持續性,因此在現有人力物力不足條件下對此類人群實現全覆蓋存在實際困難。

二、美術館對于特殊人群公眾教育工作可行性方案

(一)尋求政策法規支持和制度性保障

特殊人群的公眾教育活動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但在當下美術館的專業人員配備有限和經費不足的條件下,保證其持續性運轉存在許多實際困難,解決這一問題除了需要各方人士為之呼吁奔走之外,尋求制度保障、政策法規和專項經費資金的支持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舉措。對于此問題的解決需要各方力量的參與,除了文博界人士和社會有識之士的呼吁之外,亦需要積極謀求國家政策方面的支持,積極爭取在國有美術館中設立特殊教育關懷工作人員崗位,努力爭取國家對于國有和非國有美術館的特殊教育人群的教育資金支持,同時應該竭力爭取社會資金對于這類活動項目的資金支持和大力援助,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各界公民提高認識、戮力同心與積極奔走。

(二)美術館基于自身條件的探索和實驗

各級各類美術館應該就目前現有條件循序漸進地進行各種探索和嘗試,可以鎖定特殊人群進行分眾教育實驗,比如針對視力障礙人群,應在廣泛調研國內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較為深入和持續性專項工作,這樣既節省人力物力又可以在此領域有所成就,最后由點及面,逐漸實現全覆蓋式的公眾教育教育目標。

1.“送出去”與“請進來”。

當下,各級各類美術館對于特殊人群的分眾教育需求問題開展了研究、探索和實踐,除了在每年助殘日活動中對于殘障人士予以關懷——舉行別開生面的展覽、研討和工作坊活動之外,“送出去”和“請進來”成了美術館對于特殊人群進行上門服務和邀約的主要形式。

因為特殊人群所具有的相對的空間閉鎖性,所以“送出去”是首要一步。美術館人員通過別開生面而又深入淺出的宣講、展映、發放展覽手冊、教育體驗和工作坊活動,拉近特殊人群與美術館的距離,消除他們對于美術館的心理隔閡。對于“請進來”,則需要美術館以高度社會責任感創設便利,有可能的話設立定期的特殊人群專場的導覽和服務活動,比如定期提供專車的接送和服務,提供專項工作人員和志愿者服務導覽。而對于監獄服刑人員,需要開設上門的特展或流動美術館專項服務活動,設計特別的教育活動進行啟迪熏陶工作,將展覽送至特殊的人群和“特殊社區”。例如2003年9月24日—9月26日,廣東美術館與廣州市槎頭勞教所聯合主辦的“人生·勞動·藝術·廣東美術館沉香島藝術特展”在廣州市槎頭勞教所(女子勞教所)舉行。有論者指出“展覽首次將全民美育的理念引入勞教系統,既充分展示了中國在勞教工作中所表現出的積極思想方法,又體現了美術館尊重廣大公民的文化平等權……高墻隔出的是法制國家罪與罰的絕對原則,但這一原則卻無法完成改造靈魂、重塑人格的整體工程。藝術在這個領域中所體現的細致入微的人性關懷和精神支持的隱性功能,是值得我們去嘗試和實踐的?!?/p>

在此方面,國外在對于視覺障礙人士公教活動所積累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的“觸摸普拉多”小型展覽,提供制作館藏精品畫作的三維復制品為視障人士提供機會,使他們通過觸覺在心中生成作品的圖像,為盲人開啟了欣賞視覺藝術之門,是類似嘗試的典范之一。

2.利用新媒體技術,積極建設數字美術館。

目前國內各級美術館紛紛開始著手建設數據庫,這也是一個便利特殊人群的積極舉措。數字美術館以其高清晰度和逼真的空間體驗彌補了那些因身體不便不能到達美術館的特殊人士的遺憾。如果條件允許,進行線上美術館的觀眾答疑和互動活動的嘗試,可使得活動更加立體和豐滿,接受效果更加理想。AR和VR技術將提供更強的交互性、多感知性和沉浸式體驗,幫助身體不便的殘障人士和老齡人群得到逼真的觀展體驗,進而實現公眾教育的目的。

3.招募和培養志愿者

為彌補人員不足和經費不足的缺陷,美術館應該積極召集志愿者開展活動。在此方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在招募、培訓和激勵志愿者團隊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近年來,該館借助學院優勢,每年招募一批青年志愿者進行培訓,召集志愿者進行了一系列面對民工子弟、殘障人士、太陽村孤兒、艾滋病遺孤特殊群體的公教活動,如對太陽村孤兒的大學生志愿者的一對一導覽,引導孩子們與知名藝術家一同進行主題創作活動,對東城區特殊學校的兒童進行多次藝術輔導課、擬定教材、作品義賣和自由創作活動等均屬此列。在對志愿者的激勵和權利方面,有許多經驗我們可以吸納。例如,“對本團隊一切決議和工作,有質詢、討論、建議和批評的權利。免費參觀展覽的權利、免費參加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各種培訓學習、展覽、研討會、俱樂部等活動的權利??梢允苎麉⒓娱_幕式等特殊活動,可以享受館內消費的折扣?!边@些經驗值得業內同行學習和借鑒,美術館應該建立一批穩定高素質的志愿者團隊,進行長期合作,謀求特殊人群、美術館和志愿者的三方共贏,以保證教育活動的持續性。

猜你喜歡
特殊人群人士美術館
鋼·美術館展覽現場
鋼·美術館二層展廳 鋼·美術館一層展廳
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實現創新發展呈現嶄新局面
特殊人群的健步走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創新創業“新”橋梁
五通橋區醫保局抓好特殊人群參加城鄉居民醫保工作
WHEELS IN MOTION
去美術館游蕩
美術館
特殊人群涉毒案件處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