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德育困境及對策研究

2017-02-26 17:16趙曉敏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媒介德育大學生

趙曉敏

(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汾陽 032200)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德育困境及對策研究

趙曉敏

(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汾陽 032200)

新媒體去中心化、滲透性、自由化的特點,加劇了當前大學生德育的困境,即大學生德育內容與大學生需求脫節、大學生德育話語表達與大學生接受力脫節、大學生德育成效與大學生道德行為養成相脫節。為了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本文從新媒體視角探索走出這一困境的途徑,高校要積極營造健康的新媒體亞環境、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融合新媒體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

新媒體;大學生德育;困境;對策

隨著網絡資費的降低,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的方便易得,各種軟件應用的隨意下載,大學生不經意間已置身于新媒體時代不能自拔,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學習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極大地沖擊著大學生的道德觀念,使得高校德育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1 新媒體的含義及特征

何為新媒體?對于這一概念的界定,學者們可謂眾說紛紜,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媒體之前冠之以“新”字,必然源于它是區別于傳統媒體發展起來的,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訊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新媒體在新的技術基礎上呈現出新的理念、新的運行模式、新的文化氛圍、新的生態環境,它正以獨有且傲人的姿態進入高校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生活的各個方面,這種勢不可擋的力量對大學生德育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本文試圖通過對新媒體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方式及大學生德育呈現的困境進行研究,為提高大學生德育的實效性提供理論思考和方法借鑒。

1.1 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去中心化

新媒體相較于傳統媒體的特質在于對傳播層級的分化。保羅·F·拉扎斯菲爾德提出了“大眾傳播中的兩級流動”。第一級是從某一信息源通過大眾媒介到達所謂的“意見領袖”;第二級是從意見領袖傳到普通大眾,這樣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遞。新媒體低準入門檻使得對信息源沒有特定要求,普通平民大眾成為信息傳播網絡上的各個節點,每個節點都是一個獨立的信息源,都有信息輻射的力量。從信息傳播的結構看,新媒體改變了傳統媒體線性、自上而下的傳播結構,形成非線性,所有人對所有人的結構,這就造成信息源的多元化,也就削弱了傳統信息源的權威,促進信息傳播的去中心化和平等性,擁有平等的信息源及信息發布、接收的權力。從傳播受眾來講,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下的先精英后大眾的受眾格局,呈現平民化的特點。尤其需要強調的是喜歡嘗試新鮮事物的年輕人成為其中的主力軍,截止2016年6月,我國網民20-29歲年齡段網民所占比例最高,達30.4%。從學歷層次來講,我國網民依然以中等學歷群體為主,比例達到65.2%,高等學歷群體占到20.4%[1]。信息源的去中心、多元化、平民化特點造成了信息可信度的降低以及管理復雜性的提高。

1.2 新媒體影響方式的滲透性

新媒體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媒介,依托其技術條件營造出區別于現實生活的物質生活環境和人文環境。首先,網絡生活方式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人們在網絡中的生活涉及網絡購物、網絡交往、網絡學習、網絡參與政務等等各種形式,一些社會思潮會附著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進行思想的傳播,進而導致人們思想的多元化。其次,網絡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人們常用的一些信息發布平臺往往對字數限制,一些語音、視頻時長也有規定,加之信息傳播以秒來計算,使得大學生忙于刷信息,掃標題,這也養成了學生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和淺嘗輒止的思維方式,不求理解的深度,只求刺激視覺感官的信息量。最后,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面貌。人們足不出戶便可知天下事、覓得心中寶、結得天下友人。

1.3 新媒體主體生活的自由化

新媒體由于與生俱來的虛擬性和隱蔽性,隱去了網民的真實身份,因此對信息主體不可能作出具體約束,這就為信息主體創造了極其寬松自由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人們一方面無法辨識信息的真實虛假,另一方面會縱容人們很少思考言論行為后果,把網絡空間當做私人空間,現實滿足不了的在虛擬空間實現。在互聯網這樣的自由王國里,人們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提供的點餐式的信息服務,憑借自身興趣愛好自由選取和接收信息,進入人們意識知覺中的信息往往是被主觀意識過濾過的,也就是一些異質的信息被不自覺地排除,使得大學生相反進入了狹窄的天地。在新媒體中所形成的一些社區里聚集著志趣相同的人,很容易讓人們找到心靈的歸宿,但如果得不到引導或情緒能量得不到有效化解,容易走向偏執。

2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德育面臨的困境

當代大學生始終是網絡技術的一大受眾群體,成長環境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新媒體的自由、開放、多元化的特征使得新媒體對大學生德育的影響力更為突出。

2.1 大學生德育內容與大學生需求脫節

我國社會經濟正值深刻變革,加之各種社會思潮借助新媒體打開自己的市場占有率,大學生道德觀念呈現多元化的特點。我們在努力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的同時,在內容上仍然存在脫離大學生需求的問題。一方面,內容選取過時。教師講課方式太老套,照本宣科,是對中學教材的重復和簡單擴展。大學生真正需要的是與社會熱點相關的,關乎自己生活、學習、就業的一系列問題,這一矛盾使得大學生德育課程沒有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缺乏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內容表達一言堂。大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自我意識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教師更多的應該是引導學生去思考,而不是采用理論說教,運用灌輸的方式進行填鴨式教育,加之大學課時較長,很容易產生倦怠。

2.2 大學生德育話語表達與大學生接受力脫節

“任何一種話語(理論)既是有效的,又是無效的,這取決于它的話語適應力”[2]。語言是人際交往行為的一種媒介,言語表達所生成的意境影響著主體間的情感氛圍并最終決定話語的有效性。過去教師與學生、家長與孩子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二者之間的語言交往采用政治性的、文件式的、通告型的嚴肅刻板表達方式。在新媒體環境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同時在信息資源的獲取是完全平等和開放的,過去的信息權威者已然不存在。主體意識覺醒的大學生要求積極構建平等、民主的對話機制,如果教育者一再堅持自說自話的封閉一元話語體系,必然削弱了自身話語的信息傳遞以及教育的力量。因此,必須提高教育者語言的適應力,也就是適應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的語言接受方式。教育者就要糅合各種載體,克服教條、枯燥的表達,提高自身語言的魅力。

2.3 大學生德育成效與大學生道德行為養成相脫節

大學生道德行為的養成要經歷道德認知的形成、道德意識的提高、道德實踐能力的增強。高校道德教育并沒有將教育的“三維目標”一根桿子插到底真實地落實。過去教學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也就是沒有觸及靈魂,呈現膚淺化的教學。教師只是從事教學單項任務,不參與學生管理工作,師生之間因生活缺乏交集而變得熟悉又陌生,因此老師對學生道德行為實行當中存在的困惑問題沒有一個清晰的把握,學生對于道德教育缺乏實際用武之地而不愿多與教師交流,師生關系的淡漠使得高校道德教育猶如空中閣樓不接地氣。高校道德教育依靠思政課一條腿走路,只是發揮思政課顯性的正面教育,沒能充分挖掘專業教育、班級管理等工作中所蘊含的德育功能,將隱性教育這一條腿擱置。高校德育發揮的作用有限,對大學生道德行為養成的影響收效甚微。

3 新媒體時代走出大學生德育困境的對策

新媒體為大學生德育提供了新的契機,我們應該有效利用新媒體走出困境,開創大學生德育新局面。

3.1 高校要積極營造健康的新媒體亞環境

新媒體的低門檻、開放性和隱匿性增加了管理的難度,我國正在不斷地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以有效凈化新媒體空間,在這期間還需要發揮高校、社會的力量積極營造健康的新媒體環境,尤其高校面對大學生受眾群體,可以利用高校亞環境對大學生施加正能量的影響。首先,新媒體作為一個新的戰略要地,各大社會思潮紛紛搶占屬于自己的地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奮起直追,搶占制高點,發揮引領作用。因此,高校要創辦具有本校特色的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站,培養一支熟練運用新媒體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專門從事新媒體的建設和管理工作,也為師生、學校家長互動提供平臺,成為學生輿情的集結地,為進一步開展工作提供依據。其次,學校要加強對校園網絡的監控,及時做好對各種信息的審查,將不良的甚至有害的信息排除在平臺之外,形成積極健康的新媒體校園亞環境。

3.2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融合新媒體教學

長期以來,高校德育工作一直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獨攬,隨著多媒體影響的深入,這種獨角戲模式已顯現出滯后性,新時期各專業教師、輔導員必須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通力合作,發揮德育的多方合力,對高校大學生共同施加道德影響。其一,要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介入新媒體的意識。高校德育工作者一談新媒體就如同面對洪水猛獸般充滿懼色,更難說去駕馭。新媒體雖然環境很復雜,但也為貼近學生,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提供了契機。高校德育工作者只有加入新媒體建設隊伍當中來,才能實現德育課程走下書本,走進學生頭腦的目的。其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運用新媒介作為教學載體的能力。新媒體是一個全新的環境,要想將新媒體為我所用,就必須掌握新媒體的話語體系,這樣才能與學生擁有共同語言,成為打開學生心扉的敲門磚;要善于運用新媒體中的各種先進手段,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才能爭奪學生的注意力;選擇信息內容,觸動學生內心深處,才能達到靈魂教育目的。

3.3 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

新媒體時代的媒介素養是人們面對新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制作能力、思辨的反應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3]。媒介批判意識是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核心,批判性思維能夠讓受眾群體理性面對海量信息的視覺沖擊,選擇吸收有用信息,并積極參與正能量信息的制作、傳播,成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一把利器。大學生新媒體批判意識的培養,一方面,高校應該開設媒介素養的相關課程、專題講座、學術論壇,讓媒介素養教育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從而使其對新媒體基本知識和網絡信息傳播基本原理有一個主動的認知,能夠敏銳地鑒別信息的良莠以及信息發布者的真實意圖和意識形態性。并了解新媒體在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有效利用新媒體獲取信息、進行人際交往、參與網上交易活動等;另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到校園媒體的建設與活動當中,大學生在參與校園媒介實踐的過程中對新媒體的性質、特點、運作過程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還能逐步掌握創造和傳播媒介信息的方法和技能,進而逐步鍛煉和提升媒介批評的意識,合理利用和使用媒介資源。

[1]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EB/OL].http://www.askci.com/news/hlw/20160805/17065450828_4.shtml,2016-08-05.

[2]胡春陽.話語分析:傳播研究的新路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1.

[3]王蓮華.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思考[J].上海: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2(5):108-115.

A Research On the Dilemma of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in the New Media Age

ZHAO Xiaomin
(Fenyang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Fenyang 032200,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media's non-centrality ,permeability and liberalization has exacerbated the dilemma of the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hat is,the connot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demand of college students,the expression of moral dis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ap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the moral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mor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separated.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way out of this dilem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create a healthy sub-environment of new media.College moral educators should integrate the teaching of new media and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media literacy.

new media;college students;dilemma of moral education;countermeasures

G641

A

2017-07-05

趙曉敏(1988-),女,山西省晉中市人,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延霞

猜你喜歡
媒介德育大學生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高中英語教學中德育的滲透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書,最優雅的媒介
大學生之歌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