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現象學視閾下的高職學生學業幸福研究

2017-02-27 21:13于潔
課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12期
關鍵詞:現象學

【摘要】高職院校學生的學業幸福與其自身的身心健康發展、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甚至整個高職教育的發展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教育現象學是一種回到實事本身的方法,它關注生活世界和個體經過體驗而形成的獨特氣質,強調對問題的反思。在教育現象學視閾下,學生可以享受到回到實事本身、創造性的校園生活;建立平等交互式的師生關系;努力成為一名具有學習智慧的學生;做一名反思型的學習實踐者。如此,學生才能在其學業生涯中獲得學業幸福。

【關鍵詞】現象學 ?教育現象學 ?高職學生學業幸福

【Abstract】There is a closed connection among the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鄄be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with their mental and physical developments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quali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Phenomenology of pedagogy is a way to return to the truth itself. It focuses on life world and unique temperament by individual experience, and emphasis on reflection of problem. Students can enjoy the campus life of returning to the thing itself and creating; establish equal an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efforts to become a learning wisdom of students; to be a reflective practitioners in the Phenomenology of pedagogy. The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an achieve the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鄄being in school in this way.

【Key words】phenomenology; phenomenology of Pedagogy; the academic subjective well?鄄be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5-0238-02

一、教育現象學界說

(一)現象學。 現象,英文表達為:Phenomenon,源于希臘文的拉丁詞。十七世紀之前,“現象”,作為神學詞匯,有“顯現”、“奇跡”的意思。之后,“現象”一詞伴隨著哲學的發展,被給予不同的含義,成為哲學專業術語。柏拉圖(Plato)認為現象是不斷變化的,是人感知的對象,是真實存在的東西。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則認為,“現象”并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不能感知到它。真正創立現象學的是胡塞爾(Edmond Hussel)。他將“現象”等同于意識,是能夠讓人意識到的東西。之后,現象一詞便廣為流傳。

現象學,英文表達為:phenomenology。在《哲學大辭典》中,對現象學進行了描述性的界定?!凹赐ㄟ^回到原始的意識現象,描述和分析觀念(包格本質的現念、范疇)的構成過程,以此獲得有關現念的規定性(意義)的實在性的明證。認為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認識傳統哲學中那些概念的真實意義。從而重新說明傳統哲學中的問題,并深入開展各個理論領域的研究?!笨梢钥闯?,有廣義的現象學和狹義的現象學之分。廣義的現象學是一種哲學思潮,其內容包含有:胡塞爾哲學和受其影響所形成的各種哲學理論。狹義的現象學,其內容僅僅是指胡塞爾創立的哲學流派。筆者采用的則是廣義的現象學。

(二)教育現象學。教育現象學,英文表達為:phenomenolo?鄄gical pedagogy,加拿大教育學專家范梅南教授認為:“教育現象學就是想讓我們擺脫理論和預設的概念,將我們的成就和已有看法、觀點先擱置起來,讓我們直接面對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體驗,并對它們做有益的反思。從而形成一種對教育具體情況的敏感性和果斷性”。顯然,范梅南是把教育現象學作為一種方法,用來研究具體的問題。范梅南教授不僅將這種方法運用在教育領域的研究,還將其引入醫療等其他領域的研究。范梅南在他所著的《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中,提出重新構建師生關系,要實現教育智慧和教學機智的理想等,這些論述與一般教育學的論述相比,己經有明顯的區別。

綜上所述,范梅南教授同時從兩個維度對教育現象學進行研究,即方法和學問。在現有的對教育現象學的研究中,有學者是將教育現象學作為方法去探究具體教育問題;而有學者則是將其作為一門學問去研究相關的理論體系。筆者比較傾向將教育現象學作為一門學問去研究其中的教育理論體系(教育意義和智慧),在研究過程中,是以現象學為哲學基礎并以現象學方法為方法論。

二、高職學生的學業幸福

普世的價值觀認為:幸福與人的追求和德行息息相關,既是主觀感受,也是客觀存在。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將幸??醋魇亲裾盏赖聹蕜t的生活(活動),除此之外的一切均是幸福的附屬品和實現幸福的工具。他認為幸福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東西之一,只有通過不斷地培養和學習,并按照道德準則去行事才能夠真正獲得幸福。

英國哲學家羅索認為人想要獲得幸福,就要通過個人的努力去獲取,僅僅依靠僥幸心理是不能真正獲得幸福的。幸福的人就應該用客觀的態度去為人處事,心胸開闊和興趣廣泛是其擁有的兩大法寶,憑借它們,能夠讓別人也感到愉悅,那么自己就真正體會到了幸福的味道。羅索還強調,人不能只接受愛,而不付出愛。應該把自己接受的愛釋放出去,讓別人也能感受到愛的存在。因為愛是幸福的源泉,可以增進人與人的感情,真誠對人,別人也會如此對你。這樣的社會才會和諧,這樣的人際關系才會融洽。

由于學習過程本身就是追求和創造幸福的過程,所以就高職院校學生來說,他們在追求學業的同時就擁有了巨大的幸福價值。所謂學業幸福,就是學生在追求學業的過程中,通過自己對幸福的客觀理解,加之自身的不懈努力所產生的一種快樂并滿足的生活狀態。當然在這種狀態下,學生能夠實現自己在學校階段的理想,達到個體全面、和諧地發展。從個體自身的角度來看,學生想要獲得學業幸福,關鍵一點要自覺轉變學業意識,要把學業從必須要 完成的事情轉變為幸福的事情。從個體的精神層面來講,學生的學業幸福是學生的主觀奮斗與客觀存在的統一;是學生感受學業幸福與全面發展的統一;是學生在學校階段實現自我價值與教育價值的統一。

三、教育現象學對高職學生學業幸福的啟示

(一)享受“回到事實本身”、創造性的校園生活?,F象學的精髓之一就是“回到實事本身”。將其運用到教育學中,“回到實事本身”是回歸到教育的真實生活世界當中,真實的生活世界是未經定義的,因此,它本身含有正在發生的意義。在真實生活的世界中,己經發生的一切終將成為生活世界的背景,參與生活世界的形成。就高職學生而言,學校是最能夠反映出學習發生的場所。學生 在班級中所受到的源于教師對其觸動之時,就是學習發生之時,只有學生自身才能夠真正體驗學習在班級中的真正發生。換言之,學生的學習是無法復制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夠親身去感受并體驗學習的整個過程,對于知識,隨時并即刻地汲取,那么學生不再受制于教師所教授的知識,學生的學習也不再是僅僅受制于課堂環境的活動,而是把學生看作是擁有判斷力、智慧,并且對于學什么,如何學等問題具有強烈認知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學習實踐者。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求知的過程中擁有創造性,才能感受到在學習過程中也是實現自我發展和價值的過程。

(二)建立平等交互式的師生關系。教育現象學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應該是一種“替代父母”的關系。作為教師,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必須時刻提醒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這種關系。那么,是什么才能喚起教師的這種責任和使命呢?就是現象學的意向性,即任何心靈活動都必須指向或涉及某個對象。正是現象學的意向性才能喚起教師的責任和使命,從而使教師意向性地指向學生。學生,作為一種存在,是一種可能性,此時,教師應該用什么方式去對待學生呢?正如你去開燈的時候,開關的意義才會體現出來一樣。運用在教育領域,只有教師意向性地關注學生時,那么教育的意義才會顯現出來。所以,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的使命和責任,用愛、關心、支持和敏感的方式與學生相處,把學生帶入豐富多彩、真實有意義的世界。

(三)努力成為學習智慧型的學生。在教育現象學中,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具備一種學習的機智。這種機智并不是學習的技巧或是技能,而是內化于學生內心的智慧,它體現了學生整個身心的存在,能夠使學生客觀判斷出哪些知識是適合的、憂秀的,哪些知識是不適合的、不好的。對于高職生來說,這種學習機制是一種特殊的素質,與高職生追求其學業幸福息息相關。有些學生即便掌握了一些學習技巧,但仍然無法感受學業幸福感,這是由于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并不能與智慧等同,換言之,知識是能夠通過一些學習技巧來掌握,而智慧則不能直接傳授。智慧是需要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經過學習者悉心研習進而獲得。學習智慧型的學生,均會表現出個性化的色彩。因此,一名學生在其學習生涯中,最值得珍惜和體現他此階段的價值以及其一生學習的寶貴財富就是他的學習經驗。

(四)成為反思型的學習實踐者。在教育現象學領域,關注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一方面要與真實世界保持緊密聯系,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進行必要的反思。學生在學業生涯中,一定要認識到所學的知識不能脫離現實生活世界,否則就不可能體驗到學業幸福感。想要使所學的知識不與生活世界脫離,那么就要反復思考才能做到。因此,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要格外注重反思。在反思性學習實踐中,學生能夠從中體會到學業幸福,因為學生通過實踐智慧能夠提高所學知識的合理性,完善自己在專業和生活上的品質,進而感到幸福。學生專業和生活的質量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業幸福感。

參考文獻:

[1]王衛華.教育現象的直觀及其對教育世界的契合價值[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1).

[2]張利榮.教育現象學對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價值[J].中國高等教育,2010(10).

[3]王攀峰.教育現象學視野下公共教育學教學的視角轉向[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4]馮宇紅.教育現象學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應用[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9).

[5]蔣毅超.大學生學業幸福感量表的初步編制[J].集美大學學報,2013(1).

作者簡介:

于潔(1983-),女,吉林長春人,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職業教育研究所,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歡
現象學
音樂審美:基于“現象學”立場的思考與實踐
教育學研究的新方法
現象學究竟是不是一種方法?
唯物辯證法與馬爾庫塞的“歷史唯物主義現象學”
感知與意向性
英伽登的現象學文學作品論
英伽登的現象學文學作品論
具象表現繪畫方法與理論的再思考
現象學:我國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論危機的突破口
賽博空間體現現象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