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柿屬6種藥用植物營養期葉片輔助鑒別研究

2017-02-16 13:41依澤喬娟娟陸耕宇吳剛謝國勇秦民
中國中藥雜志 2016年21期
關鍵詞:葉脈鑒定

依澤+喬娟娟+陸耕宇+吳剛+謝國勇+秦民堅

[摘要]為建立柿屬藥用植物的營養期輔助鑒別方法,對該屬6種植物的葉片脈序、葉表皮形態、葉解剖結構、葉粉末等特征進行比較觀察。結果表明所觀察的該屬植物葉片的二級脈與三級脈具有鑒別意義; 該屬植物葉表皮皆具有單細胞非腺毛,大多具有腺毛; 個別種的粉末中可見石細胞。通過研究,獲得了柿屬藥用植物葉片的主要區別點,并據此建立了實用的鑒別檢索表,為柿屬藥用植物的營養期鑒定和柿葉生藥基原植物的準確鑒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關鍵詞]柿屬; 鑒定; 葉表皮; 葉脈; 解剖特征

[Abstract]To establish a method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five species and one variety of medicinal plants fromDiospyros, their leaf veins, epidermis, anatomic and powder character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with macro-morphological and microscopic method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e differences of secondary and tertiary veins among thoseDiospyros species. The single cell non-glandular hair and glandular hair exist in most species′ epidermis while stone cells were only found in the leaf powders of two species. Through the study, the main differences of leaf macro- and micro-morphology of these species were obtained and practical keys were also established, which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e not only for identification of these species during their vegetative stages, but also for accuracy authentication of the source of Kaki Folium.

[Key words]Diospyros; identification; leaf epidermis; leaf vein; anatomic character

doi:10.4268/cjcmm20162110

柿屬Diospyros L.植物為落葉或常綠喬木或灌木,全世界約500種,主產于熱帶地區; 我國有57種,其中江蘇省有6種,1變種[1]。柿屬植物的經濟價值較大,柿D. kaki Thunb.的果實可食用,亦可入藥,柿蒂為常用中藥材;柿葉被收載于《中國藥典》附錄[2],具有清熱解毒、潤肺等作用;老鴉柿D. rhombifolia Hermsl.的根和枝入藥可活血利膽等[3]。目前對柿屬植物的研究主要有化學成分、藥理作用、食品飲料的開發等[4-6]。

當前全國正在開展中藥資源普查試點工作[7]。柿屬植物的營養期較長,其葉片大多橢圓狀卵形或倒卵形,極易混淆。在野生藥用植物外業調查過程中碰到的多是其營養生長時期,這給野外藥用植物基原鑒定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

20世紀70年代初期,Hickey等[8-9]闡釋了葉片宏觀形態系統研究的內容及意義,已廣泛應用于現代植物學研究,并提供了重要的分類和鑒定依據[10-12]。植物葉片的微觀形態特征是物種本身遺傳特征的反應,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探討屬下種間關系[13]。因此,結合以上2種技術手段,可對易混淆植物物種做出比較可信的鑒別。

本文對江蘇省6種(5種1變種)柿屬植物從傳統的葉表皮微形態、葉解剖和葉粉末特征等進行實驗觀察,同時引進了植物葉片脈序的比較研究,并制定了鑒別檢索表,為柿屬植物生藥基原的準確性鑒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1 材料

1.1 植物

6種柿屬藥用植物的葉片采集自中國藥科大學藥用植物園、方山國家地質公園、南京市中山植物園,每種植物均采集不同成熟度的葉片,采集不少于3棵植株,經中國藥科大學中藥資源學教研室秦民堅教授鑒定為柿D. kaki、老鴉柿D. rhombifolia、美洲柿D. virginiana L.、油柿D. oleifera Cheng、野柿D. kaki var.silvestris Makino、山柿D. japonica Siebold et Zucc.,憑證標本保存于中藥藥科大學中藥資源學教研室(表1)。通過同種葉片葉表觀結構特征比較,對比特征出現的幾率來選取最有代表性的材料。

1.2 儀器

NIKON ECLIPSE E200顯微鏡、HISTOSTAT 820石蠟切片機、脫影板、NIKON D7000相機。

2 方法

采集的實驗材料經凈制后,每種取4~5枚具有代表性的葉片制作臘葉標本作為憑證,其余葉片按如下方法處理。

2.1 透明葉的制作

為了使葉脈清晰可見,一般采取如下操作步驟(根據葉片的質地不同,具體可進行調整):取代表性的完整新鮮葉片置于合適大小培養皿中,加適量5% NaOH溶液透化至淡茶色或顏色不再變淡。傾去培養皿中的NaOH溶液,并小心沖去葉表面殘留的NaOH溶液,然后向培養皿中加入4.5%~5.5%的次氯酸鈉溶液至浸沒葉片,1 min后,傾出次氯酸鈉溶液(回收),加入RO(reverses osmosis, 超純水)水浸沒葉片,直至葉片顏色變白。傾去RO水,用0.5%的番紅水溶液(或酸性品紅溶液)均勻染于葉片上30 min左右,用流動的RO水洗去葉片表面的浮色,繼續以25%,50%梯度的乙醇溶液進行脫水、分色,可使用搖床使其分色更加均勻,直至主脈與各級脈清晰可見,最后轉移至脫影板上拍攝。

整體葉脈圖像在背光微距拍攝后,需要在顯微鏡下對葉脈細微的結構進行進一步拍攝,以展示一些次級脈結構和脈附屬結構。

2.2 葉表皮片的制作

取新鮮葉片,洗凈,撕取上下表皮,刮去殘留在上面的葉肉,以水裝片,置顯微鏡下觀察。對于親水性差的葉片可采用水合氯醛試液裝片;對于表皮難撕取的葉片,若葉片較為革質,可用薄刀片將上表皮削下,裝片觀察上表皮。再將中間葉肉刮去至下表皮露出,將下表皮分離下來,裝片觀察;若葉片較為草質,可切取不含主脈的0.5 cm×0.5 cm小塊,置于5%的次氯酸鈉溶液中浸泡至白色再觀察;此外,還可用寬膠帶撕取結合次氯酸鈉離析的方法[14]。

2.3 葉結構解剖方法

每種取10余枚新鮮葉片,每枚葉片切取含有主脈的1 cm×1 cm小塊,裝入FAA固定液中(福爾馬林-乙酸-70%乙醇 1∶1∶18)固定24 h以上。取固定好的材料,以常規石蠟切片法切片,番紅-固綠染色,得到含有主脈的葉橫切面切片。

2.4 葉粉末制片的方法

每種取數十枚葉片陰干至水分小于14%,粉碎,過4號篩[2]。取篩后的粉末適量,加水合氯醛加熱透化,甘油酒精裝片。

2.5 圖像處理

使用顯微鏡系統圖像處理軟件,Photoshop,LEAFGUI[15]等專業軟件對獲得的脈序特征、葉表皮特征、葉主脈橫切面特征、葉粉末特征等圖像進行分析處理,并加以描述。葉脈術語參照B Ellis等編著的《葉結構手冊》[16]。

3 結果

3.1 脈序特征

3.1.1 柿 主脈羽狀,少見梳狀脈。粗二級脈簡單弓形,間距不規則。二級脈間三級脈為對生、V形的貫穿脈,其向軸端與中脈夾角近似直角。中脈上三級脈為對生貫穿脈,其基部與中脈夾角為銳角,頂端向基部彎曲(圖1A)。四級脈呈不規則網狀,五級脈呈自由分支狀。游離段小脈多數不分支,少數具一個分支,具有簡單的末端。邊緣末級脈環狀(圖2A,3A)。

3.1.2 老鴉柿 主脈羽狀,無梳狀脈。粗二級脈花環狀弓形,間距基部漸減。二級脈間三級脈呈不規則網狀。中脈上三級脈網狀,邊緣三級脈環狀(圖1B)。四級脈呈不規則網狀,五級脈呈自由分支狀。游離段小脈多數具有1個分支,少數均等分支,具有簡單的末端。邊緣末級脈環狀(圖2B,3B)。

3.1.3 美洲柿 主脈羽狀,無梳狀脈。粗二級脈簡單弓形,間距不規則。二級脈間三級脈呈不規則網狀。中脈上三級脈網狀,邊緣三級脈環狀(圖1C)。四級脈呈不規則網狀,五級脈呈自由分支狀。游離段小脈多數不分支并具有簡單的末端。邊緣末級脈環狀(圖2C,3C)。

3.1.4 油柿 主脈羽狀,具復合梳狀脈。粗二級脈簡單弓形,細二級脈簡單弓形,粗二級脈間距不規則。二級脈間三級脈為對生、外凸形的貫穿脈,其向軸端與中脈夾角約為直角,角度穩定。中脈上三級脈為對生的貫穿脈,其基部與中脈夾角為銳角,頂部平行于二級脈間的三級脈。邊緣三級脈環狀(圖1D)。四級脈呈不規則網狀,五級脈呈自由分支狀。游離段小脈多數具分支,并具有簡單的末端。邊緣末級脈環狀(圖2D,3D)。

3.1.5 野柿 主脈羽狀,無梳狀脈。粗二級脈簡單弓形,間距不規則。二級脈間三級脈為對生、波狀的貫穿脈,其向軸端與中脈夾角為鈍角,角度不穩定。中脈上三級脈網狀。邊緣三級脈環狀(圖1E)。四級脈呈不規則網狀,五級脈呈自由分支狀。游離段小脈多數具1個分支,并具有簡單的末端。邊緣末級脈不完整(圖2E,3E)。

3.1.6 山柿 主脈羽狀,無梳狀脈。粗二級脈簡單弓形,間距不規則。二級脈間三級脈為對生、外凸的貫穿脈,其向軸端與中脈夾角為鈍角,角度不穩定。中脈上三級脈網狀,邊緣三級脈環狀(圖1F)。四級脈呈不規則網狀,五級脈呈自由分支狀。游離段小脈多數具一個分支并具有簡單的末端。邊緣末級脈不完整(圖2F,3F)。

3.1.7 脈序特征差異及檢索表 通過觀察以上特征,總結了6種植物其脈序特征的主要區別點(表2), 并結合葉表觀性狀建立了鑒定檢索表(表3)。其中,由于山柿和野柿的葉脈特征極其相似,但是葉形區別較大,因此在甄別兩者時,引入了葉形加以輔助鑒別。

3.2 葉表皮特征

3.2.1 柿 上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無氣孔和毛茸。下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微彎曲;腺毛、非腺毛常見,腺毛頭部1~2細胞,柄4~5細胞;非腺毛單細胞,長圓錐形,有的彎曲;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4~5個(圖4A,5A)。

3.2.2 老鴉柿 上表皮細胞不規則形,垂周壁淺波狀,無氣孔與毛茸。下表皮細胞不規則形,垂周壁淺波狀;腺毛和非腺毛多見,腺毛頭部1~2細胞,柄4~6細胞;非腺毛單細胞,長圓錐形,有的彎曲;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4~6個(圖4B,5B)。

3.2.3 美洲柿 上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無氣孔與毛茸。下表皮細胞形狀不規則,垂周壁淺波狀;非腺毛少見,單細胞,長圓錐形;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4~6個(圖4C,5C)。

3.2.4 油柿 上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較平直。下表皮細胞形狀不規則,垂周壁淺波狀。腺毛和非腺毛常見與上下表皮,腺毛頭部1~2細胞,柄3~4細胞;非腺毛單細胞,長圓錐形,有的彎曲。氣孔只存在于下表皮,不定式,副衛細胞4~5個(圖4D,5D)。

3.2.5 野柿 上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較平直,無氣孔,但可見長條形非腺毛,單細胞。下表皮細胞類圓形,垂周壁微彎曲;腺毛、非腺毛常見,腺毛頭部細胞1個,柄部細胞2~4個;非腺毛單細胞,長圓錐形,有的彎曲;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4~6個(圖4E,5E)。

3.2.6 山柿 上表皮細胞多角形,垂周壁平直,無氣孔和毛茸。下表皮細胞形狀不規則,垂周壁微彎曲;非腺毛多見,單細胞,長圓錐形;氣孔不定式,副衛細胞4~6個(圖4F,5F)。

3.3 葉主脈橫切面特征

3.3.1 柿 上下表皮均由1列細胞組成;下表皮常見腺毛和非腺毛。柵欄組織細胞1列,長約70~80 μm;海綿組織較厚,由6~8列細胞組成,細胞類圓形,有的細胞含草酸鈣方晶。主脈維管束外韌型,呈月牙狀,纖維多于韌皮部外側聚集成束,周圍薄壁細胞常含草酸鈣方晶,主脈上下表皮內側有2~3列厚角細胞(圖6A)。

3.3.2 老鴉柿 葉肉柵欄組織細胞長約60~80 μm;海綿組織由4~5列細胞組成。其余特征同柿(圖6B)。

3.3.3 美洲柿 下表皮偶見非腺毛,近無腺毛。葉肉柵欄組織細胞長約40~60 μm;海綿組織由4~5列細胞組成。纖維單個散在或聚集成束。其余特征同柿(圖6C)。

3.3.4 油柿 上下表皮均可見腺毛和非腺毛。葉肉柵欄組織細胞長約40~45 μm;海綿組織由4~5列細胞組成。維管束與葉肉之間有石細胞,單個或成群;纖維單個散在或聚集成束。主脈上下表皮內側有4~5列厚角細胞。其余特征同柿(圖6D)。

3.3.5 野柿 上表皮少見非腺毛;下表皮可見腺毛和非腺毛。葉肉柵欄組織細胞長約40~50 μm;海綿組織由4~5列細胞組成。主脈維管束呈“U”字形,纖維單個散在或聚集成束。其余特征同柿(圖6E)。

3.3.6 山柿 下表皮非腺毛,腺毛近無。柵欄組織細胞長約75~85 μm;海綿組織由5~7列細胞組成。維管束與葉肉之間有石細胞,單個或成群;纖維單個散在或聚集成束。其余特征同柿(圖6F)。

3.4 葉粉末特征

3.4.1 柿 粉末深綠色。纖維常聚集成束,周圍薄壁細胞中常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鞘纖維。草酸鈣方晶隨處可見。導管多為梯紋。腺毛頭部1~2細胞,柄4~5細胞;非腺毛單細胞,長圓錐形,彎曲(圖7A)。

3.4.2 老鴉柿 粉末棕綠色。其余特征同柿(圖7B)。

3.4.3 美洲柿 粉末棕綠色。纖維單個散在或聚集成束。非腺毛少見,微彎曲,腺毛近無。其余特征同柿(圖7C)。

3.4.4 油柿 粉末灰綠色。纖維單個散在或聚集成束。石細胞長圓形,有的呈分枝狀,壁厚。腺毛頭部1~2細胞,柄3~4細胞。其余特征同柿(圖7D)。

3.4.5 野柿 粉末灰綠色。纖維單個散在或聚集成束。腺毛頭部細胞1個,柄部細胞2~4個。其余特征同柿(圖7E)。

3.4.6 山柿 粉末污綠色。纖維單個散在或聚集成束。非腺毛微彎曲,近無腺毛。石細胞不規則形,多呈分枝狀,壁厚。其余特征同柿(圖7F)。

3.5 粉末特征差異及檢索表

觀察以上特征(3.2~3.4)總結了6種柿屬植物的葉表皮特征、葉主脈橫切面特征和葉粉末特征的主要區別點(表4),并以此依據建立了顯微特征鑒定檢索表(表5)。

4 討論

柿葉作為傳統的中草藥,在民間有著長久的應用歷史。柿葉不僅作為茶飲,還作為原料應用于一些常用中成藥制劑當中。被2015年版《中國藥典》收載的就有心舒寧片、婦炎凈膠囊、腦心清片,其中腦心清片用到了柿葉提取物,并制定了相關的標準。

《中國藥典》附錄收載的柿葉來源為柿樹D. kaki的干燥葉,但在實際藥材流通過程中同屬的其他植物,由于其形態的相似性,存在混同使用的可能性,這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用藥基原的混亂。柿屬植物的分類鑒定,主要是依據其果實的形態。如果能從植物營養器官如葉片形態上加以區分,對藥材的實際采收過程,以及柿葉藥材真偽鑒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

甄漢深等[17]研究并描述了柿葉的藥材性狀與粉末顯微特征;嚴鑄云[18]從生藥學的角度比較了川產柿葉與近緣種的特征區別。不同于上述的研究,本文引入了葉脈特征、表皮特征及葉解剖特征進行比較分析,并制定了基于營養器官特征的檢索表。這樣在藥材采集中遇到柿屬植物營養器官就可以通過較為簡便的撕取表皮片和葉脈特征觀察做出判斷,對于準確用藥起到輔助作用。

柿葉雖然被應用于多個中成藥制劑中,但是目前只有提取物的標準。在2015年版《中國藥典》中并沒有“柿葉”藥材的標準,這是亟待去完善的。本研究一方面對常見柿屬基原植物進行營養期鑒別的研究,為其準確用藥提供支持;同時也完善了柿葉藥材的部分標準,為今后藥典標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葉片是植物營養器官中相對特征顯著和易于觀察的部位,通過研究找到一定的葉表觀特征參數可區分不同的物種。由于實用性強,基于植物營養期輔助鑒別的工作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有學者提出了諸如“比較解剖學”、“植紋”、“脈序圖譜”、“葉表皮微形態”等概念[10,19-21]。本研究從葉脈的形態入手探討柿屬易混淆藥用植物的區別,并輔助以其他的營養器官特征進行鑒別,是中藥材采集、用藥過程中基原快速準確判定的一種有益的嘗試。

[參考文獻]

[1]江蘇省植物研究所. 江蘇植物志.下冊[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2.

[2]中國藥典.一部[S]. 2015.

[3]南京中醫藥大學. 中藥大辭典.上冊[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06.

[4]Sun L, Zhang J, Lu X, et al. Evaluation to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otal flavonoids extract from persimmon (Diospyros kaki L.) leaves[J]. Food Chem Toxicol, 2011, 49 (10): 26.

[5]Fan J P, He C H. Simultaneous quantification of three major bioactive triterpene acids in the leaves ofDiospyros kaki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ethod[J]. J Pharm Biomed Anal, 2006, 41 (3): 950.

[6]白衛東, 劉曉艷, 趙文紅, 等. 柿子醋飲料的加工工藝研究[J]. 食品與機械, 2007, 23 (5): 125.

[7]黃璐琦, 趙潤懷, 陳士林, 等. 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籌備與試點工作進展[J]. 中國現代中藥, 2012, 14 (1): 13.

[8]Hickey L J. Classifica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of dicotyledonous leaves[J]. Am J Bot, 1973,1(11): 17.

[9]Hickey L J, Wolfe J A. The bases of angiosperm phylogeny: vegetative morphology[J]. Ann Mo Bot Gard, 1975,62(3): 538.

[10]何報作, 韋郃, 梁慧, 等. 杧果葉同偽品扁桃葉的形態及脈序圖譜的鑒別特征[J]. 廣西中醫學院學報, 2005, 8 (3): 90.

[11]何報作, 覃繼佳, 朱意麟, 等. 馬藍葉與其易淆品路邊青葉的葉形態-脈序圖譜的鑒別特征[J]. 中藥材, 2012, 35 (3): 385.

[12]何報作, 曾靜, 韋郃, 等. 鬼針草與易淆品白花鬼針草的葉形態——脈序圖譜鑒別特征[J]. 中國中藥雜志, 2009, 34 (20): 2559.

[13]王虹, 張衛紅, 魏曉麗, 等. 新疆 12 種黃芩屬植物葉表皮微形態結構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學報, 2013, 33 (5): 952.

[14]王世強, 方建新, 王德青. 一種簡便快速鮮葉表皮制片技術[J]. 生物學雜志, 2008 (4): 53.

[15]Price C A, Symonova O, Mileyko Y, et al. Leaf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framework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segmenting and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leaf veins and areoles[J]. Plant Physiol, 2011, 155 (1): 236.

[16]B Ellis, Douglas C Daly, Hickey L J, et al. 葉結構手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

[17]甄漢深, 張三平. 柿葉鑒別的實驗研究[J]. 中草藥, 1998, 29 (9): 627.

[18]嚴鑄云, 文佳燕. 川產柿葉的生藥學研究[J]. 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1, 24 (3): 42.

[19]蘇金樂, 程紹榮, 孫啟水. 白花泡桐不同種源葉片比較解剖學研究[J].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 1993, 27 (1): 52.

[20]高婷婷. 中國長白山烏頭屬5種植物表觀結構植紋鑒定研究[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2010.

[21]常生輝, 鄧傳良, 高武軍,等. 27種木犀屬植物葉表皮微形態特征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學報, 2008, 28 (2): 2278.

[責任編輯 呂冬梅]

猜你喜歡
葉脈鑒定
最美葉脈
把“照片印”在葉脈上
葉脈書簽
古籍版本鑒定
青銅器鑒定與修復初探
不同種源/家系的細葉桉苗期葉脈密度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