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為何不會發生“新冷戰”?

2017-02-27 22:59張勇
領導文萃 2017年4期
關鍵詞:新冷戰亞太戰略

張勇

自美國政府2011年秋推出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中國周邊安全問題有所升溫,中美亞太博弈也在加劇。中美輿論中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新冷戰”的聲音。但自去年7月12日所謂“南海仲裁案”終結以來,外界看到的是,外交、軍事等方面的中美互動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多了。在2016年9月4日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中美兩國元首會晤,達成多項共識。綜合來看,所謂中美陷入“新冷戰”乃至“必戰”的宿命論是迷思。

第一,中美之間不存在陷入冷戰對抗的條件或現實。

就“冷戰”的應有之義而言,它應該表現為一種以價值觀對抗為核心的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全方位對抗。常識告訴我們,今天中美軍事實力對比態勢根本無法與當年美蘇同日而語。無論是從經濟還是政治層面,很難想象中國會重復當年蘇聯的老套路,極力拼湊經濟或政治聯盟集團對抗西方。中國在籌建、運行亞投行過程中表現出的比美國更為開放、透明的理念與做法已經充分昭示了這一點。中國道路的功過是非最終等待歷史來檢驗。

第二,中美作為理性國家的成熟性是規避冷戰的重要保證。

自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外交實現了意識形態主導向國家利益導向的成功轉變,少有了以前國際交往中的盲動與激情,外交路線變得更加理性、務實與成熟。正是得益于這種審慎穩妥的戰略方針,中國才把握住了難得的戰略機遇期,為中國崛起贏得了歷史上少有的有利外部環境。美國政治文化中有著一脈相承的妥協、共識精神,這既是美國當初的立國理念,也是構成美國精神的重要元素。

歷史沒有忘記,在美國受到日本、蘇聯威脅的關鍵性時刻,盡管有來自價值觀分歧的阻力,美國還是做出了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正確決定。與其他地區相比,盡管受到諸如朝鮮、臺灣地區等熱點問題的困擾,東亞還是保持了相對穩定的長期和平與繁榮,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中美兩國互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智慧、理性與共識精神。目前,中美之間存在著管控分歧的近一百項合作機制,這是預防中美合作“潰口”的層層防波堤。

第三,冷戰結束以來,美國精英的戰略價值取向是趨同的。

目前美國精英已經形成了所謂的“戰略收縮”派與“深度參與”派?!皯鹇允湛s”派主張:美國應該推行戰略限制與選擇性介入政策,其根本目的是要保證美國全球戰略參與的持續性?!吧疃葏⑴c”派主張在繼續承擔全球安全義務的同時,加大成本投入構建自由主義國際新秩序?!皯鹇允湛s”派既沒有主張美國“打道回府”,也沒有要美國放棄民主世界的夢想?!吧疃葏⑴c”派認為美國應繼續領導全球新規則的制定議程,擴大西方民主世界的范圍。兩派所追求的國際秩序層面的價值取向本質上是一致的,只不過,在踐行這些思想的時機、條件與具體策略的選擇上,略有不同。

美國精英的中國觀至少在這三方面是有共識的:中國難以成為美國的意識形態敵人;中國可能迫使周邊國家在中美間抉擇;中國沒有很好地扮演美國希冀的“利益攸關者”角色。顯然,美國對中國向何處走的不確定性在上升,但對于中國方向的判斷尚處于觀察階段。因此,可能的選項是,在穩住中國的同時,加大結構性限制投入,提高中國競爭成本。但這不足以得出美國要與中國冷戰對抗的結論。

第四,美國的“亞太轉向”戰略本質是現實主義的“離岸平衡”政策。

就美國國內精英輿論看,2011年美國出臺“亞太再平衡”戰略主要基于三方面反思。深陷伊拉克戰爭,美國資源掣肘,美國須戰略收縮;中國在亞太影響力猛增;長期的對華接觸改造戰略似乎并未改變中國發展方向。所以,“亞太轉向”戰略本質上是美國戰略收縮態勢下集中優勢資源防范中國動向的制衡戰略,是傳統現實主義“均勢”政策的體現。將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夸大理解為美國要對華全面對抗的“冷戰”態勢,對于政策應對與地區穩定是不利的。

第五,升級版“巧實力”戰略也許是美國新政府對華戰略的新選項。

“冷戰”結束后,克林頓推行結合新自由主義與民主化的全球化戰略,小布什推動“大中東民主計劃”,奧巴馬實施“巧實力”戰略,不難看出,美國對外政策的鐘擺在向中間靠攏?;仡檴W巴馬執政的近八年,主導其對華戰略指針的也是一條鐘擺體制下的中間路線。世界看到中美競爭加劇一面的原因正是所謂的“巧實力”戰略,奧巴馬在其任內加大了與中國博弈的廣度與力度。美國要修改游戲規則,但斗而不破,這就是藝術。這一趨勢還會繼續,從各種跡象來看,無論哪個黨派執政,新政府對外戰略只會是“巧實力”戰略的升級,而不可能是顛覆。

(摘自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猜你喜歡
新冷戰亞太戰略
精誠合作、戰略共贏,“跑”贏2022!
亞太首個拜耳“耘遠農場”揭牌
戰略
戰略
亞太九號衛星發射成功
導致戰略失敗的三大迷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