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塞罕壩中國林蛙形態特征及生態習性調查與分析

2017-02-15 17:51宋振剛
安徽農學通報 2017年1期
關鍵詞:形態特征

宋振剛

摘 要:該文通過野外實地調查,對采集于河北塞罕壩的中國林蛙標本的形態特征及生態習性進行了初步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林蛙在塞罕壩地區有分布,并掌握了生態學特征及生態習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林蛙資源的開發利用建議。

關鍵詞:中國林蛙;形態特征;生態習性

中圖分類號 S966.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1-0024-02

中國林蛙(Rana chensinensis David,1875)又名哈士蟆、石蛤蟆,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動物。它在保護森林方面有很大的意義,成體可食用,雌性輸卵管即哈士蟆油富含蛋白質(達40%)、糖(總醣達26%)、脂肪(4%)以及硫、磷等礦物質、多種維生素、多種微量元素和激素,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1]??勺鳛樽萄a品或與其他中藥材配伍入藥,具有補虛退熱、益肝腎、養肺陰等功能,用于精虧勞損、神經衰弱、肺虛咳嗽等癥,對患病體弱,特別是消耗性疾病如肺結核、肝炎等,服用哈士膜油有增強替質的效用,是一種滋補強壯藥。民間更常用它醫治產婦虧血或產后無乳等癥。中國林蛙為國家和河北省保護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2]。

1 研究地概況

塞罕壩自然保護區位于河北省圍場縣北部,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地處內蒙古高原與冀北山地的交接處,地理坐標為:北緯42°22′~42°31′,東經116°53′~117°31′。區域海拔高度1 500~1 939.6m,面積20 029.8hm2。其中:核心區7 213.31 hm2,占36.01%;緩沖區6 083.89 hm2,占30.37%;實驗區6 732.60 hm2,占33.62%。屬于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錯帶和高原-丘陵-曼甸-沙地移行區,保護區內生態環境獨特,生物物種豐富,生態景觀變化多樣,既有大面積的森林、草原,又有成片的沼澤濕地[3-4]。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地形圖和植被分布圖,結合區域內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谥袊滞艿闹脖活愋?,在保護區內選擇43條樣線,在沿途記錄看到的中國林蛙的時間、生境、數量、雌性等信息。形態學測量在實驗室進行[5]。

3 結果與分析

3.1 中國林蛙形態特征 體長近50mm,兩性大小差異不大;頭扁平,頭寬略大于頭長;吻端鈍圓而較寬,略突出于下頜;吻稜較鈍;鼻孔約在吻眼之間;上眼瞼寬小于鼻間距而大于眼間距;鼓膜顯著;犁骨齒小,橢圓形,位于內鼻孔后方。皮膚粗糙,背部疣粒小而少,排列不規則;口角后有顯著的長形頜腺延至前肢基部;背側褶在鼓膜上方斜向外側,繼而折向中線,再向后延至胯部;腹部皮膚平滑。前肢短;指末端圓鈍,指長順序為3、1、4、2;關節下瘤明顯,第3、4指基部有指基下瘤;內掌突圓大,外掌突小而窄長;雄性前肢略粗壯,第一指有發達的灰色婚墊。后肢細長,為體長的183%~195%,脛跗關節前達鼻孔或吻端;趾末端圓鈍,第3、5趾等長;蹼發達;關節下瘤小而明顯;內蹠突橢圓形。體背面、側面及四肢上部為灰褐色,上布黃色及紅色小點;鼓膜部位有深色三角斑;兩眼間有一條黑色橫紋,頭后方有“∧”形黑斑;背側褶棕紅色;四肢背面有顯著的黑色橫紋;體腹面乳白色,散布小紅點,尤以大腿腹面最明顯。

對各標本進行測量(見表1),發現中國林蛙雄性體長38.2~61.2mm,頭長12.3~17.8mm,頭寬11.9~22.0mm,吻長4.6~8.9mm,鼻間距3.5~4.9mm,上眼瞼寬3.2~4.7mm,眼間距2.8~3.6mm,眼徑4.6~6.4mm,鼓膜2.3~4.0mm,前臂及手長18.4~25.4mm,前臂寬3.4~5.6mm,后肢全長63.1~101.3mm,脛長19.6~31.7mm,足長20.2~32.9mm;雌性體長33.1~54.0mm,頭長9.5~16.5mm,頭寬11.8~18.2mm,吻長3.0~8.0mm,鼻間距2.6~4.2mm,上眼瞼寬3.0~4.2mm,眼間距2.5~3.8mm,眼徑4.2~5.9mm,鼓膜1.8~3.9mm,前臂及手長16.8~22.8mm,前臂寬2.4~5.0mm,后肢全長18.9~27.5mm,脛長18.9~27.5mm,足長20.5~33.1mm。

3.2 中國林蛙生態習性 中國林蛙為典型的林棲蛙類,夏季棲息與闊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一般都棲息在半山腰。春季喜在陽坡,盛夏轉移到陰坡,主要棲息于越冬場附近的山林。4—5月出蟄林蛙在水中“抱對”和產卵,卵產于水塘、水溝、小溪近岸邊的10~15cm淺水處水草上,卵塊呈團狀;為一次產卵型,每次產卵800~2 000枚左右。完成生殖活動后,即進入陸地山林的草叢或灌叢中,營陸地生活。一般為5月初至5月中下旬,由休眠的河流上岸或由土中醒來進入森林;5月中下旬至8月末在森林中生活,此期林蛙多分散于森林各處,為生長發育期,捕食時間是上午10:00前后,10:00—15:00時間因氣溫高多潛伏休息;9月份當溫度降至15℃以下時,林蛙開始由山坡向山腳下移動,約9月中旬大多數移動到河谷水泡近沿,當氣溫降至10度以下是陸續下水進行冬眠。多為水下冬眠,少數地下冬眠。9月中旬至11月入河林蛙在河流淺水域分散棲息,11月至翌年3月中下旬多群居冬眠于深水區或暖水區。食性廣泛,以昆蟲為主,主要捕食鱗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膜翅目、半翅目等昆蟲,亦食軟體動物中的田螺、蝸牛及蚯蚓、蜘蛛等。

3 討論

隨著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中國林蛙適宜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野生資源減少。導致其資源蘊藏量減少的原因主要是氣候條件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為的過量捕捉、破壞其生存環境等人為因素。為保護中國林蛙的野生資源,實現其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必須從保護林蛙棲息環境,提高全民保護意識,對林蛙資源綜合研究不斷深入等多方面加強對中國林蛙資源的保護,進行合理開發利用,以保證其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6]。

參考文獻

[1]李紅旭.新疆南部中國林蛙生態習性的初步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1986(3):70-74

[2]吳躍峰,武名錄,曹玉萍,等.河北動物志[M].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82-84.

[3]黃金祥,李信,錢進源.塞罕壩植物志[M].北京:中國科技技術出版社,1996:2-8.

[4]劉春延,趙亞民,劉?,?塞罕壩森林植物圖譜[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1-9.

[5]李成,江建平.中國兩棲動物多樣性與監測方法[C]//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研討會.2012.

[6]姜大成,肖井雷.加強中國林蛙資源保護,合理開發利用[J].吉林中醫藥,2010,30(3):247-249.

(責編:張宏民)

猜你喜歡
形態特征
永德縣烏木龍彝族傳統服飾文化的形態特征
淺析對嫌疑立體足跡形態特征的提取技術與生物特征辨析
網絡互動類綜藝節目的形態特征
華山松尺蛾形態特征及綜合防治
糖膠樹常見害蟲的發生規律及防治
紅豆杉繁殖栽培技術
發財樹室內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
青桐的繁殖技術及應用
合體型連衣裙中褶飾的形態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