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新探
——以隱性教育理論為視角

2017-02-26 17:16繆文思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隱性思政思想

繆文思

(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泉州 362300)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新探
——以隱性教育理論為視角

繆文思

(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泉州 362300)

伴隨互聯網的發展,顯性教育為主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立足于我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際,從隱性教育理論角度,深入探討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的新途徑。闡述了隱性教育理論的基本內涵,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隱性教育的作用機理,由此提出相應對策,提高思政工作實效性。

應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專題式教學;改革

1 隱性教育理論概述

國內外多數學者都認同,“隱性教育”源自“隱性課程”的上位概念,最早由美國教育與社會學家杰克遜在《life in classroom》(1968)一書中首次提到。他指出,學生在學校不僅學習課業知識,還通過非正式途徑學會“合作”、“謙讓”、“遵守規則”等價值觀。他將此概括為“隱性課程”。此后人們注意到這種非正式的價值、態度等文化的傳遞在家庭、社會中亦存在。由此提出了“隱性教育”的概念[1]。

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起開始研究隱性教育,形成了比較豐富的成果。當前,學界對隱性教育定義的分歧主要包括:一教育者是否有意施加影響。沈嘉祺提出行為主體可有意或無意地體驗、觀察,而山西大學的賈教授等則指明學校的引導作用。二受教育者習得的經驗、態度、心理、價值觀等是否可預期。隱性知識概念的提出者波蘭尼認為,這種文化傳遞偶然、隨意,難以捕捉,甚至難于言表。張曉莉則提出,隱性教育是“非計劃但卻是有預期的教育”。三教育環境是僅從學校教育的角度還是更廣泛。賈教授等將隱性教育限定在“學校教育性環境中”,但多數學者并未限定教育環境,通常涵蓋家庭、社會,甚至網絡環境。

本文認為,隱性教育首先強調個體性、受教育者在此過程的主動性。其次,對其施加影響的主體多元,從教育者角度應是有意的引導,否則無談“教育”一詞。再次,受教育者習得的經驗、價值等應是可預期的。再次,教育環境不僅局限于學校,應包括社會、家庭,網絡等與受教育者密切聯系的各種環境。因此,綜前所述,隱性教育應是在教育者有意在正式或非正式教育場合,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引導教育對象,使其獲得某種可預期的態度、動機、情感等的過程[2]。

2 隱性教育的作用機理

著名凝聚態物理學家,諾貝爾獲獎者Philip·W·Anderson曾指出,一線科學家普遍認同,萬物運行有一套基本規律。不同學科存在層級差,有的更接近基本規律。他提到,社會科學受制于心理學。因此,本文試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為指導,探討隱性教育的作用機理。

精神分析學派的開山鼻祖弗洛伊德“發現”了潛意識,提出人腦接受、加工信息包括意識與潛意識,潛意識又可分為前意識、無意識等。自此人們意識到,人腦可以在難以意識的情形下接受信息。但早期無意識現象的研究多停留于經驗層面,缺少實驗研究,精神分析學派亦因此沉寂。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后,以信息加工為基本范式的認知心理學的興起,人們重新開始對無意識問題的實證研究,即內隱認知研究。

內隱認知是人類認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以邏輯分析性、詞語概念為基礎的外顯認知形成對比,強調認知的無意識性,是一種自發的機制。當前,內隱認知研究主要包括內隱記憶、內隱學習、內隱思維、內隱知識等領域。

內隱認知作為人類認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種系及個體生存具有重要意義。關于內隱認知機制來自進化論的解釋是,人在適應生存過程中,趨利避害作用的典型表現。生活中有時我們知道“某物,但又無法確切”記得,這種內隱記憶帶來的熟悉感,很多時候成為了決策的依據,尤其當人類處于不利條件時,這為人類的生存與繁衍提供有利支持[3]。

3 我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毛澤東同志說,文化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敵人就會去占領。在轉戰網絡平臺,占領新的輿論戰場,我國高校網絡思政工作確實取得了一些成績。

以福建69所高校為對象,調查顯示我國主要通過建立思政門戶網站、官網思政專題、高校官方微博及微信公眾號等形式完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職能。69所院校的學校官網主頁均設有思想政治教育專題,且更新維護亦較及時。多數學院根據最新要求都設置了相關專題,如“兩學一做”專題,并置于醒目位置。少數獨立學院或民辦院校,雖未設學習專題,但在新聞公告等欄目動態中更新具體內容。

從新媒體平臺看,每個學校都設置了至少一個賬號,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甚至APP軟件。如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較知名學校,其職能部門還有獨立的官微,如學生處、共青團、圖書館等。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不僅有學校官微、微信公眾號,學院院長還專門開放了個人微博,接納學生反饋,幫助學生解決困惑疑難。

盡管網絡思政工作已全面鋪開,實際效用卻差強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思政專題網站內容單調刻板,對大多數學生缺乏吸引力。思政專題網站未能積極適應新環境,只簡單把理論工作照搬網上,更似“政務展示平臺”。在一項針對本校大一、大二共216名學生的隨機調查發現,未有學生登錄校官網查看“兩學一做”專題內容。雖后續訪談有10多位同學表示關注過“兩學一做”問題,不過是因為入黨積極分子培訓學習或團組織活動才了解。

思政職能部門的新媒體賬號關注人數少,缺乏影響力。不少學校的學生工作部、黨工部、團委等職能部門建立了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定期更新。但這些職能部門受眾面窄,閱讀量一般只有幾十到幾百,難以進入更多學生視野。且公布的信息很少有點贊、評論或轉發者,未能引起學生普遍共鳴與互動。

非思政職能部門的新媒體賬號影響力大,但缺乏思想觀念、價值的引導。據調查,各高校官方微博關注數量都遠超同期在校學生總數,影響力廣泛。與此同時,學校官微、微信公眾號主要提供的信息包括,一校園重大新聞,如學校所獲榮譽通報,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等,二管理服務信息,如報考指南、發放錄取通知書、安全教育、圖書館開放通知等。在少數的有關建黨、建國紀念之類“主旋律”、“正能量”的微博點贊數寥寥無幾,與其他動輒幾百幾千的點贊和轉發數形成鮮明對比。

4 隱性教育理論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新

2016年12月,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因此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圍繞這一培養目的,思政工作者應結合新情境,根據互聯網發展特點和隱性教育理論規律調整轉變工作。

4.1 創新信息傳播形式

人的接受能力有限,在中小學的應試教育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灌輸、填鴨式教育的影響下,一些學生表現出“超限逆反”反應。有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感覺是洗腦課”。因此,發揮隱性教育功能,糾正對“主旋律”的刻板印象,減少學生逆反心理,當前網絡思政工作應做如下調整:

一方面,重視信息標題的價值。網絡時代信息爆炸,各大媒體不得不進入了“短新聞”“標題黨”的時代,以爭奪日益稀缺的注意力資源。一個亮眼的標題不僅方便檢索,還能引起讀者興趣,便于二次傳播。傳統標題刻板正統,缺乏閱讀吸引力??梢圆捎迷O置懸疑、反問、設密等方式設置標題,如“中央不到一個月連發三份賀電,都是什么重磅成果?”。恰當運用語言策略可以提高信息的關注度和點擊量,提高網絡思政平臺的吸引力[4]。

另一方面,“一圖勝千文”。應多采用網絡流行語、圖片、視頻等方式傳播信息。根據心理學研究,人類對視覺圖像的處理優于文字符號。文字符號是近幾千年前人類才發明的,而進化早期業已具備的視覺是人捕捉信息的重要感官,對其生存繁衍有重要作用。因此,人類更擅長處理圖片、視頻類型的信息。圖像信息不僅提示信息知覺,還能激發人情緒反應,引起情感共鳴,提高信息傳播的接受度。

4.2 凈化網絡環境

隱性教育理論不以教師的引導、灌輸為主體,而是強調在具體情境中,以學生為主體,自覺體驗到某種價值、態度等。因此,應積極創造良好環境,引導學生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

一方面,網絡職能部門應加強校園網管理。學校網絡中心應繼續加強網絡監控,防止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傳播。例如,使用非法關鍵詞自動過濾,自動屏蔽含非法關鍵詞的信息。完善不良信息舉報功能,可給予舉報成功者一定獎勵,全員共同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針對突發的校園輿情事件,應重視輿情數據的收集,跟蹤事態進展,主動迅速辟謠,掌握輿論主導權,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

另一方面,鼓勵全員參與,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氛圍。在此次的學生調查中,所有學生都提到“每天都會用智能手機上網”。有的學生甚至表示“沒有網不能活”,“沒事無聊的時候就會把手機拿出來看看”,對學校停電的擔心不在于吃飯睡覺問題,而在于“手機充不了電”。網絡作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生樂意將所見所聞及經歷,分享于朋友圈、微博。因此,可以在學校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影響力較大的平臺建立投稿機制,鼓勵學生分享身邊“真善美”的人與事,對投稿成功者或點贊得票高者設立獎勵,全民參與共同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

4.3 各方參與共建長效機制

在復雜的信息之網中,所有人都是重要的信息節點,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發布者、傳播者。做好網絡思政工作不能只靠思政職能部門單打獨斗,需相關參與者各司其職,共同努力建設思想工作的長效機制。

首先,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信息發布平臺應加強信息維護。維護不僅包括定期更新,還包括過程跟蹤,并非簡單的“發完了事”。應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學生參與互動,評論轉發。例如,可以設立“表揚榜”,感謝網友的精彩評論。如此能增加網友的參與感,體驗到自我意識與價值,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提高平臺的關注度[5]。

其次,應加強思政職能部門與信息發布平臺的聯動。針對思政職能部門的官微、微信公眾號缺乏關注、影響力小,校官微影響力大、但缺乏價值引導的現狀,應積極加強新媒體平臺與思政部門的聯動。由共青團、黨工部等相關職能部門給新媒體平臺定期或結合時下熱點問題實時推送內容,增強思政工作的影響面。

再次,應加強同其他兄弟院校及校外相關職能機構的聯動。每個個體收集信息能力有限,加強與其他學校及職能機構的互動,如共青團中央、人民日報等,能提高信息傳播效率,針對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做出更迅速的反饋。

4.4 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相結合

本文雖然重視發揮隱性教育作用,強調營造具體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某種價值觀態度等。但并非完全否定顯性教育。隱性教育本身存在效果的不穩定、信息的不對稱,思維的非邏輯性等缺陷?;ヂ摼W發展亦有內在隱患。

《理解媒介》作者麥克盧漢曾提到,傳播媒介的發展不僅豐富了信息傳播渠道,也改變了信息本身。在“短新聞”時代,人們更加注重信息廣度,而非信息深度,不利于培養深入、系統、獨立的思考能力。近幾年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新聞閱讀更加“智能”,采用信息自動分類技術,它可以根據讀者以往的點擊頻率,自動選擇你想閱讀的新聞。只讀自己“想知道”的信息,缺乏“應該知道”的事實,更可能產生極端、偏激的思想。

因此,當前仍需對大學生進行主流價值的顯性教育,明確社會的是非道德標準,引導學生人生價值觀。最好的方法是將兩種機制結合在一起。結合心理學研究,以先內隱后外顯的認知方式學習,其效率遠高于任何一種機制的學習。例如,面對熱點事件、案例,應先由學生自主觀察,引發學生思考,經學生充分討論后再加以引導,才能切實提高思政工作實效性。

綜上所述,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互補充,相輔相成,不僅實現以情動人,更要以理服人,才能發揮最大化效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

[1]范文杰,戴雪梅.無意識—內隱認知理論的演變歷程回顧及展望[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6(06):596-598.

[2]王長武.讀題時代網絡新聞標題的傳播價值與語言策略[J].新聞界,2009(06):115-116.

[3]郭秀艷.試析內隱學習的意識—無意識兼容性[J].心理科學,2003,26(06):1015-1017.

[4](美)貝斯特.認知心理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M].2000:5-10.

[5](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1-54.

[6]P.W.Anderson.More Is Different[J].Science,New Series 1972,177(04):393-396.

A New Approach to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licit Education Theory

MIU Wensi
(Min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Quanzhou 362300,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explicit education has been challenged unprecedentedly.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ew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licit education theory.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actual wor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This paper expound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implicit education theory,and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the implicit education from the angle of psychology.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have also been put forward

Implicit education;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G641

A

2017-05-25

2015年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思政專項)科研項目(JAS151594)

繆文思(1987-),女,江西省上饒市人,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延霞

猜你喜歡
隱性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讓“隱性課程”會說話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思想與“劍”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淺析書籍設計中的“隱性”表現
論高中語文隱性知識教學策略
思政課“需求側”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