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德魚燈再放異彩

2017-02-20 06:42余溢光,施用和,梁憶
神州民俗(學術版) 2017年1期
關鍵詞:燈會巡游順德

順德魚燈再放異彩

時光回溯到清朝,某年元宵節晚上,廣州府順德縣自然也是花燈高掛,但與別處不同的是,其他地方的花燈品種豐富,而這里的花燈則特征明顯,以各種水族魚類為主:火鯉、鱖魚、鱸魚、石斑、鲗魚、鯪魚、獅子魚、紅鲹……點燃燈燭后,魚體通體透亮,色彩鮮艷,栩栩如生。

其中,又以金色的鯉魚燈最為奪目,鯉魚形態豐滿,身上的金色魚鱗又具美感和喜慶色彩,是中國民俗中的吉祥物,魚與“余”諧音,魚燈便寓意著年年有余,肥碩的鯉魚燈此時更是豐收和吉祥的象征。

魚燈,驅邪迎春慶有余

順德縣城以前在元宵節都會舉辦魚燈會。魚燈化魚形為彩燈,是順德大良最著名的民間工藝之一。

廣東順德是珠三角的著名水鄉,過去這里水道縱橫,?;~塘等特色農業使得這片土地成為繅絲、稻米與水產出品豐富的富庶之地。而當地的民間工藝,自然也與這些特產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其中由于順德水產久負盛名,是淡水魚的主要產區,順德能工巧匠們化魚形為彩燈,發明了著名的大良魚燈。

在半個世紀以前,大良魚燈是與佛山秋色、沙灣飄色齊名的廣府三大會景之一。據傳,大良魚燈本從佛山秋色衍化而來,后來時殊地易,漸漸少行于中秋而主行于元宵,變“秋色”為“春色”。

大良魚燈起源于秋色,卻是別出心裁,自具特色。佛山秋色講究形肖,制之物以假亂真;大良魚燈偏重意態,講究扎工精巧,以神采飛動、爭妍斗艷為勝。魚燈款式很多,體型龐大,長度可達三米至六米,重量幾斤到十幾斤。當年魚燈興旺的時候,整個大良燈會宛如一座水族館,魚燈爭奇斗勝,萬人空巷,熱鬧非凡。除了在元宵會舉辦魚燈會外,在中秋等喜慶的節日,大良的市民都喜歡在商鋪前掛兩盞魚燈。當時的魚燈主要品種是鯉魚燈,而從清代到民國前期,珠江三角洲一帶舉行賽會,大良魚燈都很受歡迎,會后爭相出高價投購。

魚燈會不止是掛,還有巡游。巡游在元宵節的當天晚上開始,一般起步點多在羅氏大宗祠丹樨,或在花基龍家祠前。一開始先是三聲炮響,鼓樂齊鳴,彩旗開路,鼓樂隨后,鼓樂有八音隊和十番飛鈸。接著是一對武士打扮的壯漢,各挑著玲瓏標致的木花籃桶,桶上有小鈴鐺“當啷”作響。再后面是飄色板,鑼鼓柜,最后便是長長的魚燈隊,一個個、一對對,斑斕奪目的魚燈翩然游來,飄然過去,彩色閃爍,相映爭輝。

巡游各家各戶都可以參加,大家拿著燈跟在后邊。魚燈會巡游并不是單純的游街,隊伍還要經過一些認為有“污穢”的地方,當然“污穢”是指那里曾經發生過什么不好的事情,比如曾經死過人等等,希望巡游隊伍里的社公或者菩薩可以使那里清凈下來,不再出事,這個正是魚燈會巡游的目的之一。

魚燈,巧手扎出萬魚歡騰

和所有的大型花燈一樣,魚燈的制作需要匠人們的一絲不茍,現在的順德大良魚燈傳承人潘培森,在魚燈制作上花費了40多年的光陰,但制作的過程始終是那樣專注。制作一個魚燈,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單是1.2米長的魚燈就需要4天左右,每天至少要坐定工作6至8個小時!

要做出好的魚燈,藝人們一定要對魚的體態瞭如指掌,潘叔和其他魚燈藝人一樣,都是自己買魚回來觀察,拍照,并自己親手繪制圖紙。養幾缸鯉魚、金魚在家是常事,如果對魚的形態動作都不熟悉,扎出來的魚燈神韻就差得遠了。

制作一個魚燈分扎架、捫紗和繪染三道工序。但在扎架之前,還有一個步驟要做,就是先用紙把竹篾包起來,這樣可以避免在燈亮后出現竹篾的黑影。紙因為有螢光作用,所以不會顯黑影。扎架時將竹篾扎成魚形骨架,這是制作的第一道難關。竹子的長短輕重都要合乎規格,增一分不能,減一分不可。扎的時候,扎工要巧,扎口要穩。所以扎架工序通常要由老師傅操作。高低、對稱稍有出入,也會導致神態全失。而一個高手的扎作,僅是一個輪廓,已是躍然有生氣。

魚架扎好后,就要捫紗。紗用的是明紗,明紗是由煮溶的紫菜膠糊到銀紗上晾干后制成的。捫紗時,先用海生藻類植物石花菜所提煉出來的石花膠捫糊在魚骨架上。不過,要注意的是,粘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首先粘魚嘴,再粘魚身和魚兩邊的鰭,然后是上鰭和魚鰓;先粘里邊的,再粘外邊的,否則,先粘了外邊,里邊就沒有辦法粘上去了。明紗要捫得貼貼服服,用力必須十分小心,不能看見接駁口,不能有縐痕,不能松動,否則會影響魚體的美觀和透明度。

捫紗之后就是繪染,也就是著色描鱗,先用相應的顏色繪好魚鰭和魚尾,然后用特別的鱗模蘸上顏色逐片印在魚身上。這個看上去簡單,但實際上難度很大,鱗甲片數、鰭尾大小,色澤濃淡都有定例,稍有差池,工藝就告失敗,要把明紗撕下重繪,繪好后描上眼睛,魚燈就制作成功了。高手的制作意態逼真,點燃燈燭,通體透亮,色彩鮮艷,宛然如生。

魚燈巡行時主要用竹竿撐持,如果是大的魚燈還必須在魚嘴和尾鰭上裝鉤,由兩人用木柄鐵杈叉著首尾幫力前行。魚燈舞動時姿容妙曼,光怪陸離,里邊的燈火既不會熄滅,也不會燃著魚體的薄紗,工藝可謂相當精巧。

魚燈,今非昔比盼傳承

有清一代,順德出現過許多扎魚燈的能工巧匠,魚燈會年年都大操大辦,爭奇斗勝,萬人空巷,熱鬧非凡。而到了清末,社會動蕩,地方不寧,便逐漸趨于冷落,但這種會景確實別具魅力,為大眾所喜聞樂見,每到新春時節,觀賞魚燈仍是大良市民的賞心樂事。穗、港、澳等地舉辦會景,大多要到大良定造,或者雇請工匠前往扎作,因而,一批魚燈老鋪,如馮昆玉、馮炯記、馮挺生、巢義記、巢溢記、何松記、岑勤記等,雖已不能像過去那樣以制燈為專業,被迫得兼營神像、紙扎等手藝,但每年仍有一定數量的魚燈可做,于是,這門手藝維持至抗日戰爭前夕,在1936年的香港“銀禧大典”會景賽事中,一位年輕的業余工匠羅八,一舉奪得金牌大獎。大良藝人羅日萱也在二十世紀初在香港舉行的燈會中獲得金牌獎。但抗戰時期,百業凋零,魚米之鄉的順德竟然鬧起了饑荒,藝人或死或老,魚燈工藝制作后繼無人,盛極一時的魚燈會就此沒落。新中國成立后,僅于1959年、1978年和1982年春節期間舉辦過。

到今天,潘培森潘叔是順德少數掌握制作傳統魚燈手藝的人之一,在自己手上復活這個瀕臨失傳的技藝,是他心底一直以來的夢想。

直到現在,潘叔還記得自己小時候,每當元宵節、又或者中秋節、春節時,滿街掛起的魚燈,當時感覺很有趣。于是從20多歲開始,他就開始自學扎魚燈。潘叔頗有天賦,善于把握不同魚類的體態和動作,做出不同魚類的魚燈,扎出來的魚燈有模有樣。

現在,每逢春節、元宵、中秋等重大的傳統節日,只要有人預訂魚燈,他仍然很樂意去做。潘叔扎的魚燈不僅受到親戚朋友的喜歡,而且頻頻獲獎。其中,在2012年,潘叔制作的兩份作品《金龍騰飛》、《金魚》 均獲得廣東省首屆花燈文化節的銀獎。而2013年,潘叔的作品《魚燈》在順德區的比賽中獲得金獎?,F在大良漁燈已經是順德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潘叔也開辦了各種魚燈興趣班,教導順德年輕一輩認識魚燈,好讓這金光熣燦的鯉魚,還可以繼續游動下去。

(整理/余溢光 圖/施用和 梁 憶)

猜你喜歡
燈會巡游順德
“龍馬”巡游
跟淘氣章魚巡游世界遺產
7.1聲道定制影院+KTV案例 順德華僑城
農機裝備巡游展 有創意更有深意
Role of a wireless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in dystonic gait in functional movement disorders:A case report
世界美食之都——順德
城市級APP“i順德”即將上線
老年人的“甲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