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和虛擬條件下的道德行為

2017-02-14 12:44蔡曙山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6年24期
關鍵詞:虛擬認知科學行為

【摘要】根據左右腦分工和腦科學的原理以及卡尼曼的前景理論和雙系統加工理論,我們知道,道德壓力與無意識行為之間存在反變關系。當道德壓力加強時,無意識行為的沖動會減??;反之,當道德壓力減少時,表現生物本能的無意識行為的沖動就會增強。因此,在網絡和虛擬條件下,由于道德壓力的減輕和釋放,會形成強烈的無意識行為,新的道德行為模式以及特征也會隨之形成。在網絡和虛擬條件下,虛擬對象的范圍大大擴展,性質也徹底改變。網絡和虛擬技術不僅創造了虛擬對象,還將現實世界虛擬化。面對這些改變,我們不必驚慌失措,而應積極面對,通過立法和建立網絡倫理道德規范,形成法律和道德的壓力,抑制人們在網絡和虛擬條件下的無意識行為,從而形成更加自覺和規范的道德行為。

【關鍵詞】網絡 虛擬 道德 行為 認知科學

【中圖分類號】 G250.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4.004

人類的心智和行為

國際公認的認知科學學科結構如圖1所示,這個圖展示的是認知科學的學科結構和學科關系,而不是認知科學的研究對象及對象間的關系。認知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的心智和認知,人類認知又是用人類心智來定義的,因此,認知科學的對象應該用人類心智的層級來進行劃分。

具有腦或神經系統的動物都具有某種類型的心智和認知能力。人類心智依照進化順序依次分為神經心智、心理心智、語言心智、思維心智和文化心智。相應地,人類認知能力從低到高分為神經認知、心理認知、語言認知、思維認知和文化認知五個層級。五個層級的認知是人類心智進化各個階段認知能力的存留。人類認知只能而且必須被包含在這五個層級之中。神經認知和心理認知是人和動物共有的,稱為“低階認知”(lower-order cognition),語言認知、思維認知和文化認知是人類特有的,稱為“高階認知”(higher-order cognition)。五個層級的認知形成一個序列,它們的關系如圖2所示。在這個序列中,低層級的認知決定高層級的認知,而高層級的認知包含并影響低層級的認知。①

人類認知的五層級結構是一種科學劃分,它決定了認知科學的學科結構和學科劃分,兩者的關系如表1所示。

人類的思想和行為由心智決定,人類的心智有兩種基本形式:意識和無意識。意識(consciousness)就是即時被人感知到的心智狀態,包括感覺、知覺、表象、概念判斷、推理等。其中,感覺、知覺、表象是心智的初級形式,稱為心理形式;概念、判斷、推理是心智的高級形式,稱為思維形式或邏輯形式。無意識(unconsciousness)也稱潛意識,是指那些在正常情況下根本不能變為意識的心智狀態,比如,內心深處被壓抑的欲望、內心的秘密和恐懼等。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它主動地對人的性格和行為施加壓力和影響。弗洛伊德在探究人的精神領域時建立了關于無意識的理論,他將睡眠和催眠中的心智狀態稱為無意識狀態。隨著認知科學的建立和對心智狀態的研究,人們對無意識的心智狀態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例如,“思維是無意識的”,這是認知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②意識和無意識猶如兩個舵,輪流掌控著人類的心智,從而掌握著人類的思想、道德與行為。

意識與行為

道德壓力與無意識行為。人們的道德行為源自道德壓力,如果沒有道德壓力,人們往往會采取不受壓力約束的無意識行為。

第一,弗洛依德的意識與無意識理論。西格蒙德·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是研究無意識的第一人,也是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他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結”“利比多”“心理防衛機制”等概念,并建立了精神分析理論,被譽為“精神分析之父”。精神分析理論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欲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這些精神活動分別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意識(conscious)即自覺,是自己能察覺的心理活動,它屬于心理結構的表層,感知著外界現實環境和刺激,用語言來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內容。

前意識(preconscious)又稱下意識,是調節意識和無意識的中介機制。前意識是一種可以被回憶起來的、能被召喚到清醒意識的無意識,因此,它既聯系著意識,又聯系著無意識,使無意識向意識轉化成為可能。它的作用更體現在阻止無意識進入意識,是一種“檢查”作用。絕大部分充滿本能沖動的無意識被它控制,不可能變成前意識,更不可能進入意識。

無意識(unconscious)又稱潛意識,是在意識和前意識之下受到壓抑的、沒有被意識到的心理活動,代表著更深層、更隱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盁o意識”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內驅力,包括人的原始沖動和各種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關的各種欲望。由于無意識具有原始性、動物性和野蠻性,不兼容于社會理性,所以被壓抑在意識閾下,但并未被消滅。它無時無刻不在暗中活動,要求得到直接或間接的滿足。正是這些本能的心理活動從深層支配著人的整個心理和行為,成為一切動機和意圖的源泉。

精神分析學說認為:人作為一個生物體,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力必然是生物性的本能沖動,而本能沖動中最核心的是生殖本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沖動。但在法律、道德、文明、輿論的壓制下,人被迫將性本能壓抑進無意識之中。無意識雖然無法進入到意識層面,但其強烈的沖動可以以社會允許的形式得到發泄,如進行文學、藝術的創作等。

第二,腦科學的發展和左右腦分工理論。20世紀,腦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其中最重大的發現是左右腦分工和協同工作理論。這一重大理論起源于美國心理生物學家斯佩里博士(Roger Wolcott Sperry, 1913~1994)的裂腦實驗,實驗證實了“左右腦分工理論”,斯佩里由此獲得1981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人的大腦有兩個半球,由胼胝體連接溝通,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在正常情況下,大腦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工作的。外界信息經胼胝體傳遞,左、右腦的信息可在瞬間進行交流,人的每種活動都是兩半球信息交換和綜合的結果。大腦兩半球在機能上有分工,對身體左右兩側進行交叉管理:左半球感受并控制右邊的身體,右半球感受并控制左邊的身體。

所謂割裂腦實驗就是將大腦左、右兩個半球之間的胼胝體割斷,外界信息傳至大腦半球皮層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時通過胼胝體纖維傳至對側皮層相對應的部分,每個半球各自獨立地活動,無法得知對側半球的情況。1952至1961年這10年間,斯佩里用貓、猴子、猩猩做了大量的割裂腦實驗,取得了一些成績,為“裂腦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從1961年開始,斯佩里把“裂腦人”作為研究大腦兩半球各種機能的研究對象,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

經過斯佩里半個世紀的深入研究,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左右腦的分工和協同工作原理。左半腦主要負責邏輯理解、記憶、時間、語言、判斷、排列、分類、邏輯、分析、書寫、推理、抑制、五感(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思維方式具有連續性、延續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腦可以稱作“意識腦”“學術腦”“語言腦”和“邏輯腦”。右半腦主要負責空間形象記憶、直覺、情感、身體協調、視知覺、美術、音樂節奏、想像、靈感、頓悟等,思維方式具有無序性、跳躍性、直覺性等。斯佩里認為右腦具有圖像化機能,如企劃力、創造力、想像力;與宇宙共振共鳴機能,如第六感、透視力、直覺力、靈感、夢境等;超高速自動演算機能,如心算、數學;超高速大量記憶,如速讀、記憶力。右腦像萬能博士,善于找出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許多高級思維功能取決于右腦。只有把右腦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才能表現出人類無窮的創造才能。所以右腦又可以稱作“本能腦”“無意識腦”“創造腦”“音樂腦”“藝術腦”。

實驗表明,不僅人類的大腦具有左右偏側化的分工,動物的大腦也是如此,只是比較簡單罷了。由此,研究者們思考到一個重要的問題:什么是大腦的基本功能?又是什么原因使人類大腦進化到如此復雜而又明晰的分工?

研究發現,在生命進化過程中,左右腦分別管理生存的兩種功能:捕食和防止被捕食。動物都是從右側進攻和捕食的,這是左腦的基本功能;右腦則管理生存的另外一個基本的需要:防止被捕食。左右腦的其他功能根據相同功能在同一側腦的進化原理,從基本功能進化而來。在過去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由于人類處于食物匱乏的時代,所以左腦具有進化的優勢和支配權,我們被左腦統治了幾千年。那么,右腦是否一直處于從屬的地位,是一個“附屬腦”呢?這種推論和猜測被美國天才心理學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所推翻。

第三,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論。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和公共事務教授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1934~)及其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 1937~1996)自上世紀60年代起經過30多年的艱苦實驗和認真研究,發現人們在經濟決策和風險投資中,不是以理性思維(數學計算和邏輯推理)為主導的,而是以心理直覺為主導的,由此他們建立了關于風險決策的“前景理論”。這一理論挑戰了正統經濟學的邏輯基礎——理性人假定,卡尼曼也因此獲得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前景理論是描述性范式的一個決策模型,它假設風險決策過程分為編輯和評價兩個過程。在編輯階段,個體憑借“框架”(frame)、參照點(reference point)等采集和處理信息,在評價階段依賴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和主觀概率的權重函數(weighting function)對信息予以判斷。圖3所示的價值函數是經驗型的,它有三個特征:一是大多數人在面臨收益時是風險規避的;二是大多數人在面臨損失時是風險偏好的;三是人們對于損失比收益更敏感。因此,人們在面臨收益時往往是風險規避的,會小心翼翼、不愿冒險;而在面對損失時是風險偏好的,會很不甘心、愿意冒險。人們對損失和收益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遭受損失時的痛苦感(負的心理價值)要大大超過獲得收益時的快樂感(正的心理價值)。

從當代認知科學的觀點看,道德與無意識行為有某種聯系,進一步說,道德壓力與無意識行為有特定的關系。我們假設兩者是反變關系,即當道德壓力增加時,無意識行為會減弱;反之,當道德壓力減少時,無意識行為會增強。下面我們加以論證和分析。

道德壓力減少,無意識行為增強。第一,卡尼曼的雙系統加工理論。2011年,卡尼曼在著作《思維:快與慢》中用兩個代理人的隱喻即系統1和系統2,來描述人的思維活動。系統1是心理的、直覺的、自動的和無意識的,是快的思維系統;系統2是邏輯的、分析的、受控的和意識的,是慢的思維系統??崧J為,系統1在判斷和決策中的作用比我們所知道的要大,它是判斷和決策的幕后主使(secret author)。③本書對這兩個系統的工作方式和相互影響的關系做了細致入微、有理有據、引人入勝的分析。下面來看幾個例子。

例1 視覺偏差

圖4是一些視覺偏差(視錯覺)的例子。其中,圖形1~3中的兩根線段是等長的,但你卻無法將它們看作是一樣長。圖形4從左下到右上的線段是平行線,但在這些線段上加上不同方向的小斜線后,你無法將它們看成是平行的。在圖形5的兩個軸承中,中間的圓形是同樣大的,但你會覺得右邊那個軸承中間的圓形更大。圖形6中間的正圓在四組不同方向的斜線背景中,不會再被看作為正圓。

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視覺偏差?為什么這樣的視覺偏差不能用理性分析的方法來排除?為什么在進化中人類要保留這樣的視錯覺?通過認真觀察這些圖形我們會發現,這些視覺偏差都是在相同的情況下發生的,即在視覺目標上增加了背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右腦的背景認知能力將產生主導作用,而左腦的邏輯分析能力卻處于被支配的地位——理性思維在這里失去了作用!如果在進化中人類不保留這樣的視錯覺能力,我們將失去將認知對象與環境聯系在一起的識別能力,這樣的個體或種群將因為沒有競爭優勢而最終被淘汰。

例2 脫口而出的錯誤答案

下面是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

球拍和球共花1.10美元,

球拍比球貴1美元,

問球多少錢?

你會馬上回答:1美元和10美分。但正確的答案是:1.05美元和5美分。只要使用簡單的計算,就可以得到正確答案。解法如下:

設:球的價格 = x

依題意有:x + 1 + x = 1.1

解之,x = 0.05

可惜我們不會利用左腦做這樣一個極為簡單的計算,而是聽任于右腦憑直覺得出一個答案,原因是系統1的直覺和啟發式思維是快的,且節省能量;而系統2的邏輯和計算是慢的,且消耗能量。盡管系統1是易錯的,系統2是準確的,但我們卻寧愿任其錯誤而不愿費力思考。系統1為主的這種認知方式有進化優勢嗎?是的!因為在進化之初和整個進化過程中,大腦的認知資源是十分寶貴的,有時甚至關系到生死存亡。所以大腦進化出這樣一種認知策略:將系統1的直覺和啟發式思維設定為缺省的認知方式,任其做出基本的決策和判斷,只有當系統2發現系統1的錯誤時,它才出動加以糾正。這樣,我們的大腦就可以將寶貴的認知資源保留到最必要的時候才加以運用。

例3 邏輯推理

下面是一個三段論,請判斷推理是否正確。

所有的玫瑰都是花,

有些花會很快凋謝,

因此,有些玫瑰也會很快凋謝。

大部分人會馬上回答這個推理是正確的,但這是一個錯誤的推理。錯在哪里呢?

這是一個三段論的推理。根據邏輯學原理,這個三段論的中詞“花”在兩個前提中都不周延,大詞“玫瑰”和小詞“很快凋謝”失去了邏輯聯系,因此不能得出結論。但是,大多數人沒有系統地學過邏輯學,也不懂得三段論推理,只好任由直覺去得出結論,這是在系統2邏輯認知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系統1的直覺和啟發式認知得到的一個缺省值,它是易錯的,這個例子也是如此。

綜上所述,自弗洛伊德建立無意識心理和行為的理論后,經過斯佩里的裂腦實驗和腦科學的發展,最終卡尼曼的前景理論和雙系統加工理論得以建立,我們對大腦和心智的工作原理有了更加清楚的認識。我們知道,左右腦或兩個系統的工作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右腦或系統1:無意識的、直覺的、心理的、快的、易錯的、節省能量;

左腦或系統2:意識的、分析的、邏輯的、慢的、精確的、耗費能量。

第二,道德壓力與無意識行為的關系。將以上這些原理應用于道德和行為認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道德是一種符合社會家庭人倫規范的行為標準和行為方式,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方式,由左腦或系統2加以控制。當道德壓力加強時,意識對心智和行為的控制力也會增強,這樣就會抑制右腦或系統1對心智和行為的控制,從而減弱或消除無意識行為的沖動。反之,當道德壓力減少時,左腦或系統2對心智和行為的控制力就會減弱,右腦或系統1對心智和行為的控制力就會增強,從而表現生物本能的無意識行為的沖動就會增強。

另一方面,根據卡尼曼的雙系統加工理論,在控制人類心智和行為的系統1和系統2中,系統1是缺省的。因此,在任何情況下,只要我們的道德系統即系統2有任何的松懈或擅離職守,體現生物本能的無意識和直覺的系統1就會自動接管對心智和行為的控制權,這也會導致本能沖動的無意識行為。

虛擬環境下的道德行為

虛擬環境和虛擬現實。虛擬環境是指計算機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中模擬的環境。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是近年來出現的計算機高新技術,涉及計算機圖形學、人機交互技術、傳感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利用計算機生成逼真的三維視、聽、嗅覺等感覺,使人作為參與者通過適當裝置自然地對虛擬世界進行體驗和交互作用。VR有三方面的含義:第一,虛擬現實是借助計算機生成對于人的感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而言的逼真實體;第二,用戶可以通過頭部轉動、眼動、手勢等自然技能與這個環境交互;第三,虛擬現實往往要借助于一些三維設備和傳感設備來完成交互操作。近年來,VR技術已逐漸從實驗室的研究項目走向實際應用,在軍事、航天、建筑設計、旅游、醫療、文化娛樂及教育等方面的應用均有很大進展。

VR技術的應用極為廣泛。1993年,相關研究機構對全世界范圍內已經進行的805項VR研究項目進行了統計,結果表明:目前在娛樂、教育及藝術方面的應用占據主流,達21.4%,其次是軍事與航空方面,達12.7%,醫學方面達6.13%,機器人方面占6.21%,商業方面占4.96%,另外在可視化計算、制造業等方面也有相當的比重。

在娛樂、藝術與教育方面,豐富的感覺能力與3D顯示環境使VR成為理想的視頻游戲工具。由于娛樂方面對VR技術的真實感要求不是太高,故近些年來VR在該方面發展最為迅猛。如芝加哥開放了世界上第一臺大型的可供多人使用的VR娛樂系統,其主題是3025年的一場未來戰爭;英國開發的被稱為“Virtuality”的VR游戲系統,配有HMD,大大增強了真實感;1992年,一臺被稱為“Legeal Qust”的系統增加了人工智能功能,使計算機具備了自學習能力,大大增強了趣味性,該系統獲得了年度VR產品獎。另外,在家庭娛樂方面VR也顯示出了很好的前景。④

可以預見,虛擬現實技術將會影響甚至改變我們的觀念、習慣與認知方式,并將深入影響人們的日常工作與生活。

虛擬條件下道德壓力的減輕和釋放。前面所說的虛擬環境和虛擬現實,統稱為虛擬條件。在虛擬條件下,人類生存的環境和條件發生根本的變化,這使得人類社會產生本質改變,包括政治的多元化、經濟的虛擬化、科學的數據化、技術的VR化、文化的全球化,等等。本世紀之交,由70多位美國一流科學家共同完成的“21世紀科學技術的綱領性文獻”——《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類能力》預言:四大科學技術NBIC(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認知科學)將“被用于加快技術進步速度,并可能會再一次改變我們的物種,其深遠的意義可以媲美數十萬代人以前人類首次學會口頭語言?!雹萜渲?,信息技術,包括VR技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這種背景下,網絡和虛擬條件下的道德行為成為當前科技發展與人文傳統沖突的一個典型問題。目前,已經有大量著作和文章討論在網絡和虛擬現實條件下的道德倫理問題。例如,有研究認為,網絡社會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網絡倫理具有自己的特色:鮮明的自律性;顯著的誠信性;強烈的公正性;明顯的多樣性。⑥還有研究認為網絡社會的倫理問題主要表現在:道德相對主義盛行;無政府主義泛濫;道德沖突和失范現象嚴重;道德監督和評價困難;人際情感疏遠;道德人格扭曲;道德水平下降;利用網絡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⑦還有文章認為,在網絡社會,虛擬化的交往導致虛擬與現實的困境,主要問題有:基本倫理價值的沖突;道德冷漠現象;人際情感冷漠和疏離;普世倫理與道德多元化的沖突;利用網絡侵犯他人隱私和損害他人身心健康等。⑧又有文章研究了網絡技術對個體道德發展的影響,認為網絡技術有利的一面是:網絡通過傳播多元化的道德觀念和社會信仰,引發個體道德沖突,促進其道德思維的發展;網絡通過創造“網絡群體”,有助于擴大個體交往的道德環境;網絡創造的“虛擬現實”環境,有助于個體進行角色承擔的情感體驗。但網絡對個體道德發展也提出了挑戰,主要表現在:道德認知的偏離;道德情感的淡漠;道德意志的弱化;道德行為的異化。⑨這些研究分析了網絡和虛擬條件下道德行為的現象和特征,提出了網絡和虛擬條件下的道德問題,但并未找到這些道德問題的成因。筆者認為,網絡和虛擬條件下道德壓力的減輕和釋放是形成這種新的道德行為的原因。

在網絡和虛擬條件下,認識環境和對象都發生了改變,從現實的環境和對象變成虛擬的環境和對象。在這種認知條件下,人們的行為方式會發生變化。下面來看兩個例子。

例4 銀行卡、電子貨幣、虛擬貨幣與消費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D. Kahneman)的前景理論,人們在經濟決策中有強烈的“損失厭惡”心理傾向。當人們選擇現金方式消費時,從口袋里掏現金,有“失去”的真實感,“損失”的感覺效應更強烈,因而消費時更加謹慎和克制。相比之下,通過銀行卡進行消費時,消費者通常只需提供銀行卡并輸入密碼或進行其他方式的身份確認即可,無實物現金的支出過程,“損失”的感覺相對較弱,因此容易實現消費沖動,最終擴大了潛在的購物需求。⑩

比銀行卡更靈活、使用范圍更廣泛的是電子貨幣和虛擬貨幣,如手機支付、騰訊的Q幣等。研究者使用前景理論和效用函數對虛擬貨幣的消費刺激效應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虛擬貨幣消費不僅能帶來額外的交易效用,而且能減少消費成本,主要體現在兩大心理規律:損失厭惡心理與現金偏好心理。同時,很多經驗證據表明,人們在衡量不同類型的財富時對現金更敏感,即“現金偏好”。人們對真實貨幣的重視程度超過了其他類型的貨幣及貨幣替代物。當人們面臨收益時,持有真實貨幣的收益大于虛擬貨幣;面臨損失時,持有真實貨幣的損失大于虛擬貨幣。?

以上是一些經濟行為的例子。這些例子表明:使用銀行卡、電子貨幣和虛擬貨幣進行消費時,消費者的心理壓力會減少,損失厭惡感會降低,從而會產生更大的消費沖動。

那么,在虛擬條件下,人們的道德行為是否也會產生類似的變化呢?結論是肯定的?,F在我們來看另一個例子。

例5 色情刊物《花花公子》的網上訪問

《花花公子》是一本著名的美國色情雜志,專為滿足男士的需要而設計。在美國和歐洲,這本雜志在路邊的報亭里銷售,并且往往陳列在角落和比較隱蔽的地方,為了防止未成年人和青少年學生看到。因此,在報亭或圖書館里,這本雜志的訪問量應該與其他雜志沒有太大區別。

在網絡和虛擬環境下,情況大為不同。據調查,《花花公子》的網址一周內訪問量高達470萬人次,而著名的美國史密森博物館的網址,一周的訪問還不到30萬人次,前者的訪問量是后者的16倍!?這表明,在網絡和虛擬條件下,人們的道德壓力會降低,從而在色情刊物的訪問上就會更加自由放縱、隨心所欲,而這種行為往往是一種無意識行為。

由此可以看出虛擬條件對道德壓力的影響。在虛擬條件下,道德壓力的減輕和釋放會導致更多的無意識行為,這種無意識行為是本能的,性沖動是其基本的表現形式。

基于虛擬現實和現實的虛擬

人類認知各層級的認知對象。人類認知五個層級的對象都是客觀存在的。例如,在神經認知這個層級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統稱“五感”,即五種感覺)所感知的都是客觀存在的事物。而在網絡和虛擬條件下,神經認知的對象可能是虛擬的存在物,即在網絡和虛擬環境中存在的對象,例如,用計算機技術合成的一張照片,它根本不是現實中任何人的照片。一些網絡交友的詐騙行為常常用這種方法來進行。

在心理認知這個層級上,心理感知和注意的對象,或是心理表象和記憶的對象,過去都是客觀存在的對象。而在網絡和虛擬條件下,這些心理對象也可能是只在虛擬世界中存在的對象。如前面所說的用計算機合成的一張照片,也可能被我們注意和記憶。其實,在網絡和虛擬技術出現以前,這種虛擬的心理對象就已經存在了,如《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和豬八戒、《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林黛玉。我們從小就被這些人物和生動的故事所吸引,終身難忘。在網絡和虛擬技術出現以后,虛擬的心理對象的范圍也大大地擴展了。

在語言認知這個層級上,虛擬對象的范圍更加廣泛。人類存在的本質是語言符號的存在,表意的語言符號作為人類的創造物,承載了人類存在的希望和意愿。人類用語言符號來做一切事情,包括建構整個人類社會。?自從發明語言符號以來,人類就創造發明出各種類型的符號來保證經濟、政治、社會的有效運行。例如,在經濟生活領域,人類早就創造出貨幣和銀行卡;?在網絡和虛擬技術時代,人們又發明了電子貨幣和虛擬貨幣。?在教育、衛生、交通、通信以及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領域,網絡時代以前人類創造出憲章、法律、議會、選票;在網絡和虛擬技術時代,人們又發明了短信、微信、微商、網購、京東、淘寶、支付寶、電子車票和電子機票,等等。

在思維和知識這個層級上,由語言和思維形成知識,人類的認知對象從現實世界擴展到精神世界。在網絡時代以前,人類思維的對象可以分為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精神現象,由此形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廣泛的學科和知識群體。由于人類對自然、社會、精神和人文現象及規律的認知,我們有了汽車、火車、輪船、飛機;小學、中學、大學、書院;小說、詩歌、戲劇、音樂、舞蹈、電影、電視;文學、歷史、哲學;等等。在網絡和虛擬技術時代,人們更創造出遠程教育、虛擬醫療、虛擬設計、虛擬制造、虛擬展館、工業仿真(汽車仿真、生產流程模擬、產品外觀表現、食品生產仿真、機械仿真、虛擬維修、虛擬拆裝)、虛擬樓盤和社區環境,等等。

在文化和社會認知這個層級上,由于人所創造的一切皆屬于文化,?而五個層級的認知是自上而下包含的關系,?所以,前面所提到的語言和思維層級的認知對象,也都屬于文化認知對象,這里只說與前述語言和思維認知對象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認知對象。在網絡時代以前,人類創造了石器時代的文化和社會、青銅器時代的文化和社會、鐵器時代的文化和社會、農耕時代的文化和社會及機器時代的文化和社會。在網絡和虛擬技術時代,人類創造出數字現實和虛擬現實、數字文化和虛擬文化。數字現實(Digital Reality)指用數字化技術和網絡技術創造出來的認知對象,如在微信朋友圈中,很多朋友是你從未謀面的,在網絡和虛擬世界里卻成為好友,這是一種真實的存在。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是一種使用虛擬現實技術來實現的新的現實存在對象。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醫療、教育、軍事訓練和推演、工業設計和制造、文物古跡的修復等眾多領域。數字文化(Digital Culture)是指用數字化技術實現的文化形式,如數字化圖書館、數字化電影、數字化電視、數字化藝術,等等。虛擬文化是新近出現的一個概念,指的是用虛擬現實技術來實現的文化形式,例如,用虛擬現實技術來展示、保護和保存文物古跡;用虛擬現實技術來復原已滅絕的古代文化;用虛擬現實技術來滿足人的審美和文化需求;等等。

綜上,五個層級的認知對象的虛擬化,改變了現實存在的范圍和意義。人類不僅存在于現實的世界之中,而且存在于虛擬現實的世界之中。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之中,人類的道德行為會發生哪些改變,與現實世界中的道德行為又有哪些差異,都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重大問題。

虛擬的現實和現實的虛擬。虛擬現實的存在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新的認知方式的影響,是否會影響和改變我們對現實世界的認知,把現實世界也當成一種虛擬的存在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紅樓夢》中,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時,有一段若夢若幻、動人魂魄的描寫。斷章摘句不恭,全文照錄于茲:

那寶玉剛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猶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蕩蕩,隨了秦氏,至一所在。但見朱欄白石,綠樹清溪,真是人跡希逢,飛塵不到。寶玉在夢中歡喜,想道:“這個去處有趣,我就在這里過一生,縱然失了家也愿意,強如天天被父母師傅打呢?!闭贾g,忽聽山后有人作歌曰:

春夢隨云散,飛花逐水流,

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閑愁。

寶玉聽了是女子的聲音。歌聲未息,早見那邊走出一個人來,蹁躚裊娜,端的與人不同。有賦為證:

方離柳塢,乍出花房。但行處,鳥驚庭樹,將到時,影度回廊。仙袂乍飄兮,聞麝蘭之馥郁,荷衣欲動兮,聽環佩之鏗鏘。靨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綻櫻顆兮,榴齒含香。纖腰之楚楚兮,回風舞雪,珠翠之輝輝兮,滿額鵝黃。出沒花間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飛若揚。蛾眉顰笑兮,將言而未語,蓮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羨彼之良質兮,冰清玉潤,羨彼之華服兮,閃灼文章。愛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態度兮,鳳翥龍翔。其素若何,春梅綻雪。其潔若何,秋菊被霜。其靜若何,松生空谷。其艷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龍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應慚西子,實愧王嬙。奇矣哉,生于孰地,來自何方,信矣乎,瑤池不二,紫府無雙。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寶玉見是一個仙姑,喜的忙來作揖問道:“神仙姐姐不知從那里來,如今要往那里去?也不知這是何處,望乞攜帶攜帶?!蹦窍晒眯Φ溃骸拔峋与x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虛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間之風情月債,掌塵世之女怨男癡。因近來風流冤孽,纏綿于此處,是以前來訪察機會,布散相思。今忽與爾相逢,亦非偶然。此離吾境不遠,別無他物,僅有自采仙茗一盞,親釀美酒一甕,素練魔舞歌姬數人,新填《紅樓夢》仙曲十二支,試隨吾一游否?”寶玉聽說,便忘了秦氏在何處,竟隨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橫建,上書“太虛幻境”四個大字,兩邊一副對聯,乃是: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轉過牌坊,便是一座宮門,上面橫書四個大字,道是:“孽海情天”。又有一副對聯,大書云:

厚地高天,堪嘆古今情不盡。

癡男怨女,可憐風月債難償。

寶玉看了,心下自思道:“原來如此。但不知何為‘古今之情,何為‘風月之債?從今倒要領略領略?!睂氂裰活櫲绱艘幌?,不料早把些邪魔招入膏肓了。

注意太虛幻境進門牌坊上的對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碧摶镁?,裊娜仙姑;真假故事,曲演紅樓。這一段描寫,我們確實不知道是夢是醒,是假是真?!@難道不是今天的虛擬現實和現實虛擬的寫照嗎?

更令人奇異的是,三百年前的曹雪芹已經意識到與現實世界相對應的虛擬世界,這不僅體現在太虛幻境的真假警句,還有書中的真假寶玉!一真一假兩個世界,到底那個更真實?為何他要將真事隱去(甄士隱),用假語村言(賈雨村)敷衍出這段悲金悼玉的紅樓夢?為何要寫一假一真兩個寶玉(賈寶玉和甄寶玉)?為何要講太虛幻境?為何在太虛幻境的入口處的牌坊上會寫上“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個警句?

一個眾所周知的原因是曹雪芹的家世和他當時的處境。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是江寧織造曹顒的遺腹子,由其堂叔、后接任江寧織造的曹頫撫養長大??滴醯鬯篮?,曹家失勢。雍正五年(1727年),曹頫因騷擾驛站案、織造虧空案被革職抄家入獄,雪芹時年12歲。次年初,曹家回北京,住崇文門外蒜市口。此時曹家光景,按抄家后雍正七年的《刑部移會》里記載:“京城崇文門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間半,家仆三對,給與曹寅之妻孀婦度命?!笨梢姰敃r曹家已經十分窘迫。乾隆元年(1736年),諭旨寬免曹家虧空,雪芹時年21歲。乾隆九年(1744年),雪芹開始創作《紅樓夢》的初稿《風月寶鑒》,這年他30歲。乾隆十二年(1747年),雪芹移居北京西郊,是年33歲。此后數年內他居處不定。此一時期,雪芹一家的生活困苦潦倒,靠賣字畫和親友的救濟為生。敦誠《贈曹芹圃》詩云:“滿徑蓬蒿老不華,舉家食粥酒常賒?!庇讶硕卣\《寄懷曹雪芹》則云:“勸君莫彈食客鋏,勸君莫叩富兒門。殘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币蜃锍贾蟮纳矸?,曹雪芹的個人奮斗遭遇艱難險阻,敦誠勸他知難而退,專心著書。曹雪芹在隱居西山時期,十年辛苦不尋常,將舊作《風月寶鑒》“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寫成了巨著《紅樓夢》。據胡適考證,《紅樓夢》乃是曹雪芹“自寫家事”。前述雍正五年和乾隆元年之事,在《紅樓夢》中均有記述,即第一零五回“錦衣軍查抄寧國府”和第一一九回“沐皇恩賈家延世澤”??梢?,由于家庭的遭遇和當時的處境,亦為避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愈演愈烈因言獲罪之文字獄,雪芹不得不“將真事隱去”,用“假語村言”來講述他家的辛酸故事。

另一個原因是只有在虛擬世界中,文學家的無意識思維和藝術想象力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這在《紅樓夢》中也得到充分的印證。例如,第五章“游幻境指迷十二釵,飲仙醪曲演紅樓夢”是全書綱領,作者虛構出“太虛幻境”這個虛擬世界,借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交待了全書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命運。在本章中,賈寶玉由警幻仙子親自指引,先進“孽海情天”宮,此宮“各司中皆貯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過去未來的簿冊”,寶玉依次看了“薄命司”中“金陵十二釵”又副冊、副冊、正冊中人物的畫冊和判語,作者借此交待了“金陵十二釵”人物命運。隨后,警幻仙子賜寶玉飲美酒,聽仙女演唱新制《紅樓夢》十二支曲,歌曲以“開辟鴻蒙”為起始,以“飛鳥各投林”為結束,進一步交待紅樓夢的故事并解析了人物命運。最后,警幻命撤去殘席,送寶玉至一香閨繡閣之中,其間鋪陳之盛,乃素所未見之物。更可駭者,早有一位女子在內,其鮮艷嫵媚,有似乎寶釵,風流裊娜,則又如黛玉。警幻遂將寶玉推入房中,行所訓云雨之事。以上三件事,皆是在太虛幻境中所為,對于全書是提綱挈領之作用,此后全書的故事和人物命運均按此演繹。

《紅樓夢》的故事和人物命運在太虛幻境中交待,并在大觀園中展開。全書演繹的故事影射作者的家世,但因作者將真事隱去,用假語村言設置障眼法,就連乾隆皇帝也被蒙蔽,將《紅樓夢》看成是“明珠家事”。?至于書中的真假寶玉,亦為障眼法而設。大觀園的寶玉是假的,江南的寶玉才是真的,暗指賈家三代承襲“江南織造”的家世。一說甄寶玉是神瑛侍者,而賈寶玉不過是甄寶玉的化身。?紅樓夢的故事如此撲朔迷離,難怪后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佳人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第五章寫賈寶玉初試云雨情,由于發生在太虛幻境之中,讀起來就非常合理自然。警幻仙子稱寶玉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寶玉被唬得無可不可。警幻仙子卻說出一段類似催眠的話:“淫雖一理,意則有別。如世之好淫者,不過悅容貌,喜歌舞,調笑無厭,云雨無時,恨不能盡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時之趣興,此皆皮膚淫濫之蠢物耳。如爾則天分中生成一段癡情,吾輩推之為‘意淫?!庖?,惟心會而不可口傳,可神通而不可語達。汝今獨得此二字,在閨閣中,固可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百口嘲謗,萬目睚眥。今既遇令祖寧榮二公剖腹深囑,吾不忍君獨為我閨閣增光,見棄于世道,是以特引前來,醉以靈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將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許配于汝。今夕良時,即可成姻。不過令汝領略此仙閨幻境之風光尚如此,何況塵境之情景哉?而今后萬萬解釋,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間,委身于經濟之道?!边@時,寶玉處于完全放松和無意識的狀態,與可卿成就那警幻所訓之事,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一次性體驗?!都t樓夢》的故事也反映出虛擬條件下的道德行為:虛擬條件下道德壓力會減少,從而引發人的本能和無意識行為。

——曹雪芹真的是太偉大了,中國除了一部《紅樓夢》,還有什么可以驕傲的呢?

結論

道德壓力與無意識行為之間存在反變關系。一方面,當道德壓力加強時,意識對心智和行為的控制力也增強,這樣就會抑制右腦或系統1對心智和行為的控制,從而減弱或消除無意識行為的沖動。反之,當道德壓力減少時,左腦或系統2對心智和行為的控制力就會減弱,右腦或系統1對心智和行為的控制力就會增強,從而表現生物本能的無意識行為的沖動就會增強。另一方面,根據雙系統加工理論,由于系統1是缺省的,因此,只要我們的道德系統即系統2有任何的松懈或擅離職守,體現生物本能的無意識和直覺的系統1就會自動接管對心智和行為的控制權,這也會導致本能沖動的無意識行為。

在網絡和虛擬條件下,由于道德壓力的減輕和釋放,會形成更強烈的無意識行為。已有的研究分析了網絡和虛擬條件下道德行為的現象和特征,提出了網絡和虛擬條件下的道德問題,但并未找到這些道德問題的成因。筆者認為,網絡和虛擬條件下道德壓力的減輕和釋放是形成這種新的道德行為的原因。在網絡和虛擬條件下,由于道德壓力的減輕和釋放,新的道德行為模式以及特征會隨之形成。網絡和虛擬條件下道德壓力的減輕和釋放會形成更強烈的無意識行為。

網絡和虛擬技術在人類認知五個層級上形成虛擬對象,并將現實世界虛擬化。在網絡和虛擬技術出現以前,人類認知在心理、語言、思維和文化層級也有虛擬對象,但網絡和虛擬條件下的虛擬對象的范圍大大擴展,性質也徹底改變了。網絡和虛擬技術不僅創造了虛擬對象,還將現實世界虛擬化。

面對這些改變我們不必驚慌失措,而應該積極面對。道德是一個歷史和文化的范疇,它會在特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表現出適合的形式。在網絡和虛擬條件下,人們的道德行為也產生了新的形式。這些新的道德行為模式,有些是積極的,具有歷史進步的意義,應該大力提倡。而對于一些違反科學倫理和社會道德的行為,我們也不必驚慌失措,而應該認真思考、積極應對,通過立法和建立網絡倫理道德規范,形成法律和道德壓力,抑制人們在網絡和虛擬條件下的無意識行為,從而形成網絡和虛擬條件下的更加自覺和規范的道德行為。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語言、思維、文化層級的高階認知研究”和“漢字非字面語言大腦加工的神經機制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分別為:15ZDB017、14ZDB154)

注釋

蔡曙山:《論人類認知的五個層級》,《學術界》,2015年第12期。

Lakoff, G. and Mark 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Publisher: Basic Books, 1999, p.3.

D. Kahneman, Thinking, Fast and Slow,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1. 中譯本: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引自: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2146655.html。

[美]米黑爾·羅科、威廉·班布里奇編:《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類能力: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和認知科學》,蔡曙山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

吳滿意:《試論網絡倫理》,《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楊懷中:《“網絡社會”的倫理分析及對策》,《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

劉斌:《網絡倫理:虛擬與現實的困境》,《實事求是》,2003年第5期。

陳翠榮:《論網絡技術對個體道德發展的影響》,《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1卷第4期。

徐玉隴:《銀行卡消費行為淺析》,《青海金融》,2015年第7期。

李佩:《虛擬貨幣的消費刺激效應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15年第11期。

轉引自:陳翠榮:《論網絡技術對個體道德發展的影響》,《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1卷第4期,第85頁。

Searle, John 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 Free Press, 1997; Searle, John R., Mind, Language and Society: Philosophy In The Real World, Basic Books, 1st edition, 1999.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于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20世紀初,銀行卡由美國金融家弗蘭克·麥克納馬拉(Frank McNamara)發明。

電子貨幣是指通過銷售點終端執行支付職能、在兩個設備間或者在諸如互聯網的開放性計算機網絡上直接傳輸的“儲值式”或“預付式”的支付機制。虛擬貨幣,歐洲中央銀行將其定義為“一種不受管制的、通常被制造者發行與控制,并在具體的虛擬社區中被接受與使用的數字貨幣?!?/p>

蔡曙山:《自然與文化》,《學術界》,2016年第3期。

蔡曙山:《人類認知的五個層級和高階認知》,《科學中國人》,2016年2月號。

《紅樓夢》由和珅發現并予以保護,后來和珅將此書呈送給乾隆皇帝,乾隆看后感慨道:“此蓋為明珠家事作也?!泵髦榧醇{蘭明珠,是康熙皇帝手下的大臣。賈寶玉被認為是明珠的兒子,即著名的詞人納蘭性德。納蘭性德,字容若,生于1654年,與康熙同歲。納蘭容若詩詞斐然,但在31歲風華正茂的年齡就去世了。納蘭容若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關系特別好。曹寅生于1658年,比納蘭容若小四歲。曹寅的母親孫氏為康熙的保姆。少年時期曹寅與納蘭容若都曾為康熙的伴讀,后同為康熙侍衛。乾隆之所以說紅樓夢是明珠家事,是因為在納蘭的大量詩詞作品中,與《紅樓夢》和賈寶玉的暗合之處非常多。如“紅樓”和“葬花”等詞均出自于納蘭詩詞。

蔡曙山:《一生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金岳霖先生的理智和情感》,《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

魯迅:《集外集拾遺》,作于1927年1月14日。

1956年4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談及中國和外國關系時說:“我國過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國主義,歷來受人欺負。工農業不發達,科學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以及在文學上有部《紅樓夢》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驕傲不起來?!?/p>

責 編∕戴雨潔

猜你喜歡
虛擬認知科學行為
貴州民族大學“認知科學與技術”實驗班
腦與認知科學貴陽宣言
意識的自然化之后——評《神經現象學:整合腦與意識經驗的認知科學哲學進路》
兒童玩具設計要素
慧眼哲思對“虛擬”
與“虛擬”保持一定距離
如何在物理教學中構建物理模型
淺談梵藏翻譯過程及認知科學與佛教間的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